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如何鑒賞(怎樣寫詩歌鑒賞)
很多朋友對于詩歌如何鑒賞和怎樣寫詩歌鑒賞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導語:很多人在看古詩詞時,有時覺得某首詩詞很好,但真要其說出個所以然,卻覺得無從下手。詩歌鑒賞對有一定文學積累的人來說有時是一種直觀的感受、感性的理解,這固然和缺乏積累有關,但欣賞詩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規律可循的。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一、知人論世,走近作者
文學是對生活的藝術反映,詩歌也不例外。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經歷不同,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藝術風格也會不同,因此走近作者、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對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不無益處的。這就叫“頌其詩,讀其書”要“知其人”、“論其世”。
如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吏,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徜徉于山水田園之間。可以說田園生活是他詩作的重要題材,因此后人稱他為“田園詩人”。綜觀陶淵明的田園詩,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有了對陶淵明的相關了解,我們便不難理解他的'詩作。
例如《歸園田居》第三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比娧笠缰挥袆趧诱卟拍芨惺艿降南矏偂6悦珴蓶|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著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和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在他們身上閃爍著馬克思主義者的人格光輝。讀他們的詩便能體會到“此去泉臺召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壯志雄心(陳毅《梅嶺三章》),還有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偉大抱負(毛澤東《沁園春雪》)??梢哉f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作正是他們的崇高理想、浩然正氣和人格光輝的真實寫照。因此讀其詩便如讀其人,知其人便可知其詩。
二、品味語言,感悟詩情
如果說一首詩如同一棵花樹,那么,詩中的文字便是枝葉,而詩中的情感才是粲然的花朵,也就是說,語言是詩情的載體,詩情才是語言的精華。讀詩如不細品詩中的情感,那就如同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細品詩中的情感,便如同走進了詩人的心里,而詩情的感悟應從品味語言入手。品讀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從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詩句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的報國之志,而“夜闌臥聽風吹雨”讓我們看到的是一顆深沉的憂國之心。當然感悟詩情不能泛泛而論,就拿送別詩來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寫送友人西赴邊陲,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要經受萬里征途的跋涉,飽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那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誠摯情誼的瓊漿,它里面不僅有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且還有對友人只身赴邊的牽掛,如若不信,那“西出陽關無故人”便是最好的佐證。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送友人東下揚州,揚州乃是當時的繁華之地,因此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字里行間,除了有對友人的一往深情,還有對繁華之地的無限向往。值得一提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乃是送別詩中的奇葩,它一改往常送別詩的離情別緒,直抒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懷,不是么?“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正表達的是詩人對友人的寬慰、勸勉之情嗎?這些情感都蘊含于字里行間,我們只有反復誦讀,用心體會,才能得其真諦。
三、把握意象,領略畫意
詩情與畫意相伴而生。詩情是抽象的,它必須通過具體的意象來表達。因此,讀詩應該抓住具體的意象并借助于豐富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從而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人首先抓住“舟”和“岸”這兩個意象,展示了一幅依依不舍的送別畫面,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將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繼而,詩人借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這個意象,來生動形象地表現汪倫為自己送別的深厚情誼,給人描繪了一幅美麗而又令人陶醉的“桃花潭水”圖,讓人讀了感覺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又如唐代詩人沈如筠的《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痹姷拈_頭通過“雁”和“書(書信)”兩個意象,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獨處空閨的妻子,在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希圖憑借雁足給戍邊的丈夫捎去一封深情的書信,卻因時值春宵深寂,大雁都已南飛,無以傳書,難以訴說衷腸而愁怨不已的情景。
正因為“愁多”,而令思婦輾轉反側,難以入夢,以至于如古詩《明月何皎皎》中所寫的那樣“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接著詩人用“孤月影”和“伏波營”兩個意象來進一步表達思婦的孤獨、寂寞與愁怨,讓我們如同看到了思婦處于極度的憂愁之中,卻又努力地使自己從愁緒中解脫出來而走出戶外仰頭望著“孤月”,并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樣,照在“伏波營”中親人的身上,那種充滿純潔、真摯、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感人畫面依稀可見。
總之,讀詩,只有反復地讀,用心地讀,并借助于豐富的想象,才能品出詩情,繪出畫意,這也許是讀詩所應追求的境界。
如何鑒賞詩歌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 一、知人論世,走近作者
文學是對生活的藝術反映,詩歌也不例外。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經歷不同,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藝術風格也會不同,因此走近作者、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對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不無益處的。這就叫“頌其詩,讀其書”要“知其人”、“論其世”。
二、品味語言,感悟詩情
如果說一首詩如同一棵花樹,那么,詩中的文字便是枝葉,而詩中的情感才是粲然的花朵,也就是說,語言是詩情的載體,詩情才是語言的精華。讀詩如不細品詩中的情感,那就如同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細品詩中的情感,便如同走進了詩人的心里,而詩情的感悟應從品味語言入手。
三、把握意象,領略畫意
詩情與畫意相伴而生。詩情是抽象的,它必須通過具體的意象來表達。因此,讀詩應該抓住具體的意象并借助于豐富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從而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鑒賞詩歌的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梢?,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于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于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于一時一地或并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夸張:夸張是指夸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張)
8.象征:象征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征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11.反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币浴跋s噪”襯“林靜”,以“鳥鳴”襯“山幽”。與對比相比,不難看出反襯是以相反的一方寫另一方,“犧牲”相反的一方來突出另一方,如以動寫靜、以樂寫悲、以黑寫白等;對比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對比雙方不存在誰為誰服務的問題,而是雙方都為某一個目標服務。
12.正襯(烘托):是綠葉對牡丹的襯托,是云彩對明月的烘托。如《山園小梅》的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在這里是虛擬“霜禽”和“粉蝶”對梅的喜愛,烘托自己對梅花的喜愛。正襯與反襯的性質一樣,只是正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同一“立場”,反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相反“立場”。
13.化用:詩詞的詩句是由前人的詩句變化而來。如王實甫《牡丹亭·長亭送別》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借代: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門”是朱紅色的大門,這里代指權貴豪門之家;“絲竹”,“絲”本指琴瑟一類的弦樂器,“竹”本批簫笛一類的管樂器,這里“絲竹”一起代指音樂。
15.通感:一種特殊的比喻?!巴ǜ小本褪前崖犛X、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觸覺“冰泉冷澀”寫聽覺琴聲低沉(“弦凝絕”),傳達出琴聲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時斷時續。
16.互文:一種特殊的省字法,使詩句更精練。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實際是說“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即古時的明月,古時的關;“秦”字后省去了“漢”,“漢”字前省去了“秦”,不僅語言精練,而且給讀者一種時空闊大之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實際上是說“迢迢皎皎牽牛星,皎皎迢迢河漢女”?!靶弁媚_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辭》),實際上說“雄兔腳撲朔眼迷離,雌兔眼迷離腳撲朔”,所以兩兔在地上跑時很難分辨出誰雄誰雌。
詩歌鑒賞的方法
詩歌鑒賞的方法
詩歌是作者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節奏鮮明和諧精練的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式樣。鑒賞詩歌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理解詩歌中的形象。
詩歌中的'形象(又叫意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把握形象的特證,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感情,因而詩歌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諷喻意義、隱含意義等,要用心去感受、領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
注意詩歌的不同風格。
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我們欣賞詩歌,要反復誦讀,仔細體味它們風格的差異。
領會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詩歌作品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往往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可以產生強烈的共鳴和感染。所以,我們鑒賞詩歌,正是要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去感受作品中鮮明的形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