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軍事影響
-
陣法 戚繼光創造獨特的“鴛鴦陣”,充分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力量,機動靈活打擊敵人。 建立車、騎、步相配的聯合兵種,與敵人進行大規模決戰;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敵人防御重點,迅速瓦解殲滅敵人;伏兵奇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鴛鴦陣陣形以11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并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后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后面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回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沖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于整體配合,令行禁止。最后一名是伙夫。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 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儀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后,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這些都體現了戚繼光軍事思想的現代性,是戚家軍百戰百勝的重要原因。
領兵將略 戚繼光出身于將門世家,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和教育,學到許多行軍打仗的學問。帶兵打仗后,又不為書本知識所束縛,能夠因地因時制宜,積極尋求制勝良策。他不喜歡書生式的高談闊論,注重實際有效的軍事學問,所著《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便是其實際經驗的總結。他還很善于向同時代人學習,如向俞大猷學習棍法,向唐順之學習槍法,并以此訓練士兵。這種注重實效,虛心學習的態度,使戚繼光的軍事才能成為一代名將,他所帶領的戚家軍從未遭受失敗,成為抗倭的一只勁旅。
招募新兵 編組訓練 明朝的基本武裝力量是各地衛所軍隊,但到明朝中葉,各地衛所處于嚴重廢弛狀態,根本不能承擔實際的戰斗。針對這種局面,戚繼光主張另行招募新軍,并且認為只能用「鄉野老實之人」,切忌用「城市游滑之人」。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四十二年(1563),戚繼光先后三次深入浙江義烏,共招募一萬余名農民和礦工。選定士兵后,對他們進行編組,按照年齡、身材和體質等條件,分別授與藤牌、狼箲、長槍、叉、刀等武器。一方面進行單個訓練,另一方面進行營陣訓練,以發揮整體的戰斗力。通過建立新型的軍隊,對倭作戰的被動局面得到根本的扭轉。
軍紀嚴明 賞罰必信 嚴明的軍紀是勝利的保證。在平時的訓練中,戚繼光要士兵熟練掌握金鼓、號炮、旗幟的號令,要求做到統一步調,萬為一體。作戰時,全體官兵必須集體向前,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此外,戚繼光還制定了各種賞罰措施,如設立固定的考選日期,武藝精通者予以獎賞,武藝生疏者予以處分。作戰有功、被俘不屈、遵守軍紀等,一律有賞;恃強霸道、訛言狂惑、偷摘瓜果、奸淫婦女等,一律論罪。采用這樣的治軍方針,戚繼光造就了一支堅強的部隊。
健全兵種 協同作戰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所依靠的兵種主要是步兵和水師。步兵編制依次為隊、旗、局、司、部、營,每隊十二人,每營二千六百九十九人。隊是基本單位,各人分持不同的武器,作戰時集體配合,以「鴛鴦陣」對付敵人。步兵之外還有水師,為了協同作戰,戚繼光將不同船支配為一哨,二哨為一營,共設四營。北調薊州后,為對付大規模的蒙古騎兵,戚繼光將「鴛鴦陣」加以發展,創立了由車、騎、步相互配合的聯合兵種。車兵抵御敵軍的沖擊,步兵以車為掩護出擊敵軍,騎兵則包抄突襲。各兵種協同作戰,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軍事思想。
以眾擊寡 速戰速決 戚繼光在與倭寇作戰時,經常采用以眾擊寡、速戰速決的戰術,這與沿海地形及倭寇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中國東部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倭寇隨時都會登陸,登陸后往往占據地形險要之處,向前推進時又常常小股分散。為了爭取主動,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調集軍隊,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迅速消滅敵人。史稱戚繼光「臨事則飆發電舉」,他常以驚人的行軍速度,像疾風驟雨一般,及時趕到數十百里之外,用優勢兵力進攻敵人的防御重點,迅速將敵人瓦解、全殲。然后趕到援敵必經之地埋伏,待援敵經過,出其不意將其殲滅。
軍制改革 明代名將戚繼光不僅有一腔愛國熱情和戰場指揮才干,還是一位銳意進取、對軍事制度進行改革的創新者,其行為成為當朝后期衰敗陰暗局面中的一個亮點。 155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就任都指揮使之際,中國東部沿海正不斷受到倭寇侵犯。一股40多人的倭寇登陸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從浙東竄入安徽、江蘇,一路掠殺,還圍繞南京城兜一大圈。當時在南京駐有軍隊12萬人,卻多不敢出戰。最后這股倭寇雖然被殲,但軍民傷亡竟達3000多人! 當時中國人口和軍隊數量都超過倭寇海盜多倍,倭寇海盜還非正規軍,然而明軍幾十年間在沿海卻陷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仔細分析這一反常現象,可以看出當時中日雙方在軍事組織和戰術上的差距。倭寇雖缺乏統一指揮,只以小股力量殺人越貨,卻體現出日本下層社會結構的嚴密,其大小頭目對下屬能施以嚴格管制和指揮,還采取了飄忽不定的狡詐戰法并配備了仿西洋火槍而制成的鳥銃,因而屢屢以少勝多。明朝軍隊量多而質差,重要原因是因其實行“衛所”世兵制,每個“軍戶”出丁一人,代代不變。此制度建立后,士兵逃亡和換籍眾多,至明中葉以后衛所出現大量空額,所剩殘卒也多為軍官役用,訓練廢弛。偌大的明王朝,紙面上兵力多達280萬人,能作戰的卻十分有限。 戚繼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軍制,不用衛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農民和礦工,精選3000人組建新部隊。這些士兵多受過倭禍之害,戚繼光就此以“保國衛民”訓導官兵,同時嚴肅軍紀,實行“連坐法”,規定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等法規,使所部戰斗意志高昂。他還擯棄舊式“看武藝”的訓練法,采取了鴛鴦陣等新戰術,并建立了隊、哨、營等新編制,組織調度比較靈活。戚繼光還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鳥銃和“佛朗機”炮,從而使明軍進入了冷熱兵器混用的階段。 軍制改革后,這支軍隊出現在浙東沿海戰場,抗倭形勢很快改觀。戚繼光不把數量有限的部隊分兵把口,而形成一個拳頭主動出擊,在臺州九戰九捷。大感驚恐的日本海盜轉而竄擾福建、廣東沿海后,戚家軍也隨之南調。戚繼光根據倭寇在海邊游動需要一些據點和島嶼作為巢穴的特點,也以主動攻擊為主,其中夜襲橫嶼島一仗殲敵2000人。戚家軍經過在浙江、福建、廣東三省轉戰10年,日本海盜因懼殲而不敢再犯。[6]
編練戚家軍 戚家軍成軍于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以倭寇中的薩摩人為主。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余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軍于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農民和礦工。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臺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斗,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3000余級,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5000余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并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莆田的平海衛、仙游、王倉坪、蔡丕嶺四戰,斬真倭20000余,另于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斬從倭30000,吳平逃亡海上。同時還創造了,以平均每22人傷亡,換取斬殺1000人的冷兵器時代“敵我傷亡比”的記錄。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40兩。(相當12000元。)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征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里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就連少數民族都愿意為之誓死效命,這樣的軍隊在封建王朝是獨一無二的.。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貍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俘董狐貍侄子長昂,董狐貍僅以身免,逼董狐貍扣關請罪;萬歷三年,長禿帥兀良哈入寇,戚繼光又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歷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共斬級萬余級,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歷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戚家軍的威名并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國防力量的主力,萬歷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臺的老將吳惟忠。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最初也是由兩萬浙兵構成。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于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后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只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發明兵器 狼筅,戚家軍的獨創兵器,是一種在竹子上安裝槍頭,偽裝性極強的武器。它的本質就是一種長矛,但還留有竹子剛砍下后留下的枝葉等等,適合在隱蔽地帶埋伏時使用,槍桿極長,通常與盾牌配合使用,從遠處殺傷倭寇。 戚氏軍刀,一種融合了倭刀與中國傳統大刀二者共同優點的兵器,它的刀身比與倭刀極為相似,鍛造過程也極為考究,吸取了日本刀精工細作的特點,同時在刀身處也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弧形繯首和手感更好的握把,便于單手使用(而這正是倭刀的致命缺點,即無法單手護持,防御力差),是一種攻防兼備的利器。 藤牌,用植物藤條編織的盾牌。乍看上去不堪一擊,但防御力極強。 虎蹲炮,是為了彌補一些外國火器的缺點而創造的炮,這種炮“比鳥銃,一可當百”;比佛朗機更輕、更便于攜帶,野戰時機動性強,防御則可控扼險隘,防御大隊敵人,而且機動性又強,翻山越嶺不在話下。 賽貢銃,銃長三尺,內裝半斤火藥,發射時用木馬放在火藥前面,再放入若干彈丸,在銃身下面墊著木塊以調節射擊角度。500人之間可裝備五六門。 六和銃,用六塊木板組成,外面裝上鐵箍,以防爆膛,在水陸均可用來近距離攻堅。 無敵神飛炮,仿造佛郎機制成,重約1050斤,一發500子,擊寬20余丈。
- 戚繼光
戚繼光(1527~1588)中國明代軍事家,抗倭將領。字元敬,號南塘 ,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調往浙江抗倭,任參將,鎮守寧、紹、臺(今臨海)三府 。 他鑒于明軍紀律松弛,素質不良,戰斗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4000余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 。嘉靖四十年,在臺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四十二年再援福建 ,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此后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于解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筑御敵臺,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御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后被排擠,南調鎮守廣東。再后被誣陷奪職。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為兵家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