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歷史評價
-
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圣”。同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將西南夷民族團結統一于大漢疆域,被稱之為“安邊功臣”,名垂青史。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不拘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婚姻的果敢行為,遠在公元前就演繹了自由戀愛的愛情經典,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愛情之首”,聞名中外。后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祜則有《司馬相如琴歌》一首,曰:“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梧桐結陰在朝陽,濯羽弱水鳴高翔。”
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把司馬相如和司馬遷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長卿,是西漢大辭賦家。他與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傳為佳話。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他入京師、梁國宦游歸蜀,應好友臨邛(今四川邛崍)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當地頭號富翁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才貌雙全,精通音樂,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孫舉行數百人的盛大宴會,王吉與相如均以貴賓身分應邀參加。席間,王吉介紹相如精通琴藝,請他彈奏,相如就當眾彈了兩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動文君。「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琴歌二首》,據說就是相如彈琴歌唱的《鳳求皇》歌辭。因《史記》未載此辭,到陳朝徐陵編《玉臺新詠》始見收錄,并加序說明,唐《藝文類聚》、宋《樂府詩集》等書亦收載,故近人或疑乃兩漢琴工假托司馬相如所作。琴歌一類作品,假托的現象確實很多,但又難以找到確切根據來證明。這方面的問題,只好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