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靈樞外揣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靈樞外揣」原文
黃帝說:我了解了有關九針的九篇論述,親身領略了其中的智慧,稍微知道了其中的道理。九針,從第一針開始,終于第九針,但我還沒有掌握其中的主要原理。九針的針道,精細得不能再精細,廣博得不能再廣博,深得不能再深,高得不能再高,奧妙無窮,包羅萬象,我知道九針之針道是與天道、人事、四季的變化相順應的,而我想綜合這些多如毫毛的論述,混合歸納成一種原則,可以嗎?
岐伯說:問得很高明啊!不僅針道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黃帝說:我想了解針道,而不是國事。
岐伯說:治理國家和針道一樣,都要有一個原則。沒有原則,怎么可能把大小深淺不一的事務雜合而為一體呢?
黃帝說:希望詳細了解這些情況。
岐伯說:這些可用日與月、水與鏡、鼓與響來作比喻。日月發出光明,能照出物體的影子,水和鏡子的明凈,能照出物體的形狀,擊鼓和鼓發出的響聲的應和,就在同時,光和影、鏡和形、鼓和鼓聲,都是前者動搖,后者應和,了解了這個道理,就完全可以掌握針刺的原則了。
黃帝說:掌握這些真是困難啊!但光明是不可隱蔽的。光明之所以不可隱蔽,是因為它沒有離開陰陽相對這個原理。診病時,要綜合病人各種情況來觀察,用切診來驗證,用望診掌握病癥的表現,就會象清水明鏡照應物體不會失去物體形狀一樣準確地診斷病癥。如果人的聲音不響亮,氣色晦暗不鮮明,就表明體內五臟動搖不安定,象這樣就是內外相互聯系的表現,就如同鼓與鼓槌相應和,擊鼓和鼓發出的響聲相應,影子和形體相隨一樣。所以,從遠處觀察外部聲音氣色可以推知內臟的變化,從近處觀察內臟的變化也可以推知聲音氣色等外在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掌握陰陽變化的最高階段,天地的變化也盡在其中了。請將它珍藏在靈蘭之室,不要使它泄漏出去。
余聞九針九篇,余親受其調,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余愿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
黃帝曰:余愿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后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