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勞勞亭是傷心處(勞勞亭的情感)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勞勞亭是傷心處和勞勞亭的情感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勞勞亭》古詩賞析
[出典] 李白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譯文] 春風也知道人間離別的痛苦,所以不吹拂柳條,不使它變青。
注釋:
勞勞亭,三國時期東吳時建,位于南京,是古時送別之所。又叫“臨滄觀”、“望遠樓”,位于新亭之南。 在古漢語中,勞勞表示非常憂傷。我國成語中,就有“勞燕分飛”之說。
譯文: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勞勞亭了。春風也知道人間離別的痛苦,所以不吹拂柳條,不使它變青。
賞析:
《勞勞亭》是一首遣興之作,并不是真的因為去勞勞亭送別友人才寫的詩,所以詩中當然也就沒有送別的具體場景。勞勞亭據說始建于三國東吳時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對這個地方很感興趣,還曾寫過一首古體的《勞勞亭歌》,詩中寫道:“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勞勞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車,或上船,揮手告別,很是方便。不過李白這天來到此地,卻不為送客,而信馬由韁,游玩流連,神使鬼差地來到了這個久負盛名的送客“勞勞亭”,看到這間古往今來送走了無數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筆寫下了“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離別最是傷心事,歷來文人最關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別離”(《楚辭·少司命》)的感嘆,江淹則寫下“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這一不知打動多少遷客騷人的千古名句。
不過,李白并不想再寫前人寫過的老套,而且此時,他也沒有送人或者告別,所以用不著寫得那樣低回婉轉,愁腸百結。只不過是好似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勞勞亭了,這一聯一筆兩到,既表明了作為一個長年浪跡他鄉的游子對離別的深切體會,又巧妙地提到,勞勞亭無疑又是送往迎來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所以盡管不送客,走到這里,也忍不住會想到別離,想到感傷。要在不分別的時候表現離別之情,要是常人也許會無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個別人意想不到的切入點,他環望四周的'景色,當時正值早春二月,江南雖說春早,但是身邊還看不到一絲春意,連柳條也沒有泛青。沒想到,正是這不見春意的柳枝,喚醒了李白的創作靈感,一句誰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剎那間,就跳了出來:“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古人有折柳枝以贈行者的風俗,所以在唐詩中是很常見的題材,如盛唐王之渙的《送別》詩就是一例,“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也是從眼前景物產生聯想,因為看到樹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為,他是從眼前的景物想到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而李白到勞勞亭時,連柳條都還沒有綠。但他卻才思所至,忽發奇想,一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就把這首小詩提高到了眾人難以企及的境界了,乾隆皇帝的評語最是干脆:“二十字,無不刺骨。”明代文壇怪杰譚元春則說得更絕:“古之傷心人,豈是尋常哀樂?”不管說此詩“刺骨”也好,還是作者不是“尋常哀樂”也好,總之,同是傷心,李白卻從尋常景物中發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閃光點,明明是春風未綠江南岸之際,卻被他寫得有情有意,原來春風就是怕行人太傷心,才沒有把柳條吹綠,這看似無理的擬人寫法,卻更加豐富了人間的離情別恨。
勞勞亭整首詩的意思
《勞勞亭》整首詩的意思: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客人的勞勞亭。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催這柳條發青。《勞勞亭》全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是什么意思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的原文是什么
1、“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的意思是這天下最讓人感到傷心的地方,是離別送行的勞勞亭。這句詩出自于李白《勞勞亭》,唐玄宗天寶八載,李白在金陵漫游時所作。
2、全詩原文如下: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3、賞析:“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通過高概況的手法,直入主題。這兩句源于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中的“唯別而已矣”。詩人手法高超,立言奇妙,運思超脫。透過離別寫離別之地,傷心寫分別時的亭子。勞勞亭,在三國東吳時期所建,是古代的送別之地,位于如今的南京市區南。
全詩的后兩句寓情于景,將春風寫的有情有義。在離別時,春風能與離別之人同具惜別之情,化物為人。全詩不僅在風格上顯現出清新俊逸,還在造意方面更加奇特新巧。此詩以亭為題,從春風的到來和離別時的勞勞亭,因地抒情,表達了人們在離別時的痛苦。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常常用在什么情況下?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是那行人送別的勞勞亭。勞勞亭的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是古時的送別之所。多用于送別,離別的情況下。
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這首詩寫的不是老樂亭的春色,而是土地,借景抒發人間離別之痛。詩人用樸實的語言,寫下了世界上最真摯的友誼,那份深情,那份遙遠。一個勞動亭,是世間每一個離別者的痛。
1.《姥姥姥亭》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五絕詩。這首詩寫的不是老樂亭的春色,而是土地,借景抒發人間離別之痛。前兩句以極其精雕細琢的筆法和高度概括的手法,斷題點出目的,匯聚了老樂亭所有的人與世界離別的悲情;最后兩句轉換視角,別出心裁,把原本懵懂無情的春風寫成有情眾生,讓它和其他人分享離別和悲傷的心情,從而進一步襯托離別之傷。全詩語言明快自然,風格清新淡雅,情景交融,物象傳神,寓意巧妙,想象奇特,曲折深刻。
2.李白《老樂亭》的寫作日期無法考證,但從史書的連貫性來看,這首詩應該是寫于749年,即李白漫游金陵,詩人漫步到老樂亭的那一年。這四首小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卻沒有喜悅和激動,有的是深深的悲傷和無奈的嘆息。詩人用樸實的語言,寫下了世界上最真摯的友誼,那份深情,那份遙遠。一個勞動亭,是世間每一個離別者的痛。
3.“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開篇抒胸臆,用詞精煉,切中題目主旨。世界上最悲傷的地方,莫過于這永別的樂樂亭。詩人沒有提到送別的人,只提到了送別亭。這種獨特的寫作手法,更增添了離別的傷感。“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古人常以折柳送別,柳象征離別之情。李白說馮春知道離開有多痛苦,所以他沒有讓三柱擎天變藍,這樣離別的人就不會痛苦。當一個詩人不能折斷一棵柳樹的時候,他就會少一些離開別人的痛苦,讓詩更有感染力。
4.李白的詩《老樂亭》表達了離別的痛苦。與以往不同,這首詩大膽浪漫夸張,卻清新自然,婉轉迂回。吳旭《唐詩分類繩尺》說是“自覺無意”;朱之敬《加唐詩摘鈔》贊其“深具匠心,自然絕絕”!讓我們領略偉大詩人李白的另一種詩風,多重人格的另一種魅力!
李白《勞勞亭》唐詩賞析
勞勞亭 李白 唐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賞析】: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初到,柳條未青,應當是早春時節。不過,詩人要寫的并非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
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還不是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后兩句。在上兩句詩里,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已經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么話好講,沒有進一步盤旋的余地了。如果后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一些詩人寫離別時常想到楊柳,在楊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就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只不過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系的事物聯在了一起,而在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在一起了。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么,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應當說,古詩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再從楊柳寫到春風的詩,并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憔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的這兩句詩相比,顯得巧而不奇,而李白則是把聯想與奇想結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贊美這兩句詩“奇警無倫”,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語中的的評論。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詩的第一首:“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點相同,而結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愿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青;李商隱卻設想春風為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為什么勞勞亭是傷心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勞勞亭的情感、為什么勞勞亭是傷心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