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nèi)容

獲白魚為什么獻表(白魚為什么會變黑)

櫻花落2022-12-13 13:42故事52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獲白魚為什么獻表,以及白魚為什么會變黑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州的特產(chǎn)有哪些

1 大閘蟹

蟹之由來

“秋風響,蟹腳癢”,每年秋分過后,太湖的“旅游世家”----螃蟹,東游至河口淺海“旅行結(jié)婚”,繁殖后代,年初夏,蟹苗溯江而上,又入太湖“安家落戶”,幾經(jīng)蛻殼,生長成熟。

為了保護和開發(fā)太湖自然生長的螃蟹資源,聰明的太湖漁民大膽開拓,采用在太湖中大規(guī)模放養(yǎng)的辦法,使太湖蟹成為一項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

何謂“大閘蟹”?

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可信:

其一、凡捕蟹者,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入竹閘,一一捕之,個大體健者,謂之“大閘蟹”。

其二、源自蘇州賣蟹人之口,每當夜幕降臨,大街小巷挑著蟹簍,沿街喊叫:“閘蟹來大閘蟹”,“閘”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謂“閘蟹”。

太湖蟹構(gòu)出姑蘇城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將筑城之事交給宰相伍子胥。伍子胥為構(gòu)筑城郭費盡心思。一日,他漫步太湖之濱,見螃蟹橫行于野,突發(fā)奇想,便以螃蟹的模樣構(gòu)成了八個城門,象征四通八達、無所不及的蟹腳;又構(gòu)筑三橫兩豎一圓的水利系統(tǒng),象征雌雄團臍上的紋路;最后又筑小城于前列,象征能與虎斗的兩只蟹螯。于是,姑蘇城就這樣誕生了。

2008-10-26 20:32 回復

467066977

2樓

2 羊肉

《本草綱目》有:“羊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益腎氣;養(yǎng)肝明目,健脾健胃,補肺助氣,豁止喘”。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冬季常吃羊肉可增加人體消化酶,保護胃壁,幫助消化,修補胃粘膜,并有抗衰老和護膚功效。常吃羊肉對肺結(jié)核、氣管炎、哮喘、產(chǎn)后氣血兩虛、腰膝酸軟等虛寒病癥均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藏書羊肉是選用山羊為原料燒煮而成。燒煮時,將一只羊身切成4-6大塊,加水用旺火燒開,然后去除浮沫,放在清水中洗清(稱為“出水”),再清除鍋底的沉渣(稱為“割腳”),然后再把羊肉放在原湯內(nèi)重新入鍋,加鹽加水,用旺火燒煮3小時以上,待肉爛湯濃后即可出鍋拆骨,裝至方形或圓形盆內(nèi)。現(xiàn)在藏書村民從各地采購山羊進行屠殺加工,制成藏書羊肉。

東山的羊肉是以太戶流域特有的湖羊,這個品種的羊有別于山羊和綿羊的,且都是當?shù)剞r(nóng)民家中自養(yǎng),以山林間的草類喂養(yǎng),因為它的體形大,食量的用飼料是養(yǎng)不起的

他們在燒的過程前期基本差不多藏書羊肉的湯是要換的因為要賣湯但東山羊肉的湯是一年一換,用慢火加上10幾小時的燉成的真的是沒有一絲的油膩在里的有的只有糯香

他們賣的時候也很特別,有東山特有的饅莆<筐子的一種竹子遍的很有特色>上用兩個箬帽一個上鋪當年采荷葉再放置已經(jīng)完全去骨<這一項非常講技術(shù),不來曬羊肉就會沒有形,因為非常酥要完全去骨真的很不簡單,>的肉一只羊只有4大陀肉皮酥肉爛真的要流口水,上再蓋一箬帽.賣時用類似弦月的彎到刀輕的切,重了肉會散肉渣沒有人要的,稱好分量后在用一張干凈的干荷葉包好用稻草扎好.

非常非常的傳統(tǒng),小小的一塊肉很有內(nèi)涵,不比山塘街上的那些傳統(tǒng)差而且保持的很好,但很少被人提起.

2008-10-26 20:33 回復

467066977

3樓

3 枇杷

我國枇杷栽培,始于宋朝。明朝王世懋《學圃雜疏》記有“枇杷出洞庭者大”。洞庭枇杷由此名聲大震。后又有詩贊:“樹繁碧玉簪,柯疊黃金丸”。故后人多稱枇杷曰黃金丸。枇杷品種甚多,約有40多種,吳縣洞庭東山就有30多種。人們習慣上將其分為白沙、紅沙兩大類,白沙枇杷皮薄,肉白帶黃,質(zhì)細柔嫩,汁多味美。紅沙枇杷皮黃,肉橙,味甜,汁多。

吳縣東山的白沙,光福的紅沙都是枇杷中的珍品,暢銷蘇滬港澳。

2008-10-26 20:34 回復

467066977

4樓

枇杷落市楊梅熟。楊梅樹四季常綠,枝繁葉茂,亭亭如蓋。二月開花,五月果熟。人工栽培已有千年歷史。蘇州楊梅素有盛名。明代徐階曾贊“若使用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王鏊亦稱”楊梅為吳中佳品,味不減閩之荔枝。”

洞庭東、西山出產(chǎn)的楊梅品種有:大葉細蒂、小葉細蒂、烏梅、綠蔭頭、荔枝頭、大核頭早紅等十幾個。以東山余塢的烏梅為上品,果大、汁多、味甜而香、紫而呈黑,亦名炭梅。

保存楊梅可作蜜漬、糖收、鹽藏。楊梅不僅味美,且“去痰止嘔,消食下酒,止渴,和五臟滌腸胃,除煩慣惡氣。”民間常用白酒浸泡楊梅,酒色紅艷,滋味清甜。炎夏飲少量,可消暑健胃。服用酒浸楊梅,可止腹瀉。

2008-10-26 20:34 回復

467066977

5樓

太湖白蝦是太湖名產(chǎn),俗稱“水晶蝦”,其殼極薄,通體透明,晶瑩如玉,肉嫩味鮮,營養(yǎng)豐富,可烹制百十道萊肴,著名的“醉蝦”,上桌后還在蹦跳,吃在嘴里,細嫩異常,鮮美無比。享譽中外。白蝦殼薄,活時透明,死后變成白色,因此而得名。白蝦營養(yǎng)豐富,據(jù)分析,每百克蝦中含蛋白質(zhì)20.6克、脂肪0.7克,以及鈣、磷、鐵、無機鹽和維生素A等太湖白蝦:頭有須,胸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長在水草繁茂、風平浪靜的開闊淺灘處,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機殘渣和弱小無脊椎浮游生物為主要食料。生長期一般為一年左右。白蝦沒有專門汛期,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蝦產(chǎn)卵旺季。也是捕撈旺季,此時的蝦腹中蝦籽飽滿,漁民稱“蠶子蝦”。太湖白蝦的捕撈作業(yè),主要與梅?、銀魚同時捕獲。捕蝦用的是網(wǎng)眼稠密的小兜網(wǎng),這種小兜網(wǎng)過去一般是用蠶絲精心編織的。一般每只母蝦產(chǎn)卵兩次,當?shù)谝淮萎a(chǎn)卵孵化后,大致相隔二十五天,第二次產(chǎn)卵開始。產(chǎn)出的卵呈橢圓形,一般每次產(chǎn)卵幾百粒,卵粒有粘膜絲連著母體,母蝦用幾對游足將卵抱在懷中保護著,等到卵孵化出小蝦后才脫離母體,因此白蝦的孵化率比較高。春季早批產(chǎn)卵孵化出的幼蝦,經(jīng)過二、三個月,六、七次蛻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長成大蝦,八月底即可成熟產(chǎn)卵。通常農(nóng)歷六、七月間是吃蝦的時令。這時上市的白蝦,蘇州人稱為“三蝦”,即蝦子飽滿、蝦腦充實、蝦肉鮮美,店家便有三蝦面應市。

2008-10-26 20:35 回復

467066977

6樓

白魚是太湖中的優(yōu)質(zhì)魚類,全身潔白,閃著銀光,體形狹長側(cè)扁,口上翹,故有“翹嘴白魚”之稱。白魚是肉食性兇猛魚類,以小魚小蝦為食餌。

白魚細鱗細骨,肉質(zhì)潔白,細嫩,鱗下脂肪多,與鱸魚十分相像,味可與江南四鰓鱸媲美。白魚屬于名貴魚類,從隋朝開始就成為進獻皇室的貢品。白魚營養(yǎng)豐富,紅燒、清蒸皆可。尤其清蒸,其味更美。雕花樓賓館推出一年四季二十特色名菜中,豉油蒸白鮮為夏季五道蘇幫名菜之一。用白魚肉制魚圓做湯,鮮嫩異常,妙不可言。有的廚師以白魚嫩肉,剔骨后充當蟹肉,以腌鴨蛋的紅蛋黃充當蟹黃,制成蟹餐,幾能以假亂真。東山漁民喜將白魚腌后曬干蒸食,魚香撲鼻,開人胃口。

太湖中有一種與白魚相近的魚種叫紅魚條,肉質(zhì)細嫩與白魚相近,味美,營養(yǎng)價值與白魚相仿,形態(tài)也十分近似,唯口不上翹,尾端微紅,因而東山人俗稱“紅鰷甩水”。

2008-10-26 20:35 回復

467066977

7樓

太湖銀魚形如玉簪,細嫩透明,色澤如銀,故名銀魚。清康熙年間就列為“貢品”。1987年的產(chǎn)量為885.4噸。太湖銀魚與梅鱭、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

太湖銀魚有大銀魚、雷氏銀魚、太湖短吻銀魚和寡齒銀魚四個品種。前兩種較大,長約15~20公分;后兩種體小,長約8公分左右。人湖銀魚肉質(zhì)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腥、味美。

太湖銀魚營養(yǎng)豐富,每100克銀魚內(nèi)含蛋白質(zhì)8.2克、脂肪0.3克、鐵0.5毫克、熱量4l千卡,還含有維生素Bl、B2,東京人稱之為“魚參”。太湖銀魚可以作銀魚湯、銀魚炒蛋、干炸銀魚、芙蓉銀魚、銀魚丸子,以及用銀魚做餡的銀魚春卷、銀魚餛飩、銀魚湯包等。現(xiàn)主要出口日本。

2008-10-26 20:36 回復

467066977

8樓

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zhì)地疏松,極宜于茶樹生長。

碧螺春屬于綠茶類。主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并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chǎn)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zhì)。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zhì)優(yōu)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2008-10-26 20:37 回復

467066977

9樓

蘇式糕點以甜、松、糯、韌著稱,可謂是蘇州飲食的一大特色。

蘇州人食用糕點十分講究時令和新鮮,農(nóng)歷正月酒釀餅、二月雪餅、三月閔餅、四月綠豆糕、五月薄荷糕、六月大方糕、七月巧酥、八月月餅……月月翻新。

蘇式糕點更是禮儀中不可缺少的吉祥物和點綴品。嬰兒出生或初次剃頭,要送云片糕,象征祥云片片;老人祝壽,要送壽糕、壽桃;婚宴喜慶,要送棗泥拉糕、八寶蓮子羹或山楂甜糕;甚至造房子、搬家、辦喪事,也要討口彩,送糕團點心。

蘇式月餅是蘇式糕點的精華,分甜、咸或烤、烙兩類。甜月餅的制作工藝以烤為主,有玫瑰、百果、椒鹽、豆沙等品種,咸月餅以烙為主,品種有火腿豬油、香蔥豬油、鮮肉、蝦仁等。其中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鹽、夾沙豬油是蘇式月餅中的精品。

此外,稻香村產(chǎn)的八珍糕、綠豆糕、芝麻酥糖也是你饋贈親友的佳品。

2008-10-26 20:37 回復

467066977

10樓

據(jù)《太倉州志》載:“肉松制法創(chuàng)于倪德,以豬、雞、魚、蝦肉為之。德死,其妻繼之,味絕佳,可久貯,遠近爭購,他人效之弗及也”。

倪德,字鴻順,原籍常熟支塘,精于菜肴烹制,清光緒十年(1884年)移居太倉。因其烹飪技術(shù)一流,常被太倉大戶人家請去掌勺。其拿手絕活一是燒五香燜肉,甜而不膩,入口即化,故大受食客青睞。

相傳,有次太倉狀元陸增樣家宴請賓客,請倪德去主勺。倪一時分心,竟把五香燜肉燒過了頭。倪德見湯汁燒干,肥瘦分離,不成塊狀。因宴席急等上菜,倪德靈機一動,索性將鍋中之肉剔骨去皮,再反復揉炒,這將錯就錯的一試,竟創(chuàng)制出了一種黃燦燦、毛茸茸、蓬松的全新食品。賓客因此菜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且風味獨特,皆追問菜名,倪德急中生智,脫口道:“此乃肉松”。

肉松自創(chuàng)制后,深受歡迎,食客不絕,倪德遂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太倉昭忠祠旁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后因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對肉松稱贊有加,太倉肉松成了官禮物品,馳譽四方。此后,太倉肉松在國內(nèi)獲各種金獎、金杯數(shù)十項,成為太倉著名土特產(chǎn)。

太倉肉松因其易消化,含膽固醇低,且甜中帶咸,咸中帶鮮,吃口酥松柔軟,綿而不膩,余香悠長,故老少皆宜。不但成為酒宴上常規(guī)冷菜之一,還成了旅游、休閑之佳品。又因開發(fā)出了魚松、雞松、蝦松等多種品種。且既有軟包裝,又有盒裝、罐裝,以及高檔禮品裝,因此太倉肉松已成為人們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2008-10-26 20:38 回復

467066977

11樓

1954年,周總理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用“采芝齋”的蘇式糖果招待國際友人。從此蘇式糖果聲譽大振,外賓們更是把它譽為“中國糖”。 蘇式糖果采用植物果料、花料等原料,與麥芽糖、白砂糖精制而成。創(chuàng)始人是清代采芝齋糖果店的金蔭芝,已有100多年歷史。

相傳光緒年間,慈禧得病,蘇州名醫(yī)曹滄州應召進宮為慈禧治病,臨行時帶了采芝齋的粽子糖作為貢品。慈禧吃了蘇州的粽子糖,覺得味甜、鮮潔、爽口,便列為“貢糖”。名醫(yī)曹滄州也從慈禧愛吃“粽子糖”得到啟發(fā),建議采芝齋在制作時放些薄荷、甘草、川貝、松子等能食用的藥材和果汁,這樣蘇式糖果便具有“藥食同源”的特點。

2008-10-26 20:39 回復

467066977

12樓

蘇繡:宋代已頗具規(guī)模,在蘇州出現(xiàn)了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chǎn)集中的坊巷。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致,形象傳神。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

魚除了它的食用價值外,它還是一種美好的文化象征。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詠有:“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蘇繡根據(jù)不同的布質(zhì)、色彩及題材,不但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xiàn)物體形象的質(zhì)感。如繡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xiàn)輕薄、透明感。繡魚身線條就要略粗,排針密,才能表現(xiàn)渾厚感。

它是蘇繡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發(fā)粗細的繡花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繡,并將千萬個線頭、線結(jié)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貓調(diào)皮活潑的神態(tài)。繡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繡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2008-10-26 20:39 回復

467066977

13樓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shù)品中的精華。這是一種經(jīng)彩緯顯現(xiàn)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于刺繡和織錦。它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織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jīng)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jīng)線,經(jīng)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jīng)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jīng)絲面上,然后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面,只需根據(jù)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制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shù)造詣。緙絲織物的結(jié)構(gòu)則遵循“細經(jīng)粗緯”、“白經(jīng)彩緯”、“直經(jīng)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jīng)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jīng),只顯彩緯而不露經(jīng)線等。由于彩緯充分覆蓋于織物上部,織后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2008-10-26 20:40 回復

467066977

14樓

真絲一般指蠶絲,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消費者鑒定真絲面料可用以下方法。

《舊唐書》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兄子元敬 收子元超 從子稷) 姚思廉 顏師古(弟相時) 令狐德棻(鄧世隆 顧胤 李延壽 李仁實等附) 孔穎達 (司馬才章 王恭馬嘉運等附)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隋內(nèi)史侍郎道衡子也。事繼從父孺以孝聞。年十二,解屬文。以父在隋非命,乃潔志不仕。大業(yè)末,郡舉秀才,固辭不應。義旗起,遁于首陽山,將協(xié)義舉。蒲州通守堯君素潛知收謀,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內(nèi),收乃還城。后君素將應王世充,收遂逾城歸國。秦府記室房玄齡薦之于太宗,即日召見,問以經(jīng)略,收辯對縱橫,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陜東道大行臺金部郎中。時太宗專任征伐,檄書露布,多出于收。言辭敏速,還同宿構(gòu),馬上即成,曾無點竄。太宗討王世充也,竇建德率兵來拒,諸將皆以為宜且退軍,以觀賊形勢。收獨建策曰:"世充據(jù)有東都,府庫填積,其兵皆是江淮精銳,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為我所持,求戰(zhàn)不可。建德親總軍旅,來拒我?guī)煟喈敱M彼驍雄,期于奮決。若縱其至此,兩寇相連,轉(zhuǎn)河北之糧以相資給,則伊、洛之間戰(zhàn)斗不已。今宜分兵守營,深其溝防,即世充欲戰(zhàn),慎勿出兵。大王親率猛銳,先據(jù)成皋之險,訓兵坐甲,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師,當我堂堂之勢,一戰(zhàn)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不過兩旬,二國之君,可面縛麾下。若退兵自守,計之下也。"太宗納之,卒擒建德。東都平,太宗入觀隋氏宮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進曰:"竊聞峻宇雕墻,殷辛以滅;土階茅棟,唐堯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飾,漢后罷露臺之費,故漢祚延而秦禍速,自古如此。后主曾不能察,以萬乘之尊,困一夫之手,使土崩瓦解,取譏后代,以奢虐所致也。"太宗悅其對。及軍還,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太宗初授天策上將、尚書令,命收與世南并作第一讓表,竟用收者。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園中,獲白魚,命收為獻表,收援筆立就,不復停思,時人推其二表贍而速。從平劉黑闥,封汾陰縣男。武德六年,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與房玄齡、杜如晦特蒙殊禮,受心腹之寄。又嘗上書諫獵,太宗手詔曰:"覽讀所陳,實悟心膽,今日成我,卿之力也。明珠兼乘,豈比來言,當以誡心,書何能盡!今賜卿黃金四十鋌,以酬雅意。"七年,寢疾,太宗遣使臨問,相望于道。尋命輿疾詣府,太宗親以衣袂撫收,論敘生平,潸然流涕。尋卒,年三十三。太宗親自臨哭。哀慟左右。與收從父兄子元敬書曰:"吾與卿叔共事,或軍旅多務,或文詠從容。何嘗不驅(qū)馳經(jīng)略,款曲襟抱?比雖疾苦,日冀痊除,何期一朝,忽成萬古!追尋痛惋,彌用傷懷。且聞其兒子幼小,家徒壁立,未知何處安置?宜加安撫,以慰吾懷。"因使人吊祭,贈物三百段。及后,遍圖學士等形像。太宗嘆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圖其像。"及登極,顧謂房玄齡曰:"薛收若在,朕當以中書令處之。"又嘗夢收如平生,又敕有司特賜其家粟帛。貞觀七年,贈定州刺史。永徽六年,又贈太常卿,陪葬昭陵。文集十卷。

元敬,隋選部侍郎邁子也。有文學,少與收及收族兄德音齊名,時人謂之"河東三鳳"。收為長雛,德音為鸑鷟,元敬以年最小為鹓雛。武德中,元敬為秘書郎,太宗召為天策府參軍,兼直記室。收與元敬俱為文學館學士。時房、杜等處心腹之寄,深相友托,元敬畏于權(quán)勢,竟不之狎,如晦常云:"小記室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太宗入東宮,除太子舍人。時軍國之務,總于東宮,元敬專掌文翰,號為稱職。尋卒。

收子元超。元超早孤,九歲襲爵汾陰男。及長,好學,善屬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靜縣主,累授太子舍人,預撰《晉書》。高宗即位,擢拜給事中,時年二十六。數(shù)上書陳君臣政體及時事得失,高宗皆嘉納之。俄轉(zhuǎn)中書舍人,加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中書省有一盤石,初,道衡為內(nèi)史侍郎,嘗踞而草制,元超每見此石,未嘗不泫然流涕。永徽五年,丁母憂解。明年,起授黃門侍郎,兼檢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辭,兼好引寒俊,嘗表薦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貞等十余人,由是時論稱美。后以疾出為饒州刺史。三年,拜東臺侍郎。右相李義府以罪配流巂州,舊制,流人禁乘馬,元超奏請給之,坐貶為簡州刺史。歲余,西臺侍郎上官儀伏誅,又坐與文章款密,配流巂州。上元初,遇赦還,拜正諫大夫。三年,遷中書侍郎,尋同中書門下三品。時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酋長亦持弓矢而從。元超以為既非族類,深可為虞,上疏切諫,帝納焉。時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與諸王同預私宴。又重其文學政理之才,曾謂元超曰:"長得卿在中書,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東都,太子于京師監(jiān)國,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臨行謂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閑庶務,關(guān)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爾。"于是元超表薦鄭祖玄、鄧玄挺、崔融為崇文館學士。又數(shù)上疏諫太子,高宗知而稱善,遣使慰諭,賜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祿大夫,聽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學知名,圣歷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諫大夫。元超從子稷。

稷舉進士,累轉(zhuǎn)中書舍人。時從祖兄曜為正諫大夫,與稷俱以辭學知名,同在兩省,為時所稱。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士。好古博雅,尤工隸書。自貞觀、永徽之際,虞世南、褚遂良時人宗其書跡,自后罕能繼者。稷外祖魏徵家富圖籍,多有虞、褚舊跡,稷銳精模仿,筆態(tài)遒麗,當時無及之者。又善畫,博探古跡。睿宗在藩,留意于小學,稷于是特見招引,俄又令其子伯陽尚仙源公主。及踐祚,累拜中書侍郎,與蘇颋等對掌制誥。俄與中書侍郎崔日用參知政事。睿宗以鐘紹京為中書令,稷勸令禮讓,因入言于帝曰:"紹京素無才望,出自胥吏,雖有功勛,未聞令德。一朝超居元宰,師長百僚,臣恐清濁同貫,失于圣朝具瞻之美。"帝然其言,因紹京表讓,遂轉(zhuǎn)為戶部尚書。稷又于帝前面折崔日用,遞相短長,由是罷知政事,遷左散騎常侍,歷工部、禮部二尚書。以翊贊睿宗功封晉國公,賜實封三百戶,除太子少保。睿宗常召稷入宮中參決庶政,恩遇莫與為比。及竇懷貞伏誅,稷以知其謀,賜死于萬年縣獄中。子伯陽,以尚公主拜右千牛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亦以功封安邑郡公,別食實封四百戶。及父死,特免坐,左遷晉州員外別駕。尋而配徙嶺表,在道自殺。伯陽子談,開元十六年,尚常山公主,拜駙馬都尉、光祿員外卿,旬日暴卒。

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父察,陳吏部尚書;入隋,歷太子內(nèi)舍人、秘書丞、北絳公,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陳亡,察自吳興始遷關(guān)中。思廉少受漢史于其父,能盡傳家業(yè),勤學寡欲,未嘗言及家人產(chǎn)業(yè)。在陳為揚州主簿,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臨終令思廉續(xù)成其志。丁繼母憂,廬于墓側(cè),毀瘠加人。服闋,補河間郡司法書佐。思廉上表陳父遺言,有詔許其續(xù)成《梁》、《陳史》。煬帝又令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qū)宇圖志》。后為代王侑侍讀。會義師克京城,侑府僚奔駭,唯思廉侍王,不離其側(cè)。兵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于王。"眾服其言,于是布列階下。高祖聞而義之,許其扶侑至順陽閣下,泣拜而去。觀者咸嘆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謂乎!"高祖受禪,授秦王文學。后太宗征徐圓朗,思廉時在洛陽,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jié),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遺之,書曰:"想節(jié)義之風,故有斯贈。"尋引為文學館學士。太宗入春宮,遷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寫其形像,列于《十八學士圖》,令文學褚亮為之贊,曰:"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三年,又受詔與秘書監(jiān)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xù)成父書,并推究陳事,刪益博綜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賜彩絹五百段,加通直散騎常侍。思廉以藩邸之舊,深被禮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無隱。太宗將幸九成宮,思廉諫曰:"離宮游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固非情好游賞也。"因賜帛五十匹。九年,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謚曰康,賜葬地于昭陵。子處平,官至通事舍人。處平子璹、珽,別有傳。

顏籀,字師古,雍州萬年人,齊黃門侍郎之推孫也。其先本居瑯邪,世仕江左。及之推,歷事周、齊,齊滅,始居關(guān)中。父思魯,以學藝稱,武德初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師古少傳家業(yè),博覽群書,尤精詁訓,善屬文。隋仁壽中,為尚書左丞李綱所薦,授安養(yǎng)尉。尚書左仆射楊素見師古年弱貌羸,因謂曰:"安養(yǎng)劇縣,何以克當?"師古曰:"割雞焉用牛刀。"素奇其對。到官果以干理聞。時薛道衡為襄州總管,與高祖有舊,又悅其才,有所綴文,嘗使其掎摭疵病,甚親昵之。尋坐事免,歸長安,十年不得調(diào),家貧,以教授為業(yè)。

及起義,師古至長春宮謁見,授朝散大夫。從平京城,拜敦煌公府文學,轉(zhuǎn)起居舍人,再遷中書舍人,專掌機密。于時軍國多務,凡有制誥,皆成其手。師古達于政理,冊奏之工,時無及者。太宗踐祚,擢拜中書侍郎,封瑯邪縣男。以母憂去職。服闋,復為中書侍郎。歲余,坐事免。太宗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訛謬,令師古于秘書省考定《五經(jīng)》,師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復遣諸儒重加詳議,于時諸儒傳習已久,皆共非之。師古輒引晉、宋已來古今本,隨言曉答,援據(jù)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莫不嘆服。于是兼通直郎、散騎常侍,頒其所定之書于天下,令學者習焉。貞觀七年,拜秘書少監(jiān),專典刊正。所有奇書難字,眾所共惑者,隨疑剖析,曲盡其源。是時多引后進之士為讎校,師古抑素流,先貴勢,雖富商大賈亦引進之,物論稱其納賄,由是出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謂之曰"卿之學識,良有可稱,但事親居官,未為清論所許。今之此授,卿自取之。朕以卿曩日任使,不忍遐棄,宜深自誡勵也。"于是復以為秘書少監(jiān)。師古既負其才,又早見驅(qū)策,累被任用,及頻有罪譴,意甚喪沮。自是闔門守靜,杜絕賓客,放志園亭,葛巾野服。然搜求古跡及古器,耽好不已。俄又奉詔與博士等撰定《五禮》,十一年,《禮》成,進爵為子。時承乾在東宮,命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編之秘閣,賜師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十五年,太宗下詔,將有事于泰山,所司與公卿并諸儒博士詳定儀注。太常卿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為封禪使,參考其儀,時論者競起異端。師古奏曰:"臣撰定《封禪儀注書》在十一年春,于時諸儒參詳,以為適中。"于是詔公卿定其可否,多從師古之說,然而事竟不行。師古俄遷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十九年,從駕東巡,道病卒,年六十五,謚曰戴。有集六十卷。其所注《漢書》及《急就章》,大行于世。永徽三年,師古子揚庭為符璽郎,又表上師古所撰《匡謬正俗》八卷。高宗下詔付秘書閣,仍賜揚庭帛五十匹。

師古弟相時,亦有學業(yè)。武德中,與房玄齡等為秦府學士。貞觀中,累遷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有諍臣之風。尋轉(zhuǎn)禮部侍郎。相時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賜以醫(yī)藥。性仁友,及師古卒,不勝哀慕而卒。師古叔父游秦,武德初累遷廉州刺史,封臨沂縣男。時劉黑闥初平,人多以強暴寡禮,風俗未安,游秦撫恤境內(nèi),敬讓大行。邑里歌曰:"廉州顏有道,性行同莊、老。愛人如赤子,不殺非時草。"高祖璽書勞勉之。俄拜鄆州刺史,卒于官。撰《漢書決疑》十二卷,為學者所稱,后師古注《漢書》,亦多取其義耳。

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人,隋鴻臚少卿熙之子也。先居敦煌,代為河西右族。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大業(yè)末,為藥城長,以世亂不就職。及義旗建,淮安王神通據(jù)太平宮,自稱總管,以德棻為記室參軍。高祖入關(guān),引直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元年,轉(zhuǎn)起居舍人,甚見親待。五年,遷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高祖問德棻曰:"比者,丈夫冠、婦人髻,競為高大,何也?"對曰:"在人之身,冠為上飾,所以古人方諸君上。昔東晉之末,君弱臣強,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嚴,衣服之制,俄亦變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時承喪亂之余,經(jīng)籍亡逸,德棻奏請購募遺書。重加錢帛,增置楷書,令繕寫。數(shù)年間,群書略備。德棻嘗從容言于高祖曰:"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周、隋遭大業(yè)離亂,多有遺闕。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shù)年后,恐事跡湮沒。陛上既受禪于隋,復承周氏歷數(shù),國家二祖功業(yè),并在周時。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鑒今古?如臣愚見,并請修之。"高祖然其奏,下詔曰:

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伏羲以降,周、秦斯及,兩漢傳緒,三國受命,迄于晉、宋,載籍備焉。自有魏南徙,乘機撫運,周、隋禪代,歷世相仍。梁氏稱邦,跨據(jù)淮海;齊遷龜鼎,陳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綿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至于發(fā)跡開基,受終告代,嘉謀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績,無乏于時。然而簡牘未編,紀傳咸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余烈遺風,倏焉將墜。朕握圖馭宇,長世字人,方立典謨,永垂憲則。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yè)、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可修齊史,秘書監(jiān)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

瑀等受詔,歷數(shù)年,竟不能就而罷。貞觀三年,太宗復敕修撰,乃令德棻與秘書郎岑文本修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修齊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陳史,秘書監(jiān)魏徵修隋史,與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總監(jiān)諸代史。眾議以魏史既有魏收、魏彥二家,已為詳備,遂不復修。德棻又奏引殿中侍御史崔仁師佐修周史,德棻仍總知類會梁、陳、齊、隋諸史。武德已來創(chuàng)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六年,累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賜爵彭陽男。十年,以修周史賜絹四百匹。十一年,修《新禮》成,進爵為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賜帛二百匹。十五年,轉(zhuǎn)太子右庶子。承乾敗,隨例除名。十八年,起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尋有詔改撰《晉書》,房玄齡奏德棻令預修撰,當時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書成,除秘書少監(jiān)。

永徽元年,又受詔撰定律令,復為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jiān)修國史及《五代史志》。尋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士。時高宗初嗣位,留心政道,嘗召宰臣及弘文館學士于中華殿而問曰:"何者為王道;霸道?又孰為先后?"德棻對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術(shù),漢則雜而行之;魏、晉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為最,而行之為難。"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為要?"德棻對曰:"古者為政,清其心,簡其事,以此為本。當今天下無虞,年谷豐稔,薄賦斂,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為政之要道,莫過于此。"高宗曰:"政道莫尚于無為也。"又問曰:"禹、湯何以興?桀、紂何以亡?"德棻對曰:"《傳》稱:'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妹喜、妲己,誅戮諫者,造炮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悅,既罷,各賜以繒彩。四年,遷國子祭酒,以修貞觀十三年以后實錄功,賜物四百段,兼授崇賢館學士。尋又撰《高宗實錄》三十卷,進爵為公。龍朔二年,表請致仕,許之,仍加金紫光祿大夫。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謚曰憲。德棻暮年尤勤于著述,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預。

自武德已后,有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李仁實前后修撰國史,頗為當時所稱。

鄧世隆者,相州人也。大業(yè)末,王世充兄子太,守河陽,引世隆為賓客,大見親遇。及太宗攻洛陽,遣書諭太,世隆為復書,言辭不遜。洛陽平后,世隆懼罪,變姓名,自號隱玄先生,竄于白鹿山。貞觀初,征授國子主簿,與崔仁師、慕容善行、劉顗、庾安禮、敬播等俱為修史學士。世隆負宿罪,猶不自安。太宗聞之,遣房玄齡諭之曰:"爾為王太作書,誠合重罪,但各為其主,于朕豈有惡哉?朕今為天子,何能追責匹夫之過?爾宜坦然,勿懷危懼也。"擢授著作佐郎,歷衛(wèi)尉丞。初,太宗以武功定海內(nèi),櫛風沐雨,不暇于詩書。暨于嗣業(yè),進引忠良,銳精思政。數(shù)年之后,道致隆平,遂于聽覽之暇,留情文史。敘事言懷,時有構(gòu)屬,天才宏麗,興托玄遠。貞觀十三年,世隆上疏請編錄御集,太宗竟不許之。世隆又采隋代舊事,撰為《東都記》三十卷。遷著作郎。尋卒。

顧胤者,蘇州吳人也。祖越,陳給事黃門侍郎。父覽,隋秘書學士。胤,永徽中歷遷起居郎,兼修國史。撰《太宗實錄》二十卷成,以功加朝散大夫,授弘文館學士。以撰武德、貞觀兩朝國史八十卷成,加朝請大夫,封余杭縣男,賜帛五百段。龍朔三年,遷司文郎中。尋卒。胤又撰《漢書古今集》二十卷,行于代。子琮,長安中為天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李延壽者,本隴西著姓,世居相州。貞觀中,累補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嘗受詔與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預撰《晉書》,尋轉(zhuǎn)御史臺主簿,兼直國史。延壽嘗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歷遷符璽郎,兼修國史,尋卒。調(diào)露中,高宗嘗觀其所撰《政典》,嘆美久之,令藏于秘閣,賜其家帛五十段。延壽又嘗刪補宋、齊、梁、陳及魏、齊、周、隋等八代史,謂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頗行于代。

李仁實,魏州頓丘人。官至左史。嘗著《格論》三卷、《通歷》八卷、《戎州記》,并行于時。

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也。祖碩,后魏南臺丞。父安,齊青州法曹參軍。穎達八歲就學,日誦千余言。及長,尤明《左氏傳》、《鄭氏尚書》、《王氏易》、《毛詩》、《禮記》,兼善算歷,解屬文。同郡劉焯名重海內(nèi),穎達造其門。焯初不之禮,穎達請質(zhì)疑滯,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穎達固辭歸,焯固留不可。還家,以教授為務。隋大業(yè)初,舉明經(jīng)高第,授河內(nèi)郡博士。時煬帝征諸郡儒官集于東都,令國子秘書學士與之論難,穎達為最。時穎達少年,而先輩宿儒恥為之屈,潛遣刺客圖之。禮部尚書楊玄感舍之于家,由是獲免。補太學助教。屬隋亂,避地于武牢。太宗平王世充,引為秦府文學館學士。武德九年,擢授國子博士。貞觀初,封曲阜縣男,轉(zhuǎn)給事中。時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穎達數(shù)進忠言,益見親待。太宗嘗問曰:"《論語》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穎達對曰:"圣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nèi)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度不可知。《易》稱'以蒙養(yǎng)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對。六年,累除國子司業(yè)。歲余,遷太子右庶子,仍兼國子司業(yè)。與諸儒議歷及明堂,皆從穎達之說。又與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騎常侍。十一年,又與朝賢修定《五禮》,所有疑滯,咸諮決之。書成,進爵為子,賜物三百段。庶人承乾令撰《孝經(jīng)義疏》,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guī)諷之道,學者稱之。太宗以穎達在東宮數(shù)有匡諫,與左庶子于志寧各賜黃金一斤、絹百匹。十二年,拜國子祭酒,仍侍講東宮。十四年,太宗幸國學觀釋奠,命穎達講《孝經(jīng)》,既畢,穎達上《釋奠頌》,手詔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穎達每犯顏進諫。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謂曰:"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面折?"穎達對曰:"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先是,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諸儒受詔撰定《五經(jīng)》義訓,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經(jīng)正義》。太宗下詔曰:"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圣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付國子監(jiān)施行,賜穎達物三百段。時又有太學博士馬嘉運駁穎達所撰《正義》,詔更令詳定,功竟未就。十七年,以年老致仕。十八年,圖形于凌煙閣,贊曰:"道光列第,風傳闕里。精義霞開,掞辭飚起。"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謚曰憲。

司馬才章者,魏州貴鄉(xiāng)人也。父烜,博涉《五經(jīng)》,善緯候。才章少傳其業(yè)。隋末為郡博士,貞觀六年,左仆射房玄齡薦之,屢蒙召問,擢授國子助教,論議該洽,學者稱之。

王恭者,滑州白馬人也。少篤學,博涉《六經(jīng)》。每于鄉(xiāng)閭教授,弟子自遠方至數(shù)百人。貞觀初,征拜太學博士,其所講《三禮》,皆別立義證,甚為精博。蓋文懿、文達等皆當時大儒,罕所推借,每講《三禮》,皆遍舉先達義,而亦暢恭所說。

馬嘉運者,魏州繁水人也。少出家為沙門,明于《三論》。后更還俗,專精儒業(yè),尤善論難。貞觀初,累除越王東閣祭酒。頃之,罷歸,隱居白鹿山。十一年,召拜太學博士,兼弘文館學士,預修《文思博要》。嘉運以穎達所撰《正義》頗多繁雜,每掎摭之,諸儒亦稱為允當。高宗居春宮,引為崇賢館學士。數(shù)與洗馬秦暐侍講殿中,甚蒙禮異。十九年,遷國子博士卒。

史臣曰:唐德勃興,英儒間出,佐命協(xié)力,實有其人。薛收左右厥猷,經(jīng)謀雅道,不幸短命,殲我良士。上言"恨不圖形,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才可知矣。元敬藻翰明敏,而畏權(quán)勢,竟不狎房、杜,深沉至慎,不亦優(yōu)哉!元超藉父風望,弼亮宏略,諒非其罪,而再遷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謀,汲引多才,以隆弘納,其感恩之重,時其聞諸?有始有卒,其殆庶幾乎!稷出自名家,涉于大用,及自貽謀釁,如貞亮何?姚思廉篤學寡欲,受漢史于家尊,果執(zhí)明義,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及筆削成書,箴規(guī)翊圣,言其命世,亦當仁乎!師古家籍儒風,該博經(jīng)義,至于詳注史策,探測典禮,清明在躬,天有才格。然而三黜之負,竟在時譏,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令狐德棻貞度應時,待問平直。征舊史,修新禮,以暢國風;辨治亂,談王霸,以資帝業(yè)。"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其斯之謂歟!鄧世隆國史時譽,固有諒直。其復書不遜,何不知之甚也!上疏請編御集,其弼直乎!顧胤清芬,可觀彝范,積善余慶,其有子哉!李延壽研考史學,修撰刪補,克成大典,方之班、馬,何代無人?仁實據(jù)摭,抑又次焉。孔穎達風格高爽,幼而有聞,探賾明敏,辨析應對,天有通才。人道惡盈,必有毀訐,及《正義》炳煥,乃異人也,雖其掎摭,亦何損于明?司馬才章藉時崇儒,明核致業(yè);王恭弘闡聲教,禮學研詳;馬嘉運達識自通,克成典雅。并符才用,潤色丹青,其掎摭繁雜,蓋求備者也。

贊曰:河東三鳳,俱瑞黃圖。棻為良史,穎實名儒。解經(jīng)不窮,希顏之徒。登瀛入館,不其盛乎!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史籍選要

舊唐書薛收傳言文翻譯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以下是我整理的關(guān)于舊唐書薛收傳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舊唐書·薛收傳

原文 :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年十二,解屬文。大業(yè)末,郡舉秀才,固辭不應。義旗起,遁于首陽山,將協(xié)義舉。蒲州 通守堯君素潛知收謀,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內(nèi),收乃還城。秦府記室房玄齡薦之于太宗,即日召見,問以經(jīng)略,收辯對縱橫,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時太宗專任征伐,檄書露布,多出于收。言辭敏速,還同宿構(gòu),馬上即成,曾無點竄。太宗討王世充也,竇建德率兵來拒,諸將皆以為宜且退軍,以觀賊形勢。收獨建策曰:“世充據(jù)有東都,府庫填積,其兵皆是江淮精銳,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為我所持,求戰(zhàn)不可。建德親總軍旅,來拒我?guī)煟喈敱M彼驍雄,期于奮決。若縱其至此,兩寇相連,轉(zhuǎn)河北之糧以相資給,則伊、洛之間戰(zhàn)斗不已。今宜分兵守營,深其溝防,即世充欲戰(zhàn),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師,當我堂堂之勢,一戰(zhàn)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計之下也。”太宗納之,卒擒建德。東都平,太宗入觀隋氏宮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進曰:“竊聞峻宇雕墻,殷辛以滅;土階茅棟,唐堯以昌。秦增阿房之飾,漢罷露臺之費,故漢祚延而秦禍速,自古如此。”太宗悅其對。及軍還,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園中,獲白魚,命收為獻表,收援筆立就,不復停思。嘗上書諫獵,太宗手詔曰:“覽讀所陳,實悟心膽,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賜卿黃金四十鋌,以酬雅意。”七年,寢疾,太宗遣使臨問,相望于道。尋命輿疾詣府,太宗親以衣袂撫收,論敘生平,潸然流涕。尋卒,年三十三。太宗親自臨哭,哀慟左右。

( 《舊唐書 ·薛收傳》)

譯文 :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十二歲時,就會寫文章。大業(yè)末年,郡里舉薦他為秀才,他堅決推辭不去應召。有人舉起反隋的義旗,薛收便躲入首陽山,準備幫助義軍。蒲州通守堯君素私下了解到薛收有此預謀,于是派人把薛收的生母王氏迎接安置到城內(nèi)居住,薛收于是回到城里。秦府記室房玄齡向唐太宗推薦薛收,太宗當天就召見他,拿經(jīng)營治理方面的事問他,薛收論辯應對無所顧忌,都合乎太宗心意。被授為秦府主簿。當時太宗專門負責出征討伐,軍內(nèi)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之手。薛收寫文章言辭敏捷,就如同事先構(gòu)思好了一樣,立馬就寫成,竟沒有刪改。太宗討伐王世充,竇建德率兵前來抵抗,眾將領(lǐng)都認為應該暫且退兵,來觀察敵人的形勢。只有薛收建議說:“王世充據(jù)有東都,府庫充實,他的士兵都是江淮的精銳,他所憂慮的是缺乏食物,因此被我軍牽制,求戰(zhàn)而不得。竇建德親自統(tǒng)領(lǐng)軍隊,來抵抗我軍,也應該是傾盡了他的驍勇雄武之士,期望在奮力決戰(zhàn)中獲勝。如果放任他來到這里,兩支敵軍連成一體,轉(zhuǎn)運河北的糧食來互相供應幫助,那么伊、洛之間的戰(zhàn)斗就停不下來。如今應該分兵守營,深挖防御工事,如果王世充想戰(zhàn),一定不要出兵。竇建德用疲弊之軍隊,抵擋陣勢整齊強大的`我軍,一戰(zhàn)必能擊敗他們。竇建德失敗之后,王世充自然就會被攻破。如果退兵自守,是下策呀。”太宗采納了薛收的建議,最終擒獲了竇建德。東都平定,太宗進入隋朝宮室觀看,感嘆隋后主用盡人力來放縱自己奢侈。薛收進諫道:“我私下聽說建設高大華麗的建筑,殷朝的辛(指商紂王)因此而亡;居住簡陋的草屋,唐堯因此昌盛。秦始皇增建豪華的阿房宮,漢朝建立后省去了建造露臺的花費,所以漢朝福分延長而秦朝災禍來得快,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太宗為薛收的回答感到高興。等軍隊回來,授予薛收天策府記事參軍的官職。太宗曾陪著高祖在后園中游玩,得到了一條白魚,讓薛收寫獻表,薛收拿起筆立即就寫,不再停筆思考。薛收曾上書進諫太宗打獵的事,太宗親手寫詔書說:“閱讀(你)所寫的內(nèi)容,實在是讓我受到啟發(fā),今日我能成功,是您的力量呀。現(xiàn)在賜給你四十鋌黃金,來酬答你美好的心意。”武德七年,薛收臥病,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問候,來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不久,太宗急忙又命人駕車來到薛收府上,太宗親自用衣袖安撫薛收,與他敘談生平往事,潸然淚下。不久薛收病逝,時年三十三歲。太宗親自來吊唁痛哭,讓周圍的人也非常悲傷。

獲白魚為什么獻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白魚為什么會變黑、獲白魚為什么獻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0706.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