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為什么要寫天凈沙秋(天凈沙秋元白樸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白樸為什么要寫天凈沙秋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天凈沙秋元白樸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天凈沙秋的寫作背景,作者白樸。
寫作背景
白樸《天凈沙》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這首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今南京)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白樸不愿在元朝廷做官,卻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小令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
這是一支散曲。散曲也是一種音樂文學,于宋、金之際在民間逐漸興起。隨著金、元的入主中原,女真族和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也隨之傳入,這些“胡樂”同漢族民間俚謠俗曲相結合,形成一種有別于燕樂(詞所配的音樂)的新聲,這就是“北曲”。
配合這種北曲演唱的歌詞就成為一種新型的詩歌體裁,被稱為“曲”或“曲子”。元代是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為戲劇文學,散曲為詩歌)的鼎盛時期,與“唐詩”、“宋詞”并稱為“元曲”。
散曲跟詞一樣,也是一種合樂的長短句型的格律詩歌,又稱清曲、清唱、樂府,這是從其合樂的性質而言的;又稱“詞余”,這是因為曲是在詞之后出現而仿照“詩余”來稱呼的。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和帶過曲。小令指單支小曲。
形式短小,精煉活潑,寫景、言情、詠史、抒懷、諷時都極為自由,所以最為盛行。散曲的每支曲子都屬于某一宮調,都有一個曲牌,有的還另有一個題目。白樸的這首散曲屬于“越調”(宮調名),曲牌是“天凈沙”,曲題是“秋”。書寫時可標點為【越調】《天凈沙·秋》。
這首小令題名為《秋》,但是整首曲子都沒有一個“秋”字,而每一句又都是扣住“秋”字來著筆,寥寥數筆,描繪了清秋日落時分的鄉野景色,寫足了秋天的神韻。
擴展資料
天凈沙·秋
元代: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
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
鑒賞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元白樸在什么環境下寫的天凈沙秋為什么寫這首詞。
天凈沙·秋
作者: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如果聯系白樸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態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會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愿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還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于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恨之情。
詩人白樸為什么寫天凈沙 秋
同曲異景,虛實對照——讀白樸《天凈沙·秋》
【越調】 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1226—約1306),元代散曲作家、詞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燠州(現在山西省河曲縣人),出生于金末一個官僚家庭,在年幼時遭遇金亡變故,與父母失散,隨父母好友著名詩人元好問流亡山東,得到元好問的培育。長大后,拒絕仕元,遷居金陵(現在南京市),過上隱居生活,縱情山水,以詩酒為樂。在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繪了兩幅圖畫,色彩明暗對比鮮明,虛實對照,情從景出。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繪的。作者擷取了六種自然景物:村、日、霞、煙、樹、鴉,再用孤、落、殘、輕、老、寒等六個感情色彩一致的詞加以點染。六個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畫面籠罩著一派蕭瑟的氣氛,令人感到濃濃的秋意,照應了題目“秋”。“落日殘霞”不僅點明了是傍晚時分,更傳遞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惆悵之感。孤零零的小村莊,樹木枯老,烏鴉出沒,一點生氣都沒有,又繚繞著飄渺迷蒙的“輕煙”,這樣的畫面使人不由得會產生一種凄涼、撲朔迷離的情思。在這里,作者正是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蕭瑟、冷清,看那“一點飛鴻影下”的景象,“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幅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與前一幅畫面在環境氣氛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同樣是秋天之景,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較這兩幅畫面是找不到明確的答案的,如果聯系白樸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態度,答案就不難明白了。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二》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愿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于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憎之情。
詩人白樸為什么寫天凈沙 秋,拜托!!!!!!
因為作者在寄情于山水之間時,偶然看到此秋景,覺得此景宛如一幅美妙動人的山水田園畫,便一時興起,坐下了這首散曲。
拜托拜托,希望采納!
希望采納啊!謝謝!
天凈沙秋的寫作背景是什么?作者白樸介紹。
寫作背景是:元代漢族文人受到民族政策的影響,普遍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白樸也是如此。白樸其人,在失望中絕望,最終無意于仕途,不愿做官,因此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由冷寂惆悵之感到開朗希望的情懷。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據《錄鬼簿》載,作有雜劇15種(一說16種),今存《墻頭馬上》、《梧桐雨》、《東墻記》3種。所作散曲現存小令30余首,套數4套,多寫隱逸嘆世、男女戀情和自然風光等,語言質樸,風格清麗。另有《天籟集》二卷。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