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_巨乘馬譯文
-
查閱典籍:《管子》——「管子·巨乘馬」原文
桓公問管仲說:“請問,經濟的籌算計劃?!惫苤倩卮鹫f:“國家沒有財物積蓄,原因出在政令上。”桓公說:“為什么說國無積蓄的原因在于政令呢?”管仲回答說:“一個農民只能種百畝土地,而春耕春種只能在二十五天內完成?!被腹f:“為什么說春耕春種只能在二十五天以內呢?”管仲回答說:“冬至后六十天地面解凍,到七十五天地下解凍。地下解凍才可以種谷,過冬至一百天就不能再種,所以春耕春種必須在二十五天內完成。現在君上修建扶臺,國內五方的民眾都來服役。一直過了春天您還不下令停止,百姓就失去了春耕二十五天的時機,全國五方之地就成為廢棄之地了。征發一人的謠役,百畝地不得耕種;征發十人,千畝不得耕種;征發百人,萬畝不得耕種;征發干人,十萬畝不得耕種。春季已失去了那個‘二十五天’,夏天又再來征發徭役,這就是春天誤了種地,夏天誤了耘苗,秋天再無休止地征發,這就叫做糧食、土地不斷地喪失。種谷既已延誤了農時,君上的官吏又在不停地征稅,農民吃用糧食通常只是收成的一半,現今則被君主拿去了九成。此外,官吏收稅還要求交納現錢。這些便是暴亂之所由起和刑罪增加的原因。如隨之以暴力鎮壓,就要發生所謂‘內戰’了?!被腹f:“講得好??!” 管仲接著說:“這就是因為沒有充分利用計算籌劃的理財方法。那些成王業的君主,從不侵奪百姓的農時,所以能五谷豐收。但是五谷豐收后,戰士就往往輕視爵祿,百姓也難免輕視國家獎賞。那種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就能使農民努力耕作而成果歸于君上,婦女勤于紡織而成果歸于官府。這并不是想要傷害民心民意,而是實行了利用物價高低的理財政策,就不能不是這樣的結果。” 桓公說:“具體做法如何?”管仲說:“古代虞國是真正懂得運用計算籌劃的理財方法的。”桓公說:“到底什么是運用計算籌劃的理財方法?”管仲說:“對于種百畝田的農民們,下達一個通令說:‘這個大約二十五天的時間,歸你們自己進行春耕,國家并發給你們貸款?!搅舜笄铮骞却笫?,國內糧價下降了一半。這時又通告農民們說:‘你們的貸款,都要折成糧食償還,而且要送交州、里的官府收藏?!鹊絿鴥仁袌龅募Z食有一半控制在國家手里時,就可使糧價提高二十倍。于是又通告遠近各縣、各里、各邑的官吏們,要求他們都必須交納兵器和各種用具備用。同時通告說:‘國家沒有現錢,用糧食折成現錢購買?!@便在國內糧食價格上,一律取得十分之九的大利。經過償還糧食來支付器械的貸款,國家的器物都得到供應,而用不著向百姓直接征收。這就是虞國運用計算籌劃的做法。”桓公問管子曰:“請問乘馬?!惫茏訉υ唬骸皣鵁o儲在令?!被腹唬骸昂沃^國無儲在令?”管子對曰:“一農之量壤百畝也,春事二十五日之內?!被腹唬骸昂沃^春事二十五日之內?”管子對曰:“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七十〔五〕日而陰凍釋。陰凍釋而秇稷,百日不秇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內耳也。今君立扶臺、五衢之眾皆作。君過春而不止,民失其二十五日,則五衢之內阻棄之地也。起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起百人之繇,萬畝不舉;起千人之繇,十萬畝不舉。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秋起繇而無止,此之謂谷地數亡。谷失于時,君之衡藉而無止,民食什伍之谷,則君已籍九矣,有衡求幣焉,此盜暴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眾也。隨之以暴,謂之內戰?!被腹唬骸吧圃?!”
管子曰:“策乘馬之數求盡也,彼王者不奪民時,故五谷興豐。五谷興豐,則士輕祿,民簡賞。彼善為國者,使農夫寒耕暑耘,力歸于上,女勤于纖微而織歸于府者,非怨民心傷民意,高下之策,不得不然之理也?!?/p>
桓公曰:“為之奈何?”管子曰:“虞國得策乘馬之數矣?!被腹唬骸昂沃^策乘馬之數?”管子曰:“百畝之夫,予之策:‘率二十七日為子之春事,資子之幣?!呵?,子谷大登,國谷之重去分。謂農夫曰:‘幣之在子者以為谷而廩之州里?!瘒戎衷谏?,國谷之重再十倍。謂遠近之縣,里、邑百官,皆當奉器械備,曰:‘國無幣,以谷準幣。’國谷之櫎,一切什九。還谷而應谷,國器皆資,無籍于民。此有虞之策乘馬也?!?/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