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詩經國風召南是指哪里(詩經中國風周南 召南是什么意思)

舊相片2022-12-12 23:04詩詞610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詩經國風召南是指哪里,以及詩經中國風周南 召南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經二南指的是什么

詩經《二南》指的是《詩經·國風》中的《周南》、《召南》的合稱,共25篇。古人以為“周南”、“召南”系指地域,“周南”大致在今陜西,河南之間。“召南”大致在今河南、湖北之間,此說為大多數研究者所首肯。

《詩經》中的“召南”怎么讀?

新華字典里解釋道“召 ”念shào時指周朝國名,在陜西省鳳翔一帶。“召”作呼喚、招呼或傣族的姓之意時念zhào。《詩經》中的《風》包括周南、召南等15國風。召南是個國名,所以此處“召 ”念shào。

典故:姬奭,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奭,又稱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一說是周文王庶子)。

姬奭輔佐周武王滅商后,受封于薊(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北燕)。但他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hao)京(今陜西長安)任職,輔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召公奭。

【召(shao)南(nan)】:就是召公奭(shi)的領地以南,在長江、漢水、流域那一帶的民歌、民謠。就叫【召(shao)南(nan)】。實際應叫【召南風】。【召南】是省稱。

中的十五國風是哪十五個,指的各是哪個地方

十五國風,即西周時期即十五個不同地區的樂歌,是從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帶有地方色彩的土風歌謠。《國風》是《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 王風 》、《 鄭風 》、《齊風》、《魏風》、《唐風》、《 秦風 》、《 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等,共160篇,合稱十五國風。風,地方樂調,這一部分共選了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樂調,稱十五國風,共160篇,內容都是民歌,這十五國風是:周南(今陜西,河南之間),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間),鄴,鏞,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其中周南、召南產生于漢水和長江中游,其余為黃河中下游。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周室東遷以后到春秋中葉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詩經 國風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

1.《詩經》“二南”釋義

周代詩歌總集《詩經》,有關荊楚、巴蜀之風(民歌),幾乎是個空白。清人廖元度編輯的《楚風補.舊序》曾曰:“楚何以無風?楚之風——‘江永漢廣’,《周南》已載之。”“然則楚何以無風?‘江漢游女’、‘錯薪翹然’,楚風之洋洋盈耳,沨沨乎入人深者,自古在昔,而匪今斯今矣!”(署名:時康熙戊辰、山陰何天寵昭侯氏題,下同)這恰好說明楚與巴蜀詩歌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區色彩。不過,這是從詩歌本身尋求的某些緣故,即選詩的二重標準,但還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而南方的蜀國、楚國卻先后興盛起來,成為擴張拓疆的大國,而楚文化(風)的傳播又是以軍事擴張為先導的,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統治者的恐懼心理。加之中原華夏民族歷來把南方的諸侯當作“蠻夷”——這種社會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詩經》中給楚、巴、蜀與北方諸侯同等的位置了。然而,統治者總是懷有一種矛盾心理,雖然無法用軍事手段來制服南方諸侯,便在恐懼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懷柔政策。正是統治者的這種矛盾心理,才有了“二南”,并把它們冠于《詩經》首位,成為中央王朝對諸侯教化的楷模,卻回避了“楚風、巴風、蜀風”這樣的稱謂。因此《呂氏春秋·音初》發揮道:“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陽,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這不過是一種猜測。

關于《風》詩,歷來有多種解釋。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注:“風,曲也。”從一般的概念說,《風》就是樂曲之意。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對“國風”的概念及來源作了經典性解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以有聲,而其聲又足以動物也。是以諸侯采之以貢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樂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舊說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解釋,上承《毛詩序》,影響后世至今。

《詩經》問世后,對“南”也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宋人程大昌在《詩論一》中指出:“蓋《南》、《雅》、《頌》,樂名也,若今樂曲之在某宮者也。《南》有‘周’、‘召’;《頌》有‘周’、‘魯’、‘商’。本其所從得,而還以系其國土也。”他又在《詩論二》中說:“其在當時親見古樂者,凡舉《雅》、《頌》率參以《南》。其后《文王世子》又有所謂‘胥鼓南’者,則《南》為樂古矣。”清人崔述在所著《讀風偶識》中云:“《南》者詩之一體,蓋其體本起于南方,而北人效之,故名曰《南》”。他們大體上指出了《南》是《詩》中獨立的一種樂歌。歸納起來,對《南》共有六種觀點:一、《南》為南化說:《毛詩·關雎序》曰:“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二、《南》為南樂說;三、《南》為南土說;四、《南》為南面說;五、《南》為詩體說;六、《南》為樂器說,《南》本是樂器(鈴)之名,后孽乳為汝、漢、沱、江一帶的南方樂調之名,是南國之風。不妨視為《風》詩之一體。這六說以“南化說”為主構成了“南”的六要素,缺一不可。

2.《詩經》“二南”的地域

《楚風補·舊序》曰:“夫陜以東,周公主之;陜以西,召公主之。陜之東,自東而南也;陜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系之以‘周南’,則是隱括乎東之南、西之南也”。這里已明確地指出了“二南”的地域,“周南”即周公采邑之南,包括楚國和巴國部分疆域;“召南”即召公采邑之南,包括蜀國和巴國大部分地域。朱熹在《詩集傳》中稱:“周國本在禹貢雍州境內岐山之陽,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甫始居其地,傳子王季歷,至孫文王昌,辟國浸廣。于是徙都于豐,而分岐周故地以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為政于國中,而召公宣布于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他接著推測說:“蓋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于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則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于南方,而不敢系于天子也”。朱熹既指出了“二南”的大致地域,同時也再次說明了“二南”的來源。這樣,我們就可以大體上斷定:《周南》就代表楚風;《召南》便能表征巴蜀民歌。

西周時代,巴、濮兩族尚居在長江以北的江漢區域。《左傳》昭公九年載周景王使詹桓伯對晉人曰:“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西周時代巴、濮、楚、鄧并為南服的四國。其中巴國為周王朝敕予姬姓的封國,其它三國卻是殷亡后臣服于周。濮是國名,后來濮族分散稱為百濮。西周之時,南方最強大的國家是濮國,而楚國卻是在東西周之際,濮國衰落之時,強大了起來的。《史記·楚世家》稱楚為鬻熊后,其子孫即以熊為氏。戰國時代秦《詛楚文》也稱楚懷王為楚王熊相(《史記》作槐),但春秋戰國時代楚王自鑄銅器,則稱楚王酓章(惠王)、楚王酓悍(幽王)。是楚又以酓為姓,酓與廩古音同在侵部,酓姓即當為廩君之后。楚王自稱為廩君之后,證明其原本就繼承了廩君的衣缽,說明其與濮的聯系。清江流域巴人部落群體即是廩君之后,《后漢書·巴郡南郡蠻傳》記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炊人血,遂以人祠焉。”樊綽《蠻書》卷10也記載:“巴氏祭其祖,擊鼓為祭,白虎之后也。” 這說明,巴人的祖先與楚地濮人同為廩君。

歷史記載從春秋開始,楚國才不斷地向四面八方擴張。楚國的富強,是和它直接占有地域廣大,以及附庸國眾多,是完全分不開的。特別是它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西境達蜀國的西部的金沙江流域,開始在云南楚雄設官置吏,管理麗水黃金的開采。《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明言麗水(金沙江)流域已經屬于荊楚所有。《資治通鑒》說:“周顯王七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正義》稱:“楚自梁州漢中郡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戰國策·楚策》亦言,由川東沿江上溯,南包夜郎、川、滇、黔廣大地區均已屬楚。這些文獻說明,楚與巴、蜀關系密切,巴、蜀為楚所“包”。恰如《荀子·議兵》所記楚國“汝、穎以為險,江漢以為池。”《淮南子·兵略訓》更進一步說:“楚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云,溪肆無景。”巴、蜀的東鄙,北面和南方的土地,逐漸為楚所蠶食。而蜀之西南又為岷山(滎經)莊王和夜郎王(黔西)所據。

《詩·小雅· 四月》有云:“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江,指的是長江;漢即是漢水。此二水成為諸夏與南蠻的分界線。巴、蜀居之于江之上游,而楚居之于江漢之間。江漢流域之間皆為古時濮人分布之域,到得西周之世,才為楚人掠奪濮人舊居而以荊楚稱之。楚地在商、周時代,或稱為荊,《詩經》中有“蠻荊來威”的詩句,或稱為楚;或合稱為荊楚,《詩經》中還有“奮伐荊楚”的詩句。“荊”的命名,應直接與蜀人有關:《華陽國志》說開明王朝時,“樂曰荊”,是稱呼音樂為“荊”,應為古蜀語的譯音。蜀國的軍事勢力在西周,曾一度達到了鄂西——荊楚之地,走出巫山的蜀人看到了平坦而美麗的江漢平原,自然就用自己的樂“荊”來命名這塊美妙的新大陸了。因此,“荊楚”之地的“荊”,應是蜀人給它的名稱。反之,濮(荊)人稱樂為“任”;中夏稱為“南”,這雖是一種樂名之異,然而卻是不同的語言對同一種事物的稱謂。川東長江一線原為蜀國的勢力范圍,《史記·六國年表·楚表》載:“蜀伐我茲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于是楚為捍關以拒之”。正義引《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即楚茲方是也”。松滋,今縣,在今湖北宜都東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線距離不過百余公里。“捍關”,集解云:“李熊說公孫述曰:東守巴郡,距捍關之口。”索隱亦云:“《郡國志》巴郡魚復縣有捍關。”據此,此捍關在今重慶市以東奉節縣。楚肅王四年,時值吳起變法失敗以后,蜀于是揮師東下長驅直入楚腹地,蜀大軍能出三峽,進軍清江口之東,說明在川東長江之地可以暢通無阻。《太平寰宇記》在清江下載:“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屢獲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論巴蜀文化》中說此雖出自傳說,但清江原為蜀地,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給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戰國前必然也是蜀的舊壤。正因為疆域的更迭,也就造成了“二南”趨向于交融的條件。

3.《詩經》“二南”之比較

中國最早的一首愛情詩歌,據說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女嬌寂寞時所作。因為她派使女到涂山的南麓去等候禹的歸來,可是一等禹不回來,兩等禹也不回來,等得她煩躁和心慌,寂寞的時候便唱道:等候的人啊,多么的長久喲!《淮南子》里記載“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 。“涂山氏往,見禹方為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涂山氏化石的郁郁情衷無處可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大禹,當然無法想象形影單只的思婦,有多少回日高懶起,夜不成眠呢!后來詩經國風里的那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歌,都是從這首詩歌里學來的,于是人們學會寫愛情詩歌,周王朝也才有詩可采。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明了周王朝采詩的用途后指出:“孔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也矣。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儀禮,鄉飲酒鄉射燕禮,皆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燕禮又有房中之樂。鄭氏注曰:‘弦歌周南召南不用鐘聲。云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諷誦以事其君子’。”正因為要合樂,那些南方的民歌,就不得不進行刪節。今天流傳下來的“二南”,也就不可能是楚、巴蜀民歌的原貌了,加之蜀國的文字與中原文字自成體系,還要通過翻譯,所以,蜀國的民歌的原汁原味也就蕩然無存了。為此,《楚風補》參訂還說:“蓋以有韻之言,前古所少。文王師鬻熊著書二十二篇,而聲詩之義闕如。惟南國化行,‘江’、‘漢’數章,彬彬‘風’始。……緣其時,楚未受封,統于‘二南’,其‘風’雖周,其聲其辭嚴然江、漢間野人女子之所作也。茲不敢忘聲教所自始,故以‘江’、‘漢’諸詩首之。三楚之風或亦可采錄歟”!

《詩經》十五國風,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采自十一個國家,雖主要采自黃河流域,但也遠及長江流域,跨度長達600余年,在這么長的年代里,在那樣寬的地域里,而表現里面的變異性卻小。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韻差不多一律。音韻的一律就是21世紀都很難辦到,南北東西有各地的方言,甚至不同的語言文字,音韻就相差甚遠,但在《詩經》里卻呈現一個統一性。這正說明《詩經》是經過一道加工程序的。根據清代以來的古代音韻學家的考證,《詩經》以及周代的其它韻文,所押的韻部是一致的,可見古代這些民歌民謠,在輯錄時,已經過樂官、史官們的整理,都用統一的“雅言”。但從《華陽國志·巴志》錄的巴國三首民歌來看,它們與《詩經》中的詩的內容及形式,幾乎相同,又可佐證,那種加工又有一定的度的。

《詩經·周南》中的詩歌主要是楚國漢、汝流域的民歌,自然就包括巴國的民歌,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南者,周以南之地也,大略所采詩皆周南詩多,故命之曰《周南》。”《召南》中的詩歌主要是蜀國江、沱流域的民歌,同時也包括巴國的民歌。《詩經原始》中亦說:“其所采民間歌謠,有與公涉者,有與公無涉者,均謂之《召南》。”時過境遷,我們今天當然不能簡單地的指認那一首是楚國民歌,那一首是巴國民歌,那一首是蜀國民歌,但從“二南”的內容中我們卻可以看到:楚風與蜀文化的交流,巴文化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而最后趨向融合。

《周南雎鳩》取冠《三百》;《鵲巢》亦置《召南》之首,可推測:在楚、巴、蜀三國中只有巴是姬姓封國,由此,把巴國的民歌放于“二南之首”,這是周王朝對巴國的看重,抑或是教化的榜樣。從文獻上看:能夠證明《雎鳩》是巴國民歌的不僅有《汲冢周書·王會》篇,說的是四夷與其貢品之中的幾句話:“西申以鳳鳥。丘羌鸞鳥。巴人以比翼鳥。方揚以皇鳥。蜀人以文翰。方人以孔鳥。鸞揚之翟。倉吾翡翠。”還有《山海經.海外南經》中對“比翼鳥”的記敘:“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曰在南山東”。其中巴人的貢品即“比翼鳥”,它就是巴人在《南山經·青丘山》中所說的“鴛鴦”(或曰黃鴨)一類水鳥。它們雌雄相依,死都不相離的水鳥。巴人習居水邊,故能捕獲。以此推斷:《雎鳩》可能是巴人的賀婚歌。但這種水鳥在南方較普遍,巴國有,蜀國也有,楚國亦有,所以,《雎鳩》這首民歌是各地民歌相互影響最后才定形的。另據推測:“雎”字便是巴蜀文字的音譯,所以后世漢語中就沒有“雎”字的意義項,可作補證。朱熹在《詩集傳》(下同)中把二詩作了比較后說:“《鵲巢》:此詩之意,猶周南之有《關雎》也”。他從教化的角度認為“諸侯之子嫁于諸侯,送御皆百兩”那樣一個宏大場面,這樣《召南·鵲巢》便與《周南.關雎》的詩意混同了。他在《大序》“國君積德累功以起家,德如鸤鳩,乃可配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道:“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化,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故嫁于諸侯,而其家人美之。”然而,《鵲巢》與《關雎》還有明顯的區別:它隱含了巴國人的委婉的憤怒,“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巴國由于受楚國的壓迫,不得不從巴山與漢水間南遷進入川東。因此,巴人借“鵲巢鳩居”來唱出了他們對占領者的不滿之情,抑或是留居川東的蜀人對新的統治者(巴王朝)表露的一種憤懣。《華陽國志·巴志》說:巴國“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又說:“而其失在于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意思是說,巴人淳樸,性直好義,不隨便造次,語言直率,無巧言華麗之辭。不僅民眾,王族亦尚武好斗。李文昌《圖經》載:‘巴王、濮王會盟于此(按:指合川釣魚山),酒酣擊劍相殺,并墓而葬”。所以,《鵲巢》詩的深層含義(象征)完全是巴人借“鵲巢鳩居”抒發的反抗之情。

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指出:“自序、傳來,說《詩》者無不以鵲巢鳩居況女居男室矣。夫男女同類也,鵲鳩異物也,而何以為配乎?”所以,他在詩后《眉評》中說:“取譬只在首二句,余皆敷衍。且美中含刺,不及《關雎》遠矣。《二南》皆以昏詞為首,如《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恒》,陰陽為道所始也。”從字面上看:《關雎》歌頌的是巴、楚地農村青年男女結合的賀婚歌,而《鵲巢》卻是巴蜀貴族婚禮告廟辭。由于兩地地域接近,主要居民同為濮人,因此,所表露的詩歌意境也就有了些許相似處。

朱子說:“《采蘩》:蓋古者后夫人有親蠶之禮,此詩亦猶周南之有《葛覃》也”。《采蘩》是首勞動民歌,這首詩很明顯是蜀國的。《詩經原始》說:“《小序》以夫人奉祀為‘不失職’,故毛、鄭、孔三家皆主祭祀言。《集傳》既從其說,又疑為親蠶事,蓋泥《采蘩》、《公宮》等字,以為祭祀用耳。殊知蘩乃主蠶之物,陸氏佃云‘蒿青而高,蘩白而繁。《七月》之詩曰‘采蘩祁祁’,以生蠶也。今覆蠶種尚用蒿’云。”“蘩”即蒿,有消毒的作用。蜀國是桑蠶的發源地,從文字學角度講:“蜀”字是象形字,就是由野蠶演化而來的。因此,《采蘩》是至今被保留下來的蜀國桑蠶文化的代表作。巴地某些地方至今也無桑蠶,即使養蠶植桑,也是受蜀國的影響才開始的,時間較晚。《華陽國志·巴志》在“涪陵郡”下載:川東“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縣邑阿黨,斗訟必死,無蠶桑,少文學。” 其已明確指出巴地“無桑蠶”的事實。

西周早期的一件蜀戈,內部飾紋圖案以一身作屈曲蠕動狀的蠶為中心,四周分布一圈圓點,象征蠶子或桑葉,左側橫一桑樹,蠶上都有表示伐桑所用的斧形工具符號,證實了蜀地蠶桑起源時代之早。蜀人的桑蠶文化,又直接與黃帝的正妃嫘祖有關。《帝系》紀載曰:“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史記·五帝本妃》所記大同。以后諸史所記,皆本乎此。

關于嫘祖,丁度《集韻》稱:“嫘,姓也。《史記·五帝紀》:‘黃帝娶于西陵氏女,為正妃,是為嫘祖。’”另據嫘祖所在川北鹽亭縣故里的民間傳說,嫘祖姓王名風,她的母親因夢彩鳳入懷感而生嫘祖,故取名鳳。唐代四川省江油縣青蓮鄉(當時屬漳明縣)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的《嫘祖圣地》唐碑也稱她為“女中圣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山海經·海內經》兩處作“黃帝娶雷祖”、“黃帝妻雷祖”,“雷祖”即“嫘祖”。《史記·五帝本紀》、《通鑒外紀》、《通鑒前編》、《集韻》、《云笈七簽》諸書皆作“嫘祖”;《史記·索隱》、《南岳志》作“累祖”。因其始創蠶絲事業,堪為后世效法者,可謂之為“祖”,故稱她為“嫘祖”。“嫘祖”可能是西陵氏王鳳成為黃帝正妃后,黃帝賜給她的名字;也可能是她養蠶治絲,受萬民感戴而給她的尊號。這樣,嫘祖成為蜀桑蠶文化的奠基人,使蜀文化向外部世界交流成為可能。

《山海經·中次十一》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青葉,名曰帝女之桑”。這里已把“女”與“桑”相連。《山海經·海外北經》又曰:“歐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這便是后世蜀地蠶神“馬頭娘”神話的雛形。從《山海經》中的記敘,我們得知這就是巴蜀桑蠶文化對外傳播的結果。除此外,還有(晉)王嘉《拾遺記》卷十還記載了關于“冰蠶”的傳聞:“員嶠山……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后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縮不燎。唐堯之世,海人獻之,堯以為黼黻”。“員嶠山”我們不得而知,但“海人獻之”,我們卻可以推斷:“海人”說的就是四川內陸海的蜀人,因為,巴蜀大地自古就有冰蠶的民間傳說。從上述,可知蜀國是養蠶植桑的發源地,《采蘩》又是蜀地的桑蠶的勞動歌曲,而《詩經》作為周王朝的唯一一部詩歌總集,它絕不會放棄源而誦其流罷。因此,《詩經原始》指出:“召地去周未遠,故風尚略同。《周》有《葛覃》,《召》亦有《采蘩》,均之蠶事為本,女工是重。”其僅此說明詩的思想內容相同,而描繪的對象卻各異,《葛覃》與桑蠶并無直接關系,因為,葛覃是原始人類用來連接樹葉御寒的原料,也是后來人們制衣的主要材料,所以,《葛覃》是尚無桑蠶的楚地濮人民歌。反之,就是楚風受蜀國桑蠶文化的影響所至。

《周南·卷耳》與《召南.草蟲》皆為農村婦女思念征夫之作,可朱子卻說:“《草蟲》: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卷耳是南方的一種野菜,而草蟲卻是南方普遍的一種能鳴的蝗蟲,詩中表露的思夫心情又是相似的,也可看作天下婦女的共同心理罷。這種相似,我們還可以看作是楚風與巴蜀文化相互影響的結果。

《召南·江有汜》這首詩,我們可以從其文本看到:應該是巴蜀之地的民歌,“汜”指的就是巴國舊疆,而“沱”指的蜀國境內的沱江。為此,朱子曰:“《江有汜》:水決復入為汜,今江陵漢陽安復之間蓋多有之。江有沱:江、沱之別者也。”“汜”與“沱”都是長江支流。從詩開頭“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得知:其指的是鄂西的巴國故地,接著“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它卻指的是蜀國疆域。我想這應該是編詩者把兩地相同的民歌綜合在一起的結果。“沱”也指江水的回水處(或角落),如《川東情歌》有云:“送郎看見一條河,河邊一個回水沱。江水也有回頭意,情哥切莫丟了奴。”這首后起的民歌,也可以作為旁證。

朱熹從儒家的詩教說出發,從《召南》整體曰:“愚按《鵲巢》至《采蘋》,言夫人大夫妻,以見當時國君大夫被文王之化,而能修身以正其家也。《甘棠》以下,又見由方伯能布文王之化而國君能修之家以及其國也。”由此,他說:“《甘棠》:召伯之行循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不忍傷也。”他對《行露》一詩繼續發揮道:“南國之人遵召伯之禮自守,而不畏強暴所污者,自述已志,作此詩以絕其人”。從文化學角度講:方伯成為連接周王朝與南方諸侯的文化使者,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楚風與巴蜀文化交流的作用。

召南讀音是什么?

召南讀音是shào?nán。

國風·召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為先秦時代召南地方民歌,共十四篇,召南指召公統治的南方地域。國風·召南共有十四首詩:鵲巢、采蘩、草蟲、采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騶虞?。

舉例:

《召南·采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描述了女子采摘蘋草、水藻,置辦祭祀祖先等活動,真實記載了當時女子出嫁前的一種風俗。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其藝術魅力主要源于問答體的章法。首章兩問兩答,點出采蘋、采藻的地點;次章兩問兩答,點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兩問兩答,點出祭地和主祭之人。詩歌敘事不假修飾,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通篇不用一個形容詞,而五個“于以”的具體含義又不完全雷同,顯得連綿起伏,搖曳多姿。

詩經國風的昭南指什么

《國風·召南》。從成詩地點來講,漢儒以為,“召南”即大抵在今河南、湖北地區的作品。關于成詩時代,《詩序》說是在周初;現代研究者或認為在東周,亦有東西周兩種說法皆有者。并未有確切材料證明何種正確,存疑。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0267.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