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_強兵解析
-
查閱典籍:《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強兵」原文
這篇文章以孫臏與齊威王問答的方式,論述強兵的戰略。作者借威王之口,提出了人們對強兵問題的各種主張,諸如施仁政以得民心、散發糧食以得民心、保持安定,由于原文殘缺,雖無從知道還有些什么主張,但從行文關系,可以看出,所有當時的各種主張都提出來了,孫臏一一予以否定,最121 后提出“富國”二字,明確而肯定地指出,唯有“富國”才能“強兵”,“富國”是“強兵”的唯一正確途徑。孫臏使用排他法對自己的主張進行論證,把其他主張一一排除。這是一種很巧妙的論證方法,可以給人以深刻印象。在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就用同樣的論證方法,既批駁了亡國論,又批駁了速勝論,最后得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的結論。古今中外強兵的辦法多種多樣,但以不同的辦法造就的軍隊,維持其強大的時間和最終的結果,也不一樣。秦國是歷史上強極一時的軍事大國,秦始皇橫掃六國,把全國歸于一統,其武力之強大,一時之間,無人能比,他的軍隊強大是建立在殘暴和掠奪的基礎上的,在進攻趙國一役,竟然殺死40 萬降兵;在滅掉六國之后,他把金銀財寶、美女都搶回秦國;他怕反抗,把全國的銅、鐵器全都收繳熔化;他強征民工戍邊和修造阿房宮,稍有延誤就加以殺害..他的種種舉措雖然求得一時強大,但是,他死后不久,秦國也就滅亡了,他想把江山萬世相傳,結果僅傳到二世就完了。西楚霸王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英勇作戰,很快強大起來,后來在巨鹿與秦國大將章邯決戰,一舉戰勝秦軍九路人馬,聲威大震。后來項羽收降了秦國三員大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及他們帶領的20 多萬大軍。由于楚軍許多將士過去吃過秦軍欺壓的苦頭,而且秦軍投降的軍兵衣甲、武器都比楚軍好,所以楚軍上下都對秦軍有仇恨、嫉忌和不信任感,擔心帶他們去打關中,秦軍可能叛變而使楚軍吃虧。結果項羽殺心大起,趁秦兵熟睡之機,指揮楚軍收繳了秦兵的武器,隨后又把20 多萬秦兵全部活埋了。項羽表面看來消除了一個隱患,可是,從此以殘暴出了名,秦軍再遇楚軍時都拼死抵抗,使得楚軍進軍緩慢,結果劉邦的軍隊搶先進了長安,并最終擊敗了項羽,劉邦登上了帝位。項羽坑殺秦軍,本想掃除障礙,結果不但沒有壯大自己,反而自食惡果。
成吉思汗曾被稱為一代天驕,蒙古鐵騎確曾令各國軍隊望而生畏。但蒙古貴族是把他們的強大建立在殘暴鎮壓和瘋狂掠奪的基礎上的,他們所到之處殺人無數,在征討歐洲時,還曾以割下人耳作為報功的憑據,真是前所未聞。他們強占大批農田,揚言要把世界變成蒙古的牧場。他們的瘋狂掠奪和壓榨,造成各族人民生活貧困、痛苦,因而激起人民的強烈仇恨和反抗。盡管他們在中國大地上連菜刀都作為非法“武器”而加以收繳,但仍不能阻止人民的反抗,強大的蒙古帝國終于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期內滅亡。歷史證明,以暴力和掠奪強兵不會維持多久。唐朝的前后歷史對比,亦可說明什么是正確的強兵之路。唐太宗登基以后,重用賢能,輕徭薄賦,讓全國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并實行睦鄰政策,因此,在貞觀年間,百姓富足,國力大增,也達到強兵的目的,偶有外族犯邊,都能很快平定,所以四夷歸服,邊境安寧。當時到長安入朝的各族使者就達數千之多,四鄰誠心歸服,共推李世民為天可汗。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正確道路。然而在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期間,由于內部爭斗,統治者奢侈腐敗,揮霍民財,因而國力急劇下降,這時四鄰入侵連續不斷,唐廷不能正確處理,本可化解的,也要以武力對付,甚至有的邊防將領為了邀功請賞,故意制造事端,引發戰爭,連年戰爭又進一步加重了百姓負擔,使得國力更加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到武則天統治的后期,突厥騎兵在中國華北大地四處侵擾,唐軍竟無力抵擋。高宗、武則天這段歷史證明,民貧必然國窮,國窮必然兵弱,后來李隆基繼位,重用姚崇和宋璟等賢德良才,多方整治,關心百姓疾苦,吏治清明,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良機,全國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唐朝第二個盛世。張說升任兵部尚書后,更奏請裁減邊防部隊士兵三分之一,對國家的兵役制度實行大的改革,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實行兵農分開,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又增強了兵力。由十鎮節度使鎮守邊疆,執掌兵權,雖有四鄰入侵,都能很快擊退,唐朝的兵威,再次遠震塞外,重現四境安寧。后來唐玄宗晚節不保,沉迷酒色,重用奸人,使得國家重新陷入深淵,出現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一蹶不振,晚唐時期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唐朝就此滅亡。唐朝兩盛兩衰的歷史經驗值得人們深思。正如本文所述,唯有“富國”,才能“強兵”,只是“強兵”的辦法不同而已。
威王問孫子曰:“..齊士教寡人強兵者,皆不同道。..[ 有] 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 有教] 寡人以散糧者,有教寡人以靜者,..之教□□行之教奚..[ 孫子曰]: “..皆非強兵之急者也。”威[ 王]..孫子曰:“富國。”威王曰:“富國..厚威王、宣王以勝諸侯,至于..”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
-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 天涯芳草迷歸路,病葉還禁一夜霜
-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 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
- 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