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_列傳卷一部分譯文
-
查閱典籍:《北史》——「北史·列傳卷一」原文
獻明皇后賀氏,是東部大人野干的女兒。年輕時因容貌儀表端莊秀美而被選進東宮侍候太子。生下了道武帝。當苻洛入侵時,皇后和道武帝帶著舊臣民官吏們逃難北遷。走不多時,高車人出來攔路搶劫,皇后的車駕為避開強盜而轉向南馳,走到半路時,車軸脫落。皇后便對天長嘆說“:國家和帝王后裔難道就這樣滅絕了嗎?請神靈保佑。”于是,車駕又繼續(xù)奔馳而不傾倒。南行一百多里路,到達七個山的南面,才避免受害。
后來劉顯準備讓人來殺害道武帝。道武帝的姑姑是劉顯弟弟亢瞛的妻子,她得知后偷偷地告訴賀氏。梁眷也前來報告這件事。賀氏便讓道武帝趕快離開。當晚,賀氏夜里設宴招待劉顯,把他灌得大醉,清晨時,她故意把馬廄中的馬弄得驚恐不安,然后讓劉顯起來看馬,皇后哭著說:“我的幾個兒子原來都在這里,現(xiàn)在都不見蹤影了?你們是誰把他們殺害的?”她故意大鬧,使得劉顯沒法派人去把他們追回。
道武帝逃到了賀蘭部落以后,開始時人們并不怎么聽從他,皇后的堂弟外朝大人賀悅帶著本部人馬聽從道武帝調遣,盡心盡力地侍奉他。劉顯知道以后大怒,準備殺死賀氏。賀氏逃到亢瞛家里,躲在神車中呆了三天。亢瞛全家都向劉顯請求,這才免于被殺。正好劉顯的部落發(fā)生內亂,賀氏才乘機逃回。
后來皇后的弟弟染干十分嫉妒道武帝很得人心,便帶兵前來包圍行宮。皇后出來對染干說“:你們打算把我置于何地?竟然想要殺害我的兒子?”染干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后來,皇后的小兒子秦王觚出使燕國,慕容垂把他留在燕國。賀皇后因兒子沒有回來,憂慮和思念過度而生病。皇始元年(396)病故。便把她附葬于盛樂的金陵。后來又追加尊謚號,配饗祭祀。
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長樂信都人。父親馮朗原是秦、雍二州的刺史、西城郡公。母親是樂浪郡王氏。馮氏出生于長安,誕生時,滿屋有神光。馮朗因犯法而被殺,馮氏便入了宮,太武帝的左昭儀是馮氏的姑姑,她品德高尚,善于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馮氏十四歲時,文成帝繼位,把她選為貴人,后來又立為皇后。文成帝去世時,按照慣例,皇帝駕崩,三天后凡皇帝生前所使用的衣物等各種用品全部燒毀,焚燒時文武百官以及宮中的嬪妃都親臨現(xiàn)場哭泣。皇后馮氏來后大哭著跳進火堆中,左右隨從急忙把她救出,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
獻文帝即位后,尊封她為皇太后。丞相乙渾企圖篡政,當時,獻文帝只有十二歲,又正是居喪期間,太后暗中定下計策,殺了乙渾,便親自臨朝聽政。當孝文帝出生之后,太后又親自撫養(yǎng)教育,此后才不再處理政務。太后舉止不端正,在內宮私通李弈,獻文帝找了個罪名把李弈殺掉了。太后很不高興,便害死了獻文帝。
承明元年(476),孝文帝尊封馮氏為太皇太后,她再度臨朝聽政。太后為人聰明而通達,自從進入宮中后,略學了一些書和計算。當她身居尊位臨朝聽政時,能很好地處理各種國家大事,日理萬機。孝文帝下詔廢除鷹師曹,并用這塊土地替太皇太后建起了一座報德佛寺。太后和孝文帝出游方山的時候,看到那里的山川以后,有死后葬在那里的想法。她便對眾臣們說:“舜帝埋葬在蒼梧山,娥皇和女英二妃并沒有從葬。何必一定要遠遠合葬于山陵,然后才說明是顯貴的呢?我萬年之后,就安葬在這里吧!”孝文帝便傳旨讓有關部門在方山為太皇太后修建壽陵,又建造了永固石室,準備作為太皇太后去世后的祭廟。太和五年(481)興建,八年建成,并在這里刻石立碑,贊頌太皇太后的功德。
太皇太后因覺得孝文帝年輕,便寫下了《勸戒歌》三百多章,又寫了《皇誥》十八篇,這些文章后來大多沒有流傳下來。太后在長安建了一座文宣王廟,又在龍城建《思燕佛圖》,都刻石立碑。太后又制定,凡是皇家親屬,五代以上的皇孫,外戚六親中著緦麻服以上的遠親等,一律除去爵祿。她喜歡勤儉樸素,不愛穿用華美的服飾,身上穿的不過是沒有文采的縵繒而已。廚夫送飯菜,木案只有一尺寬長,各種食物的品種,比過去減少十分之八。有一次太后身體不適,服用盭閭子,廚夫天黑時才送粥來,上面有..蜓,太后用勺子舀時發(fā)現(xiàn)了,孝文帝正在一旁侍候,大為惱怒,準備把廚夫處以極刑,太皇太后卻只是笑了笑把廚夫放了。
自從太后臨朝聽政以后,孝文帝一向十分恭謹和孝順,所以就不參與決定政事,不論事情大小,全部稟告太后處置。太皇太后很有智謀,但性格多疑而狠毒,能處理各種大事,殺戮賞罰,她當即作出決定,許多事皇帝并不知道,她以刑罰和獎賞同時兼用,朝內外都十分震驚。因此杞道德、王遇、張..、苻承祖等從小太監(jiān)出身,一年之間便被封為王公的爵位。王睿又出入于太皇太后的內室,幾年間就成了宰相,賞賜的東西以千萬億計算,賜給金書鐵券,下詔應許不追究他的死罪。李沖因器度和才能而受重用,也由于內室受寵愛,暗中給予的賞賜,難以計算。太皇太后生性嚴明,如果有恃寵而不法的,她也毫不留情。左右侍從有小的失誤,動則以木棍嚴打,多的打一百多下,少的也打幾十棍。不過她從不記存在心,不久便又像過去一樣對待他們,有的人甚至得到富貴,所以人人都懷有利欲之心,至死也不想離開。
太皇太后曾經(jīng)和孝文帝前往靈泉池,設宴招待群臣和外國使者、各方的首領,讓他們演出各地的舞蹈。孝文帝向太皇太后祝壽,太后高興地即席作歌,孝文帝也作和歌。于是又讓群臣各自賦詩言志,應和作歌者多達九十人,太后又特別禮遇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元丕、游明根等人都得到金帛車馬的賞賜,她每次要表彰王睿又等人時,都讓元丕參加意見,以表示她沒有私心。她又自知自己有過錯,怕別人議論自己,所以只要對別人有一點疑忌,便立即把那人殺掉。直到太皇太后死去,孝文帝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是誰。至于像李讠斤、李惠這類人,因為受到猜疑而招致全家被滅絕的有十多家,死去幾百人,其中大多是被冤枉而濫殺的無辜,所以天下人都替他們感到冤枉。
太和十四年(490),太皇太后死于太和殿,當年四十九歲。當天有雄雉聚集在太華殿。孝文帝傷心得五天內滴水不進。謚號為文明太皇太后。把她安葬在永固陵,中午時葬畢,在鑒玄殿中設祭。孝文帝因傷心過度而消瘦身體欠安,三年之間斷絕酒肉。
當初,孝文帝對太皇太后很孝順,便在永固陵的東北角一里多地為自己修建了墳墓,打算自己死后也瞻望得到太皇太后。當遷都洛陽以后,他才又表示以鏶西作為自己死后的陵園,而把方山的空墳名為萬年堂。
孝文帝幽皇后也是太師馮熙的女兒,她的母親姓常,原本出身低賤,但得到馮熙的寵愛。馮熙的元妃公主死后,常氏便主持家事。生有幽皇后和北平公馮夙。文明太皇太后想要讓娘家一門代代顯貴受寵,便挑選了馮熙的兩個女兒一起進入皇宮,這時,幽皇后只有十四歲。其中的一個女兒很早就死去了。幽皇后嫵媚多姿,所以特別受到寵愛。不久,幽皇后得了病,太后便把她送回家當尼姑,可是孝文帝依然十分想念她。過了一年多,太皇太后去世了,孝文帝服喪期滿后,便存心再尋訪幽皇后。他聽說幽皇后過去的疾病已經(jīng)痊愈,便立即派宦官雙三念送去詔書表示慰問,同時便將她迎往洛陽。到皇宮后,孝文帝對她的寵愛超過了當初。此后,宮妃們便很少得到孝文帝的召見了。于是,孝文帝封她為左昭儀,后來又被立為皇后。
孝文帝連年南征,皇后便和中朝官高菩薩有私情。待孝文帝在汝南得病后,皇后便公然顯露丑態(tài)。中常侍雙蒙等一幫人是她的心腹。當時有彭城公主,原是宋王劉昶的媳婦,年紀很輕就寡居在家。北平公馮夙是皇后的同母所生的弟弟,皇后便向孝文皇帝請求將彭城公主嫁給馮夙,孝文帝答應了。可是彭城公主不愿意,皇后便想強迫她聽從,成親的日期也將到了。彭城公主秘密地和她的侍婢和僮仆隨從十多人,乘著輕車,冒著大雨前往懸瓠,拜見孝文帝,訴說了自己的心思,同時又揭發(fā)了皇后和高菩薩在宮中淫亂的丑事。孝文帝聽后,十分吃驚,也并未十分相信,只是把她們藏了起來。此后,皇后逐漸感到憂慮和恐懼,于是便和母親常氏一起求托女巫,祈禱用巫術讓孝文帝一病不起,如果有朝一日能像文明太后那樣輔佐少主臨朝受命的話,賞賜無限。她又取來三牲,到宮中設礻夭教祠,假說是為皇帝祈福,實際上是在用妖術。她的母親常氏有時自己親往宮中,有時派遣侍婢互通消息。
孝文帝回到洛陽后,抓住高菩薩和雙蒙等進行審問,詳情一一問明。孝文帝因病躺在含溫室,夜間,令人帶皇后來,并讓高菩薩等人站在門外。皇后臨入室時,又讓人搜查她的衣服,并說只要發(fā)現(xiàn)有一寸長的小刀便將她立即斬首。皇后跪在地上叩頭哭著請罪。孝文帝這才賜座于東楹下,離御座二丈多遠。孝文帝命令高菩薩等自己供出罪行。隨后又責備皇后說:“你不是有妖術嗎,可詳細說來。”皇后請求讓左右的人退下,以保守秘密。孝文帝便讓中常侍們都退出,只叫長秋卿白整站在一旁,拿著一把護衛(wèi)用的長刀拄在地上。皇后還是不肯說。孝文帝便用絲綿塞緊白整的雙耳,自己小聲地喊著白整,連喊幾聲,白整沒有回應,這才命令皇后說出詳情。所以這些事便隱藏住了,沒有人知道。高祖又喊彭城、北海二王,讓他們入座,并說:“她過去是你們的嫂嫂,從今以后便是別人了,你們只管進來,不必回避。”接著又說“:這個老妖婆想把白刀子插進我的肋上,你們可以追查清事情本末,不必有什么覺得為難的。”最后又說“:馮家的女兒不能再接連廢逐了,暫且讓她在宮中空坐,如果她有心就會自己尋死的,你們不要以為我還念有舊情。”孝文帝為人十分孝順,也因為文明太后的緣故,所以沒有廢掉皇后。兩位王爺出宮以后,孝文帝便賜皇后以死別的話語,皇后再次跪拜叩首,哭泣不已。皇后入宮以后,孝文帝讓中官向皇后問話,皇后便破口大罵說:“我是皇帝之妻,只能當面和皇帝答話,豈能讓你們來傳話!”孝文帝大怒,便令皇后的母親常氏入宮,告訴她皇后的無禮的情況,常氏痛打皇后一百多下才停手。
孝文帝不久又南征,皇后留在京城。她雖然因有罪而失寵,可是那些夫人嬪妾們仍然按禮法來侍奉她。孝文帝只是傳令世宗留住東宮,不要去朝拜皇后。孝文帝病重時,對彭城王勰說:“后宮的那個人早就失去德行,自絕于天,我死后可以賜她自盡于別宮,葬以皇后的禮節(jié),這樣大概可以遮掩馮家的大過失。”孝文帝死后,靈柩運到魯陽時,才傳下皇帝的遺詔。北海王詳奉著遺詔宣讀,長秋卿白整等入宮將毒藥交給皇后。皇后邊跑邊哭喊著,不肯自盡,并說“:皇帝哪會有這種遺詔,分明是諸王們想殺我罷了!”白整等人抓住她,并強行將毒藥灌入,皇后這才含藥而亡。當靈柩運至洛南時,咸陽王禧等知道皇后確已死去,相互注視著說“:如果沒有遺詔,我們兄弟也自當以計除去。豈能讓這種喪失德行的婦人來主宰天下,殘殺我們呢?”于是,謚為“幽皇后”,葬入長陵墓中。
宣武靈皇后胡氏,安定臨涇人,司徒胡國珍的女兒。母親皇甫氏,產(chǎn)下胡氏后,紅光四射。京兆山北縣有個叫趙胡的人,善于占卜和相術,胡國珍把他請來卜相,以定吉兇。趙胡說:“賢女有大貴的儀表,四方為天地之母,能生下天地之主,這事不要讓第三個人知道。”胡氏的姑姑當尼姑,頗善于講道。宣武初年,她進入宮中講道,過了一年多,她向身邊聽她講道的人稱贊胡氏的美容和德行。皇帝聽到以后,便將胡氏召進宮來,作為充華世婦。而當時皇帝的后妃們中,由于國家原來的規(guī)定(生兒立為太子,其母賜死),她們都向神礻氏禱告,只愿生的是一般親王和公主們,不愿生太子。只有胡氏總是說:“我聽了眾夫人講的話,怎么能因為怕一身之死而使皇家不能生養(yǎng)太子呢?”當她懷明帝后,同伴還把以前的那些舊事說給她聽,讓她驚恐不安,還勸她想些別的辦法。胡氏卻一心一意在夜間獨自發(fā)誓,但愿自己所懷的是個男孩,按次序是皇帝的長子,兒子生下后,自己身死也不推辭。當生下明帝后,被晉封為充華嬪。以前,宣武帝接連死去皇子,如今已年紀大了,所以特別注意加以保護,替兒子挑選乳母,從好人家里挑選善于撫育孩子的人,把皇子養(yǎng)在別的宮中,皇后和充華都沒有辦法看到和撫養(yǎng)。
當魏明帝繼位后,尊封胡氏為皇太妃,后又尊稱皇太后。臨朝聽政時,先時還稱“殿下”,下令行事。后來把“令”改稱為“詔”,群臣上書時稱為“陛下”,自稱為“朕”。太后又因明帝年幼,不能親自主持祭祀,便想依照《周禮》中所說的夫人和國君交替獻祭的禮節(jié),代替皇帝主持祭禮。禮官們廣加議論后認為不行。而太后便想用幃幔遮住身子,以親自觀看三公們是怎樣進行祭祀的。她又再次詢問侍中崔光,崔光便列舉當年東漢的和熹鄧太后曾主持祭禮的故事。太后聽了十分高興,便代行初次祭祀大典。太后本性聰明,善于領悟,多才多藝,她的姑姑是尼姑,她自幼依托姑姑教誨,也能大略知道佛經(jīng)的要義。親理萬機時,都是親手握筆決定事理的。她前去西林園法流堂時,讓侍衛(wèi)臣子們射箭玩,射不好的就處罰。她自己親射針孔,一射而中,十分高興,便賞賜左右隨從布帛,多少不等。又在早些時候,她就下詔讓人制作申訟車,經(jīng)常乘坐在上面。由云龍大司馬門出宮,沿著宮廷西北方行走,從千秋門進宮,沿途聽人申冤和接受訴訟。又親自在朝堂上考試孝廉、秀才和各州郡的會計。太后和魏明帝前往華林園時,在都亭曲水宴請群臣,讓王公以下各官員賦七言詩。太后詩句是“化光造物含氣貞”,明帝詩句是“恭己無為賴慈英”。賞賜王公以下官員布帛,數(shù)量不等。太后的父親去世,百官上表請求皇太后因公而除服,太后不肯。不久便前往永寧寺,在九級臺基上觀看修建寺廟,僧人、尼姑和男男女女前去觀看的多達幾萬人。當改葬文昭高皇后時,太后也不想讓魏明帝主持喪事,便自己親自主喪。她出行前來到終寧陵,親自祭奠,分派各種事務,回來后在太極殿哭祭,直至事畢,都是她一人做主。后來她又駕幸嵩山,隨同前往的夫人、九嬪、公主等以下侍從幾百人,她一直登到嵩山山頂。她宣布廢除各種不合經(jīng)典禮儀的祭祀,但胡天神不在廢除之列。不久又前往伊闕口的溫泉,登上雞頭山,親手射象牙簪子,一發(fā)而中,便下令讓文武官員傳看。
當時,胡太后強迫清河王懌跟她私通,大肆淫亂,為天下人所厭惡。領軍元叉、長秋卿劉騰等人奏請魏明帝在顯陽殿主持國政,將胡太后幽禁在北宮,并在宮中殺掉清河王懌。后來,胡太后的侄子都統(tǒng)胡僧敬和備身左右隨從張車渠等幾十人策劃殺元叉,重新請胡太后臨朝聽政。但事情沒有成功,胡僧敬判罪流放邊疆,車渠等人被處死,胡家當官的人大多被免職。后來,魏明帝在西林園朝見胡太后,并宴請文武侍衛(wèi)大臣,一直喝到黃昏時,元叉便起身來到胡太后面前陳訴,說外面有人傳言,講太后想加害自己和劉騰。胡太后回答“:沒有這回事。”于是歡宴直至深夜。太后便站起來拉著魏明帝的手走到堂下,對他說:“母子相會時間不長,今晚共聚一宿,請諸位大臣送我入內。”太后便和明帝一起走向東北處的小閣房,左衛(wèi)將軍奚康生企圖謀殺元叉,不能得手。
自從劉騰死后,元叉便比較放松警戒,太后便跟明帝以及高陽王雍一起定計,解除了元叉領軍的職務。太后又臨朝聽政。宣布大赦天下,并更改年號。從此以后,朝政松散,缺乏權威,全國地方官員,都貪得無厭。鄭儼在宮廷中淫亂,權勢遍及全國。李神軌、徐紇都被看成心腹侍從,一二年內,擔任了宮廷中最顯耀的官職。他們手中掌握著王侯的封爵,賞賜的輕重,完全隨心所欲,更兼淫亂之風遍及朝廷,為四方民眾所唾罵。于是,文武官員無所約束,到處發(fā)生叛亂的事件,土崩瓦解的過程由此開始。胡僧敬便又聚集所有親屬,流著淚向胡太后進諫說:“陛下是天下母親的榜樣,怎么能夠這樣輕率地為所欲為呢!”胡太后聽后,大為惱怒,從此再也不召見胡僧敬。
宮廷內部也各自結為朋黨,為了防備對方的耳目,凡是魏明帝所親信的人,胡太后大多找個理由便加以殺害。有一位叫蜜多道人的,能夠講胡人的話語,明帝把他做為左右親隨。胡太后擔心他會傳遞消息,便在三月三日這天把他殺死在城南的大巷子里,然后又假惺惺地張貼懸賞賊犯的布告。又在宮中殺了分領左右、鴻臚少卿谷會和紹達,他們也都是皇帝的親信。于是,母子之間,猜疑、嫌隙多次產(chǎn)生。鄭儼害怕會遭受禍患,便和胡太后設計,當潘嬪生女兒時,對外卻傳言說生了位皇子,便下令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武泰元年(528),然后便暗地下鴆毒。這年二月,魏明帝突然死去,便把潘嬪的女兒抱出來,說是皇太子即位。過了幾天,看見人心已經(jīng)安定,這才說出潘嬪原來生的是個女兒,如今應當另外選擇國君。于是,便立臨洮王的兒子元釗為帝,年紀只有兩三歲,天下人都十分吃驚。
當爾朱榮宣布領兵渡黃河時,胡太后把明帝六宮的宮妃宮女集合起來,下令讓她們都皈依佛教,太后自己也削發(fā)為尼。爾朱榮派騎兵把太后和小皇帝抓起來送往河陰。太后對爾朱榮反復陳說,爾朱榮生氣地拂衣而起。太后和小皇帝都被同時沉入河中。太后的妹妹馮翊君在雙靈寺把她收葬了。魏武帝時,才以皇后的禮節(jié)把她重新安葬,并追加謚號為“靈”。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陽人。她的祖先是吐谷渾的首領,世居青海,號稱青海王。涼州歸降后,乙弗氏的高祖父莫瞔領著全部落人歸順朝廷,被任命為定州刺史,封爵西平公。從莫瞔以后,他家連續(xù)子孫三代娶魏國公主為妻,而莫瞔家的女子也大多成為王妃,在朝廷很受尊重。乙弗氏的父親名瑗,官儀同三司、兗州刺史。母親是淮陽長公主,孝文帝的第四位女兒。乙弗氏長得儀表秀美,很少說話和發(fā)笑,幾歲的時候,她父母就覺得很奇特,便指著她對親戚們說:“養(yǎng)女兒有什么關系?如果像這個,實在勝于生男孩。”十六歲時,魏文帝把她選為妃子。文帝即位時,在大統(tǒng)元年(535)把她冊封為皇后。皇后本性喜歡節(jié)儉,吃一般蔬菜糧食,穿舊衣服,珍珠美玉綾羅綢緞從不穿戴。為人仁慈,寬宏大量,毫無嫉妒之心,因而皇帝更加看重她。共生了男女孩子十二人,大多過早夭折,只有太子和武都王戊活了下來。
當時因新遷都于關中,全力準備東征,蠕蠕卻屢次侵犯北方邊境,但一時又無暇北伐,所以皇帝采取和蠕蠕結親的辦法以安撫。因此,文帝又和悼皇后成婚,讓乙弗氏降居別宮,出家為尼。可是,悼皇后對魏文帝仍心存懷疑,便只得把文皇后遷居秦州,住在她兒子秦州刺史、武都王戊那里。文帝雖是迫于國家大計,但對文皇后舊情不忘,后來曾暗暗地下令讓文皇后蓄留頭發(fā),有請她回宮的想法。可是這事秘密禁傳,外部并無人知道。
六年(540)春天,蠕蠕人又企圖南渡黃河,前驅部隊已過了夏州,外邊頗有傳言說蠕蠕南下入侵完全是因為悼皇后的緣故。文帝說“:怎么會有百萬大軍為一個女子而發(fā)兵呢?雖然如此,遭致這樣的議論,我又有什么面目來見將帥們呢?”于是派中常侍曹寵賜手敕讓文皇后自盡。皇后接令,流著淚對曹寵說:“我只愿皇上活到千萬歲,天下太平,雖死而無恨!”便讓武都王前來,和他訣別。又留下話給皇太子,言辭十分凄愴,她痛哭了許久。侍御們都失聲痛哭,不敢抬頭看視。她又喊來僧人陳設供佛器具,讓幾十位侍婢出家,親手給她們剪去頭發(fā)。辦完后,便進入室內,拿被自壓而死。享年三十一歲。朝廷開鑿麥積崖石龕安葬她,靈柩將送入石龕時,有兩團云團先飄入龕內,過一會一團消亡另一團飄出。后來把這石龕號為寂陵。當魏文帝建好自己陵墓后,親手書寫萬年之后將文皇后配祭。公卿大臣們便提議追封謚號為“文皇后”,附祭于太廟。廢帝時,合葬于永陵。
后妃上
魏神元皇后竇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皇后惟氏 平文皇后王氏
昭成皇后慕容氏 獻明皇后賀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皇后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 文成文明皇后馮氏 文成元皇后李氏 獻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貞皇后林氏 孝文廢皇后馮氏 孝文幽皇后馮氏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
宣武順皇后于氏 宣武皇后高氏 宣武靈皇后胡氏 孝明皇后胡氏
孝武皇后高氏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閭氏 廢帝皇后宇文氏
恭帝皇后若干氏 孝靜皇后高氏
漢因秦制,帝之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妃曰皇后,余則多稱夫人,隨 世增損,非如《周禮》有夫人、嬪婦、御妻之數(shù)焉。魏、晉相因,時有升降,前史 言之具矣。
魏氏王業(yè)之兆,雖始于神元,然自昭成之前,未具言六宮之典;而章、平、思、 昭、穆、惠、煬、烈八帝妃后無聞。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后。始立中宮, 余妾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等,后庭 漸已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手鑄金人,以成者為吉,不則不得立也。又 太武、文成,保母劬勞之恩,并極尊崇之義,雖事乖典禮,而觀過知仁。孝文改定 內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 大夫,御女視元士。后置女職,以典內司。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大監(jiān)、女侍 中三官視二品。監(jiān)、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官視 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青衣、女酒、女饗、女 食、奚官女奴視五品。及齊神武、文襄,俱未踐尊極。神武嫡妻稱妃,其所娉蠕蠕 女稱為蠕蠕公主。文襄既尚魏朝公主,故無別號。兩宮自余姬侍,并稱娘而已。文 宣后庭雖有夫人、嬪、御之稱,然未具員數(shù)。孝昭內職甚少,唯楊嬪才貌兼美,復 是貴家,襄城王母桑氏有德行,并蒙恩禮,其余無聞焉。
河清新令:內命婦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又準漢 制置昭儀,有左右二人,比丞相。其弘德、正德、崇德為三夫人,比三公。光猷、 昭訓、隆徽為上嬪,比三卿。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為下嬪、比六 卿。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 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 范、艷儀、暉則、敬信為二十七世婦,比從三品。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 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 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 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 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 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 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 艷華、徽娥、肅儀、妙則為八十一御女,比正四品。武成好內,并具其員,自外又 置才人,采女,以為散號。后王既立二后,昭儀以下皆倍其數(shù)。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尋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周氏率由姬制,內職有序。 文帝創(chuàng)基,修衽席以儉約;武皇嗣歷,節(jié)情欲于矯枉。宮闈有貫魚之美,戚里無私 溺之尤,可謂得君人之體也。宣皇外行其志,內逞其欲,溪壑難滿,采擇無厭;恩 之所加,莫限廝皁;榮之所及,無隔險诐。于是升蘭殿以正位,踐椒庭而齊體者, 非一人焉;階房帷而拖青紫,緣恩幸而擁玉帛,非一族焉。雖辛、癸之荒淫,趙、 李之傾惑,曾未足比其仿佛也。人厭苛政,弊事實多,文帝之祀忽諸,特由于此。
隋文思革前弊,大矯其違,唯皇后當室,傍無私寵;婦官位號,未詳備焉。開 皇二年著內官之式,略依《周禮》,省減其數(shù)。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 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又采漢、 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tǒng)攝,以掌宮掖之政。一曰尚宮,掌導引皇后 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二曰 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 三曰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四曰 尚食,掌進膳先嘗。管司醫(yī)三人,掌方藥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寢, 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zhí)三人,掌扇傘燈燭。六曰尚工,掌營 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 六司視勛品,六典視流外二品。
初,文獻皇后功參歷試,外預朝政,內擅宮闈;懷嫉妒之心,虛嬪妾之位;不 設三妃,防其上逼。自嬪以下,置六十員。加又抑損服章,降其品秩。至文獻崩后, 始置貴人三員,增嬪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御女八十一員。貴人等關掌宮闈之務, 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煬帝時,后妃嬪御無厘婦職,唯端容麗飾,陪從宴游而已。帝又參詳?shù)涔剩?制嘉名,著之于令。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 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員,品 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御 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總一百二十,以敘 于宴寢。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并無員數(shù),視六品以下。時又增置女官,準 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一曰尚宮局,管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 度;司正,掌格式推罰;司闈,掌門閣管籥。二曰尚儀局,管司籍,掌經(jīng)史教學, 紙筆幾案;司樂,掌音律;司賓,掌賓客;司贊,掌禮儀贊相導引。三曰尚服局, 管司璽,掌琮璽符節(jié);司衣,掌衣服;司飾,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掌仗衛(wèi)戎器。 四曰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醖,掌酒醴益醢;司藥,掌醫(yī)巫藥劑;司饎, 掌廩餼柴炭。五曰尚寢局,管司設,掌床席帷帳,鋪設灑掃;司輿,掌輿輦傘扇, 執(zhí)持羽儀;司苑,掌園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六曰尚工局,管司制, 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六尚二十二 司,員各二人,唯司樂、司膳員各四人。每司又置典及掌,以貳其職。六尚十人, 品從第五。司二十八人,品從第六。典二十八人,品從第七。掌二十八人,品從第 九。女史流外,量局閑劇,多者十人以下,無定員數(shù)。聯(lián)事分職,各有司存焉。
魏神元皇后竇氏,沒鹿回部大人賓之女也。賓臨終,誡其二子速侯、回題,令 善事帝。及賓卒,速侯等欲因帝會喪為變。語泄,帝聞之,晨起以佩刀殺后。馳使 告速侯等,言后暴崩。速侯等來赴,因執(zhí)殺之。文帝皇后封氏,生桓、穆二帝,早 崩。桓帝立,乃葬焉。文成初,穿天泉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氏,遠近赴會二 十余萬。有司以聞,命藏之太廟。次妃蘭氏,是生思帝。
桓皇后惟氏,生三子,長曰普根,次惠帝,次煬帝。平文崩。后攝國事,時人 謂之曰“女國”。后性猛忌,平文之崩,后所為也。
平文皇后王氏,廣寧人也。年十三,因事入宮,得幸于平文,生昭成帝。平文 崩,昭成在襁褓,時國有內難,將害帝子。后匿帝于褲中,咒曰:“若天祚未終者, 汝無聲。”遂良久不啼,得免于難。昭成初欲定都于氵壘源川,筑城郭,起宮室, 議不決。后聞之曰:“國自上世,遷徙為業(yè)。今事難之后,基業(yè)未固,若郭而居, 一旦寇來,難卒遷動。”乃止。烈帝之崩,國祚殆危;興復大業(yè),后之力也。崩, 葬云中金陵。道武即位,配饗太廟。
昭成皇后慕容氏,慕容晃之女也。初,帝納晃妹為妃,未幾而崩。晃后請繼好。 遣大人長孫秩逆后,晃送于境上。后至,有寵,生獻明帝及秦明王。后性聰敏多智, 專夕理內,每事多從。初,昭成遣衛(wèi)辰兄悉勿祈還部落也,后誡之曰:“汝還,必 深防衛(wèi)辰。辰奸猾,終當滅汝。”悉勿祈死,其子果為衛(wèi)辰所殺,卒如后言。建國 二十三年,崩。道武即位,配饗太廟。
獻明皇后賀氏,東部大人野干女也。少以容儀選入東宮,生道武。苻洛之內侮 也,后與道武及故臣吏避難北徙。俄而高車來抄掠,后乘車避賊而南,中路失道, 乃仰天曰:“國家胤胄豈正爾絕滅也!惟神靈扶助。”遂馳,輪正不傾。行百余里, 至七個山南而免難。
后劉顯使人將害帝,帝姑為顯弟亢掞妻,知之,密以告后。梁眷亦來告難。后 乃令帝去之。后夜飲顯醉,向晨,故驚廄中群馬,使起視馬,后泣謂曰:“吾諸子 始皆在此,今盡亡失,汝等誰殺之?”故顯使不急追。道武得至賀蘭部,群情未甚 歸附。后從弟外朝大人悅舉部隨從,供奉盡禮。顯怒,將害后,后奔亢掞家,匿神 車中三日。亢掞舉室請救,乃得免。會劉顯部亂,始得亡歸。後后弟染干忌道武之 得人心,舉兵圍逼行宮。后出謂染干曰:“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殺吾子也?”染 干慚而去。后后少子秦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反,憂念寢疾。皇始元 年,崩,祔葬于盛樂金陵。后追加尊謚,配饗焉。
道武皇后慕容氏,寶之季女也。中山平,入充掖庭,得幸。左丞相、衛(wèi)王儀等 奏請立皇后。帝從儀,令后鑄金人成,乃立之。封后母孟為漂陽君。后崩。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劉眷女也。登國初,納為夫人,生華陰公主,后生明元。 后專理內事,寵待有加,以鑄金人不成,故不登后位。魏故事,后宮產(chǎn)子,將為儲 貳,其母皆賜死。道武末年,后以舊法薨。明元即位,追遵謚位,配饗太廟。自此 后,宮人為帝母,皆正配饗焉。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姚興女西平長公主也。明元以后納之,后為夫人。后以鑄 金人不成,未升尊位,然帝寵禮如后。是后猶欲正位,后謙不當。泰常五年,薨。 帝追恨之,贈皇后璽綬而加謚焉。葬云中金陵。
明元密皇后杜氏,魏郡鄴人,陽平王超之妹也。初以良家子選入太子宮,有寵, 生太武。及明元即位,拜貴嬪。泰常五年,薨,謚曰貴嬪,葬云中金陵。太武即位, 追尊號謚,配饗太廟。又立廟于鄴,刺史四時薦祀。以魏郡,太后所生之邑,復其 調役。后甘露降于廟庭。文成時,相州刺史高閭表修后廟,詔曰:“婦人外成,理 無獨祀;陰必配陽,以成天地,未聞有莘之國立大姒之饗。此乃先皇所立,一時之 至感,非經(jīng)世之遠制,便可罷祀。”先是,太武保母竇氏,初以夫家坐事誅,與二 女俱入宮;操行純備,進退以禮,明元命為太武保母。性仁慈,帝感其恩訓,奉養(yǎng) 不異所生。及即位,尊為皇太后,封其弟漏頭為遼東王。太后訓厘內外,甚有聲稱。 性恬素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好揚人之善,隱人之過。帝征涼州,蠕蠕吳堤入寇, 太后命諸將擊走之。真君元年,崩。詔天下大臨三日,太保盧魯元監(jiān)護喪事,謚曰 惠。葬崞山,從后意也。初,后嘗登崞山,顧謂左右曰:“吾母養(yǎng)帝躬,敬神而愛 人,若死而不滅,必不為賤鬼。然于先朝,本無位次,不可違禮以從園陵。此山之 上,可以終托。”故葬焉。別立后寢廟于崞山,建碑頌德。
太武皇后赫連氏,屈丐女也。太武平統(tǒng)萬,納后及二妹,俱為貴人,后立為皇 后。文成初,崩,祔葬金陵。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代人也。初為夫人,生景穆。神蒨元年,薨,追贈貴嬪, 葬云中金陵。后追號尊謚,配饗太廟。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河東王毗妹也。少以才,選入東宮。有寵,生文成皇帝 而薨。文成即位,追尊號謚,葬云中金陵,配饗太廟。
又文成乳母常氏,本遼西人,因事入宮,乳帝,有劬勞保護之功。文成即位, 尊為保太后,尋尊為皇太后,告于郊廟。和平元年,崩。詔天下大臨三日,謚曰昭。 葬于廣寧磨笄山,俗謂之鳴雞山,太后遺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別立寢廟,置守陵 二百家,樹碑頌德。
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長樂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樂 浪王氏。后生于長安,有神光之異。朗坐事誅,后遂入宮。太武左昭儀,后之姑也, 雅有母德?lián)狃B(yǎng)教訓。年十四,文成踐極,以選為貴人,后立為皇后。文成崩,故事 國有大喪,三日后御服器物一以燒焚,百官及中宮皆號泣而臨之。后悲叫自投火, 左右救之,良久乃蘇。獻文即位,尊為皇太后。丞相乙渾謀逆,獻文年十二,居于 諒闇,太后密定大策,誅渾,遂臨朝聽政。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yǎng)。是后罷令不 聽政事。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獻文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承明元年, 尊曰太皇太后,復臨朝聽政。后性聰達。自入宮掖,粗學書計;及登尊極,省決萬 機。孝文詔罷鷹師曹,以其地為太后立報德佛寺。太后與孝文游于方山,顧川阜有 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豈必遠祔山陵,然后為貴哉?吾 百歲后,神其安此。”孝文乃詔有司營建壽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將終為清廟 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頌太后功德。
太后以帝富于春秋,乃作《勸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誥》十八篇,文多不 載。太后立文宣王廟于長安,又立思燕佛圖于龍城,皆刊石立碑。太后又制,內屬 五廟之孫、外戚六親緦麻,皆受復除。性儉素,不好華飾,躬御縵繪而已。宰人上 膳,案裁徑尺,羞膳滋味,減于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嘗以體不安,服庵閭子,宰人 昏而進粥,有蜒在焉,后舉匕得之。帝時侍側,大怒,將加極罰,太后笑而釋之。
自太后臨朝專政,孝文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稟于太后。太后多 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 內外。故杞道德、王遇、張祐、苻承祖等拔自微閹,歲中而至王公。王睿出入臥內, 數(shù)年便為宰輔。賞赍千萬億計,金書鐵券,許以不死之詔。李沖以器能受任,亦由 見寵幃幄,密加錫赍,不可勝數(shù)。后性嚴明,假有寵侍,亦無所縱。左右纖介之愆, 動加棰楚,多至百余,少亦數(shù)十。然性不宿憾,尋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貴, 是以人人懷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太后曾與孝文幸靈泉池,宴群臣及蕃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孝文 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太后外 禮人望,元丕、游明根等頒賜金帛輿馬;每至褒美睿等,皆引丕參之,以示無私。 又自以過失,懼人議己,小有疑忌,便見誅戮。迄后之崩,孝文不知所生。至如李 、李惠之徒,猜嫌覆滅者十余家,死者數(shù)百人,率多枉濫,天下冤之。
十四年,崩于太和殿,年四十九。其日有雄雉集于太華殿。帝酌飲不入口五日, 毀慕過禮。謚曰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日中而反,虞于鑒玄殿。詔曰:“尊 旨從儉,不申罔極之痛;稱情允禮,仰損儉訓之德;進退思惟,倍用崩感。又山陵 之節(jié),亦有成命;內則方丈,外裁奄坎。脫于孝子之心有所不盡者,室中可二丈, 墳不得過三十步。今以陵萬世所仰,復廣為六十步。孤負遺旨,益以痛絕!其幽房 大小,棺槨質約,不設明器。至于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此則遵先志,從 冊令。俱奉遺事,而有從有違,未達者或以致怪。梓宮之里,玄堂之內,圣靈所憑, 已一一奉遵,仰昭儉德。其余外事,有所不從,以盡痛慕之情。其宣示遠近,著告 群司,上明儉誨之美,下彰違命之失。”及卒哭,孝文服衰,近臣從服。三司以下 外臣衰服者,變服就練;七品以下,盡除即吉。設附祭于太和殿,公卿以下始親公 事。帝毀瘠,絕酒肉不御者三年。
初,帝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東北里余營壽宮,遂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 乃自表瀍西以為山園之所,而方山虛宮號曰萬年堂云。
文成元皇后李氏,梁國蒙縣人,頓丘王峻之妹也。后之生也,有異于常。父方 叔,恆言此女當大貴。及長,姿質美麗。太武南征,永昌王仁出壽春,軍至后宅, 因得后。及仁鎮(zhèn)長安,遇事誅,后與其家人送平城宮。高祖登白樓望見,美之。乃 下臺,后得幸于齋庫中,遂有娠。常太后后問后,知之,時守庫者亦私書于壁記之, 別加驗問,皆符同。及生獻文,拜貴人。太安二年,太后令依故事。令后具條記在 南兄弟,及引所結宗兄洪之,悉以付托。臨決,每一稱兄弟,拊胸慟泣,遂薨。后 謚曰元皇后,葬金陵,配饗太廟。
獻文思皇后李氏,中山安喜人,南郡王惠之女也。姿德婉淑,年十八。以選入 東宮。獻文即位,為夫人,生孝文帝。皇興三年,薨,葬金陵。承明元年,追崇號 謚,配饗太廟。
孝文貞皇后林氏,平?jīng)鋈艘病8竸伲黄經(jīng)鎏亍J甯附痖偅鹱蚤幑佟+I文 初,為定州刺史,為乙渾所誅,及勝兄弟皆死。勝無子,有二女入掖庭。后容色美 麗,得幸于孝文,生皇子恂。以恂將為儲貳,太和七年,后依舊制薨。帝仁恕不欲 襲前事,而稟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謚曰貞皇后,葬金陵。及恂以罪賜死,有司 奏追廢后為庶人。
孝文廢皇后馮氏,太師熙之女也。太和十七年,孝文既終喪,太尉元丕等表以 長秋未建,六宮無主,請正內位。孝文從之,立后為皇后,恩遇甚厚。孝文后重引 后姊昭儀至洛,稍有寵,后禮愛漸衰。昭儀自以年長,且前入宮掖,素見待念,輕 后而不率妾禮。后雖性不妒忌,時有愧恨之色。照儀規(guī)為內主,譖構百端,尋廢后 為庶人。后貞謹有德操,遂為練行尼,后終于瑤光佛寺。
孝文幽皇后亦馮熙女。母曰常氏。本賤微,得幸于熙,熙元妃公主薨后,遂主 家事。生后與北平公夙。文明太皇太后欲家世貴寵,乃簡熙二女,俱入掖庭,時年 十四。其一早卒。后有姿媚,偏見愛幸。未幾,疾病。太后乃遣還家為尼,帝猶留 念焉。歲余而太后崩,帝服終,頗存訪之。又聞后素疹痊除,遣閹官雙三念璽書勞 問,遂迎赴洛陽。及至,寵愛過本初。當夕,宮人稀復進見。拜為左昭儀,後立為 皇后。
帝頻歲南征,后遂與中官高菩薩私亂。及帝在汝南不豫,后便公然丑恣,中常 侍雙蒙等為其心腹。是時彭城公主,宋王劉昶子婦也,年少嫠居。北平公馮夙,后 之周母弟也。后求婚于孝文,孝文許之。公主志不愿,后欲強之,婚有日矣。公主 密與侍婢及僮從十余人,乘輕車,冒霖雨,赴懸瓠,奉謁孝文,自陳本意。因言后 與菩薩亂狀。帝聞,因駭愕,未之信,而秘匿之。此后后漸憂懼。與母常氏求托女 巫,禱厭孝文疾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輔少主稱命者,賞報不貲。又取三牲,宮 中祆祠,假言祈福,專為左道。母常或自詣宮中,或遣侍婢與相報答。
帝至洛,執(zhí)問菩薩、雙蒙等,具得情狀。帝以疾臥含溫室,夜引后,并列菩薩 等于戶外。后臨入,令搜衣中,稱有寸刃便斬。后頓首泣謝,乃賜坐東楹,去御筵 二丈余。孝文令菩薩等陳狀,又讓后曰:“汝有妖術,可具言之。”后乞屏左右, 有所密狀。孝文敕中常侍悉出,唯令長秋卿白整在側,取衛(wèi)直刀拄之。后猶不言。 孝文乃以綿堅塞整耳,自小語再三呼整,無所應,乃令后言。事隱,人莫知之。高 祖乃喚彭城、北海二王令入坐,言:“昔是汝嫂,今便他人,但入勿避。”又曰: “此老嫗欲白刃插我肋上,可窮問本未,勿有所難。”又云:“馮家女不能復相廢 逐,且使在宮中空坐,有心乃能自死,汝等勿謂吾猶有情也。”帝素至孝,猶以文 明太后故,未行廢。二王出,乃賜后辭死訣,再拜稽首涕泣。及入宮后,帝命中官 有問于后,后罵曰:“我天子婦,當面對,豈令汝傳也!”帝怒,敕后母常入,示 與后狀,常撻之百余乃止。
帝尋南伐,且留京師。雖以罪失寵,而夫人嬪妾奉之如法。唯令世宗在東宮, 無朝謁之事。帝疾甚,謂彭城王勰曰:“后宮久乖陰德,自絕于天,吾死后可賜自 盡別宮,葬以后禮,庶掩馮門之大過。”帝崩,梓宮達魯陽,乃行遺詔。北海王詳 奉宣遺旨,長秋卿白整等入授后藥。后走呼,不肯引決,曰:“官豈有此也!是此 諸王輩殺我耳。”整等執(zhí)持強之,乃含椒而盡。梓宮次洛南,咸陽王禧等知審死, 相視曰:“若無遺詔,我兄弟亦當作計去之。豈可令失行婦人宰制天下,殺我輩也?” 謚曰幽皇后,葬長陵塋內。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司徒公肇之妹也。父揚,母蓋氏,凡四男三女,皆生于東 裔。孝文初,乃舉室西歸。近龍城鎮(zhèn),鎮(zhèn)表后德色婉艷。及至,文明太后親幸北部 曹見后,奇之,入掖庭,時年十三。初,后幼曾夢在堂內立,而日光自窗中照之, 灼灼而熱,后東西避之,光猶斜照不已。如是數(shù)夕,怪之,以白其父飏。飏以問遼 東人閔宗。宗曰:“此奇征也。昔有夢月入懷,猶生天子,況日照之征!此女將被 帝命,誕育人君之象也。”后生宣武及廣平王懷、長樂公主。馮昭儀寵盛,密有母 養(yǎng)帝心。后自代如洛陽,暴薨于汲郡之共縣,或云昭儀所賊也。宣武之為皇太子, 二日一朝幽后,后拊念慈愛有加。孝文出征,宣武入朝,必久留后宮,親視櫛沐, 母道隆備。
其后有司奏請加號,謚曰文昭貴人。孝文從之。宣武踐阼,追尊配饗。后先葬 在長陵東南,陵制卑局,因就起山陵,號終寧陵。置邑戶五百家。明帝時,更上尊 號太后,以同漢、晉之典,正姑婦之禮,廟號如舊文昭。遷靈櫬于長陵兆內西北六 十步。初,開終寧陵數(shù)丈,于梓宮上獲大蛇,長丈余,黑色,頭有王字,蟄而不動; 靈櫬既遷,還置蛇舊處。
宣武順皇后于氏,太尉烈弟勁之女也。宣武始親政事,烈時為領軍,總心膂之 任。以嬪御未備,左右諷諭,稱后有容德,帝乃迎入為貴人。時年十四,甚見寵愛, 立為皇后。”后靜默寬容,性不妒忌。生皇子,三歲夭沒。其后暴崩,宮禁事秘, 莫能知悉,而世議歸咎于高夫人。葬永泰陵,謚曰順皇后。
宣武皇后高氏,文昭皇后弟偃之女也。宣武納為貴嬪,生皇子,早夭;又生建 德公主。后拜為皇后,甚見禮重。性妒忌,宮人希得進御。及明帝即位,上尊號曰 皇太后。尋為尼,居瑤光寺。非大節(jié)慶不入宮中。建德公主始五六歲,靈太后出覲 母武邑君,時天文有變,靈太后欲以當?shù)湥且贡┍溃煜略┲蔬€瑤光佛寺, 殯皆以尼禮。
初,孝文幽后之寵也,欲專其愛,后宮接御,多見阻遏。孝文時言于近臣,稱 婦人妒防,雖王者亦不能免,況士庶乎。宣武高后悍忌,嬪御有至帝崩不蒙侍接者。 由是在洛二十余年,皇子全育者唯明帝而已。
宣武靈皇后胡氏,安定臨涇人,司徒國珍女也。母皇甫氏,產(chǎn)后之日,赤光四 照。京兆山北縣有趙胡者,善于卜相,國珍問之,胡云:“賢女有大貴之表,方為 天地母,生天地主,勿過三人知也。”后姑為尼,頗能講道。宣武初,入講禁中。 積歲,諷左右稱后有姿行。帝聞之,乃召入掖庭,為充華世婦。而椒庭之中,以國 舊制,相與祈祝,皆愿生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唯后每稱:“夫人等言,何緣 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也?”明帝在孕,同列猶以故事相恐,勸為諸計。后 固意確然,幽夜獨誓,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不辭。既誕明帝, 進為充華嬪。先是,宣武頻喪皇子,自以年長,深加慎護,為擇乳保,皆取良家宜 子者,養(yǎng)于別宮,皇后及充華皆莫得而撫視焉。
及明帝踐阼,尊后為皇太妃,后尊為皇太后。臨朝聽政,猶曰殿下,下令行事。 后改令稱詔,群臣上書曰陛下,自稱曰朕。太后以明帝沖幼,未堪親祭,欲傍《周 禮》夫人與君交獻之義,代行祭禮。禮官博議以為不可,而太后欲以幃幔自鄣,觀 三公行事。重問侍中崔光,光便據(jù)漢和熹鄧后薦祭故事。太后大悅,遂攝行初祀。 太后性聰悟,多才藝,姑既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經(jīng)大義。親覽萬機,手筆斷決。 幸西林園法流堂,命侍臣射,不能者罰之。又自射針孔,中之,大悅,賜左右布帛 有差。先是,太后敕造申訟車,時御焉。出自云龍大司馬門,從宮西北,入自千秋 門,以納冤訟。又親策孝、秀、州郡計吏于朝堂。太后與明帝幸華林園,宴群臣于 都亭曲水,令王公以下賦七言詩。太后詩曰:“化光造物含氣貞。”明帝詩曰: “恭己無為賴慈英。”王公以下賜帛有差。太后父薨,百僚表請公除,太后不許。 尋幸永寧寺,觀建剎于九級之基,僧尼士女赴者數(shù)萬人。及改葬文昭高后,太后不 欲令明帝主事,乃自為喪主。出至終寧陵,親奠遣事,還哭于太極殿,至于訖事, 皆自主焉。后幸嵩高山,夫人、九嬪、公主以下從者數(shù)百人,升于頂中。廢諸淫祀, 而胡天神不在其例。尋幸闕口溫水,登雞頭山,自射象牙簪,一發(fā)中之,敕示文武。
時太后逼幸清河王懌,淫亂肆情,為天下所惡。領軍元叉、長秋卿劉騰等奉明 帝于顯陽殿,幽太后于北宮,于禁中殺懌。其后太后從子都統(tǒng)僧敬與備身左右張車 渠等數(shù)十人謀殺叉,復奉太后臨朝。事不克,僧敬坐徙邊,車渠等死,胡氏多免黜。 后明帝朝太后于西林園,宴文武侍臣,飲至日夕,叉乃起至太后前自陳,外云太后 欲害己及騰。太后答云:“無此語。”遂至于極昏。太后乃起執(zhí)明帝手下堂,言: “母子不聚久,今暮共一宿,諸大臣送我入。”太后與帝向東北小閣,左衛(wèi)將軍奚 康生謀殺叉不果。
自劉騰死,叉又寬怠,太后與明帝及高陽王雍為計,解叉領軍。太后復臨朝, 大赦改元。自是朝政疏緩,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貪婪。鄭儼污亂宮掖,勢傾 海內;李神軌、徐紇并見親侍,一二年中,位總禁要。手握王爵,輕重在心,宣淫 于朝,為四方之所穢。文武解體,所在亂逆,土崩魚爛,由于此矣。僧敬又因聚集 親族,遂涕泣諫曰:“陛下母儀海內,豈宜輕脫如此!”太后大怒,自是不召僧敬。 內為朋黨,防弊耳目,明帝所親幸者,太后多以事害焉。有蜜多道人,能胡語,帝 置于左右。太后慮其傳致消息,三月三日,于城南大巷中殺之,方懸賞募賊。又于 禁中殺領左右、鴻臚少卿谷會、紹達,并帝所親也。母子之間,嫌隙屢起。鄭儼慮 禍,乃與太后計,因潘嬪生女,妄言皇子,便大赦,為武泰元年,復陰行鴆毒。其 年二月,明帝暴崩,乃奉潘嬪女,言太子即位。經(jīng)數(shù)日,見人心已安,始言潘嬪本 實生女,今宜更擇嗣君,遂立臨洮王子釗為主,年始二、三歲,天下愕然。
及爾硃榮稱兵度河,太后盡召明帝六宮,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發(fā)。榮遣騎拘 送太后及幼主于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并沈于河。太 后妹馮翊君收瘞于雙靈寺。武帝時,始葬以后禮,而追加謚曰靈。
孝明皇后胡氏,靈太后從兄冀州刺史盛之女。靈太后欲榮重門族,故立為皇后。 明帝頗有酒德,專嬖充華潘氏,后及嬪御并無過寵。太后為帝選納,抑屈人流。時 博陵崔孝芬、范陽盧道約、隴西李瓚等女,俱為世婦。諸人訴訟,咸見忿責。武泰 初,后既入道,遂居于瑤光寺。
孝武皇后高氏,齊神武長女也。帝見立,乃納為后。及帝西幸關中,降為彭城 王韶妃。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陽人也。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 涼州平,后之高祖莫瑰擁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自莫瑰后,三世尚公 主,女乃多為王妃,甚見貴重。父瑗,儀同三司、兗州刺史。母淮陽長公主,孝文 之第四女也。后美容儀,少言笑,年數(shù)歲,父母異之,指示諸親曰:“生女何妨也。 若此者,實勝男。”年十六,文帝納為妃。及帝即位,以大統(tǒng)元年冊為皇后。后性 好節(jié)儉,蔬食故衣,珠玉羅綺絕于服玩。又仁恕不為嫉妒之心,帝益重之。生男女 十二人,多早夭,唯太子及武都王戊存焉。時新都關中,務欲東討,蠕蠕寇邊,未 遑北伐,故帝結婚以撫之。于是更納悼后,命后遜居別宮,出家為尼。悼后猶懷猜 忌,復徙后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帝雖限大計,恩好不忘,后密令養(yǎng)發(fā), 有追還之意。然事秘禁,外無知者。六年春,蠕蠕舉國度河,前驅已過夏,頗有言 虜為悼后之故興比役。帝曰:“豈有百萬之眾為一女子舉也?雖然,致此物論,朕 亦何顏以見將帥邪!”乃遣中常侍曹寵赍手敕令后自盡。后奉敕,揮淚謂寵曰: “愿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因命武都王前,與之決。遺語皇太子, 辭皆凄愴,因慟哭久之。侍御咸垂涕失聲,莫能仰視。召僧設供,令侍婢數(shù)十人出 家,手中落發(fā)。事畢,乃入室,引被自覆而崩,年三十一。鑿麥積崖為龕而葬,神 柩將入,有二叢云先入龕中,頃之一滅一出,后號寂陵。及文帝山陵畢,手書云, 萬歲后欲令兵配饗。公卿乃議追謚曰文皇后,祔于太廟。廢帝時,合葬于永陵。
文帝悼皇后郁久閭氏,蠕蠕主阿那瑰之長女也。容貌端嚴,夙有成智。大統(tǒng)初, 蠕蠕屢犯北邊,文帝乃與約,通好結婚,扶風王孚受使奉迎。蠕蠕俗以東為貴,后 之來,營幕戶席,一皆東向。車七百乘,馬萬匹,駝千頭。到黑鹽池,魏朝鹵簿文 物始至。孚奏請正南面,后日:“我未見魏主,故蠕蠕女也。魏仗向南,我自東面。” 孚無以辭。
四年正月,至京師,立為皇后,時年十四。六年,后懷孕將產(chǎn),居于瑤華殿, 聞上有狗吠聲,心甚惡之。又見婦人盛飾來至后所,后謂左右:“此為何人?”醫(yī) 巫傍侍,悉無見者,時以為文后之靈。產(chǎn)訖而崩,年十六,葬于少陵原。十七年, 合葬永陵。當會橫橋北,后梓宮先至鹿苑,帝巉辌后來,將就次所,軌折不進。
廢帝皇后宇文氏,周文帝女也。后初產(chǎn)之日,有云氣滿室,芬氳久之。幼有風 神,好陳列女圖,置之左右。周文曰:“每見此女,良慰人意。”廢帝之為太子, 納為妃。及即位,立為皇后。志操明秀,帝深重之,專寵后宮,不置嬪御。帝既廢 崩,后亦以忠于魏室罹禍。
恭帝皇后若干氏,司空長樂正公惠之女也。有容色,恭帝納之為妃。及即位, 立為皇后。后出家為尼,在佛寺薨,竟無謚。
孝靜皇后高氏,齊神武之第二女也。天平四年,詔娉以為皇后,神武前后固辭, 帝不許。興和初,詔司徒孫騰、司空襄城王昶等奉詔致禮,以后駕迎于晉陽之丞相 第。五月,立為皇后,大赦。齊受禪,降為中山王妃。后降于尚書左仆射楊遵彥。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 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閑對芭蕉展
- 臥聞兒女夸翁健,詩句年光一樣新
-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 慘慘時節(jié)盡,蘭葉復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