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顏氏家訓哪個譯文較好(顏氏家訓原文全篇)

不善挽留2022-12-12 22:54詩詞56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顏氏家訓哪個譯文較好,以及顏氏家訓原文全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顏氏家訓的譯文 孔子曰:奢而不孫,儉則固····儉而不吝,可矣.

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⑴;與其不孫也,寧固.”又云:“如有周公⑵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

 【譯文】



 孔子說:“奢侈就顯得不恭順,儉樸就顯得鄙陋.與其不恭順,寧可鄙陋.”孔子又說:“假如有一個人有周公那樣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驕傲又吝嗇,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這么說來就應該節儉而不應該吝嗇了.節儉,是指減省節約以合乎禮數;吝嗇,是指對窮困急難的人也不救濟.現在肯施舍的卻也奢侈,能節儉的卻又吝嗇,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節儉而不吝嗇,那就可以了.

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顏氏家訓·教子(節選) 顏之推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瑯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后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注釋〕書:書寫。玉版:刊刻文字的白石板。金匱(kuì):以金屬制成的藏書柜。咳(háití):即孩提,小兒哭笑,后轉意表示幼兒時期。師保:太師,太保,王室子弟的老師。凡庶:普通人家,老百姓。爾:如此。翻:同“反”。識知:指孩子懂事以后。捶撻(chuítà):用棍子、鞭子痛打。重(zhòng):難,意思是舍不得。楚:荊,可以作杖。楚撻:拷打。王大司馬:王僧辯,南朝梁大臣。湓(pén)城:也稱湓口,為湓水入長江之處,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行路:路上的行人。揜(yǎn):通“掩”,遮蓋,掩蓋。婚:結婚;宦:為官。婚宦:這里指長大成人。不擇:不當心,不注意,指言語冒犯人。周逖(tì):其人事跡不詳,可能即梁高州刺史周迪(見《陳書》)。釁(xìn)鼓:原是古人制成鼓后殺牲祭祀之禮,此處指用學士血以涂新鼓。狎(xiá):親切而態度不莊重。命士:受朝廷爵命之士。宮:居室。抑搔(sāo)癢痛:為長輩抓癢按摩。衾(qīn):大被。篋(qiè):小箱子。懸衾篋枕:意思是幫長輩鋪床、疊被、收拾臥具。陳亢:孔子弟子。君子:這里指孔子。遠:不親近,實際表示不偏向。語見《論語·季氏》第十三章。諷刺:指以男女之情諷刺政事。嫌疑之誡:避嫌的告誡。太子母弟:太子的同母弟。黠(xiá):聰慧,機敏。優僭(jiàn):過分優厚。擬:相等。乘輿:皇帝出行的車駕。典御:負責皇帝飲食的官員。鉤盾:主管皇家園林的官員。還:回去以后。訽(gòu):罵。分齊(jì):分寸。叔段:指春秋時代鄭莊公同母弟共叔段,他在母后嬌縱下起兵反叛,被滅。州吁:春秋衛莊公愛妾所生之子,受寵愛,后殺死其兄桓公,自立為君,最終被謀國老臣設計誅殺。矯詔:假托皇帝詔書。勞(lào):勸慰。坐:因。幽薨(hōng):秘密處死。趙王:漢劉邦愛妃戚姬所生,名如意,其母日夜啼哭,求劉邦讓他代太子,劉邦死后如意被呂后毒死。靈龜明鑒:靈驗的龜卜,明了的鏡鑒。古人以龜殼占卜決疑,以銅鏡自照。故龜鑒有借鑒之喻。俛:同“俯”,低頭。

(施忠連)

〔鑒賞〕這篇文章是作者給家人談重視教育后代的問題,作者沒有以道德家的口吻,空談圣人教人的道理,而是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良傾向,用古代和當時許多發人深省的事例和慘痛教訓說明以正確的方法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文章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觀察,出于對人性弱點的痛切了解,因此雖然語言樸實無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說服力,富有啟發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也具有現實意義。

當代的父母也極其關心子女的教育,但大多是注重孩子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如學外語、練鋼琴之類。這種現象在南北朝時期也有。顏之推講到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十分得意地告訴他,他有一個兒子,當時已有十七歲了,通曉文書,學會了鮮卑語(筆者按:這是南北朝時期一些朝代或國家統治階段使用的語言。)和彈琵琶,用這些本領去侍奉公卿大夫,沒有人會不喜歡他的。此人強調:“這種教育是一種緊要的事情啊!”然而顏之推對于這種教育理念感到十分吃驚!他對此態度極為鮮明,表示堅決反對。他對他的孩子說,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可以官至宰相,我也不愿你們去做!

顯然,作者希望孩子有獨立的人格,不要去做有權勢者的附庸,我們當今做父母的,也可從中吸取教益。通讀全篇,我們可以看到顏之推并沒有要求自己的子女成為道德家、圣人,他始終關注的是培養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是教育兒童的最基本、最起碼,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說要努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學會尊重他人,熱愛他人,能妥善地處理外部事務。他發現許多家長往往忽略這一點,其結果是害了孩子本人,也為自己的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嚴重的災難。作者舉例說,梁元帝時一個學士小時候很聰明,有才氣,他的父親十分寵愛他而疏于教育,只要他講對一句話,就到處為之宣揚,恨不得讓路上所有的行人都知道;當他做錯了一件事,就替他遮掩粉飾,這樣此人成年后自以為是、驕橫傲慢的習氣越來越嚴重,以至于當官以后因為說話不注意被周逖殺死,肚腸被抽出來,以其血涂于戰鼓之上。顏之推還以眾所周知的劉表兩個兒子、袁紹三個兒子相互爭權奪利,最終導致滅亡的家族慘劇,說明忽視教育兒童的巨大危害。

在教育兒童方面,這篇文章特別強調了兩個思想。它們都值得今人注意。第一是對兒童的教育要趁早開始。文章在開頭甚至提到古代宮廷中實行胎教的做法,當然,作者從普通人家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此并沒有多加提倡,只是用以說明對兒童的教育應當盡早起步,即從嬰兒開始。顏之推雖然不能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知識,科學地確定嬰兒教育從何時開始,采取什么樣的步驟和方法,但是他提出在嬰兒初識人的臉色、辨別人的喜怒之際就應當加以教誨,這的確是真知灼見。從這個時候起就應當逐步讓嬰兒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不然,如果對子女的言行任其妄為,在他們懂事以后就會養成壞習慣,到這時才想到要去管教、制止,就非常困難了,作者說就是用棍棒把他打死,也難以確立父母的威嚴。作者引用孔子的話語“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以及俗諺“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更證明其兒童教育自嬰兒始的論點的必要性。

第二,顏之推力主家長對子女不能溺愛、嬌縱。他看到,造成人們忽視教育子女的主要原因是出于人的本性,即父母對子女的愛。他說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并不是想讓子女去犯罪為惡,只是難以嚴厲地呵責怒罵子女,怕傷了子女的臉面;不忍心用荊條去打子女,怕子女皮肉受苦。但是顏之推提出,難道父母會忍心不用湯藥針灸去救治他們嗎?那些勤于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難道他們愿意苛責虐待自己的骨肉嗎?這實在是不得已的。因此他提出做父母的應當既慈愛又威嚴,這樣子女才會敬畏、謹慎,而不會養成驕橫輕慢的壞性格。他指出齊武成帝的兒子瑯邪王就是因為父母嬌縱,像春秋時代鄭國的共叔段、衛國的州吁,驕縱蠻橫,毫無節制,最后落得個被殺的可悲下場。

為了保持父母的威嚴,顏之推提出,父母對子女不能過分親昵,骨肉之間要相親相愛,但不能簡慢,不然子女就會滋生放肆不敬之心。這種看法,似乎和提倡與孩子打成一片,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的現代教育理念相對立。其實顏之推這一主張也適用于當今,現代家長在設法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同時仍然要保持家長的威嚴,對于孩子的錯誤言行在必要時應當加以嚴厲的批評,甚至是適當的責罰,如若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一點畏懼心理,對于家長的意見完全不當一回事,不愿傾聽和接受,這樣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嗎?

此外,文章還提出了另外一些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如他諄諄告誡家人,對待幾個子女,要盡可能做到同樣關愛,不能厚此薄彼。他要求,聰明俊秀的孩子固然應該賞識、喜愛,但頑劣愚笨的孩子也應當加以同情和憐惜。當然,這篇文章中也有一些過時、落后的教育理念,如它不排斥體罰,但是,作者勸勉世人用心教育子女的殷殷之意、拳拳之心充分顯露于字里行間,自古以來影響了無數人,對我國古代重視兒童教育的優良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顏氏家訓的全文翻譯

各個篇目都有,選擇性的參考吧~!支持我就別網賞分哦,謝謝!!

顏氏家訓(原文+譯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學,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已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①。年始九歲,便丁茶蓼,家涂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已后,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后車耳。

=================================================================

譯文

圣賢的書籍,教誨人們要忠誠孝順,說話要謹慎,行為要檢點,建功立業使名播揚,所有這些也都已講得很全面詳細了。而魏晉以來,所作的一些諸子書籍,類似的道理重復而且內容相近,一個接一個互相模仿學習,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顯得多馀無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寫這部《家訓》,并非是敢於給大家在辦事為人處世方面作什么規范,而只是用來整頓家風,教育子孫后代。同樣的言語,因為是所親近的人說出的就相信;同樣的命令,因為是所佩服的人發出的就執行。禁止小孩的胡鬧嬉笑,那師友的訓誡,就不如阿姨的指揮;阻止俗人的打架爭吵,那堯舜的教導,就不如妻子的勸解。我希望這《家訓》能被你們所遵信,總還比阿姨。妻子的話來得賢明。

我家的門風家教,向來嚴整周密,在我還小的時候,就受到誘導教誨。每天跟隨兩位兄弟,早晚孝順侍奉雙承,言談謹慎舉止端正,言語安詳神色平和,恭敬有禮小心翼翼,好似拜見尊嚴的君王一樣。雙親經常勸勉鼓勵我們,問我們的愛好崇尚,磨去我們的缺點,引導我們的特長,都既懇切又恰當。當我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蕭條。哥哥撫養我,極其辛苦,他有仁愛而少威嚴,引導啟示也不那么嚴切。我當時雖也誦讀《周禮》、《春秋左傳》,但又對寫文章稍有愛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世人的影響。欲望放縱,言語輕率,且不修邊幅。到十八九歲,才稍加磨礪,只因習慣已成自然,短時間難於去除。直到二十歲以后,大的過錯才較少發生,但還經常心是口非,善性與私情相矛盾,夜晚發覺清晨的錯誤,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過失,自己常嘆息由於缺乏教育,才會到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體會深刻;不比那光閱讀古書上的訓誡,只是經過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寫下這二十篇文字,給你們作為鑒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

譯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柜里。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夸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愿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讓你們去干的。

===================================================================================

======================================================================================

兄弟篇

======================================================================================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已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仆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兄弟不睦,則于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

譯文

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個家庭里的親人,就有這三種關系。由此類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這三種親屬關系,所以這三種關系在人倫中極為重要,不能不認真對待。

兄弟,是形體雖分而氣質相連的人。當他們幼小的時候,父母左手牽右手攜,拉前襟扯后裙,吃飯同桌,衣服遞穿,學習用同一冊課本,游玩去同一處地方,即使有荒謬胡亂來的,也不可能不相友愛。等到進入壯年時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誠實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減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來,就更疏遠而欠親密了。如今讓這種疏遠欠親密的人,來掌握親厚不親厚的節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個圓蓋,必然是合不攏了。這種情況只有十分敬愛兄長和仁愛兄弟,不被妻子所動搖才能避免出現啊!

雙親已經去世,留下兄弟相對,應當既像形和影,又像聲和響,愛護先人的遺體,顧惜自身的分氣,除了兄弟還能掛念誰呢?兄弟之間,與他人可不一樣,要求高就容易產生埋怨,而關系錄就容易消除隔閡。譬如住的房屋,出現了一個漏洞就堵塞,出現了一條細縫就填補,那就不會有倒塌的危險;假如有了崔鼠也不憂慮,刮風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會墻崩柱摧,無從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風雨,怕還更厲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愛;子佳要是不相愛,族里的子侄輩就疏遠欠親密;族里的子侄輩疏遠不親密,那僮仆就成仇敵了。如果這樣,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臉踩他的心,那還有誰來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結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歡愛、卻對兄長不尊敬的人存在,怎么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統率幾萬大軍并得其死力、卻對弟弟不恩愛的,這又怎么能疏而不能做到對弟親呢!

妯娌之間,糾紛最多。即使是親姐妹成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離遠一點,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來相會。何況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卻處在多糾紛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實在太少了。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辦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卻都要顧自己的私利,擔子雖重卻少講道義。如果能使自己寬恕原諒對方,把對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樣愛撫,那這類災禍就不會發生了。

人在侍奉兄長時,不應等同于侍奉父親,那為什么埋怨兄長愛弟弟時不如愛兒子呢?這就是沒有把這兩件事對照起來看明白啊!

======================================================================================

《顏氏家訓》的全文及翻譯?

全文:

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鐘值。人生居世,觸途牽縶;幼少之日,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遇一爾。加以金玉之費,爐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華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專精於此。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

諸藥餌法,不廢世務也。庚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馀,目看細字,須發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白術、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說爾。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樸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

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餌藥,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脫。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藥所誤者其多。

白話譯文:

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說會碰上好運還是遭遭厄運。人在世一生,到處都有牽掛羈絆;少年時候,要盡供養侍奉父母的辛勞,成年以后,又增加養育妻子兒女的拖累。

衣食供給需求,為公事、私事操勞奔波,而希望隱居于山林,超脫手塵世的人,千萬人中遇不到一個。加上得道成仙之術,要耗資黃金寶玉,需要爐鼎器具,更不是貧士所能辦到的。學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稀如磷角。

華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里有順心如愿的道理?再認真考查內教,即使能成仙,最后還是得死,無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而長生。我不愿意讓你們專心致力於此事。

如果是愛惜保養精神,調理護養氣息,起居有規律,穿衣冷暖適當,飲食有節制,吃些補藥滋養,順著本來的天賦,保住元氣,而不致夭折,這樣,我也就沒有什么可批評的了。

服用補藥要得法,不要耽誤了大事。庾肩吾常服用槐樹的果實,到了七十多歲,眼睛還能看清小字,胡須頭發還很黑。鄴城的朝廷官員有人專門服用杏仁、枸把、黃精、白術、車前,從中得到很多好處,不能—一例舉。

凡是要服用補藥,陶隱居的《太清方》中收錄的很完備,但是必須精心挑選,不能輕率。最近有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城效仿別人服用松脂,沒有節制,腸子堵塞而死。被藥物傷害的人很多。

出處:出自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顏之推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顏氏家訓》一書不僅對當時諸如“玄風之復扇、佛教之流行、鮮卑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等多方面作了較為翔實的紀錄,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還在它的《文章》篇中,通過論述南北朝時的作家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觀點和他自己的文學主張。

顏之推很重視文學。他批評揚雄視文學為雕蟲小技的說法,并從個人立身修養的角度說明文學的重要性。對于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為服務于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文學審美能力。

顏氏家訓翻譯 顏氏家訓簡介

1、《顏氏家訓》翻譯: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圣人,還近得像從早到晚之間;五百年出一位賢人,還密得像肩碰肩。”這是講圣人賢人是如此稀少難得。假如遇上世間所少有的明達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亂離之時,長成在兵馬之間,遷移流亡,見聞已多,遇上名流賢士,沒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時候,精神意態還未定型,和人家交往親密,受到熏漬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為明顯易於學習的東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進入養育芝蘭的花房,時間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惡人在一起,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絲的情況,感嘆絲染在什么顏色里就會變成什么顏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須謹慎。孔子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顏回、閔損那樣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勝過我的地方,就很可貴。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視所說的而輕視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輕視身邊的。從小到大常往來的人中,如果有了賢士哲人,也往往輕慢,缺少禮貌尊敬。而對身居別縣他鄉的,稍稍傳聞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饑似渴地想見一見,其實比較二者的短長,審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遠處的還不如身邊的,此所以魯人會把孔子叫做“東家丘”。從前虞國的宮之奇從小生長在虞君身邊,虞君對他很隨便,聽不進他的勸諫,終於落了個亡國的結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從前在荊州時,有個叫丁覘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寫作文章,尤其擅長寫草書、隸書,元帝的往來書信,都叫他代寫。可是,軍府里的人輕賤他,對他的書法不重視,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學習,一時有“丁君寫的十張紙,比不上王褒幾個字”的說法。我是一向喜愛丁覘的書法的,還經常加以珍藏。后來,梁元帝派掌管文書的叫惠編的送文章給祭酒官蕭子云看,蕭子云問道:“君王剛才所賜的書信,還有所寫的詩筆,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會毫無名聲?”惠編如實回答,蕭子云嘆道:“此人在后生中沒有誰能比得上,卻不為世人稱道,也算是奇怪事情!”從此后聽到這話的對丁覘稍稍刮目相看,丁覘也逐步做上尚書儀曹郎。最后丁覘做了晉安王的侍讀,隨王東下。到元帝被殺西臺陷落,書信文件散失埋沒,丁覘不久也死於揚州。以前那輕視丁覘的人,以后想要丁覘的一紙書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剛進入建康(南京)時,臺門雖已閉守,而官員和普通百姓一片混亂,人人不得自保。太子左衛率羊侃坐鎮東掖門,部署安排,一夜齊備,才能抗拒兇逆到一百多天。這時臺城里有四萬多人,王少朝官,不下一百,就是靠羊侃一個人才使大家安定,才能高下相差如此可見。 …… 齊文宣帝即位幾年,就沉迷酒色、放縱恣肆,法紀全無。但還能把政事委托給尚書令楊遵彥,才使內外安定,朝野平靜,大家各得其所,而無異議,整個天保一朝都如此。楊遵彥后來被孝昭帝所余,刑政於是衰弱。斛律明月,是齊朝抵御敵人的功臣,卻無罪被殺,將士人心離散,周人才有滅齊的想法,關中到現在還稱頌這位斛律明月。將軍這個人的用兵,何止是萬夫之望而已,而是他的生死,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命運。

2、《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創作的家訓。該書成書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求《顏氏家訓》的譯文

治民平獄之道

. 顏之推

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謀私財,公事早辦,就說自己能治理民眾;卻不知道治理民眾還要心地誠實,以身作則,要有善于駕馭群民的本領,以及除害消災,以德化民的德才啊。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說自己能處理案件;卻不知道斷案還要勘察現場,根據證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識破假相而使罪行顯露出來的機智,以及不通過訊問就能明察實情的才能啊。

顏之推(531-590以后),北齊文學家.字介,祖籍瑯琊臨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學影響,博覽群書,喜好詞章.

本文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養生篇”節錄。文中對養生與從政進行論述,教誨子孫必須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禍殃,然后才談得上養生。但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應當“泯軀而濟國”舍身取義,殺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養生是六朝人的熱門話題,老莊道家的養生觀在當時受到尊重崇,但顏之推基本上摒棄了統治六朝的道家養生觀,注入了不少新鮮的見解,將行誠孝、履仁義、全家族、濟邦國,高于獨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學的養生意識。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雖受教導也于事無補;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導就不會懂得事理.古代,圣賢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懷孩子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里,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東西,所聽音樂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制.而且胎教的方法還要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銅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從剛剛會笑開始,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王子進行仁、孝、禮、義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導他練習。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父母對孩子即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生孝心了。我見現下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愛,每不以為然。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夸獎鼓勵,該斥責的反而嬉皮笑臉,等孩子長大有了些知識時,還以為理應如此。孩子的驕橫傲慢成了習慣,才想到要去制止或糾正過來,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個半死也沒什么用了,對子女日益增長的憤怒只會使子女怨恨,等到長大成人,終于還是道德敗壞。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正是講的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要趁新到,教育兒子要及早。”這話說得對極了。

凡是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讓子女走向作惡犯罪,只是不愿意大聲怒斥,怕傷其臉面,更不忍心用荊條抽打子女而使其受皮肉之苦罷了。對于這樣的父母,應當以治病救人的道理來打比方,一個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湯藥、針灸就能治好病的呢?也要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難道他們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嗎?這確實是不得已啊。

關于顏氏家訓哪個譯文較好和顏氏家訓原文全篇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0262.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