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萬章章句下第六節(jié)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萬章章句下第六節(jié)」原文
譯文 萬章問:“讀書人不寄托于諸侯,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是不敢呀。諸侯失去了自己的國家,然后去寄托于其他諸侯,符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讀書人寄托于諸侯,不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 萬章說:“如果國君贈送糧食給他,他可以接受嗎?” 孟子說:“可以接受。” 萬章說:“接受饋贈是什么行為方式呢?” 孟子說:“國君對于流動的外來百姓,也是要周濟的。” 萬章說:“周濟則接受,賞賜則不接受,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不敢呀。” 萬章說:“冒昧地請問為什么不敢呢?” 孟子說:“守關(guān)打更的人都有固定職業(yè)并能從上面領(lǐng)取俸祿,沒有固定職業(yè)而接受國君的賞賜,是一種不恭敬的行為。” 萬章說:“國君贈送,就接受,不知道能經(jīng)常這樣嗎?” 孟子說:“魯繆公對于子思,多次派人慰問,多次贈送煮熟的肉。子思對此很不高興。最終,把派來的使者,趕出大門之外,向北面叩頭作揖而拒絕接受饋送,說:‘至今才知道君主是把我孔伋當(dāng)成狗馬來畜養(yǎng)。’就是從這時起使者不再來送東西了。很喜歡賢才但不舉薦任用,又不能用養(yǎng)賢的方法來對待,這能說是喜歡賢才嗎?” 萬章說:“冒昧地請問國君想奉養(yǎng)君子,怎么樣才算是養(yǎng)賢呢?” 孟子說:“用國君的名義送來禮物,按理要兩次跪拜叩頭然后才能接受。以后管倉庫的人不斷送來糧食,管廚房的人不斷送來肉食,都不是用國君的名義。子思認為為了幾塊煮熟的肉食使自己辛苦地多次跪拜,這不是供養(yǎng)君子的辦法。堯?qū)τ谒矗棺约旱木艂€兒子侍奉舜,又把兩個女兒嫁給舜,百官、牛羊、倉庫等都齊備了,使舜在田野中接受供養(yǎng),然后才提升他擔(dān)任很高的職位,所以說,王公之尊賢者是這樣的。”
注釋1.托:《禮記·檀弓下》:“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戰(zhàn)國策·趙策》:“自托于趙。”《楚辭招魂》:“東方不可以託些。”《說文》:“託,寄也。”《資治通鑒》:“豈足托乎。”這里用為寄托之意。2.氓:《詩·衛(wèi)風(fēng)·氓》:“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管子·八觀》:“氓家無積而衣服修。”《戰(zhàn)國策·秦策》:“而不憂民氓。”《淮南子·脩務(wù)》:“以寬民氓。”《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說文》:“氓,民也。”古代稱外來的百姓為氓,這里用為百姓之意。3.摽:(biao漂)《詩"邶風(fēng)"柏舟》:“靜言思之,寤擗有摽。”這里用為趕出去之意。4.臺: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guān)的行為。《左傳·昭公七年》:“仆臣臺。”服注:“給臺下征召也。”《廣雅·釋詁一》:“臺,侍也。”這里用為稱呼之意。
萬章曰:“士之不托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后托于諸侯,禮也;士之托于諸侯,非禮也。”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
“受之何義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guān)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于上。無常職而賜于上者,以為不恭也。”
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于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急。’蓋自是臺無饋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yǎng)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yǎng)君子,如何斯可謂養(yǎng)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yǎng)君子之道也。堯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yǎng)舜于畎畝之中,后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