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_勢譯文
-
查閱典籍:《管子》——「管子·勢」原文
作戰而懼怕涉水,這叫作沒有膽量。這種人小事不順,大事不吉。作戰而怕行險路,這叫作心中無數。這種人只能使軍隊混亂,全軍陷入迷茫,注定要走向滅亡的道路。 用兵在強調靜止的時侯,應當象死尸一樣不動;在強調運動的時侯,應當象鬼神一樣出沒;在強調擴展的時侯,應當象雞距一樣伸張有力;在強調收縮的時侯,應當象瘸腿者一樣屈曲退避。靜止或者運動,有時被放在主位,有時被放在客位,這貴在得其法則。懂得靜止時所應遵循的法則,駐兵自然有利;懂得運動時所應服從的法則,一動兵就會成功。所以說,能作到無為而治的可成帝業,就是這個道理。 敵方的悖逆之事才剛剛開始發生,天地都沒有什么表現,就提早對他征討,事情不會成功,反而將不斷地受到懲罰。天根據人的善惡予以禍福,圣人根據天的征象而進行征伐。敵方沒有天時之災,不可輕易進攻,沒有人事之禍,也不可開始宣戰。慕和自己軍眾,以等待天時地利的到來。首先是人們在那里生事,然后天地表現出懲罰的征兆,最后由圣人通過征伐來完成,這就與天的準則一致。當然,若保持正靜而不事爭奪,行動沒有差錯,本質上無殺戮之心,也可以與地的準則相同。不合于天的準則,就應當隱而修德;已合于天的準則,則發揮自己實力。一旦得到成功,就順守其成功的業績,任何人都不能取而代之。 成功之道,貴在能伸能屈。不可忘天的準則,盡天數就應停止。舉事如果不成,既不必改變常態,也無須毀棄最初的基礎,休息民力,觀測時機,待天命起事就是了。所以說,要遵循陰陽運行的軌道,而履行天地的常規。伸伸屈屈,要并用而掌握適當;隱隱顯顯,要根據天地的征象行事。天地顯示征象,圣人完成征伐之事,這樣就謀取小事有小利,謀取大事有大利,全面謀取者則據有天下。 所以,賢者對人總是誠信而仁,慈惠而愛,決策廣求民意,而不敢先自為定。內心安靜,不主張殺伐,道德饒裕,不愿意求索,閑適的形色象女子一樣。他的平時自處,總是柔安靜樂,行德而不與人爭,用這種情態等待天下動亂的到來。所以,賢者都安詳平靜,和柔克制而率先保持鎮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立足于不能,奉守謙弱的品格而始終堅持著。所以,他能做到不違背天時,不打亂民功,行時政順養國人,先用德后用刑殺,既順于天道,又揣度人心行事。 善于保密的,明察也不能發現;善于明察的,保密也不能隱蔽。我方高度明察勝過對方的高度保密,則對方之人無高度保密可言;我方高度保密勝過對方的高度明察,則對方之人無高度明察可言。創造高度保密的,可以使進軍迅速,創造高度明察的,可代替天的啟示:在下面查索不得,那就最大限度地向上探索好了。 野獸極力奔跑,可能碰上暗伏的網罟。為政也必須有起有伏,否則不行。大規模的文治實行三年,天下就能重視義與德;大規模的武事實行三年,天下才能平息刀兵與暴力。戰而懼水,此謂澹滅。小事不從,大事不吉。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分其師眾,人既迷芒,必其將亡之道。
動靜者比于死,動作者比于丑,動信者比于距,動詘者比于避。夫靜與作,時以為主人,時以為客,貴得度。知靜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從,每動有功。故曰,無為者帝,其此之謂矣。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慕和其眾,以修天地之從。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則與天同極。正靜不爭,動作不貳,素質不留,與地同極。未得天極,則隱于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既成其功,順守其從,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毋亡天極,究數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靜民觀時,待令而起。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縮縮,因而為當;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圣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盡行之者有天下。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形于女色。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以待天下之濆作也。故賢者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后刑,順于天,微度人。
善周者,明不能見也;善明者,周不能蔽也。大明勝大周,則民無大周也;大周勝大明,則民無大明也。大周之先,可以奮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
獸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大武三曾,而偃武與力。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 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
- 積雪覆平皋,饑鷹捉寒兔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