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

吳潛水利專家

  它山堰位于寧波市鄞江,是中國古代聞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發揮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吳潛擔任浙東制置使時修洪水灣塘三壩,外泄江潮,內增官池蓄水,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吳公塘”、大西壩、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這些13世紀的水利工程,歷經800年風雨,有的至今還在發揮作用,惠澤萬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綿綿,河水在秋雨中不斷上漲,當地人稱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吳潛坐立不安了。按規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閘的開啟和閉合。提前放閘就會浪費水資源,而延遲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災。他在等待四鄉的地保把水情報上來,然后命令決定何時放水。四鄉的地保,有些遠在數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發,要到傍晚才能到達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條小船搖到城外視察水情。他回城的時候,制置使忽然靈機一動:城外的河流與城內的河流不是溝通的嗎?那么城外和城內的水面應該在同一平面上,在這子城邊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聰明的制置使揀了塊石頭,在上面刻上一條水位警戒線,作為開閘放水的標準線;然后推算了關閘閉水的標準線。并在兩線之間畫了一條虛線,以示正常水位。從此,在寧波城內平橋下設水則,以測算出各處水情,寧波的水閘就不必再等四鄉的地保,首席官員一看警戒線,就可下令開合水閘。這三條線,是中國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發明,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水文觀測站。

  吳潛還于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寧波鄞西高橋,形成至今的規模。高橋入選1998年的《寧波十大名橋》。高橋在建筑史、軍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現已作為浙東歷史文化的重要名勝古跡,受到世世代代的保護。

作者介紹

吳潛 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吳潛的詩詞

熱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