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八景詩(寫景的七言律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寫好八景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寫景的七言律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廬江八景的廬江八景詩
古代廬江八景有一首八景詩寫得很巧,是在八景之后嵌加幾字,巧妙點出它的獨特景物,堪稱新穎別致。
其詩曰:
繡溪春漲疊峰狂,秋月臺前引鳳凰。
白石山頭冬雪冷,黃陂湖內夏蓮香。
金牛晚眺橫吹笛,冶父晴嵐煙繞梁。
漫道水濂今夜雨,青簾漁火未收藏。
怎樣欣賞明朝詩歌中的“燕京八景”
北京自遼代起就有了“燕京”這個別號?!把嗑┌司啊奔幢本┑陌颂幟麆俟袍E。明代的“燕京八景”,分別是長城居庸關的“居庸疊翠”,玉泉山的“玉泉垂虹”,太液池的“太液晴波”(清代改為“太液秋風”),瓊島的“瓊島春云”(清代改為“瓊島春陰”),德勝門外西北的“薊門煙樹”,香山香霧窟的“西山霽雪”(清代改為“西山晴雪”),盧溝橋的“盧溝曉月”,朝陽門外的“金臺夕照”。
明代詩人在游覽“燕京八景”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都城的迷人風貌,體驗并享受到自然與人文景觀給他們帶來的美感,留下了大量歌詠“燕京八景”的詩歌作品。讓我們來賞析明代八景詩,隨詩人神游一番。
一 居庸疊翠 許鳴鶴
山帶孤城聳半空,勢凌恒岳遠相雄。
萬壑煙嵐春雨后,千峰蒼翠夕陽中。
關門直拱神京壯,驛路遙連紫塞通。
自是中原形勝地,常時佳氣郁蔥蔥。
詩人開篇就贊嘆長城居庸關的雄偉氣勢和高聳入云的壯觀景象。長城就像縛在崇山峻嶺上的漫長飄帶,居庸關城孤高聳拔直入半空,其氣勢欲超越北岳恒山而與之遙相爭雄。作者接著描繪出居庸關在時節變換中美麗的自然風光。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之后,在溫柔而燦爛的夕陽照耀下,這里的千峰萬壑都籠罩在淡淡的煙嵐中。蒼翠的林木猶如碧波翠浪,看上去儼然一幅美不勝收的青綠山水畫卷。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從寫景聯想到居庸關重要的地理形勢。此關雄踞于神京正北之門戶,以其豪壯之姿拱衛著都城。旅客從這里出發的驛路,連通著遙遠的紫氣彌漫的關隘要塞。詩的結尾,作者發出由衷的詠嘆:這里自當是中原大地著名的形勝之地.郁郁蔥蔥的景觀無論何時都呈現出佳美的氣象。經詩人的一番描述?!把嗑┌司啊敝椎摹熬佑汞B翠”,像一幀色彩悅目、描繪精美的風景畫卷,令觀賞者過目難忘,回味無窮。
二 玉泉垂虹 王英
陰崖翠濕雨微收,一派清泠萬壑幽。
云里玉虹低映日,天邊銀漢迥涵秋。
影隨斜月穿林過,香泛飛花出峽流。
涓涓不向人間去,細逐春風入御溝。
贊頌玉泉山風景之美,詩人首先從整體觀感入手。放眼望去,經過稍微停歇的細雨浸潤,山崖、溝壑都呈現出一派清泠、幽靜、滿目青翠而又濕度宜人的絕美勝景。下面作者突出描繪玉泉垂虹的佳美之處:山泉逶迤曲折,其流若虹,其水清澈,晶瑩如玉,云霧迷蒙中的泉流自山根石洞涌出,從低處與天空的紅日相輝映。夜間,銀河在遙遠的天邊用清涼似秋意的寒光將山水包容。玉泉像影子一樣追隨著斜向天邊的明月穿過山中的林木,花香飄浮在清泉之上隨之流出峽谷。詩人在末尾點出此泉之非同一般:涓涓細流并非走向普通百姓人家,而是追隨春風流人皇家水溝。玉泉出山后名玉河.直通皇宮大內,同時又成為北京城郊名湖的水源。那一泓泓水晶般澄澈的湖水,襯托著白云深處的寺廟和翠綠的青山碧樹,使西郊成為游山玩水的好去處。詩人所描繪的玉泉山自然景觀真可謂如詩如畫,這樣的勝景理應名列“燕京八景”之中。
三 太液晴波 王直
太液風微駐騎游,碧波蕩漾翠煙收。
晴搖鳳彩云容動,暖泛龍光日影浮。
楊柳條長齊拂水,芙蓉香滿不知秋。
誰謂弱流三萬里?此中應即是瀛洲。
詩人筆下的太液池風光有如人間仙境。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此地乃皇家禁苑,普通人萬難進入。作者有幸游覽太液池,被這里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所吸引,經過觀賞,用詩的語言對其做了如下描繪:騎馬或乘車轎的達官貴人停下游覽的腳步專心賞看太液池的美景,碧波蕩漾的湖面聚攏著青翠的煙霧。游人沐浴在柔和的微風之中,欣賞皇家園囿非凡的氣度,連晴空中的彩云和溫暖的日影都隨著這里的龍鳳之氣而搖蕩,浮泛于湖水之上。岸邊楊柳修長的枝條整齊地隨風輕拂水面,湖中盛開的芙蓉花把香氣布滿湖面,使人忘記這時已是秋天。詩人在結句贊嘆道:誰說神山昆侖下之弱水遠在萬里之外?此湖中的小島、涼亭應當就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瀛洲!如今的游客到北海賞景,雖不能領略前三海的全貌,但遙想當年太液池湖光水色,應感到不虛此行。
四 瓊島春云 金幼孜
蓬萊東望近扶桑,冉冉春云接下方。
隔水樓臺通御氣,半空草樹發天香。
花邊駐輦霓旌濕,海上傳書鶴夢長。
應日龍文還五色,殿頭常得近清光。
北海瓊島東山的景色別具一格,明代稱此處景點為“瓊島春云”。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華貴的語句贊頌著皇家園林。向東方號稱蓬萊的瓊島望去.它就像海上仙山一樣靠近日出之地的扶桑神木。春季天空冉冉飄動的云朵似乎要接近下方的瓊島。島上的亭臺樓閣被太液池水包圍,卻與皇宮里的御氣相通。山島高聳,草木繁榮,好似從半空中散發著自然的清香。帝王乘坐的車馬停置在花木旁,七彩的旌旗被濛濛的水氣沾濕。寬闊的海面使傳書的信使發愁,因為跨海傳書所耗之時光,像長壽的仙鶴和無盡的春夢一樣綿長。島上皇家宮殿在日光映照下把五色的文彩返還給太陽,使置身于殿頭的游人時常得以接近湖面的清光。掩卷遐思,一個人間仙境般的太液池瓊島浮現在眼前。游客像在欣賞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而自身卻已進入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了。
五 薊門煙樹 楊榮
薊門春雨散浮埃,煙樹溟蒙霽欲開。
十里清陰連紫陌,半空翠影接金臺。
詩人描述了當年游“薊門煙樹”所見之美景。相傳薊門是古薊州遺址,又名薊丘。遼代及元朝北部城墻故址在今德勝門外西北,俗稱土城。燕京八景的“薊門煙樹”,顧名思義,此處景觀以樹木繁多取勝。詩人首句就描繪出此景給人的第一感覺:空氣清新宜人。一場春雨過后,飄浮的塵埃散盡。薊門以其清爽、明麗的面貌展現在游客眼前。緊接著,作者把目光投向核心景觀——煙樹。像煙霧彌漫似的大片樹林散發著濛濛水氣,雨過天睛、這層迷霧即將散開。待晴空麗日出現,詩入極目遠望,把整個林區的美景盡收眼底。高聳于半空的十里林帶給游入帶來清陰、翠影,令入心曠神怡的京城郊野林蔭大道一直連接著北方紫塞和東南方的黃金臺。在繁華都市中呆久了,若有機會置身于如此綿延廣遠、枝葉繁茂的近乎原始的森林中,那種滿目青翠、蕩滌心胸、怡情悅性、身心輕松、一切煩惱憂愁皆被拋之九霄的美好感受,真是消除疲勞的靈丹妙藥,更是提高審美情趣的最佳途徑。
六 西山霽雪 胡廣
銀屏素壁何岧峣,西山新霽雪未消。
千林皓影散瓊樹,萬壑晴光凌碧霄。
高峰更寒初上日,小徑迥隔歸來樵。
玉城樓閣在咫尺,從知三島非路遙。
此景即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香霧窟”,在半山亭北,經朝陽洞向上的峰腰中。每當冬雪初霽,在重疊的峰巒上,凝聚著閃耀銀白色光芒的積雪,顯得格外奇麗。
詩人以欣喜的情懷將西山霽雪勝景載諸筆端。山崖似屏壁銀妝素裹。何其高峻挺拔。西山雪后初晴而積雪卻沒有消融。千萬株林木被皓潔的雪花覆蓋,形成漫山的瓊枝玉樹。千萬道溝壑以其潔白的雪光直射碧藍的天空。當游人初上高峰時,更覺冰雪寒氣之凜冽。山間小路遠遠地遮斷了歸來樵夫的身影。被雪光籠罩的城墻、樓閣近在咫尺,歷歷在目,由此可知傳說中海上三仙島的去路并不遙遠。作者把這里冬季雪景之美比喻為仙山神境。至此一游,無疑會使人心胸開闊,寵辱皆忘,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創造出的奇境中,享受到高雅的美感,其樂無窮。
七 盧溝曉月 鄒緝
河橋殘月曉蒼蒼,照見盧溝野水黃。
樹入平郊分淡靄,天空斷岸隱微光。
北趨禁闕神京近,南去征車客路長。
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
拂曉時分,詩人站在盧溝橋頭,仰望天際蒼茫夜空中的一輪殘月,俯視殘月映照下郊野盧溝橋下渾黃的河水。他又抬頭向遠方望去:空寂的天穹下,樹林在平坦的郊外延伸,分開了淡淡的霧靄。彎彎曲曲的河岸看上去似斷似連。微弱的晨曦時隱時現。詩人觀賞著盧溝曉月的景色,自然會聯想起盧溝橋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向北不遠就可到達都城的皇宮禁城,而漫長的南去旅客所經之車馬驛路則通向更遙遠的地方。從古至今,有多少行旅之人在此橋上來來往往,他們騎馬過橋行色匆匆,五更天漫地的寒霜都被數不清的馬蹄踏盡了。詩人當年目睹盧溝曉月情景,想見古今行旅之艱辛,一絲凄清之情緩緩涌上心頭。而此景動人之處,恰在凄清。想象一下:在迷蒙蒙的晨曦之中,有人佇立于盧溝橋頭,獨自享受一份空寂,獨自欣賞一幅清景,這位游客該別有一番審美情趣吧?
八 金臺夕照 鄒緝
高臺百尺倚都城,斜日蒼茫弄晚晴。
千里山川回望迥,萬家樓閣入空明。
黃金尚想招賢意,白發難勝慨古情。
看盡翩翩歸鳥沒,古原秋草暮云平。
明代的金臺位于朝陽門外,為巋然一土阜。詩人站在此處著名古跡前,由寫景到抒情,令讀者不僅能想見黃金臺之雄姿,更能體味出作者吊古傷今的心緒。
百尺高臺倚立在國都城外,在傍晚蒼茫的落日馀暉中把玩著即將逝去的晴空?;赝h方千里山川,萬家樓閣都被通明澄澈的天色擁入懷抱。這景色使人遙思當年燕昭王筑黃金臺以招賢士的情景,鬢發已白的詩人心里不禁生發出感慨古今之情。呆呆地站在這里看著一群快速飛回林巢的鳥兒直到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古原和秋草,還有那日暮時分天邊的云朵低垂,以致和古原秋草連成一片,難以辨識歸鳥的去處。此情此景,頗耐人尋味。吊古傷今乃人之常情,只可惜明代此景今已不存,令人為京城少了個憑吊古跡之處而遺恨不已!
綜觀明代八景詩,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欣賞、贊頌“燕京八景”。古都風貌本就知名,由于有了詩人的藝術創作,就更彰顯出“燕京八景”的迷人魅力。詩因景傳,景由詩名,觀景者吟誦其詩則韻味更佳,讀詩者聞其名想其美則更欲親身一游。尤其是昔日皇家園林,普通百姓焉有機緣一睹其芳容?如今古都北京正敞開大門,喜迎四海游客,更美麗的新北京及其舊有的“燕京八景”,將給游人帶來美的享受和怡悅身心的無尚樂趣~
關中八景詩句民謠
1. 關于關中八景的詩句
關于關中八景的詩句 1.描寫關中八景的詩順口溜有哪些
關中八景所在地長安又名長安八景是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西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繡河山這塊碑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
七律 關中八景(組詩) 作者:常談老生
雁塔晨鐘
萬鈞生鐵鑄奇鐘,朝送吉祥到禁宮。 瓦綠承恩違帝制,箋黃隨雁報家翁。 老槐不憶繁華事,新殿曾經世紀風。六度劫波嘆離合,何言佛祖有神工!
驪山晚照
奮蹄驪駿躍蒼穹,故事新情入眼中。 一笑褒妃留舊罵,千金石父立新功。 泉清難洗白綾恨,殿冷猶遺笑靨紅。錦鯉可知興廢苦?依然咬尾戲荷東。
曲江流飲
碧水盈池萬丈深,輕搖折扇臥聽琴。 胡姬把盞蠻腰細,士子吟哦筆墨忱。 錦鯉化龍憑好句,魁星點斗擲黃金。 君王賜酒一杯醉,斜蕩小舟入柳蔭。
灞柳風雪
三春飛絮滾濤來,別淚輕揮莫自哀。 市井徘徊知累苦,書齋消磨造梁材。 左遷可賦滕王閣,戍守猶吟鎮北臺。 帝闕長辭天地闊,東風何處不花開。
太白積雪
若無千古竇娥冤,積雪何須六月天? 八景空留八道觀,四湖高掛四冰川。 飛禽修煉青牛洞,奇葩參禪玉鳳泉。 鬼斧神工誰造化?長庚精魄百千年。
2.關于“關中八景”似乎有首詩,哪位知道
華岳仙掌——游人越過華山蒼龍嶺至將軍石,便可清晰地看到朝陽峰危崖上五指分明,宛如一只巨人左手掌跡。
此崖曰“仙掌崖”。 曲江流飲——曾是我國漢唐時期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
曲江池兩岸樓臺起伏、宮殿林立、綠樹環繞、水色明媚。每當新科進士及第總要在這里乘興作樂,放杯至盤上,放盤于曲流上隨水轉,輕漂漫泛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遂成一時盛事。
雁塔晨鐘——雁塔為西安市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塔旁保存著一口金明昌三年鑄的兩萬多斤重的大鐵鐘。
過去,每天清晨都要按節律敲擊大鐵鐘,向人們報曉。清脆而洪亮的鐘聲,遠震古城內外。
咸陽古渡——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據記載,“咸陽古渡”建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
草堂煙霧——位于秦嶺主峰北麓的草堂寺有一井,井口常有煙霧升騰而出,與周圍山嵐水氣及草堂寺上空繚繞的香煙混為一體,形成草堂煙霧的美景。 灞橋風雪——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筑堤植柳。
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 驪山晚照——“驪”在古漢語中是黑色駿馬的意思。
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從遠處看去,郁郁蔥蔥,活像一匹奔騰青駿的驪馬立于渭河平原,美如錦繡,故稱驪山。每當夕陽西下,云霞滿天,蒼山秀嶺涂上萬道紅霞,景色嫵媚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
太白積雪——太白山崇高峻偉,草木繁盛,海拔 3000 米以上地帶發育有第四紀末冰川。由于山高云淡, 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
即使三伏盛暑,仍然白雪皚皚,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 有詩云: 華岳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鐘響城角。
驪山晚照光明現,曲江流飲團團轉。 灞柳風雪撲滿面,太白積雪六月天。
草堂煙霧緊相連,咸陽古渡幾千年。
3.關于“關中八景”似乎有首詩,哪位知道
關中八景"因其大都地處西安(古稱長安)及其周邊地區,故也叫“長安八景”。
西安碑林現有一幅《關中八景圖》石刻,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由時任河東鹽使朱集義詠詩作畫,描述了關中八景。這八景是: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關中地區還流傳著一首八景佚名詩:華岳仙掌首一景,驪山晚照光明顯。灞柳風雪撲滿面,草堂煙霧緊相連。
雁塔晨鐘響城南,曲江流飲團團轉。太白積雪六月天,咸陽古渡幾千年。
華山仙掌西岳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 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
“華山自古一條道”,由北向南貫穿北峰、中蜂、東蜂、南蜂、西蜂,山上奇峰、怪石、云海、鳴泉、飛瀑、古跡遍布,著名景點多達210余處: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山上氣候多變,“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
是故,華山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雁塔晨鐘雁塔晨鐘即小雁塔寺內鑄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8000公斤的鐵鐘,高3.55米,沿口直徑2.5米。
清康熙年,寺僧每日按律撞鐘,鐘聲悠揚,傳為“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院內現仍有古建筑亭、臺、樓、閣、殿宇十余座,布局對稱,莊嚴肅穆;園內綠樹成蔭,古木夾道,庭院清幽。
驪山晚照驪山位于陜西臨潼縣城南,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東西長約5公 里,南北寬約3公里,系秦嶺山脈一個支峰,最高峰仁宗廟海拔1256米。“驪”在古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
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郁郁蔥蔥,活象奔騰青駿的驪馬立于渭河平原, 美如錦繡,所以叫為驪山。山上有兩峰,稱東繡嶺和西繡嶺,均滿披青松翠柏,郁郁蒼蒼。
每當夕陽西下,云霞滿天,蒼山繡嶺涂上萬道紅霞,景色嫵媚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此即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太白積雪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于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仙臺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區5.4萬公頃,距西安120公里。
由于山高云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皚皚白雪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此即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
曲江流飲曲江池位于西安市南郊,距城約5公里,漢、唐時期曾經是我國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灞橋風柳灞河是發源于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
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天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灞橋也曾叫做“銷魂橋”。草堂煙霧草堂寺位于戶縣境內的圭峰山北麓,相傳始建于晉代。
寺內有建于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高2.33米八面12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此塔也叫做“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稱“二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
傳說當年井中央有石一塊,石上臥蛇,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繚繞于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一景。咸陽古渡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咸陽古渡就是咸陽的渭河渡口。
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后,數年前重現人間。據咸陽地方志記載,咸陽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
4.關中八景佚名詩
陜西西安碑林現存《關中八景圖》石刻一方,成石于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由時任河東鹽使朱集義詠詩題畫,八景為: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咸陽古渡、華岳仙掌、太白積雪、驪山晚照。
清 朱集義 關中八景詩
雁塔晨鐘
噌眩初破曉來霜,
落月遲遲滿大荒,
枕上一聲殘夢醒,
千秋勝跡總蒼茫。
草堂煙霧
煙霧空蒙疊蟑生,
草堂龍象未分明。
鐘聲飄渺云端出,
跨鶴人來玉女迎.
灞柳風雪
古橋石路半傾欹,
柳色青青近掃眉,
淺水平沙深客恨,
輕盈飛絮欲題詩.
曲江流飲
坐對回波醉復醒,
杏花春宴過蘭亭,
如何但說山陰事,
風度曾經數九齡,
咸陽古渡
長天一色渡中流,
如雪蘆花載滿洲。
江上丈人何處去,
煙波依舊漢時秋.
華岳仙掌
玉屑金莖承露盤,
武皇曾鑄舊長安.
何如此地求仙訣,
眼底煙霧指上看。
太白積雪
白玉山頭玉屑寒,
松風飄拂上瑯玕。
云深何處高僧臥,
五月披裘此地看.
驪山晚照
幽王遺恨沒荒臺,
翠柏蒼松繡作堆。
入暮晴霞紅一片,
尚疑烽火自西來。
5.關于“關中八景”似乎有首詩,哪位知道
關中八景"因其大都地處西安(古稱長安)及其周邊地區,故也叫“長安八景”。西安碑林現有一幅《關中八景圖》石刻,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由時任河東鹽使朱集義詠詩作畫,描述了關中八景。這八景是: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關中地區還流傳著一首八景佚名詩:華岳仙掌首一景,驪山晚照光明顯。灞柳風雪撲滿面,草堂煙霧緊相連。雁塔晨鐘響城南,曲江流飲團團轉。太白積雪六月天,咸陽古渡幾千年。 華山仙掌 西岳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 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華山自古一條道”,由北向南貫穿北峰、中蜂、東蜂、南蜂、西蜂,山上奇峰、怪石、云海、鳴泉、飛瀑、古跡遍布,著名景點多達210余處: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山上氣候多變,“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故,華山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雁塔晨鐘 雁塔晨鐘即小雁塔寺內鑄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8000公斤的鐵鐘,高3.55米,沿口直徑2.5米。清康熙年,寺僧每日按律撞鐘,鐘聲悠揚,傳為“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院內現仍有古建筑亭、臺、樓、閣、殿宇十余座,布局對稱,莊嚴肅穆;園內綠樹成蔭,古木夾道,庭院清幽。 驪山晚照 驪山位于陜西臨潼縣城南,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東西長約5公 里,南北寬約3公里,系秦嶺山脈一個支峰,最高峰仁宗廟海拔1256米?!绑P”在古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郁郁蔥蔥,活象奔騰青駿的驪馬立于渭河平原, 美如錦繡,所以叫為驪山。山上有兩峰,稱東繡嶺和西繡嶺,均滿披青松翠柏,郁郁蒼蒼。每當夕陽西下,云霞滿天,蒼山繡嶺涂上萬道紅霞,景色嫵媚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此即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 太白積雪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于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仙臺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區5.4萬公頃,距西安120公里。由于山高云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皚皚白雪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此即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 曲江流飲 曲江池位于西安市南郊,距城約5公里,漢、唐時期曾經是我國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 灞橋風柳 灞河是發源于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天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灞橋也曾叫做“銷魂橋”。 草堂煙霧 草堂寺位于戶縣境內的圭峰山北麓,相傳始建于晉代。寺內有建于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高2.33米八面12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此塔也叫做“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稱“二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說當年井中央有石一塊,石上臥蛇,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繚繞于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一景。 咸陽古渡 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咸陽古渡就是咸陽的渭河渡口。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后,數年前重現人間。據咸陽地方志記載,咸陽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
采納哦
6.關中八景佚名詩
陜西西安碑林現存《關中八景圖》石刻一方,成石于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由時任河東鹽使朱集義詠詩題畫,八景為: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咸陽古渡、華岳仙掌、太白積雪、驪山晚照。
清 朱集義 關中八景詩雁塔晨鐘噌眩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草堂煙霧煙霧空蒙疊蟑生,草堂龍象未分明。
鐘聲飄渺云端出,跨鶴人來玉女迎.灞柳風雪古橋石路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曲江流飲坐對回波醉復醒,杏花春宴過蘭亭,如何但說山陰事,風度曾經數九齡,咸陽古渡長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蘆花載滿洲。江上丈人何處去,煙波依舊漢時秋.華岳仙掌玉屑金莖承露盤,武皇曾鑄舊長安.何如此地求仙訣,眼底煙霧指上看。
太白積雪白玉山頭玉屑寒,松風飄拂上瑯玕。云深何處高僧臥,五月披裘此地看.驪山晚照幽王遺恨沒荒臺,翠柏蒼松繡作堆。
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
有關游覽羊城八景古詩句
羊城八景·其六扶胥浴日
(明·區懷年)
桑木難為攀,金烏蕩空白。
三山倒影來,轉覺滄溟窄。
譯文:桑木很難攀登,太陽在一望無際的干凈天空中慢慢游走。三座大山的倒影在面前重重疊疊,轉過之后頓時覺得蒼天大海也不是那么寬闊了。
宋代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澗簾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扶胥浴日便是其中之一。
擴展資料
羊城八景特指廣州市的景點,從古至今,八景的選取各不相同。
新世紀羊城八景從2001年8月23日開始,經來自廣州地區市政、規劃、園林、建筑、旅游、文化、文博等各方面20多位專家評審,62萬市民參與推薦投票,從30個候選景點中,精中選精,最后經歷時一年的多次反復論證,終于使優中更優者脫穎而出,選出2002年版羊城八景。
新世紀羊城八景分別是:云山疊翠、珠水夜韻、越秀新暉、天河飄絹、古祠留芳、五環晨曦、黃花皓月、蓮峰觀海。
白云山景名“云山疊翠”
珠江景名“珠水夜韻”
越秀山景名“越秀新暉”
天河火車東站水景廣場景名“天河飄絹”
陳家祠景名“古祠流芳”
亞運會之新羊城
黃花崗景名“黃花皓月”
廣東奧林匹克中心景名“五環晨曦”
番禺蓮花山景名“蓮峰觀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羊城八景
高密八景的八景詩句
清順治三年高密籍三甲進士,后官至國子監祭酒(時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的主官)的單若魯賦《高密八景》詩。今摘錄于此,供欣賞。 龍蟠勢曲拱城頭
十里長阡瑞欲浮
海氣云蒸朝日動
嵐光雨滴暮煙收
蒼松五合縈飛鳥
翠靄平鋪映臥牛
最是東皋堪勝眺
春來攬勝幾登樓 十畝停波劃鑒塘
當年荷芰滿中央
輕翻翠葉擎羅蓋
亂插琪花斗寶妝
凌水低含妃子笑
楊風細吐令君香
滄桑回首蜃樓幻
零落蒲菰泣夕陽 山山薄暮下牛羊
殘堞熹微駐未光
煙覆半村縈樹紫
影回雙嶺映沙黃
暝棲鳥去迷幽谷
晚唱樵歸識遠莊
不夜由來東海地
揮戈底事說荒唐 淅瀝寒生入耳清
深湫一夜舞長鯨
漸升水氣成云氣
時弄濤聲作雨聲
穴底風雷疑幻化
人間萁畢失陰晴
年來是處桑林禱
愿灑層霄課早耕 (晏冢,指晏嬰墓)
膠水西偏齊相墳
貞珉屹立倚秋雯
應同片石獨堪語
曾歷轟雷竟未焚
雨漬銀鉤殘鳥字
苔封丹額護螭紋
顯君事業存抔土
黃絹阿誰識妙文 (鄭祠,指東漢著名經學大師鄭玄祠)
門標通德舊濰東
古廟沙圍半畝宮
草覆兩階裁細帶
柏騫十丈結高蓬
虬枝低影棲寒日
鐵干牽蘿戰晚風
樵牧幾年殷社廢
殘碑臥砌倩煙籠 (淮沙,指今濰河沙灘)
慘淡風吹雁影斜
汀洲爭下宿蘆花
呼群叫冷聲聲月
斂翼沖殘色色霞
亂落云煙驚字誤
錯排鵝鸛怪行差
沙明岸闊棲須穩
莫向衡陽怨路賒 野潦條分按古河
風雷屢沸徙龍窠
時飛匹鳥雙雙翼
爭浴層鱗細細波
漢水濯明宮錦麗
鮫珠綴落羽衣多
蒲莎彌岸恣游泳
澤藪當年少網羅
潯州八景詩句,,,南江夜渡不計秋,,,,北岸漁翁樂悠,,,西山晚照文光好,,,,東塔洄瀾紫氣浮,
你說的是這個詩句:南江夜渡不計秋,北岸漁翁樂悠悠。西山晚照文光好,東塔洄瀾紫氣浮。白石洞天似玉筍,羅叢巖月滾金球。蓮塘夜雨今還在,銅鼓灘聲永古留
八景是:
1、官橋秋柳
北出桂平縣城,沿著寬闊的西山公路上行,過西山乳泉酒廠,下一個小坡便到了流水源源、柔條千尺的“官橋秋柳”。
官橋秋柳,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橋,此橋始建于唐代,位于西山山門數百步之外,宋代以前,得州府治、縣治所在地為西山的大窩坪,為了迎送官員,在石拱橋接連城區一旁建了一個六角亭,名曰:接官亭,橋亦隨之稱官橋。橋于清代末年被洪水沖毀,民國三年(1914)由政府重新修建。原來的接官亭亦已毀,現在橋旁的亭子,為七十年代所建,名曰:秋柳亭。亭中原有一副對聯,文曰:
流水有情歸故澗;
夕陽無語下孤亭。
官橋所跨的一條溪澗從遠處的馬來山逶迤而來,如白緞繞亭而過,流金瀉玉,入黔江。孤亭玉立溪畔,倩影倒影水中,柳浪啼鶯,每當麗日中天,清風送爽,游人漫步橋畔,駐足亭中,耳可聽橋下流水叮咚,錚然有聲,目可觀魚游淺底,尾尾可數。垂柳拂面,彩蝶沾衣,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南國秋日如春,此處楊柳仍然碧綠輕柔,牽人情思,故以“秋柳”名亭。
2、云臺曲水
步進“官橋秋柳”,進入牌坊式的西山門,沿著綠樹如蓋的林蔭小道南行數百步,突然,有似環佩之聲傳來,由遠而近。再行,腳下出現了一道光可照人溪流,溯流上行百步,便是“彎曲水、幾回旋,玉帶臨風吊線懸;千仞巨巖連廣宇,層云深處勝桃源”的“云臺曲水了”了。
“云臺曲水”,幾股涓涓細流從山澗蜿蜒奔出,匯聚經此,晶瑩透澈。正當它們狂呼亂跳,喜氣洋洋地向下奔騰而去的時候,突然被狀如層云的頁巖所阻,左奔右突,形成曲曲折折的溪段。加上撞石水飛,濺起如珠如玉的水花,再經陽光的折射,五彩繽紛,如云如絮,如絹如練。溪邊頁巖塊塊,大如臺,小如凳。常有三五成群的紅男綠女攜衣挽布洗滌溪中,敷于草叢,或晾干石面,青一塊,白一塊,紅一塊,黑一塊,紫一塊,猶如朵朵彩云飄落,又像匹匹錦緞棄置其間。砧聲人語,偶爾和著輕歌低唱,更有一番情趣。更有煮茖作餐于此者,邊飲茶吃飯,邊遠觀山色,近瞰“云臺曲水”,恍如置身于仙境,其樂無窮。
3、忠勇松濤
游罷“云臺曲水”,踏上寬闊的林蔭山道盤旋而上,不一會兒,蔭去日臨,豁然開闊。在道路旁,古松中,立著一個六角亭,名曰:忠勇亭。這座亭子是為紀念一位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烈士而建造的。她叫蔡碧珩,桂平城廂人、1927年春,她在省立桂平八中讀書,秘密參加了中國***,并接受黨的派遣任國民黨縣黨部的婦女部長。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員和進步入士,這位年僅十七歲的***人被捕了,她在慘遭殺害的時候,從容就義。高呼著:“打倒土豪劣紳”、“中國***萬歲”!
在“忠勇亭”的道路兩旁,一色盈抱的古松。枝葉扶疏,凌云摩天?;钕裨诹珠g操練的雄獅,又如站在路旁的忠勇衛士。山風掠過。松濤浩浩,既像是在鳴奏著一支扣人心弦的雄渾樂曲,又像是為民獻身的烈士而高歌贊唱。“忠勇松濤”因此而名。
4、碧云石徑
踏著“松濤”上行,沿著清幽的石級步步登高。來到李公祠、洗石庵,再上行一段石階,“凌空直上碧云嶺”,一色的松蔭,蓋地遮空,炎陽隔斷,山花展容,山澗隱鳴。舉目望去,在前面的一塊巨壁上:“碧云天”三個石刻楷書大字倏然映入眼簾。這就是被譽為清涼世界的西山八景之一的“碧云石徑”。
“碧云天”三個大字,為清道光年間湖北景山人李少蓮所書、字體蒼勁宏渾。據說,這是目前西山正楷石刻中寫得最好的?!氨淘铺臁弊钤缫娪谒未笤~人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贝送?,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也有此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
在“碧云天”的一旁有一副走筆龍蛇的石刻對聯:
塵世路間,不覺忙忙終日;
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時。
5、龍華晚眺
踏上“碧云石徑”,橫過石階小道,攀登“摩青”石級,便是被譽為西山勝景第一景觀的“龍華晚眺”。
在“龍華晚眺”景點,登上龍華寺的文昌閣,憑欄望遠,不但可以飽覽西山景色,還可以領略潯州古城的大好風光。每當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更是令人如癡如醉的良辰美景。遠處,暮色茫茫的蒼穹下,群山環抱,峰巒起伏,五指山立其北,白石山聳其南,紫荊山障其西。山前,樹海如墨,杰閣隱現,暮鼓悠悠。山下,木魚嶺、覆船嶺、蝴蝶嶺、寶珠嶺,諸山環拱,影影綽綽,活像一雙雙摟頸交臂的癡情戀人。黔郁二江環抱城廓,悠悠東去,茫茫蒼蒼。城中釣萬盞華燈,江上的點點漁火,與山間的流螢,電視塔尖的電光,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熠熠生輝,妙不可言。
6、乳泉琴韻
出龍華寺,進“三石門”,乳泉便展現在眼前。
西山乳泉,是勝跡之地。相傳,宋大觀四年,詔天下五龍封爵,曾于此設請龍廟臺。之后,這里便應驗涌泉。史志云:乳泉“方園不盈二尺,深不過尺許,四時不涸不溢,足踏山空,終不見流水何處?!庇终f;“泉清冽如杭州龍井,而甘美過之,時有汁噴出,白如乳,故曰乳泉?!?/p>
此泉在涌噴時,還時有突突之聲,叮叮咚咚,若斷若續,洗耳聆聽,宛若龍宮絲弦,悅耳悠揚?!叭槿夙崱币虼说妹?。
乳泉下方,筑石建一亭,名曰乳泉亭,為民國七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所建;并由他親筆寫了“乳泉亭”三字匾額。這字雖則筆劃生硬,但頗有點兒巒勁,可謂是字如其人。乳泉亭中,四面回廊,漆以綠油,掩映在修竹古榕之中,脫俗雅致。當年孫中山先生赴邕勞軍,途經桂平西山游覽時,就曾在亭中品茶,對龍華寺高僧品山捧出的“牛荔枝”茶,以及乳泉泡的西山茶,連連稱道,大加贊許。除乳泉亭外,在乳泉旁的石壁上還有《乳泉銘》和贊美乳泉的石刻聯。
泉邊有石為吾友,
客里逢人說此山。
盤石茶芽咸稱美味,
深溪乳水眾試皆甜。
乳泉的井臺上,聳立一塊石碑,上刻著盈尺的“乳泉”二字,是從清代乾隆甘三年(1758年)潯州郡守胡南藩井邊的刻石放大模移上來的。乳泉亭周圍,綠樹如蓋,修竹掩映,古藤蔓天。井臺上,有平地數弓,置以石臺,石凳、石椅、石桌。宜弈、宜琴、宜吟、宜高談闊論。如同一方極樂世界。
7、古洞仙蹤
從乳泉亭右側,沿山道緩緩而上,再登“別有天地”石徑百步之道,有一個由三塊巨石相互撐持而成的洞府,這就是“吏隱洞”了。
吏者,李明遠是也。唐代山東人,乾和年間官至御史。后因評論朝政,激怒了唐昭宗李嘩,被貶嶺南道任得州刺史。他因官場失意,到了潯州后,愛此林泉巖洞,遂隱居不出。相傳他羽化成仙,駕鶴而去。故名“吏隱洞”,“古洞仙蹤”也以此命名。
吏隱洞。高二三丈,寬五六丈,“張口若月下弦,內穿穴若剖大……其危巖壁立環內,突怒錯愕若博噬.仰望古木蕭森,隱見云際,日光下徹,叢影搖拂,若舞鸞鶴。巖盡處,房出石臺,上平如砥,可列飲食,左右夾巨石,墜為大壑,缺為谷口,豁然開朗,一望無際?!?/p>
真可謂仙境洞府,地下華宮。
洞口外,“吏隱洞”三個赫然大字刻于壁上,筆勢雄渾,字體娟秀。洞壁上,有一首懷念唐御史李明遠的七律題刻,其詩云:
好讀南華第一章,功成面壁石能穿。
焚余諫草曾回日,養到靈根不計年。
豎起眉峰存正史,放平心地即神仙。
我來滿地披荊棘,為訪源頭汲乳泉。
8、飛閣月明
出吏隱洞,步下十數石級,再向小徑左拐上行,見一巨石孽空飛下,勢若危殆而自宋以來即然,乃宋太平興國初年得州知府姚坦(明白)與高僧唱和之地。其前,有一杰閣,名曰:“飛閣”,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中山飛閣”。
飛閣,騎石而建,閣高二層,斗拱飛檐,雕梁畫棟,四面圍以欄桿,以便游人憑欄遠眺,飽覽名山風光。
原飛閣,為一九二四年李宗仁督師桂平捐資而建。可惜,一九四四年日寇陷境,已經毀于戰火?,F在的飛閣重建于七十年代,仍在原來的舊址拓石而建,閣高三層,中層外三面圍以回廊,翅角飛檐,涂漆貼金,蔚為壯觀。爾后,國人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夜臨西山游覽,遂改飛閣為今名。閣中有一對聯懸掛于柱上,文曰:
史隱訪遺蹤,半世功名春夢里,
思靈觀夕照,萬家燈火晚炊時。
中山飛閣建造在西山的較高位置上,又是絕壁巨石之巔,得以“向東杰閣早臨月”的厚待。每當月明似水的深秋之夜,碧空萬里,浩月當空,繁星點點,樹枝搖曳,故有“飛閣月明”之稱。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