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生平
-
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東陽出生于北京西涯村,父親李淳是個飽學之士,以教私塾為生, 因家貧,甚至還當過擺渡的船工。幼年就顯現出非凡的才華。李東陽4歲時隨父親在北京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視為神童。順天府官員把李東陽推薦給景帝,李東陽當著景帝寫下“龍、鳳、龜、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興,賜給李東陽珍奇水果和金銀元寶。之后,并兩次召見準予李東陽進順天府學讀書。
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李東陽十八歲即中進士(跨級直接考),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不久授編修,參與修撰《英宗實錄》。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書成,升從六品俸。后遷侍講,旋入經筵侍班。十六年,為應天鄉試考官。二十年,再遷侍講學士,輔太子誦習。二十二年丁父憂。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補原官加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書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災事,東陽條摘有關《孟子》,以天災與時政闕失相聯,天降災福與人事有關,望皇帝勤習經文,以誠意動天意。而其他“凡事關祈禱,悉加屏絕。”疏上,孝宗稱賞。遷禮部右侍郎,入內閣專典誥敕事。八年,以本官入文淵閣參預機務。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十六年,纂修《大明會典》成,進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內閣大學士劉健、謝遷頗有剛直之名,劉健善斷,謝善持論,而東陽性溫而多智謀。一時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侃”之贊。孝宗對三大臣意見頗多采納,并常召入宮中議事,“呼先生而不名。”十七年,重修闕里孔廟工竣,東陽奉詔往祭。及歸,上《通達下情題本》,直陳時局艱難,不報。
武宗即位,大肆擴充皇莊,別構宮苑,假借巡視搜括民財,劫掠婦女。天下怨聲載道,人民苦痛。又寵用宦官,任意緝拿民眾,誣辱朝臣 。正德元年(1506年),東陽等上疏極陳“嬉游廢政”之弊;又上疏論“時政四弊”,皆不報,乞休;武宗不允,而朝政無所改。十月,朝官紛請誅宦官劉瑾等,武宗與內閣議時,劉健、謝遷持論激烈,至于推案哭罵,遂為武宗所惡。劉、謝上疏乞休,惟東陽仍留內閣。劉、謝即免,內閣引進王鏊、焦芳,迭加東陽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二年,《歷代通鑒纂要》成,以書中一、二頁裝潢顛倒錯亂,字體亦微小差訛,劉瑾、焦芳等人構東陽罪,武宗有旨不問,得免禍。
五年秋,劉瑾被誅,東陽薦劉忠、梁儲入閣。而武宗嬉樂如舊,宦官張永、谷大用等仍受重用。內閣奏議徒為虛文,政治腐敗日甚一日。東陽于正德七年辭官。深居簡出,以詩酒自娛。十一年(1516)病卒,年69。
李東陽以臺閣大臣主持文壇數十年,其為詩文典雅工麗,為首形成“茶陵詩派”。兼善書法,于篆隸造詣尤高。大家贊道李東陽“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所著有《懷麓堂集》100卷、《懷麓堂詩話》1卷,又有《燕對錄》、《東祀錄》等(據《四庫總目》)。《明史》有傳。
- 李東陽
李東陽(1447~1516)中國明代詩人,書法家。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茶陵(今屬湖南),長期生活在北京。天順八年(1464)進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朝廷重臣。李東陽上承臺閣體,下啟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間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詩壇,獎勵后學,頗具聲望和影響,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他的散文追求典雅流麗,主張師法先秦古文,未脫臺閣體的影響;其詩則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又寫擬古樂府詩百首,已開前后七子創作趨向之先河,對前后七子的復古運動有明顯影響。李東陽的詩作以擬古樂府較有名,詠懷史實,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暴政,或同情人民疾苦,或評論古人古事,內容豐富,中肯深刻。他的五七言詩也不乏佳作。其詩長于寫景抒情,能于平淡詞語中出清新意境。其散文以記、傳、雜著為佳,文筆流暢典雅,說理有力,師先秦古文之意可見。著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