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墓
-
其墓坐落在泰和縣澄江鎮(zhèn)城北杏嶺村北山坡上,贛粵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達。距吉安市區(qū)約42公里。始建于明正統(tǒng)九年。它背倚青山,前臨方塘,四周山花飄香,青松吐翠,風(fēng)景秀美。墓坐西向東,墓園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占地約7.5畝,有短墻環(huán)護,氣勢非凡。1957年,楊士奇墓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可惜“文革”期間墓園部分建筑被毀。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對被毀部分進行修復(fù),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楊士奇墓即開放,供人們游覽憑吊。同年被選入《中國名勝詞典》。
經(jīng)過修葺的楊士奇墓,除守墓房和護墻尚未修復(fù)外,基本上恢復(fù)了原貌。墓園分為三個層次,可沿臺階自下而上,依次觀瞻。最下方平臺上立有兩支華表,頂端各有一鏤雕的小獅端坐其上。華表左側(cè)有一座碑亭,該亭平面吐方形,四面開卷頂窗。亭內(nèi)有一碩大的石龜。背馱一塊高2.5米、寬0.94米的漢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體"御祭"二字,并飾以圖案;其下為楷體碑文,皆陰刻。中間的平臺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門四柱,下砌臺階,巍然矗立,雄偉壯觀;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賜“與國咸休”四個行體大字。筆力雄鍵,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過牌坊,但見石俑、石馬、石獅佇立牌坊后墓堂兩邊,一座座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再拾級而上,便到達墓平臺。墓室為磚石結(jié)構(gòu),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擋土墻。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豎有"望碑",亦為漢白玉石,正面陰刻“嗚呼,楊文貞之墓”幾個遒勁的楷體大字,背面為其生平簡介。整座墓園富麗、肅穆,凸顯明代墓葬的特色。
- 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xué)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謚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zhèn))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nèi)閣為輔臣四十余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并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xué)行”見長,先后擔(dān)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