孟子_離婁章句上第二十八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八節」原文
舜把天下人民的歸附問題看得很輕,如同看待草芥一樣,這與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五章》)”是一個意思。這并不是瞧不起人民大眾,是因為天和地沒有刻意地想創造什么,生育什么萬物出來。條件成熟了(光、溫度、土壤、水、空氣等環境),萬物就自然而然地依托著這些條件而生長出來,而生存下來。天和地沒有要求萬物,也沒有干預萬物的生長、成熟與毀滅。萬物在這個世界里出生、成長,完全是自由的,只不過要遵循這個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則,即:生、老、病、死。因此,天和地對萬物對人類沒有什么仁愛不仁愛的思想,它們對待萬物就象人們祭祀時對待芻狗一樣。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愛不會表現在對某人的出生和死亡上,因為他知道這個宇宙的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這一切,知道萬物生命的全過程,所以他不會對某個具體的人表示出仁愛。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轉,皆是人類的必然,因而圣人只會對全人類、對萬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愛。后來的帝王將相就不同了,因為有越多的人民來歸附自己,自己的勢力就越強大,越強大就會越富裕,怎能不高興呢?舜之所以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是因為舜知道天下人民只要是幸福而快樂的,歸附于誰都是一樣,舜之著重使父親鼓瞍達到了高興、愉快的心情,是因為他必須樹立起一個榜樣,使來歸附他或者歸附別人的人從中學習到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這就是舜的最佳行為方式。
本章是全篇的結尾,全篇緊扣的主題是道路、準則和最佳行為方式的問題。因為只有走上正確的道路,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一個人才能獲得快樂。所以孟子在本章總結中的總結中,舉了舜視天下都歸附為草芥,而竭力使父親鼓瞍達到快樂的例子來說明,不論任何事情,都要選擇最佳的行為方式。如果當時舜不如此做,而象夏桀、商紂王一樣,得意忘形,恃才傲物,乃至沉溺于酒色財氣之中,而又想天下都歸附自己,舜又怎會得到圣人的美名呢?這就是本篇的結論!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 時有官船橋畔過,白鷗飛去落前灘
- 少壯從戎馬上飛,雪山童子未緇衣
-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
- 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
- 慘慘時節盡,蘭葉復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