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_海經海外北經段譯
-
查閱典籍:《山海經》——「山海經·海經海外北經」原文
海外自(東)[西]北陬(z#u)至(西)[東]北陬者?!咀g文】海外從西北角到東北角的國家地區、山丘河川分別如下。
無(■)[啟]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啟]①?!咀⑨尅竣贌o啟:無嗣。傳說無啟國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但他們的心不腐朽,死后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成人。【譯文】無啟國在長股國的東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孫后代。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譯文】鐘山的山神,名叫燭陰,他睜開眼睛便是白晝,閉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氣便是寒冬,一呼氣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風,身子有一千里長。這位燭陰神在無啟國的東面。他的形貌是人一樣的面孔,蛇一樣的身子,全身赤紅色,住在鐘山腳下。
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譯文】一目國在鐘山的東面,那里的人是在臉的中間長著一只眼睛。另一種說法認為像普通的人有手有腳。
柔利國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國,人足反折。【譯文】柔利國在一目國的東面,那里的人是一只手一只腳,膝蓋反長著,腳彎曲朝上。另一種說法認為柔利國叫做留利國,人的腳是反折著的。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①。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②。禹厥之,三仞三沮③,乃以為眾帝之臺④。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⑤,虎色⑥,首沖南方?!咀⑨尅竣儇剩和ā熬铩?。掘。②五谷:五種谷物。泛指莊稼。③三:表示多數。仞:通“■”,充滿。沮:敗壞。這里是陷落的意思。④眾帝:指帝堯、帝嚳、帝丹朱、帝舜等傳說中的上古帝王。⑤隅:角落。⑥虎色:虎文,即老虎皮毛的顏色紋理。【譯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個頭,九個頭分別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觸動之處,便掘成沼澤和溪流。大禹殺死了相柳氏,血流過的地方發出腥臭味,不能種植五谷。大禹挖填這地方,多次填滿而多次蹋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來的泥土為眾帝修造了帝臺。這帝臺在昆侖山的北面,柔利國的東面。這個相柳氏,長著九個腦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為敬畏共工威靈所在的共工臺。共工臺在相柳的東面,臺是四方形的,每個角上有一條蛇,身上的斑紋與老虎相似,頭向著南方。
深目國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曰在共工臺東。【譯文】深目國在相柳氏所在地的東面,那里的人總是舉起一只手。另一種說法認為深目國在共工臺的東面。
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咀g文】無腸國在深目國的東面,那里的人身體高大而肚子里卻沒有腸子。
聶(sh6)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①,為人兩手聶其耳②??h居海水中③,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④。【注釋】①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紋如同雕畫似的。②聶:通“攝”。握持。③縣:同“懸”。無所依倚。這里是孤單的意思。④兩虎:即指上文的兩文虎,原來圖上的畫像就是如此。這種說明圖上畫面的物像、人形、山狀、方向、位置等文字,自《海外南經》以下比比皆是。因為原畫已失,僅剩說明文字,圖畫與文字不能配合著視讀,所以,文中所指所述往往有不甚了了之感?!咀g文】聶耳國在無腸國的東面,那里的人使喚著兩只花斑大虎,并且在行走時用手托著自己的大耳朵。聶耳國在海水環繞的孤島上,所以能看到出入海水的各種怪物。有兩只老虎在它的東面。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咀g文】神人夸父要與太陽賽跑而追趕它,已追上了太陽。這時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黃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兩條河水還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澤中的水,還沒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時所拋掉的拐杖,變成了鄧林。
(博)[夸]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譯文】夸父國在聶耳國的東面,那里的人身體高大,右手握著青色蛇,左手握著黃色蛇。鄧林在它的東面,其實由兩棵非常大的樹木形成了樹林。另一種說法認為夸父國叫博父國。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①,河水所入?!咀⑨尅竣儆硭e石之山:是一座山,即禹所積石山。傳說大禹曾疏通積石山而導引黃河水流過。此積石山是另一座山,不是這里所說的禹所積石山?!咀g文】禹所積石山在博父國的東面,是黃河流入的地方。
拘(纓)[癭]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癭]①。一曰利(纓)[癭]之國。【注釋】①癭:因脖頸細胞增生而形成的囊狀性贅生物,多肉質,比較大?!咀g文】拘癭國在禹所積石山的東面,那里的人常用一只手托著脖頸上的大肉瘤。另一種說法認為拘癭國叫做利癭國。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癭]南,生河上西北?!咀g文】有種叫做尋木的樹有一千里長,在拘癭國的南面,生長在黃河岸上的西北方。
跂(q@)踵(zh%ng)國在拘(纓)[癭]東①,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大)[反]踵②?!咀⑨尅竣仝桋啵鹤呗窌r腳跟不著地。②反踵:腳是反轉長的,走路時行進的方向和腳印的方向是相反的?!咀g文】跂踵國在拘癭國的東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高大,兩只腳也非常大。另一種說法認為跂踵國叫反踵國。
歐絲之野在(大)[反]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①?!咀⑨尅竣贀洌簱湃私庹f,是憑依桑樹一邊吃桑葉一邊吐出絲,像蠶似的。這大概是圖畫上的形狀。歐:同“嘔”。吐。【譯文】歐絲野在反踵國的東面,有一女子跪倚著桑樹在吐絲。
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①,無枝。【注釋】①仞:古時八尺為一仞?!咀g文】三棵沒有枝干的桑樹,在歐絲野的東面,這種樹雖高達一百仞,卻不生長樹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①?!咀⑨尅竣僦蓿核锌删尤嘶蛭锏男K陸地?!咀g文】范林方圓三百里,在三棵桑樹的東面,它的下面被沙洲環繞著。
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①。九嬪葬于陰②。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鴟)[鴟]久、視肉?!咀⑨尅竣兕呿湥簜髡f中的上古帝王。②九嬪:指顓頊的九個妃嬪。【譯文】務隅山,帝顓頊埋葬在它的南面,九嬪埋葬在它的北面。另一種說法認為這里有熊、羆、花斑虎、離朱鳥、鷂鷹、視肉怪獸。
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馬]、視肉、楊柳、甘柤、甘華①,百果所生②。(有)[在] 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咀⑨尅竣龠z玉:據古人說是一種玉石,先由松枝在千年之后化為伏苓,再過千年之后化為琥珀,又過千年之后化為遺玉。甘柤:傳說中的一種樹木,枝干都是紅色的,花是黃色的,葉子是白色的,果實是黑色的。甘華:傳說中的一種樹木,枝干都是紅色的,花是黃色的。②百:這里表示很多的意思,并非實指?!咀g文】平丘在三棵桑樹的東面。這里有遺玉、青馬、視肉怪獸、楊柳樹、甘柤樹、甘華樹,是各種果樹生長的地方。在兩座山相夾的一道山谷上,有兩個大丘處于其間,叫做平丘。
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有獸焉,其名曰駮,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咀g文】北海內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馬,名稱是騊駼。又有一種野獸,名稱是駮,形狀像白色的馬,長著鋸齒般的牙,能吃老虎和豹子。又有一種白色的野獸,形狀像馬,名稱是蛩蛩。還有一種青色的野獸,形狀像老虎,名稱是羅羅。
北方禺彊①,人面鳥身,珥兩青蛇②,踐兩青蛇?!咀⑨尅竣儇畯櫍阂步行?,神話傳說中的水神。②珥:插。這里指穿掛著?!咀g文】北方的禺疆神,長著人的面孔而鳥的身子,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蛇,腳底下踐踏著兩條青蛇。
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
無【綮糸換月】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綮糸換月】。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糸換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國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左上木左下氽右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國,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深目國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
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h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癁猷嚵?。
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
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南,生河上西北。
【足支】踵國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大踵。
歐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
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丘鳥】久、視肉。
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木且】、甘華,百果所生。有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馬萄】【馬余】。有獸焉,其名曰【馬交】,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有青獸焉,狀如虎,我曰羅羅。
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