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生平
-
揭傒斯幼年家境貧苦。其父揭來成是宋朝的一個“拔貢”,母親黃氏。5歲從父就讀,刻苦用功,晝夜不懈,十二三歲博覽經史百家,至十五六歲時已是文采出眾,尤其擅長詩詞、書法。年紀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為師。
揭傒斯青年時期,遠游湖南、湖北,講學謀生,直至39歲。一些名公顯宦很器重他,湖南宣慰使趙琪素把揭看作“知人”,說他將來必為“翰苑名流”。湖南憲使盧摯、湖北憲使程鉅夫也非常賞識他。程鉅夫稱揭傒斯為“奇才”,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他為妻。
元皇慶元年(1312年),程鉅夫(字文海)在朝做官,其公館設在宮廷門前。揭傒斯常居館內少出,執主賓之禮十分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鉅夫的肺腑親戚。那時元代開國遺老尚在,聽說程公有佳客,都想見識見識。程鉅夫只得引見。他們從交談中發現,揭傒斯論文時意象飛動,氣勢豪放,論政時騁議馳辯,理正辭嚴。大家認為揭傒斯才華橫溢,是國家棟梁之材,紛紛向朝廷推薦。知中書李益,看了揭傒斯寫的《功臣列傳》,贊嘆不已,“這才是修史書的名手筆啊!別人修史不過是謄抄其它版本的史書而已!”。程鉅夫的莫逆之交,深受元廷敬畏的集賢大學士王約(字彥博)力薦說:“與傒斯談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
元延祐元年(1314年),揭傒斯由布衣授為翰林國史院編修。三年(1316年),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四年(1317年),遷升為國子助教。六年(1319年),朝廷提升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不久,又提升為侍講學士,主修國史,管理經筵事務,為皇帝擬寫制表。當時提升不能超過兩級,可是揭傒斯卻連進四級,直至二品“中奉大夫”,實為罕見之事。
元天歷二年(1329年),圖帖睦耳在“奎章閣”內聚集功臣于弟和皇親國戚子孫就學,要揭傒斯擔任授經郎。“奎章閣”設在興圣殿西,揭傒斯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達,從學的公于王孫共同商議;集資為老師買一匹好馬。揭傒斯聽說后,自己隨即購置一匹馬,反復讓人看,然后又把馬賣了,以此舉表示自己不愿牽累別人。在揭傒斯門下求學而入朝做官的人,后來大都成為國家的重臣。他們之中很少有求人聲援的,都不貪圖功名利祿。揭傒斯任投經郎時,圖帖睦耳經常來到閣中咨訪,與揭傒斯交談,每次都對答如流。至順元年(1331年)預修《皇朝經世大典》皇帝看到揭傒斯寫的《秋官憲典》,驚訝地說:“這不是唐律嗎?”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愛不釋手,把它放在床頭,經常閱看。并把《太平政要順》發給文武百官觀賞,說:“這是我們的揭傒斯所寫的,你們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傒斯其名,而以“曼碩”喚之,以示親重。
元至正三年(1343年),揭傒斯以70歲高齡辭職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請揭傒斯回京寫《明宗神御殿碑文》。寫完后,他又要求回家。丞相問揭傒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養人。”丞相再問:“養人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當他的名望還沒有顯露時,休養在朝廷,使他全面了解國家政務,一旦用他的時候,他就會自覺地施展本領啊!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缺乏人才而誤大事的后患啊!”丞相欽佩,奉旨留下他編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丞相問揭傒斯,“修史以何為本?”答:“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而不懂歷史的人不能用,有學問能寫文章且懂歷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應當把‘德’放在第一位。”并經常與同事說,“要想知道寫史的方法,首先必須明白歷史的意義。古人寫史,雖小善必錄,雖小惡必記。不然的話,何以規勸人們棄惡揚善?”故此,他自己毅然執筆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過,均以是非衡量,不隱惡,不溢美。對根據不足的事物,必反復考證才寫上,力求準確無誤。至正四年(1344年)七月四日(8月12日),《遼史》修成,呈送皇帝,得到獎賞,并勉勵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深知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唯恐力不從心,難以完成。他吃住都在修史館中,每天天剛亮便起床,至深夜不歇,廢寢忘食。那年盛夏,揭身染傷寒,仍伏案修撰。七月戊戌(十一)日(8月19日)以身殉職。朝中官員得悉揭傒斯去世的噩耗,都趕到史館哭悼。第二天(8月20日),中書出公鈔2500緡,率先為他辦理喪事。樞密院、御史臺、六部等,也送了賻金。這時,有外國使節來到京城,燕勞史局以揭公故,改日設宴接待。皇帝為他嗟悼,賜楮幣萬緡治喪事,并派官兵以驛舟送揭傒斯靈柩到故鄉安葬。揭傒斯死后葬于富州富城鄉富陂之原(秀市鄉水洲村對面山坡上)。追封為豫章郡公,謚號文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傳。
揭傒斯有兩子一女,長于揭被,次子揭廣陽,女揭楊湘。
- 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龍興(今江西豐城)人。幼時家貧而讀書刻苦,大德年間出游湘漢。延祐初年,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至正初年,詔修宋、遼、金三史,任為總裁官。詩集為《秋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