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_鬼谷子反應(yīng)譯文
-
查閱典籍:《鬼谷子》——「鬼谷子·鬼谷子反應(yīng)」原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圣人,其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fā)展變化相吻全。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歷史,再回首以了解當(dāng)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rèn)識自我。動靜、虛實的原則,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yīng)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歷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jīng)驗。有些事情是要反復(fù)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圣人的見解,不可不認(rèn)真研究。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jù)別人的言談來他的辭意。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就反復(fù)詰難,其應(yīng)對之矢就要出現(xiàn)。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tài),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guī)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預(yù)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然后以無形的規(guī)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如果與事實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這就像張開網(wǎng)捕野獸一樣,要多設(shè)一些網(wǎng),江集在一起來等待野獸落入。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yīng)用到人事上,那么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這是釣人的“網(wǎng)”。但是,如果經(jīng)常拿著“網(wǎng)”去追逐對方,其言辭就不再有平常的規(guī)范,這時就要變換方法,用“法象”來使對手感動,進(jìn)而考察對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實情,進(jìn)而控制對手。自己返過去,使對手返回來,所說的話可以比較類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數(shù)。向?qū)κ忠辉僖u擊,反反復(fù)復(f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圣人可以誘惑愚者和智者,這些不必再懷疑。
古代善于從反面聽別人言論的人,可以改變鬼神,從而刺探到實情。他們隨機應(yīng)變很得當(dāng),對對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況就不明了,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心里底數(shù)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想要講話,反而先沉默;想要敞開,反而先收斂;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與。要想了解對方的內(nèi)情,就要善于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響應(yīng),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jié)果。或者由于這個原因,或者由于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要分辨真?zhèn)危私猱愅苑直鎸κ值恼鎸嵡閳蠡蛟幵p之術(shù)。活動、停止,應(yīng)該說、沉默都要通過這些表現(xiàn)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都要事先確定法則。用逆反心理來追索其過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這種反聽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jù)輕微的征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敵人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可靠,像螣蛇一樣迅速,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zhǔn)確。
所以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別人。對別人的了解,就旬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響一樣相符;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就像陰變陽,又像陽轉(zhuǎn)陰、像賀變方,又像方轉(zhuǎn)賀一樣自如。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就圓略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來戰(zhàn)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后,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統(tǒng)帥別人也無法步調(diào)一致。做事沒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確定斗爭策略,再以此來統(tǒng)領(lǐng)眾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圖,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這才要以稱為“天神”。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fù)以驗來;反以知古,復(fù)以 知今;反以知彼,復(fù)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復(fù)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 求之,其應(yīng)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 實也。其猶張□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 ,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qū)之。
己反往,彼復(fù)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fù)之, 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dāng)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 ,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yuǎn)聽之。欲聞 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 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 上,或以牧下。此聽真?zhèn)危悾闷淝樵p也。動作言默,與此出 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fù),觀其所托, 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符應(yīng)不失,如□蛇之所指,若 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 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 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 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jìn)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 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 其門,是謂天神。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
-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 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 冰泮寒塘水綠,雨余百草皆生。
-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