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象數二部分譯文
-
查閱典籍:《夢溪筆談》——「夢溪筆談·象數二」原文
歷法上,天球有黃、赤二道,月亮則有九道。這些都是人為的命名,并非是天體實有的軌道。亦猶如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天又何嘗有度數?因為太陽每運行三百六十天而成一個周期,所以強稱之為“度”,不過是為了測算日、月、五星的運行方位而已。太陽所行經的軌道,叫做“黃道”;天球南、北極之間最正中的緯線圈,叫做“赤道”。月亮行經黃道之南,叫做“朱道”;行經黃道之北,叫做“黑道”;行經黃道之東,叫做“青道”;行經黃道之西,叫做“白道”。黃道內外各有四條軌道,并黃道而為九道。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有快有慢,難以用一種方法來應對測量。所以根據它們的會合與離散,分為幾個區(qū)間,每個區(qū)間用一種顏色命名,欲以區(qū)別測算的方位而已。有如算法上用赤籌、黑籌來區(qū)別正數和負數。歷法家不明白這種命名的用意,遂以為月亮的運行實有九條軌道,這是甚為可笑的。
本朝在皇宮里建立了天文院,設置了漏刻、觀天臺、銅制渾儀,全都與司天監(jiān)相同,(是為了)用來與司天監(jiān)(的觀測報告)互相校核驗證。(按規(guī)定)天文院每天都要把觀測到的星象變異、云彩的顏色、吉兇的征兆、行星的位置等記錄下來,在皇城開門前報送到宮中。皇城開門后,司天監(jiān)的觀測奏狀才送達,將兩份奏狀進行比較,用以防止弄虛作假。近年來這兩個機構卻都是暗地里預先通報有關數據和情況,寫出來的奏狀像符節(jié)一樣互相吻合,(他們對這樣做)已經習以為常。這種做法由來已久,宮廷內外的人(雖然)都知道,卻也不以為奇了。他們所陳述的日、月、五星運行的位置,都只根據民間歷法所計算的情況抄錄上報,而并沒有作實際的觀測記錄。這些機構的官員們只是占了官職、白領俸祿而已。熙寧年間,我任司天監(jiān)時,曾經審查揭發(fā)過他們的欺騙行為,罷免了六個人的官職。沒過多久,這種弊病又復發(fā)了。
司天監(jiān)的銅制渾儀,是景德年間歷官韓顯符所制造的,是根據十六國劉曜時孔挺、晁崇、斛蘭等人的方法仿制而成的,其缺點是過于簡略。天文院的渾儀,是皇祐年間冬官正舒易簡所制造的,用的是唐代梁令瓚、一行和尚的方法,結構與功能較為完備,但是缺點在于使用不便。熙寧年間,我重新制造了渾儀,并且創(chuàng)新改制了玉壺浮漏和銅制圭表,把它們都安放在天文院里,由朝廷專門派官員管理和使用。天文院中舊的銅渾儀,被送到朝服法物倉庫里收藏起來,以供人們研究之用。
我曾經查考古今各種歷法,發(fā)現有關五星運行的數據,以五星稽留和逆行之際誤差最多。五星自黃道以北向北前行的,它們的退行必然要趨向黃道以南;自黃道以南向南前行的,它們的退行必然要進入黃道以北。五星的軌跡如同沿著柳葉運行的橢圓形,兩頭尖銳,中間往返的路徑之間相距很遠。所以在軌跡的兩頭,五星的運行速度稍慢,這是由于它們斜行的緣故;在軌跡的中間部分,則五星的運行速度稍快,這是由于它們直行的緣故。以往歷家只知道它們的運行有慢有快,而不知道它們行經的軌道還有斜直的差異。熙寧年間,我擔任太史令,聘衛(wèi)樸制定歷法,節(jié)氣等已經修正,但五星部分沒有觀測記錄可供檢驗。前世修訂歷法,大都只是增損舊歷的文字而成,并沒有實際觀測天象。觀測的方法,必須是每天的黃昏、夜半和拂曉時分,都測驗月亮及五星所在的度數和時刻,專置記錄簿記錄下來,滿五年,其間除去陰天及五星白天出現的天數,可得累計三年天數的五星實際運行數據,然后綜合這些數據加以運算,此即古人所稱的“綴術”。當時司天監(jiān)的歷官都是繼承家族職業(yè)來的,徒隸名籍而坐吃俸祿,本無真懂歷法的人,這些人妒忌衛(wèi)樸的本領超過自己,遂群起攻擊破壞,屢欲制造大案陷害衛(wèi)樸;雖終不能動搖衛(wèi)樸的制歷使命,而天文觀測記錄至今無成?!斗钤獨v》的五星推步方法,還是只增損舊歷,糾正其特別謬誤之處十之五六,僅此而已。衛(wèi)樸的制歷技術,古今無人能超過,而為一群歷人所阻撓,不能盡其才能,可惜??!
《史記·律書》所論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無義理。至于言數,亦多差舛。如所謂“律數者,八十一為宮,五十四為徵,七十二為商,四十八為羽,六十四為角?!贝酥故屈S鐘一均耳。十二律各有五音,豈得定以此為律數?如五十四,在黃鐘則為徵,在夾鐘則為角,在中呂則為商。兼律有多寡之數,有實積之數,有短長之數,有周徑之數,有清濁之數。其八十一、五十四、七十二、四十八、六十四,止是實積數耳。又云:“黃鐘長八寸七分一,大呂長七寸五分三分一,太蔟長七寸七分二,夾鐘長六寸二分三分一,姑洗長六寸七分四,中呂長五寸九分三分二,蕤賓長五寸六分二分一,林鐘長五寸七分四,夷則長五寸四分三分二。南呂長四寸七分八,無射長四寸四分三分二,應鐘長四寸二分三分二?!贝擞日`也。此亦實積耳,非律之長也。蓋其間字又有誤者,疑后人傳寫之失也。余分下分母,凡“七”字皆當作“十”字,誤屈其中畫耳。黃鐘當作“八寸十分一”,太蔟當作“七寸十分二”,姑洗當作“六寸十分四”,林鐘當作“五寸十分四”,南呂當作“四寸十分八?!狈惭浴捌叻帧闭?,皆是“十分”。
今之卜筮,皆用古書,工拙系乎用之者。唯其寂然不動,乃能通天下之故。人未能至乎無心也,則憑物之無心者而言之。如灼龜、璺瓦,皆取其無理,則不隨彼理而震,此近乎無心也。
呂才為卜宅、祿命、卜葬之說,皆以術為無驗,術之不可恃,信然。而不知皆寓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故一術二人用之,則所占各異。人之心本神,以其不能無累,而寓之以無心之物,而以吾之所以神者言之,此術之微,難可以俗人論也。才又論:“人姓或因官,或因邑族,豈可配以宮商?”此亦是也。如今姓敬者,或更姓文,或更姓茍。以文考之,皆非也。敬本從茍、音亟。從攴,今乃謂之茍與文,五音安在哉?以為無義,不待遠求而知也。然既謂之寓,則茍以為字,皆寓也,凡視聽思慮所及,無不可寓者。若以此為妄,則凡禍福、吉兇、死生、變生、孰為非妄者?能齊乎此,然后可與論先知之神矣。
歷法,天有黃、赤二道,月有九道。此皆強名而已,非實有也。亦由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嘗有度?以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強謂之度,以步日月五星行次而已。日之所由,謂之黃道;南北極之中,度最均處,謂之赤道。月行黃道之南,謂之朱道;行黃道之北,謂之黑道。黃道之東,謂之青道;黃道之西,謂之白道。黃道內外各四,并黃道為九。日月之行,有遲有速,難可以一術御也。故因其合散,分為數段,每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別算位而已。如算法用赤籌、黑籌,以別正負之數。歷家不知其意,遂以謂實有九道,甚可嗤也。
二十八宿,為其有二十八星當度,故立以為宿。前世測候,多或改變。如《唐書》測得畢有十七度半,觜只有半度之類,皆謬說也。星既不當度,自不當用為宿次,自是渾儀度距疏密不等耳。凡二十八宿度數,皆以赤道為法。唯黃道度有不全度者,蓋黃道有斜、有直,故度數與赤道不等。即須以當度星為宿,唯虛宿未有奇數,自是日之余分。歷家取以為斗分者,此也。余宿則不然。
予嘗考古今歷法五星行度,唯留逆之際最多差。自內而進者,其退必向外;自外而進者,其退必由內。其跡如循柳葉,兩末銳,中間往還之道,相去甚遠。故兩未星行成度稍遲,以其斜行故也;中間成度稍速,以其徑絕故也。歷家但知行道有遲速,不知道徑又有斜直之異。熙寧中,予領太史令,懷樸造歷,氣逆已正,但五星未有候簿可驗。前世修歷,多只增損舊歷而已,未曾實考天度。其法須測驗每夜昏、曉、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置簿錄之,滿五年,其間剔去云陰及晝見日數外,可得三年實行,然后以算術綴之。古所謂“綴術”者,此也。是時司天歷官,皆承世族,隸名食祿,本無知歷者,惡樸之術過已,群沮之,屢起大獄。雖終不能搖樸,而候簿至今不成?!斗钤獨v》五星步術,但增損舊歷,正其甚謬處,十得五六而已。樸之歷術,今古未有,為群歷人所沮,不能盡其藝,惜哉。
國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設漏刻、觀天臺、銅渾儀,皆如司天監(jiān),與司天監(jiān)互檢察。每夜天文院具有無謫見、云物、禎祥,及當夜星次,須令于皇城門未發(fā)前到禁中。門發(fā)后,司天占狀方到,以兩司奏狀對勘,以防虛偽。近歳皆是陰相計會,符同寫奏,習以為常,其來已久,中外具知之,不以為怪。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據小歷所算躔度謄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備員安祿而已。熙寧中,予領太史,嘗按發(fā)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幾,其弊復如故。
司天監(jiān)銅渾儀,景德中歷官韓顯符所造,依仿劉曜時孔挺、晁崇、斛蘭之法,失于簡略。天文院渾儀,皇祐中冬官正舒易簡所造,乃用唐梁令瓚、僧一行之法,頗為詳備,而失于難用。熙寧中,予更造渾儀,并創(chuàng)為玉壺浮漏、銅表,皆置天文院,別設官領之。天文院舊銅儀,送朝服法物庫收藏,以備講求。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 家山何在,雪后園林,水邊樓閣
-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
-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
-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