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jié)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jié)」原文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zāi)荒,就把那里的災(zāi)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xùn)|的糧食運(yùn)到河南。當(dāng)河?xùn)|發(fā)生災(zāi)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zāi)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qiáng)調(diào)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shè)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jì)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guān),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注釋(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運(yùn)城西)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3)于:介詞,對于。(4)盡心焉耳矣:真是費(fèi)盡心力了。盡心,費(fèi)盡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qiáng)語氣。(5)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6)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于:到。(8)河?xùn)|: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xùn)|。(9)粟:谷子,脫殼后為小米,也泛指谷類。(10)亦然:也是這樣。(11)察:考察。(12)政:當(dāng)權(quán)者。(13)無如:沒有像……。(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kuò)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15)對:回答。(16)王好戰(zhàn):大王喜歡打仗。好:喜歡。(17)請:有“請?jiān)试S我”的意思。(18)喻:打比方,作說明。(19)填:擬聲詞,模擬鼓聲。(20)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shí)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21)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指戰(zhàn)斗已開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劍等。既:已經(jīng)。接,接觸、交鋒。(22)甲:鎧甲,古代的戰(zhàn)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hù)身體。(23)走:跑,這里指逃跑。(24)或:有的人。(25)則:連詞,那么。(26)何如:怎么樣。(27)直:通“只”,只是,不過。(28)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29)如:如果。(30)則:連詞,就。(31)無:通“毋”,不要。(32)望:希望。(33)于:比。(34)違:違反,耽誤。這里指耽誤。(35)時:季節(jié)。(36)谷:糧食的統(tǒng)稱。(37)勝:完全,盡。[1](38)數(shù)罟:密網(wǎng)。(39)洿:深。(40)斤:錛子。(41)以時:按一定的季節(jié)。(42)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43)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44)憾:遺憾。(45)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46)始:開端。(47)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48)樹:給……種植(49)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50)豚:小豬。(51)彘:豬。(52)畜:畜養(yǎng)。(53)之:助詞。(54)無:通“毋”,不要。(55)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意。(56)謹(jǐn):謹(jǐn)慎,這里指認(rèn)真從事。(57)庠序:都指學(xué)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58)教:教化。(59)申:反復(fù)陳述。(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61)義:道理。(62)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發(fā)花白。頒:通“斑”。負(fù),背著東西。戴,頂著東西。(63)黎民:百姓。(64)然而:這樣(如此)卻。(65)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66)食:動詞,吃。(67)食:名詞,食物。(68)檢:通斂。收積、儲藏的意思(69)涂:通“途”,路上。(70)餓莩:餓死的人。(71)發(fā):指打開糧倉,賑濟(jì)百姓。(72)歲:年成。(73)兵:兵器。(74)無:通“毋”,不要。(75)罪:歸咎,歸罪。(76)斯:則、那么。(77)至:到,這里指歸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 白鳥明邊帆影直隔江聞夜笛
- 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
- 瀑布風(fēng)前千尺影,疑瀉銀河一派
- 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
- 寒色孤村幕,悲風(fēng)四野聞
-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兩岸強(qiáng)兵過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