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晏幾道如何表現感情(臨江仙晏幾道思想感情)
很多朋友對于臨江仙晏幾道如何表現感情和臨江仙晏幾道思想感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晏幾道《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賞析
《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是北宋詞人晏幾道的作品。這首相思詞寫男子與相愛的女子在“斗草”時節初識 又于“七巧”節重逢,離別后引起無限相思,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曾經愛過的女子的深深懷念。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晏幾道《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賞析,歡迎閱讀。
【原文】
臨江仙①·斗草階前初見
斗草②階前初見,穿針③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④。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⑤,行云⑥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⑦落花中。
【注釋】
①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曲多用于詠水仙,故名。
②斗草,古代春夏間的一種游戲。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際已開始斗草。
③穿針,指七月七日七巧節。《西京雜記》載:“漢宮女以七月七日登開襟樓,寄七子針”,以示向天上織女乞求織錦技巧,稱之為“七巧節”。
④“羅裙”句,七夕月夜,你身著羅裙,裙濕香露;頭戴玉釵,鬢插香花,立于夜風之中。唐·溫庭筠《菩薩蠻》云:“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2]
⑤“流水”句,從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句化來,此處指女子去遠,無處尋覓。
⑥行云,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這里指心愛的女子行蹤不定。
⑦飛雨,微雨。
【白話譯文】
當你在階前與女伴斗草時我們初次相見,當你在樓上與女伴穿針時我們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戲。只見你在階前和別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滿露水,玉釵在頭上迎風微顫,那活潑唯美的情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須穿針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針樓上重逢,只見你靚妝照人,眉際沁出翠黛,羞得粉臉生出嬌紅,我們兩個人已是生情意,卻道得空靈。不料華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創作背景】
宋代斗草之風,與唐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時間上,宋代人斗草除在端午節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斗草活動,此詩為證。據說這還成了婦女游戲的專利品,這首詩詞里對“斗草”的描寫就和女性有關。
【賞析】
此詞系作者為思念一個自己曾經深愛過的'女子而作,全詞寫情婉轉而含蓄。作者正面寫了與女子的初見與重逢,而對于兩人關系更為接近后的錦屏前相敘一節卻未作正面表現,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夢中相尋一節也寫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內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寫得極為深沉婉曲。
上片不過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過這情景交融的描寫,又暗暗交代了雙方的感情由淺麗深,逐步遞變。更妙的是,這個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憶敘他與她在兩個特定環境中的初次相見和再次相逢。“斗草階前初見”寫有一天女子同別的姑娘階前斗草的時候,詞人第一次看見了她。斗草,據《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穿針樓上曾逢”寫轉眼又到了七夕。女子樓上對著牛郎織女雙星穿針,以為乞巧。這種風俗就從漢代一直流傳下來。這天晚上,穿針樓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這三句,是補敘兩次見面時她的情態。她的裙子沾滿了花叢中的露水,玉釵頭上迎風微顫。她“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靚妝才罷,新畫的眉間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臉上不禁泛起了嬌紅。以上既有泛寫,又有細膩的刻畫,一位天真美麗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下片則陡轉話題,拋開往日美好的回憶,陷入眼前苦苦相思的苦悶之中。
“流水便隨春遠,行云終與誰同”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達了心中的無限惆悵。“流水便隨春遠”說隨著時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結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們的歡聚,可惜不能長久。“行云終與誰同”,用巫山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見《高唐賦》)的典故,說她像傳說中的神女那樣,不知又飄向何處,依附誰人了。
“酒醒長恨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可是,那情感卻一直留了下來。每當夜闌酒醒的時候,總覺得圍屏是空蕩蕩的,他永遠也找不回能夠填滿這空虛的那一段溫暖了。正因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夢里相尋了。“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春雨飛花中,他獨個兒跋山涉水,到處尋找那女子。盡管這是夢里,他仍然希望能夠找到她。此處以夢境相尋表現了詞人對自己深愛過的女子深沉的愛戀和思念。
這首詞寫懷人。表現作者對往日相逢的美好回憶和如今孤獨相思的不堪。全詞前后反襯,對比鮮明,形成強烈的情感落差,所以有很強的感染力。
名家點評
毛晉說此詞“字字娉娉裊裊如挽嬙(王嬙)施(西施)之袂。”
劉逸生先生具體分析道:“詞人正面寫了與女子的初見、重逢,至于錦屏前的相敘,他更接近了,但詞人卻沒有正面寫,只是通過‘錦屏空’來透露,這樣寫就更耐人尋味,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夢中相尋路上的“飛雨落花”,這一句寫得也很含蓄,不僅給夢境以迷蒙的色彩,而且含蓄地暗示出女子的遭遇和夢中的難尋,同時還透露出小晏無可奈何的情懷,抒發了自己生活中的真正哀愁。”
【作者介紹】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寧七年以鄭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事,受株連下獄。元豐五年為潁昌府許田鎮監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師賜第”(《碧雞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貧寒。文學與其父晏殊齊名,世稱“二晏”。詞風哀感纏綿、清壯婉麗。
晏幾道的臨江仙賞析
晏幾道:臨江仙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賞析】
這是懷舊憶人之作,所憶的是作者傾心愛慕、至老不能忘情的一位少女.此詞代表了晏幾道深婉精美的藝術風格.因懷人而夢,為解愁而酒.夢后酒醒,愈感孤寂,“高鎖”、“低垂”顯見孤寂之境,自然兜出一“恨”字,“春恨”又來,說明傷春懷人年復一年.如今更為深沉.末嵌入古人詩句,畫出一幅暮春獨立懷人圖.“微雨”、“落花”,春意闌珊;“人獨”、“燕雙”,倍增懷思.渾化無跡,意象妙絕.“記得”轉入所懷內容,即對小蘋第一印象.美妙之打扮,含情之彈奏,月光下之飄然歸去,尤以此三種細節,深印腦際,終身難忘.全篇由懷人之境之形,進而寫所懷之人之事,情真、意婉、人美、語工,諸美薈萃,實罕其匹.這首詞對偶工整,出語俊逸,寫得曲折深婉.
臨江仙這首詩表達的是什么情感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詞,隨著英雄豪杰的成敗,他表達了自己的超然情緒,甚至表達了自己的歷史和生活的“大徹大悟”的風格。 作者表示有意忘記世界的煩惱,歸隱山河與江湖。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代: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于(人們的)談笑之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發配到云南充軍。他戴著枷鎖,被軍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時。正好,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楊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請軍士找來紙筆。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
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詞的上闕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衰、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臨江仙,晏幾道,所表達的情感是什么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空”可以說是本詞的詞眼,幾多惋惜,幾多悲憤,盡歸其中。
這首詞雖為《說秦漢》的“開場詞”,但作者的視野并沒有局限在秦漢兩朝具體的史實上,而是高屋建瓴,從具體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經歷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會人們始終能產生共鳴的思想感情。
上片只寫古來多少英雄是非成敗,猶如大浪淘沙轉眼成空。頭兩句化用了杜甫《登高》詩“不盡長江滾滾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抒發對歷史變遷、英雄隨著時光消逝的感慨。第三句則是作者經過思考后,透過歷史的表象得出的結論。作者認為,英雄豪杰們長眠地下之后,生前的是非得失,榮辱成敗又有什么意義呢?這一句貴在一個“空”字。“空”可以說是本詞的詞眼,幾多惋惜,幾多悲憤,盡歸其中。它不僅是作者追溯歷史后的結論,而且是他對待自己歷盡坎坷人生的達觀態度。“青山”句乃是寫自然,意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夕陽”句亦寫自然,“幾度”謂“難得”,而“夕陽紅”象征人生中短暫的美好時光,它在橫亙古今的“青山”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這兩句看似寫景,其實在景語中蘊含了豐富深邃的人生哲理,只要稍加體會,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感傷情結。
下片寫江上漁樵閑話,娓娓動聽。“白發漁椎”是作者塑造的形象,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此翁正是作者的化身。詞的一、二句寫老翁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內容。他遠離塵囂,遁跡山林,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看慣了“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蘇軾《前赤壁賦》),與世無爭,其樂無窮,是一位志向高潔、風懷瀟灑的老人。第三句寫老翁的生活情趣,他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斷絕一切人際交往的隱者,而是仍舊同世俗社會保持著聯系。“美酒要逢知己飲,好詩須向會家吟”(楊慎《說三代》)。“一壺濁酒”以“秋月”“春風”為背景,正顯示出作者淡泊、高雅的襟懷和朋友之間的志趣相投。最后兩句直揭“白發漁樵”并非胸無點墨的老翁,而是通曉古今、博學多識、知權達變的高士,他把古今多少英雄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成敗榮辱都化作可助酒興的談資;在笑談之中,縱論古今,品評人物,其曠達和豪放可以想見。我們不難發現,在老翁身上有許多同漁樵的身份不相符合的特征,這正是作者的性格和人生理想的反映。
這首詞可稱為“史論”。它綜觀歷代興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敗得失抒發感慨,表現出一種曠達超脫乃至“大徹大悟”式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臨江仙 這首詩的構思主要特點是什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臨江仙[3] 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的名篇,當為作者別后懷思歌女小蘋所作。詞之上片寫“春恨”,描繪夢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全詞懷人的月時,也抒發了人世無常、歡娛難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兩句,寫午夜夢回,只見四周的樓臺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夢后”、“酒醒”二句互文,寫眼前的實景,對偶極工,意境渾融。“樓臺”,當是昔時朋游歡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樓空。詞人獨處一室,寂靜的闌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獨與空虛。企圖借醉夢以逃避現實痛苦的人,最怕的是夢殘酒醒,那時更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了。這里的“夢”字,語意相關,既可能是真有所夢,重夢到當年聽歌笑樂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歡離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時驟見而得之,而是詞人經歷過許多寥寂凄涼之夜,或殘燈獨對,或釅酒初醒,遇諸目中,忽于此時煉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這種空寂,正是詞人內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句轉入追憶。“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產生的一種莫名的悵惘。“去年”二字,點明這春恨的由來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樣是這春殘時節,同樣惱人的情思又涌上心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的是孤獨的詞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對著飄零的片片落英;又見雙雙燕子,霏微的春雨里輕快地飛去飛來。“落花”、“微雨”,本是極清美的景色,本詞中,卻象征著芳春過盡,傷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因而引起了綿長的春恨,以至夢后酒醒時回憶起來,仍令人惆悵不已。這種韻外之致,蕩氣回腸,令人流連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構成一個凄艷絕倫的意境。
過片是全詞樞紐。“記得”,那是比“去年”更為遙遠的回憶,是詞人“夢”中所歷,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詞。自跋》中提到的“蓮、鴻、蘋、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屬意者的名字入詞,小就是他筆下的一個天真爛漫、嬌美可人的少女。本詞中特標出“初見”二字,用意尤深。夢后酒醒,首先浮現腦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見時的形象,當時她“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她穿著薄羅衫子,上面繡有雙重的“心”字。此處的“兩重心字”,還暗示著兩人一見鐘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見羞澀,愛慕之意欲訴無從,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樂聲,傳遞胸中的情愫。彈者脈脈含情,聽者知音沉醉,與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寫出小蘋樂技之高,也寫出兩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許已經無語心許了。
結拍兩句不再寫兩人的相會、幽歡,轉而寫別后的思憶。詞人只選擇了這一特定情境:當時皎潔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飄然歸去。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又,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麗而薄命的女子,其儒仍從《高唐賦》“旦為朝云”來,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
結兩句因明月興感,與首句“夢后”相應。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懷,已大異于當時了。夢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著到了一種“癡”的境地。
這是晏幾道的代表作。內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習見的題材——對過去歡樂生活的追憶,并寓有“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藝術上,它表現了小山詞特有的深婉沉著的風格。可以說,這首詞代表了作者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宴幾道臨江仙一詞抒發了作者那些情感
【年代】:宋
【作者】:晏幾道——《臨江仙》
【內容】: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頻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注釋】
春恨:春日離別的情思。卻來:又來。
小蘋:是晏幾道朋友家歌女的名字。
彩云:這里指小蘋。
【賞析】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傷離恨別之作,最能表現作者流連歌酒,無意仕途的心境及曲折深婉的詞風。上片寫今日之相思。先寫景,后言情,即景抒情;下片補敘初見歌女小蘋時的情景。這首詞,通篇用形象抒情,以境界會意,詞人懷念歌女小蘋的難言的相思之情,寓于暮春的景物描繪之中,詞盡而意未盡,蘊藉含蓄,輕柔自然。感情深摯,優美動人。
譚獻《譚評詞辨》:“落花”兩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末二句正以見其柔厚。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小山詞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又“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既閑婉,又沉著,當時更無敵手。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前二句追昔撫今,第三句融合言之,舊情未了,又惹新愁。“落花”二句正春色惱人,紫燕猶解“雙飛”,而愁人翻成“獨立”。論風韻如微風過簫,論詞采如紅蕖照水。下闋回憶相逢,“兩重心字”,欲訴無從,只能借鳳尾檀槽,托相思于萬一。結句謂彩云一散,誰復相憐,惟明月多情,曾照我相送五銖仙佩,此恨綿綿,只堪獨喻耳。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舊懷人,精美絕倫。一起即寫樓臺高鎖’簾幕低垂,其凄寂無人可知。而夢后酒醒,驟見此境,尤難為懷。蓋昔日之歌舞豪華,一何歡樂,今則人去樓空,音塵斷絕矣。即此兩句,已似一篇《蕪城賦》。
臨江仙晏幾道如何表現感情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臨江仙晏幾道思想感情、臨江仙晏幾道如何表現感情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