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維儀身世
- 方維儀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結(jié)婚時,姚孫栗已經(jīng)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親自“扶起居,倍湯藥,揮蚊蠅,據(jù)痰唾,左右周旋”,頭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個遺腹女,才撫養(yǎng)了九個月便天折了。她在《末亡人微生述》中磋嘆說:“萬物有托,余獨無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氣力日益微。”這種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詩中也有反映。《死別離》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詩中寫道:“昔閱生別離,不言死別離。無論生與死,我獨身當之。北風吹枯桑,日夜為我悲……”悲戚的氛圍,感傷的色彩,濃重地籠罩其上,讀來使人不禁心酸。據(jù)方孟式說,方維儀的“離憂怨痛之詞,草成多焚棄之”。表現(xiàn)傷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隨成隨棄,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她又像許多借助畫筆或針繡的女畫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靜,清代趙昭等人)一樣,以虔誠之心繪制帶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教義的觀音、羅漢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繪畫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繪畫作品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觀音圖》、《蕉行羅漢圖》外,還有安微省博物館藏的《羅漢圖》、《大力像圖》,遼寧撫順博物館藏的《羅漢圖》等,總共不過十余件。
出身官宦世家
方維儀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鎮(zhèn),明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餾,都博學有文才。方維儀生長在這樣—個文化學術(shù)氣氛很濃的家庭里,自幼耳漏目染,詩文書畫多有涉獵,加上她本人的天資與學力,后來便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婚后守寡仍勤奮撰著成就一生
方維儀17歲時與同里青年姚孫棨結(jié)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個遺腹女,相繼天折。于是,她只好獨自回歸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閣”。方維儀寡居娘家后,生活境況已不復能與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相比。在復雜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撫育,善待同輩和仆從,以和諧各方面的關(guān)系。盡管所為極難,但在操持家計之暇,她總是堅持誦讀經(jīng)史,苦鉆學問,吟詩作文,并以此影響家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沒有將維儀絆倒。較高層次的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維儀對生活理想有著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閣,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博覽群書,勤奮撰著,走了一條與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作者介紹
- 方維儀
方維儀(1585—1668),女,字仲賢,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區(qū)鳳儀里人)。明末著名女詩人、畫家,婚后不久,丈夫死去,與嫂教養(yǎng)侄兒方以智(后成著名文學家)。她的詩歌風格質(zhì)直,抒情真摯。所作有《清芬閣集》, 又輯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其繪畫師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長繪釋道人物。特別是白描《觀音大士圖》形神兼?zhèn)洌S多人爭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