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寫的古詩有哪些(明朝解縉的詩)
很多朋友對于解縉寫的古詩有哪些和明朝解縉的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解縉什么詞語,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對?
解縉(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間進士.解縉小聰穎,思敏捷,又勤奮好學,小小年紀就熟讀“四書”、“五經”.他文章、詩詞,樣樣精通,尤擅對句,遠近稱之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時候對句的故事.
(1)寫春聯
有一年除夕,十歲出頭的解縉,即景生情,揮毫寫了一副春聯:
日望贛江千里帆; 夜觀廬陵萬盞燈.
這副春聯,引來了四鄰觀看,眾人稱贊不已.
春雨貴如油古詩《春雨》全文是什么?
明·解縉《春雨》。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
解縉身矮善辯,擅聯句,思維敏捷而性情率真。相傳其幼時雨中摔倒,引得路人大笑,他隨口作詩道:“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
北方有“瑞雪兆豐年”之說,一是瑞雪為開春積累了足夠的水分;二是瑞雪為地里的莊稼保溫;三是一部分害蟲將死于瑞雪。而“春雨貴如油”則為南方的春耕、春播、春插帶來了機遇,尤其是“靠天吃飯”的望天田。
解縉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余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解縉之文章雅勁奇古,極具個性特色,政論文直抒胸臆,氣勢充沛,人物傳記敘事簡潔,描摹生動。
古代文學家解縉的作品
解縉(1369年-1415年)明代大臣,學者。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漢族,江西吉安吉水縣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解縉、徐渭)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他是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解縉作品:
《赴廣西別甥彭云路》作者是明代文學家解縉。其古詩全文如下:
多情為我謝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陽。
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游七星巖偶成》作者是明代文學家解縉。其古詩全文如下:
早飯行春桂水東,野花榕葉露重重。七星巖窟髯燈火,百轉縈回徑路通。
右溜滴涂成物象,古澤深處有蚊龍。卻歸為恐衣沾濕,洞口云深日正中。
就日門前春水生,伏波巖下釣船輕。漓江倒影山如畫,榕樹交柯翠平城。
村店午時雞亂叫,游人陌上酒初醒。殊方異俗同熙皞,欲進謳謠合頌聲。
度水穿林訪隱君,七星巖畔鶴成群。猶疑仙李遺未實,幾見蟠桃結絳云。
石乳懸崖金爛爛,瀑泉瞪洞雪紛紛。流鶯滿樹春風囀,共坐高吟把酒聞。
桂水東邊度石橋,酒旗村巷見漁樵。葭祠歌吹迎神女,野廟頻繁祀帝堯。
附郭有山皆積石,仙巖無路不通霄。日長衣鄉觀民俗,行樂光輝荷圣朝。
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意思
意思是:身處黃河,抬眼遠望,天上有白云一片,白云下有城池一座,城旁有萬仞高的山峰。羌笛何須幽怨,楊柳與春風,度不過玉門關。
這首詞源自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傳說中一位書法家為慈禧寫這首詩,但是由于疏忽忘記寫了一個“間”,慈禧大怒,這位書法家靈機一動,說道:這是臣用王之渙的詩句填的詞啊!于是讀到: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拓展資料: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愿,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
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
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
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
“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這首詩講的是什么內容?
這首詩來自于明代,解縉有打油詩《春雨》云:“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解縉的存在,大概可稱作是,立大明士人之標桿。他和自古以來的眾多才子一樣,生于書香世家,早早便有了"神童"的頭銜。洪武二年(1369)才出生的他,在洪武二十年(1387)便在鄉試中奪得解元之位。次年,他和長兄解綸、妹夫黃金華一起金榜題名。而這,便是解縉成為明朝舉足輕重之人的開端。
唐伯虎當然是一大才子。明代成化、正德年間,吳中地區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四人,因能文和善書畫而聞名于世。
《春夜喜雨》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見與《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從詩人對春雨的描述中,流露出對春雨的喜悅。
杜甫(公元712--770),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列朝詩集選解縉詩幾首?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解縉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余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
解縉之文章雅勁奇古,極具個性特色,政論文直抒胸臆,氣勢充沛,人物傳記敘事簡潔,描摹生動。鄒元標贊其曰:“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輯佚古書的淵藪”,《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縉《草書自書詩卷》
在此小編為大家推薦解縉的20首詩詞:
1
《廬山歌》
昔年拄玉杖,去看廬山峰。
遠山如游龍,半入青天中。
四顧無人獨青秀,五老與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邊鴻。
二儀自高下,吳楚分西東。
洪濤巨浪拍崖下,波光上與銀河通。
吸澗玄猿弄晴影,長松舞鶴號天風。
天風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萬里可飛越,因之獻納蓬萊宮。
羲娥倏忽遂成晚,往往夢里尋仙蹤。
如今不知何人采此景,樹下一老與我襟裾同。
披圖題詩要相贈,氣騰香露秋。
子歸煩語謝五老,幾時白酒再熟來相從。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