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灝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唐代詩人崔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崔灝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唐代詩人崔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崔顥是什么朝代的人
崔灝?崔灝是唐朝人。
崔灝曾在黃鶴樓上寫了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后來,李白在黃鶴樓看到這首詩,寫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的感嘆。
李白的感嘆讓崔灝的詩和崔灝出了名,也使黃鶴樓成了名樓。
崔顥是哪一個朝代的詩人
崔顥,唐玄宗開元十一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下面是關于崔顥是哪一個朝代的詩人的內容,歡迎閱讀!
崔顥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崔顥,是唐代的詩人。曾中進士,在唐開元年間曾任太仆寺丞,天寶年間司任勛員外郎,都是一些從五品或者從六品的不起眼的官。這與崔顥的才華不相稱。
處于唐朝開元盛世的崔顥才華橫溢,按理說,不該只能當這樣的小官。據聞早年,有人評價崔顥有才無行。崔顥年少輕狂,喜好賭博飲酒,小看女人,還曾經揚言,娶妻就要娶貌美者,玩膩了拋棄之后再娶。這樣的話,在當時誰聽了不氣憤,因此大家認為這樣的人即使有一身才華,卻不是可用之才。
唐朝詩歌盛行,唐代崔顥早年寫詩,都是婦女艷情的詩作,多有輕薄之意。這樣的一個人,就漸漸不會有人對他青睞,沒人舉薦他,他中了進士之后,擔任過一些不起眼的小官,也許因為這樣,郁郁不得志,索性辭官。
唐代要進入仕途必須經過考試,他為了趕考據聞20歲時就離家了,之后因為官場不得志,在外游歷了20年,在游歷過程中,寫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黃鶴樓》。據說,李白游歷黃鶴樓,看見崔顥寫的詩,便放下筆不寫了,可見他的才華是很高的。不過最終他還是沒有回到家鄉,而是死在了異鄉。
生于唐朝時代的崔顥,因為其人格底下,因此唐朝歷史對其評價不高,記載的'筆墨也不多。但是不管怎么樣,他的才華我們是可以肯定的。
崔顥的詩
崔灝是唐代一名才情卓著的大詩人,崔顥的詩也是后人追逐的對象,其中他的《黃鶴樓已經成為了傳世名篇,在很多唐詩選集中都會出現。崔顥的詩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他早年時游歷四海,經常傳出一些緋聞來,當時的人都為他所不齒,但是后來去了邊塞,他精神視野大開,風格開始變得雄渾自然起來,在詩中也開始描述一些祖國邊疆河山的風景,不再局限于小情小愛。
崔顥的詩中以《黃鶴樓》一詩為代表,傳說中李白看到《黃鶴樓》這首詩時曾經自嘆不如,其實不僅是李白,當時的很多文人墨客對于崔顥的才情都是推崇有加,不過可惜這一個有名的大詩人一生潦草也不得志,唐玄宗時期他只出任過太仆寺卿等比較低的官職。
全唐詩收錄了崔顥的詩總共是42首,在這42首詩中無一不是精品,詩人一生中的際遇和情感變化都在這42首詩中體現出來了,現存的一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年輕時的崔灝性格有些輕佻,多描述的是男歡女愛之情。
其實寫作之人的心性最好判斷,他們的心情從他們的作品中一眼就看出來了,崔灝在中年時期從軍邊塞,詩的風格發生明顯變化,開始表達熱愛國家,想要為國家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晚唐時期的詩人中是很常見的,不過顯然崔顥描寫的更加真實更加感人。
唐朝詩人崔顥生平簡介
崔顥簡介,崔顥是汴州人,也唐代的詩人,當過進士,曾為司勛員外郎。歷史上對他的描寫很少,關于他的事跡也很少,但雖然是這樣,可他有一方面還是很有成就的,就是他在作詩方面,他的詩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非常的有名,現存的詩有四十多首,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看了都贊嘆它。
崔顥少年的時候很聰明,很擅長寫詩,但他剛開始寫的詩,詩詞雖美,但不怎么表現現實,有種華而不實的感覺,到了晚年,他寫的詩突然改變了風格,變得比較豪放,氣勢也比較豪邁。每當崔顥看見邊塞的城墻,他的詩就都是關于軍人的生活,所以他的詩往往可以和江淹、鮑照媲美。后來崔顥游覽武昌,登上黃鶴樓,并對人生有了一番感慨,就在黃鶴樓作了一首詩,這首詩使得后來來游覽黃鶴樓的李白看到都不禁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據說李白每到一處游玩時,都會在那個地方留下詩作,而當他看到崔顥寫的這首詩后,竟然沒有再作詩就離開了。
雖然崔顥的詩寫得很好,但他這個人的品行卻有點讓人不滿意,他非常喜歡賭博和喝酒,而且找老婆先是看容貌,容貌好看的他才選擇,但稍有一點令他不滿意他就會將她拋棄。晚年他一心將精力放在了作詩上,這也讓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生病躺在床上,病逝。
崔顥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崔顥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她也是留下了許多的經典作品的。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他吧!
崔顥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崔顥先生,是唐代的詩人。曾中進士,在唐開元年間曾任太仆寺丞,天寶年間司任勛員外郎,都是一些從五品或者從六品的不起眼的官。這與崔顥先生的才華不相稱。
處于唐朝開元盛世的崔顥先生才華橫溢,按理說,不該只能當這樣的小官。據聞早年,有人評價崔顥先生有才無行。崔顥先生年少輕狂,喜好賭博飲酒,小看女人,還曾經揚言,娶妻就要娶貌美者,玩膩了拋棄之后再娶。這樣的話,在當時誰聽了不氣憤,因此大家認為這樣的人即使有一身才華,卻不是可用之才。
唐朝詩歌盛行,唐代崔顥先生早年寫詩,都是婦女艷情的詩作,多有輕薄之意。這樣的一個人,就漸漸不會有人對他青睞,沒人舉薦他,他中了進士之后,擔任過一些不起眼的小官,也許因為這樣,郁郁不得志,索性辭官。
唐代要進入仕途必須經過考試,他為了趕考據聞20歲時就離家了,之后因為官場不得志,在外游歷了20年,在游歷過程中,寫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黃鶴樓》。據說,李白游歷黃鶴樓,看見崔顥先生寫的詩,便放下筆不寫了,可見他的才華是很高的。不過最終他還是沒有回到家鄉,而是死在了異鄉。
生于唐朝時代的崔顥先生,因為其人格底下,因此唐朝歷史對其評價不高,記載的筆墨也不多。但是不管怎么樣,他的才華我們是可以肯定的。
人物信息
崔顥先生曾經擔任太仆寺丞,到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
據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個地方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先生的題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先生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先生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先生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先生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游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崔灝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唐代詩人崔灝、崔灝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