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介紹
-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巨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他被后人稱為“歷史之父”。他的名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學名著,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青少年時期的司馬遷是在家鄉度過的,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曾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主持史書的編寫工作,監管國家典籍,另外天文歷法也是其職責,類似欽天監),司馬談學問淵博,曾“學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
在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繼承其父對《史記》的編纂。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進攻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愿,司馬遷含垢忍辱忍受“宮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為“史圣”。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巨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了解司馬遷的作品特點,主要在"遷"這個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