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九古詩哪個朝代詩人寫的(送崔九古詩的詩意)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勊痛蘧殴旁娔膫€朝代詩人寫的,以及送崔九古詩的詩意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裴迪<送崔九>的全文
【原文】: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笑。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作者簡介】:
裴迪(716-?),唐代詩人,關(guān)中(今屬陜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guān)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yīng)酬之作。“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八嘯;可"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 / 十八嘯十"通押。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笑。
○○⊙●●,○●○●▲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
【注釋】: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譯文】: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凈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寫作背景】:崔九曾與王維,作者同隱于終南山,從作者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愿意再隱居下去了,于是有了作者的這一番勸勉。
你知道送崔九的作者是誰嗎?我沒帶古詩書
《送崔九》
年代:?唐?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笑。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裴迪(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代詩人,關(guān)中(今屬陜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詩人王維的好友。
送崔九·歸山深淺去古詩翻譯賞析
《送崔九·歸山深淺去》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裴迪。古詩全文如下: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前言】
《送崔九》是唐代詩人裴迪的作品。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fù)出,不甘久隱。全詩用語淺淡,近乎口語,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勸,或反諷,喻之以理,曉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濃郁的朋友情誼,含意頗為深遠。
【注釋】
⑴崔九:即崔興宗,嘗與王維、裴迪同居輞川。南山:即輞川南邊的終南山,故詩中說他“歸山”。馬上口號:在馬背上順口吟成詩句。《全唐詩》此詩題下注:一作“留別王維”。
⑵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世說新語·品藻》載:“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⑶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
【翻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處淺處都要去看看;要盡情地賞玩山巒溝壑的清凈秀美。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暫時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賞析】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這兩句是說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論入山深淺,都要飽覽山川之秀麗,林木之幽美。這當然是勸勉崔興宗不要再留戀世俗的生活,把對山水的感情升華到一種與世俗生活相對立的高度,這與他們對現(xiàn)實的`厭倦與反感有關(guān)。起句點題“送”字。詩人看著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勸勉他說,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養(yǎng)神。次句“丘壑”用典,諷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為下文預(yù)設(shè)伏筆。
后兩句緊依次句而寫,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含蘊深刻。既是勸勉友人堅持初衷,盡享山水之樂,同時暗含這一層意思:如果棄隱入仕,以后想再度歸隱,怕就難了。這里“暫”字用得極妙,與次句“盡”字相對。次句從正面勸說,結(jié)尾二句從反面勸勉。這一正一反,思慮周全,語意婉轉(zhuǎn),諄諄囑咐,濃濃友情,溢于字里行間。結(jié)尾兩句是勸崔興宗隱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間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從那個境界里返回到現(xiàn)實中來了。這一方面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戀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是因為他們在現(xiàn)實中屢屢失敗,一方面產(chǎn)生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認識了現(xiàn)實生活。當時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是沒有出路的,他們寧愿隱居山林,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作者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作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因此他說:“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為一首好詩。也有人認為這首五言絕句是說既然到深山里游玩,就應(yīng)細心欣賞山間的一石一木;不要像那個武陵人,一到桃源仙境很快就出來了,比喻學習不能淺嘗輒止,看似賞景,卻富哲理。
送崔九拼音版 送崔九古詩的簡單介紹
1、sòng cuī jiǔ
《送崔九》
2、guī shān shēn qiǎn qù,xū jǐn qiū hè xiào。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笑。
3、mò xué wǔ líng rén,zàn yóu táo yuán lǐ。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3、《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是唐代詩人裴迪的作品。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fù)出,不甘久隱。全詩用語淺淡,近乎口語,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勸,或反諷,喻之以理,曉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濃郁的朋友情誼,含意頗為深遠。
唐宋名家詩詞及鑒賞-《送崔九》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留別王維/送崔九
唐代: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凈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注釋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創(chuàng)作背景
崔九曾與王維,作者同隱于終南山,從作者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愿意再隱居下去了,于是有了作者的這一番勸勉。
評析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這兩句是說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論入山深淺,都要飽覽山川之秀麗,林木之幽美。這當然是勸勉崔興宗不要再留戀世俗的生活,把對山水的感情升華到一種與世俗生活相對立的高度,這與他們對現(xiàn)實的厭倦與反感有關(guān)。“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這兩句是勸崔興宗隱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間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從那個境界里返回到現(xiàn)實中來了。這一方面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作者為什么要人留戀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呢?這是由于他們在現(xiàn)實中屢屢失敗,一方面產(chǎn)生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認識了現(xiàn)實生活。作者生活的時代大約屬于唐玄宗和唐肅宗時期,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后期。那個時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寵幸楊貴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層知識分子無法入仕,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沒有出路。所以他們寧愿隱居山林,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作者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作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因此他說:“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為一首好詩。
裴迪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guān)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yīng)酬之作。“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送崔九古詩哪個朝代詩人寫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送崔九古詩的詩意、送崔九古詩哪個朝代詩人寫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