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夏朝有哪些詩人?)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夏竦是哪個朝代的詩人,以及夏朝有哪些詩人?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姓夏的名人都有誰?
1、夏育
東漢后期將領,烏丸校尉。東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農歷四月,鮮卑攻打漢朝北部邊塞。農歷八月,漢朝派夏育從高柳縣,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從云中郡,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郡,三路同時出兵討伐鮮卑,出塞千余里,結果,漢軍大敗,損失兵馬十之七八。
2、夏無且
夏無且(jū),生卒年不詳,秦王嬴政侍醫,“荊軻刺秦王”一事之中的關鍵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藥囊提(dǐ)軻”,而被載《史記》之“刺客列傳”。《戰國策》上也有記載。后來秦王嬴政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3、夏賀良
夏賀良(?-前5):西漢重平(今河北吳橋南)人。哀帝時,任待詔,謂漢家氣運已衰,需改元易號。哀帝采其建議,以建平二年(前5)為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借此欺騙人民,企圖挽救西漢垂危的統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殺。
4、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于河朔,力戰虜騎,卒于陣,褒贈崇儀使。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夏承皓之子。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
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后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于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于后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夏姓
夏竦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夏竦有文武才,政事、文學都有建樹,是一代名臣、學士,宋人雜記、筆錄中記夏竦事跡時,對夏竦多尊稱為夏英公、夏鄭公、夏文莊、宰相夏公等。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夏竦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夏竦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北宋
夏竦,字子喬,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后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于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于后世。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后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饑,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余萬人;宋仁宗天圣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洪州,勒令巫覡(男巫)一千九百余家還農,毀其淫祠;天圣五年,為樞密副使;天圣天圣七年(1029年)官參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后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陜西省西安一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御史認為夏竦與陳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鄭國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詔監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歷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
人物生平
少年才華
夏竦少年時就很有才華,超邁不群,出類拔萃,寫詩作賦,非常敏捷。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家中長輩為了讓11歲的夏竦進一步深造,于是領著夏竦拜了進士姚鉉為老師。一天姚鉉給夏竦出了一道寫作練習,題目為“水”、體裁為“賦”,限定字數為一萬,夏竦想了一陣,于是提筆開始寫起了“水賦”,過了一段時間,終于把“水賦”寫出來了,高高興興地把習作交給老師姚鉉。姚鉉將夏竦的習作掃視了一眼,估算出字數僅有三千,頓時臉上露出了怒色,把習作往夏竦手中一塞說:不用看了,你為什么不圍繞“水”的前后左右更廣的范圍去寫呢?夏竦于是根據老師的提示重新擴寫了一篇“水賦”,再次恭恭敬敬地把擴寫后的“水賦”交給老師姚鉉。姚鉉一看,字數達到了六千,高興地說道:“可教矣”。
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賦也做得好。宋真宗咸平四年,夏承皓監通州(今江蘇南通市)狼山鹽場,夏竦17歲,隨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云右倚維揚(今江蘇揚州)樹,遠水南回建鄴(今江蘇南京)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閑田。季鷹死后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北宋王辟之說:以后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
改任丹陽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親夏承皓率領宋兵抄近從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與契丹軍隊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領宋兵向契丹軍隊發起攻擊。在戰斗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傷,卒于戰場。朝廷撫恤夏承皓家屬,賞夏竦一個名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著創作的詩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終于看見宰相李沆一隊人馬退朝往回走,于是攔住宰相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將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很贊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將夏竦的詩集呈給宋真宗看,并說夏竦父死家貧,請給他換個文職,真宗就任命夏竦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
應試方正
宋真宗景德年間,夏竦年僅20歲出頭,應試賢良方正科,對策廷下,剛出殿門,翰林待讀學士楊徽之看他年輕且詩文小有名氣,于是上前邀過夏竦說:“老夫它則不知,唯喜吟詠,愿丐賢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并掏出吳綾手巾攤展在夏竦面前,夏竦乘興題詩一首:“簾內袞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動龍蛇。縱橫落筆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一看,點頭稱贊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的詩在當時就有名氣,為人看重。江休復說:“夏英公少年作詩,語意驚人,有‘野花無主傍人行’之句。”又說:“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詩板甚多,李卿孫惟留夏英公詩:‘年光過眼如車轂,職事羈人似馬銜。若遇琵琶應大笑,何須涕淚滿青衫。’”
大中祥符年間,夏竦任玉清昭應宮判官,丁謂任玉清昭應宮使,是夏竦的上司。一天,丁謂在齋廳宴請官僚,有雜技表演助興,丁謂對夏竦說:以前沒有詠雜技的詩,你可以做一篇。夏即席吟詩道:“舞拂挑珠復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無由見,卻被旁人冷眼看。”丁謂一聽,知道夏竦是在諷刺他,氣得臉都白了。
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丁謂擔任參知政事,“請大治城西炮場,釃金水,作后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復道,用來連接玉清昭應宮;“發遠使”李溥提出將海上巨石搬運到會靈觀池中建三神山。當時朝廷群臣都迎合真宗皇帝講求符瑞、神仙,沒有人提出異議,只有戶部員外郎夏竦上疏反對,認為這些工程過于闊遠,并不是秉承天意,從而阻止了這項耗費巨資的工程上馬。
外有政績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夏竦調任知黃州,龐籍是他在黃州的下屬,官任司理參軍,夏竦對他“異禮優待”。有一天,龐籍生病在床,自以為這病好不了,請夏竦給他辦理后事。夏竦親自來看望他,對他說:“你不會死,以后還會做窮宰相,而且還長壽,這病會好的,你不要擔憂。”龐籍說:“我做了宰相,還會窮嗎?”夏竦說:“在宰相這一等級中你是算窮的。”龐籍后來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后,寫詩記這事說,“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調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這一年襄州發生大饑荒,百姓開始流亡,盜賊乘機偷竊。夏竦打開公廩,向災民放糧,同時又勸說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粟,共募集到十余萬斛,用來賑救災民。在夏竦積極努力下,全襄州度過饑荒達四十六萬余人。巡按使姜遵將夏竦的事跡上書皇帝,皇帝賜書褒諭。后來民眾想到夏竦的恩惠,將皇帝所賜詔書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知任三州
天圣元年,宋仁宗即位,升夏竦為戶部郎中,歷任壽州(今安徽壽縣)、安州(今湖北安陸縣)、洪州(今江西南昌)三州知州事。
夏竦知洪州時,“洪俗尚鬼,多巫覡惑民”。夏竦了解情況后,加以取締,將洪州巫師 1900 余戶勒令改歸農業及攻習針灸方脈,收繳到的神像、符箓、神仗、魂巾、魄帽、鐘、角、刀、笏、沙羅11000余件,全部焚毀掉,并上疏要求下令嚴禁,以革妖風。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仁宗看了夏竦的奏疏后下詔“更立重法,自江浙以南悉禁絕之”。
拒使契丹,表作“對偶精絕”
天圣三年(1025),夏竦“起復知制誥,為景靈宮判官、判集賢院”,仁宗命他奉使契丹。夏竦因為父死于契丹入侵,不愿拜見契丹國主,上表說:“父歿王事,身丁母憂。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夷樂之聲。”堅決推辭不肯前去。他這個表被當時認為是“四六(駢文)對偶精絕”。
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
在山東省青州有座萬年橋,原稱南陽橋,俗稱北大橋,是一座有千余年歷史的古橋,它橫架在流經青州市城區的南陽河上。過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唯一通道。此橋歷史之悠久,價值之重要,規模之恢宏,建筑技術之高超,在齊魯大地上是有名的。
這就是景祐元年(1034年)夏竦調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兼安撫使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陽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由梁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不久,這種造橋技術就被推廣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橋的建筑成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防備西夏
宋慶歷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國主元昊領兵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同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
韓琦在任福出發前交待得一清二楚:自懷遠城經得勝寨(今寧夏西吉東南)直趨羊牧隆城(今寧夏西吉西北),出敵之后對西夏軍發動攻擊。各堡壘相距才四十里,道路便利,輜重在近,審時度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出敵后據險設伏,敵退回時進行攻擊。“及行,誡之至再。又移檄申約,茍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任福不聽命令,在好水川與西夏軍交戰,元昊佯敗,誘任福軍入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設的包圍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東南)附近,全殲宋軍,任福戰死,西夏軍也傷亡慘重,史稱好水川之戰。好水川之戰宋軍失利之后,追究責任,韓琦先上書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軍尸體,在任福的衣裝中得到韓琦囑誡諸將的公文,上表稱好水川之役失敗責任不在韓琦,“猶奪一官,知秦州,尋復之”。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四筆》卷第十二的“夏英公好處”中寫道“英公此事賢矣,而后來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夏竦薨后,當時任宰相的宋庠寫了二首《宣徽太尉鄭公挽詞》以表哀悼。挽詞中宋庠對夏竦的才學、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對夏竦之死感到很悲痛,并慨嘆夏竦沒有做宰相以施展他經國濟民的才干。
關于打香篆的詩句
1.描寫檀香的詩句
1、《諒公洞庭孤橘歌》
年代: 唐 作者: 顧況
不種自生一株橘,誰教渠向階前出,不羨江陵千木奴。
下生白蟻子,上生青雀雛。飛花檐卜旃檀香,
結實如綴摩尼珠。洞庭橘樹籠煙碧,洞庭波月連沙白。
待取天公放恩赦,儂家定作湖中客。
2、《望江南》
年代: 宋 作者: 廖剛
無諸好,方面鎮全閩。
千騎泛云歸洞府,三山明玉外風塵。
依約是蓬瀛。賢刺史,龍虎檀香名。
金花已傳當日夢,錦衣聊慰故鄉情。
和氣萬家春。
3、《南歌子·桂魄分馀暈》
年代: 宋 作者: 張元干
桂魄分馀暈,檀香破紫心。
高鬟松綰鬢云侵。又被蘭膏香染、色沈沈。
指印纖纖粉,釵橫隱隱金。更闌云雨鳳帷深。
長是枕前不見、殢人尋。
4、《桃源憶故人·寒苞初吐黃金瑩》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寒苞初吐黃金瑩。色染薔薇猶嫩。
枝上紫檀香噴。灑落饒風韻。
南枝一種同春信。何事不忺朱粉。
自稱霓裳孤冷。怨感宮腰恨。
5、《短歌寄鼓山長老》
年代: 唐 作者: 齊己
雪峰雪峰高且雄,峨峨堆積青冥中。
六月赤日燒不熔,飛禽瞥見人難通。
常聞中有白象王,五百象子皆威光。
行圍坐繞同一色,森森影動旃檀香。
于中一子最雄猛,稱尊獨踞鼓山頂。
百千眷屬陰□影,身照曜,吞秋景。
我聞岷國民歸依,前王后王皆師資。
寧同梁武遇達磨,過后彈指空傷悲。
6、《宮詞》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柳帶分陰接殿基,笙歌還擁翠華歸。
前宮曉赭勻妝臉,別館春紅曬舞衣。
槐影對籠苔點細,桐花西倚夕陽稀。
夜來夢上檀香閣,猶映珠簾避貴妃。
7、《頌古》
年代: 宋 作者: 釋道顏
老僧正在東司上,不將佛法為人說。
一般屎臭旃檀香,父子之機俱漏泄。
2.關于焚香的詩詞
《焚香晝睡比覺香猶未散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燕梁寂寂篆煙殘,偷得勞生數刻閑。
三疊秋屏護琴枕,臥游忽到瀼西山。
《山齋疏陋每焚香旁舍聞之而齋中不甚覺蓋香隨》
年代: 宋 作者: 鄭剛中
聞時清透骨,聚處細成緺。
灰厚火得所,山深風奈何。
四窗都紙破,比舍得香多。
利彼與自利,吾心寧有他。
《風入松 題石壇道士焚香》
年代: 元 作者: 沈禧
暮云收盡紫霄寬。灝氣襲衣冠。清泉白石長為伍,松頭露、冷滴方壇。此際千林影斷,于時萬籟聲乾。
道人星下禮蒲團。寶鼎*沈檀。風吹霞袂飄飄舉,想芳名、已注仙班。東訪麻姑跨鳳,西邀金母乘鸞。
《因誦張司業無事焚香坐有時尋竹行之句擬其體》
年代: 宋 作者: 晁說之
寂寞江邊舍,欹斜架上書。
焚香一童子,尋竹眾雞雛。
更甚昔人懶,寧論今世疏。
但慚為吏在,不得跨鯨魚。
《病起掇黃花數本焚香清坐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錢時
秋風雕鶚刷天涯,有底男兒只戀家。
病后暫收文字眼,焚香清坐看黃花。
《鵲橋仙·焚香清坐》
年代: 宋 作者: 李仲光
焚香清坐,呼童淪茗,聊當一杯春酒。不須歌舞倩紅裙,為祝百千長壽。
詩書萬卷,綺琴三弄,更有新詞千首。從今日日與遨游,便是天長地久。
《齋中焚香宴坐》
年代: 宋 作者: 宋庠
耳界千聲外,爐薰一室中。
妙心那有住,真意本無空。
香飯凝盂白,天花蔽席紅。
閑觀色身相,方信幻人工。
《焚香》
年代: 明 作者: 高啟
斜霏動遠吹,暗馥留微火。
心事共成灰,窗間一翁坐。
3.形容香的詩句有哪些
香氣撲鼻,馥郁,香氣四溢,香氣芬芳,
香氣悠久,芳香,芬芳,清香四溢,香溢四方,香噴噴,
芳香四溢,玫瑰芳香,洋溢,馨香四溢,金桂飄香,
香苦酸醇,油城墨香,稀香,丹桂飄香,國色天香,
香暖,香薰,天香云外,香魂,十里飄香,菊香遍野,
冰封香裹,聞香識人,紅消香斷,酒里飄香,久而彌香,
細香,暗香,淡淡竹香,暗香自憐,墻內開花墻外香,
百花飄香,日長暗記殘香篆,香如故,紛紛墜葉飄香砌,
金柚飄香,衫惜暗香 ,有香有色 ,噴香,清香味甜,
香閨,生香真色,莉香,七里飄香,香消,紅袖添香,
鳥語花香,馥郁芬芳,香稷馨香,香氣襲人、香銷玉殞,
4.關于荼靡的詩句有哪些
1.《次韻宋尚書山居十五詠·金沙荼靡徑》
朝代:宋代|作者:方岳
露浥晴光對洗妝,柔條無力不成行。
阿環淡佇阿嬌麗,一種風流各自香。
2.《傷靡草》
朝代:唐代|作者:雍陶
靡草似客心,年年亦先死。
無由伴花落,暫得因風起。
3.《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朝代:宋代|作者:黃庭堅
會合良艱期,系匏各異縣。
千里共明月,如披故人面。
浮云蔽高秋,此豈心中愿。
霧重豹成文,水清魚自見。
4.《靡草》
朝代:宋代|作者:胡宏
雨急妙合互藏精,萬物森然各有神。
靡草露機坤是復,野龍交戰指迷津。
5.《酒泉子·謝卻荼蘼》
朝代:清代|作者:納蘭性德
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
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干角。
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
5.關于香氣的詩句
黃庭堅?詠香詩詞
復答子瞻
置酒未容虛左
論詩時要指南
迎笑天香滿袖
喜君新赴朝參
迎燕溫風旎旎
潤花小雨斑斑
一炷煙中得意
九衢塵里偷閑
博山爐
飛來海上峰
琢出華陰碧
炷香上褭褭
映我鼻端白
聽公談昨夢
沙暗雨矢石
今此非夢耶
煙寒已無跡
石香鼎
薰爐宜小寢
鼎制琢晴嵐
香潤云生礎
煙明虹貫巖
法從空處起
人向鼻頭參
一炷聽秋雨
何時許對談
6.關于嗅覺的詩句
1、逐氣尋香云水客。——宋·釋正覺
2、月落星稀露氣香。——宋·魏了翁
3、御香聞氣不知名。——唐·韓偓
4、雨氣兼香泛芰荷。——無名氏·《浣溪沙》
5、一園兔絲花氣香。——宋·黃庭堅
6、夜氣與香俱縱。——宋·程垓
7、香篆煙銷夜氣清。——宋·黃庚
8、香云佳氣交盤結。——宋·胡文卿
9、香壓滿園花氣。——宋·晁沖之
10、香帶氛氳氣。——唐·寒山
11、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李白
12、桃花氣暖玉生香。——向子諲
13、瘦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和靖
14、室香羅藥氣。——唐·白居易
15、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劉眘虛
16、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
17、氣遠天香集。——唐·王灣
18、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盧梅坡
19、梅香密氣融。——唐·元稹
20、花蕊香濃氣暖。——宋·張元干
21、花氣薰人百和香。——宋·張元干
22、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杜甫
23、花氣渾如百和香。——宋·趙彥端
24、荷香蘭氣供搖箑。——宋·呂渭老
25、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孟浩然
26、朝霏作雨連天濕,春氣熏人到骨香。四望水亭無正面,有花多處背湖光。——朱繼芳
夏竦是如何在詩中運用“蜂腰”與“燕尾”得到官職的?
夏竦,字子喬,北宋詩人。因父親為朝廷戰死,而得到一個三班差使的職務。但他自幼讀書,精通百家,不適合干這個差使。有一天,夏竦攜帶詩稿,待到宰相李文靖退朝時,拜于馬首將詩稿呈上。李文靖讀了他的詩,覺得佳句甚多,特別對“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二句更喜愛,又將夏竦的詩呈送給真宗皇帝,并述說夏竦的父親為朝廷戰死的情況,希望能給夏竦安排一個更為合適的職務。于是,真宗皇帝將夏竦的三班差使改為潤州金壇主簿。“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二句詩,受到很多人的稱贊。用蜂腰來形容被云霧遮斷的山勢,用燕尾來比喻分流的溪水,又形象又新奇,可謂奇思妙想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