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人物軼事
-
(一) 李東陽四歲時被舉薦為神童.父親帶他進宮朝見皇帝,因人小腳短,跨不過門檻。皇帝 見此情景,便脫口出了上聯:“神童腳短。”東陽應聲對下聯:“天子門高”。皇帝高興地將他抱坐膝蓋上,見其父親還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答道:“嫂溺叔援,權也。”
(二) 李東陽和程敏政同時作為神童,被皇帝召見入宮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聯:“螃蟹渾身甲胄。”程敏政應聲對道:“鳳凰遍體文章。”李東陽從容答道:“蜘蛛滿腹經綸。”皇帝說:“這個孩子將來會當宰相。”殿試后第三天,李東陽中了第三名神童。
(三) 李東陽被舉薦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題詩作對,試試他的才華是否名副其實。有位老翰林將他的名字嵌入聯語,要他用“兩兼格”續對:“李東陽氣暖。”東陽對道:“柳下惠風和。”老翰林驚嘆不已。
(四) 正德年間(1506~1521),內閣劉健、謝遷二公遭貶離京,只留下李東陽一人。當時劉瑾把持朝政,李東陽獨木難支,無力回天。有人畫了一幅丑老嫗騎牛吹笛的諷刺畫,在畫中老嫗額上題“此李西涯(李的號)相業”,以此嘲諷李東陽。有人向他報告此事,可他不動聲色,自題絕句一首:“楊妃身死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爭似阿婆騎牛背,春風一曲太平歌。”在后來推翻劉瑾的斗爭中,李起了關鍵性作用。
(五) 李東陽與彭澤(字民生望,攸縣人)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對李詩不太贊賞。后來,彭澤官場失意,離京回鄉。李東陽贈詩一首:“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彭讀到開頭四句便深為感動,讀完全詩,潸然淚下。反復吟誦數十遍,愛不釋手,對兒子說;“現在我才發現西涯的詩寫得這樣好,意境如此深遠。我恨不能與他重相見,把酒論詩文!”
(六) 李東陽之女,嫁于山東曲阜孔聞韶。未嫁之前,其女以孔家園林狹小,花木稀少為詞,稍有責難。孔家為此大興土木,擴充屋宇,修葺亭臺樓閣。孔聞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孫,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襲封衍圣公,“班超一品之階”。同年孔府花園竣工,東陽之女亦于當年出嫁,封為一品夫人。可謂三喜臨門。襲封后,東陽代衍圣公作謝恩表,并代作大門聯。聯云:“與國戚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禮樂圣人家。”此時東陽已是暮年,遣詞造句,頌揚得體,憂國憂民,一片忠心。
- 李東陽
李東陽(1447~1516)中國明代詩人,書法家。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茶陵(今屬湖南),長期生活在北京。天順八年(1464)進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朝廷重臣。李東陽上承臺閣體,下啟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間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詩壇,獎勵后學,頗具聲望和影響,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他的散文追求典雅流麗,主張師法先秦古文,未脫臺閣體的影響;其詩則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又寫擬古樂府詩百首,已開前后七子創作趨向之先河,對前后七子的復古運動有明顯影響。李東陽的詩作以擬古樂府較有名,詠懷史實,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暴政,或同情人民疾苦,或評論古人古事,內容豐富,中肯深刻。他的五七言詩也不乏佳作。其詩長于寫景抒情,能于平淡詞語中出清新意境。其散文以記、傳、雜著為佳,文筆流暢典雅,說理有力,師先秦古文之意可見。著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