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詞及聲調十六字令(如何寫十六字令詩詞)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填詞及聲調十六字令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如何寫十六字令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竹韻格律學堂】第三十課(解讀詞牌·十六字令)
主講/ 邊義
單調小令,只十六字,因此得名,乃常見律詩中字數最少者。《欽定詞譜》卷一以《歸字謠》一體列目,言:“蔡伸詞名《蒼梧謠》,周玉晨詞名《十六字令》,袁去華詞亦名《歸字謠》。有刻《歸梧謠》者誤”。以張孝祥詞為本體立譜,其按語曰:“張孝祥詞三首,皆以‘歸’字起韻,蔡伸詞以‘天’字起韻,袁去華詞以‘歸’字起韻,皆一字句也。元《天機余錦》周玉晨詞:‘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本以一字句起,《詞綜》及《草堂別集》,誤‘眠’字為‘明’,遂以‘明月影’三字為起句者,誤。”
由此可知,有以《歸梧謠》為《十六字令》別名者,乃《歸字謠》刻板之誤。詞中另有《歸字謠》一調,如歐陽修《歸字謠》詞:春艷艷,江上晚山三四點。柳絲如剪花如染,香閨寂寞門半掩,愁眉斂,淚珠滴破胭脂臉。”屬雙調三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句三仄韻。以七言為主體。而《十六字令》只有單調平韻,通篇只有一個七言句,體式大別,不容混淆。
《填詞名解》卷一言:“《十六令》有二體,以字數也。其單起者又名《蒼梧謠》。”另有清代黃德貞詞名《花嬌女》。
〔選解提要〕
此為選解開篇第一調,體悟要點有二:一是長短句交錯的特殊節奏,乃詞律有別于詩律重要特征之一;二是詞律受詩律影響甚深,此調中五言句和七言句之第一字字皆不拘平仄,與律詩之常規變格完全相同。而此七言句在詩律中為需“避孤平”之特殊句式,詞中沿襲此律。
[譜例]
天。(一字獨句)。
休使圓蟾照客眠。(七言,避孤平)。
人何在,桂影自嬋娟。(五言,一不拘)
(蔡伸《蒼梧謠》。單調小令,四句十六字三平韻)
[譜例]
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句式解說]
首句單字獨句。第二句按七言詩律變格需避孤平,其第三字通常不變,第五字則可由仄變平成“古風式句尾”。第三句中三個字皆平仄不變,屬限平限仄之“特殊定式”。
所謂“古風式句尾”為詩律中術語。指末三字呈“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狀態者,古風中習用之。其中前三種,于律詩中初為“特殊變格”習用者多了,則成“習用用變格”方式,詞承詩律,亦多有此變,后者“平平平”又稱“三平調”。詩律中除特殊拗救時偶有出現,通常視為就僅次于“孤平”的第二大忌,詞中亦較少見。
[標譜說明]
欽定詞譜只收一體,以張孝祥之《歸字謠》為正體標譜。白香詞譜未收此調。龍榆生之《唐宋詞格律》收錄蔡伸、張孝祥詞各一首,所標平仄變格譜與《欽譜》同。潘慎之《詞律辭典》收十二體標譜亦與《欽譜》同。
[附例]
1、 張孝祥《歸字謠》(正體)
歸,獵獵西風卷繡旗。攔教住,重舉送行杯。
2、袁玉華《歸字謠》(正體)
歸,目斷吾廬曉翠微。斜陽外,白鳥伴山飛。
3、周玉晨《十六字令》(正體)
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
4、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正體)。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墜,賴以柱其間。
(第三句《欽譜》定為“平平仄”,毛澤東詞“天欲墜”第二字“欲”為入聲,屬“以入代平”,故仍以平聲為常格)
5、曹貞吉《蒼梧謠》(變體)
團扇舊,猶堪贈所歡。秋風起,戀戀故人難。
〔本調律析〕
(1) 《十六字令》為單調小令,只見兩體。正體常格十六字,四句三平韻。如譜例蔡伸詞,附例張孝祥、袁玉華、周玉晨、毛澤東詞皆為正格。變體亦十六字,四句兩平韻。因第一句作三字,且不入韻,故較正體少一韻,如附例曹貞吉詞。
此調原本只有一體,為首句單字起式并押平韻者后來在傳抄中斷句失誤,因錯就錯,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欽定詞譜》所言,《詞統》及《草堂別集》收入周玉晨詞“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由于把“眠”字誤為“明”字,前者覺得“明”字單句不合韻,便重新斷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訛傳訛,從而出現三字句起式之變體。曹貞吉《蒼梧謠》便按周玉晨詞的訛傳體所填寫。
(2) 此調正體常格之句式為,一、七、三、五。? 經排序一目了然:四句三平韻。結構布局上的突出特征是長短句交錯,反差較大。一字句起,七言句承,三字句轉,五字句收,起承轉合,騰挪跌宕。
詞在當時是配曲兒唱的,一般是每個詞句一個樂曲。通常情況下,字少之句需拉長聲調。字多之句則每字所占拍節變短。故,字少而緩,字多著急。唱起來節奏緩急便也變化較大。音樂家鄭律成先生為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所譜曲調便深諳其律:第一字山拖音很長,獨占四個拍戲。而第二句快馬加鞭未下鞍則七字為四個拍節,便顯得急促。到第三句驚回首三字四拍,又變緩。結尾第四句離天三尺三,則緩急適中。 從曲調節律上看也給人一種起承轉合之感,詞之曲譜雖然大都不存,但從現在廣東音樂及某些古曲中。我們仍然可以間接體味到詞曲之間的這種配合關系。
(3) 使用獨句是此調重要特色之一,在詞中凡單句獨立者稱為獨句。他獨自構成一個完整意思,按現在標點以句號標志之。此調開篇便用了一個一字獨句起勢,并壓平聲韻,一舉定下全篇的韻味,平穩又扎實。他突兀而起,鶴立雞群,領起全篇,起到指事點題作用。
詞中,凡一字句皆為獨句。如《擷芳詞》《哨遍》等詞中皆有一字獨句,《釵頭鳳》結尾錯、錯、錯則為三個一字疊韻句連用。
接下第二句也是獨句。獨句的存在,是詞與律詩的重大區別之一,凡格律詩,無論五言、六言、七言詩,皆為齊言詩。每首詩中各句字數相當,并兩句構成一聯。而詞則不同,多數詞調中皆長短句并用,有的還連續兩三句才構成一個完整意思。
(4) 此調第二句為仄起平收式七言律句。其平仄變格,定式為中仄平平中仄平,即第一字可以不拘平仄,如蔡伸詞中休字用平聲,張孝祥《歸字謠》中獵字用仄聲,袁玉華《歸字謠》中目字、周玉辰《十六字令》月字,皆為仄聲。足見其第一字不拘平仄。而此句第三個字皆需保持平聲不變,此乃詞襲詩律,按詩律規則,五言平平中仄平句式中,第一字平聲不能變,七言中仄平平中仄平則第三字不能變。否則便稱作犯孤平大忌。詞中五言和七言,大多沿襲詩律,可見詩律對詞律影響之深。
(5) 第三句為不押韻了三字句。這是本調中的一個轉折句。前面的七言長句,忽然跌落到三字句,節奏劇烈變化,聲調昂起,收到轉折跌宕效果。需要特殊,注意者,這個三字句呈平平仄這格式一字不能變。這屬于限平限仄的特殊定式。道理何在,在于抑揚頓挫節奏感,我們反復詠讀幾遍就會感到,在前面兩個平聲的襯托下,末尾仄聲顯得分外突出。縱觀全篇,其他三句都押平聲韻。唯此一句為仄聲尾,并處于通篇發生轉折感的關鍵處,諸多詞家都覺得這句寫成平平仄方得其味,于是約定俗成而不變了。
(6) 運用三字句,也是詞律與詩律重大區別。并使其產生特殊韻味的重要因素之一,詞中之三字句,大致可作仄腳、平腳兩大類,在此調中,用一個不押韻的仄腳句夾在七言句與五言句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因為,三字句可以看作是七言句和五言句中的三字尾,所以在行文上,便能很自然的起到前后協調作用。
在不同詞調中,三字句除單獨運用外,還有連排組合的多種運用方式。這里順便做一些介紹。三字句并用而形成對偶者有:《鷓鴣天》、《漁歌子》、《搗練子》、《秋風清》、《阮郎歸》、《夜游宮》、《多麗》、《蘇幕遮》、《雙調天仙子》、《千秋歲》等。三字句三句以上連用而形成排列組合者,有《三字令》、《酒泉子》、《最高樓》、《六州歌頭》等;三字句疊字疊韻者,有《長相思》、《醉花間》、《霜天曉角》、《祝英臺近》、《平韻格祝英臺近》、《酒泉子》等;三字句做扇形對偶者如《滿江紅》; 三字排偶者有《訴衷情》、《行香子》、《金人捧玉盤》、《最高樓》、《六州歌頭》等。三字獨句者如《摸魚兒》、《蘭陵王》。他們各有不同用法,待后續篇章中在各加解說。
(7) 末句為仄起平收式五言律句。在本調中的平仄定式為中仄仄平平,其第一字不拘平仄,如譜例蔡伸詞中桂字用仄聲,附例4毛澤東詞萬、籟皆仄聲,離字則平聲,附例3周玉晨詞中移字亦為平聲,足證此字可平可仄。在五律之常規變格中,此句第一字不拘平仄,詞中沿襲之。詞中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之變格,受詩律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般。
此調字數雖少,只有四句十六字容量有限,但詞家去客運組詞形式連寫數首,以表現更豐富的內容,如毛澤東用《十六字令三首》以抒發長征豪氣便是。傳統詞格皆為平韻,但根據內容與心緒表達之需要,猶可開闊思路填寫仄韻格之變體。
2017-09-30? 舞蝶整理
填詞技巧(一):詞的字句格式
填詞用字,要講平仄。講究平仄的目的,是要根據漢語聲調的特點,有意識的安排一種高低急促互相交替的節奏。使詞句具有優美的聲律,不僅詠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還可加深意境,激發情感。詞較之于詩,外在呈現的最大不同便是詩是整齊的,而詞則多長短錯落。而正是詞的這種參差不齊的格式,給了我們一種別樣的美感。詞句最短有一個字的,比如十六字令的第二個字,最長的則可達十一個字之多。其中二字句到七子句最為常見,也是詞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快速的寫完一首詞,熟悉各種句式填寫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現按字句格式分述如下:
(一)、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見。平聲的,如“歸!獵獵西風卷繡旗”(張孝祥《歸字謠》)仄聲的,如:“錯!錯!錯!”(陸游《釵頭鳳》)
(二)、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律句的二字頭。通常入韻。依平仄共有四類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1、平平者,如:“瑯然,清圜,誰彈”。(蘇軾《醉翁操》)“長松。之風。如公”。(辛棄疾《醉翁操》)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黃庭堅《南鄉子》)
2、仄仄者,如:“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姜夔《長亭怨慢》)。“凝佇。望涓涓一水,夢到隔花窗戶”(周密)。
3、平仄者,如“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春水,千里。”(辛棄疾《河傳》)“春暮,微雨。”(李珣《河傳》)“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韋應物《調笑令》)‘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戴叔倫《調笑令》)。
4、仄平者,如《江城梅花引》換頭句藏短韻格之下片便是以仄平格式句來開始的,其下片開始部分格式為“仄平,仄平。仄中平,仄中平,中平、仄平者,例句如“斷魂,斷魂。不堪聞,被半溫,香半熏”。(程垓)“漸看,漸遠。水彌漫,小舟輕,去又遠。”(丘崈)“待眠,未眠,事萬千,也問天,也恨天。”(趙汝茪)
此外,二字詞也是詩詞句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平時中需要大量積累這方面的詞匯,并熟悉其變通形式。舉例而言:
平平者:茫茫、疏疏、閑愁、輕舟、歸帆、相逢、……
仄仄者:寂寞、濁酒、廿載、十載、別岸、雁柱、……
牐實際上為了句式的變化,我們接觸更多的可能是平仄或仄平型的詞語,如煙雨、零落、蕭索、愁緒、南浦、芳草、斷腸、畫橋、暗香、五弦、月華、晚風等等。
這里先簡單地提兩點,更詳細的見后面講座的用詞方法。
其一,注意意象的多種表述方法。在詩詞中,幾乎每個意象都有多種多樣的表述方法。這個多樣性為我們更好的安排其在詞中的位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比如杜鵑,指杜鵑花時,有別名映山紅、艷山紅、艷山花、清明花、山躑躅、紅躑躅、山石榴等,指杜鵑鳥時,又稱布谷、子規,這樣我們便可根據具體位置的平仄要求來選用相應的詞以表達我們的意思。舉例而言,如五字句格式為“仄平平仄仄”時可寫“子規啼雨亂”,而格式為“仄仄平平仄”時就可以用“布谷聲聲苦”。
再比如一般描寫幽靜或悲情時,往往會用一些聲音來襯托環境或反映內心,這就會涉及到笛或箏這兩種樂器。以箏為例,就可以用銀箏、秦箏、寶箏、素箏、鳳箏、雁箏等意象,用在格為平平或仄平的位置。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部分來代指全部,對于箏而言,重要者有二,一曰弦,一曰柱。弦者,可以用十三弦、五弦、鳳絲、冰弦等來代指箏。柱者,系指箏上整齊排列的弦柱,是將箏的振動傳到面板的媒介,因其斜列在箏面上,恰如一行大雁欲飛,通常稱雁柱。雁箏之稱呼,大抵由此而來。故又可用雁柱、玉柱等來代指箏。更進一步,我們還可以用金雁來代稱箏。于是無論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的哪一種,均有對應的詞可以使用。舉例而言,如:“盡無言、閑品秦箏,淚滿參差雁”(呂渭老《薄幸》),“愁幾許,寄鳳絲雁柱”(周邦彥《垂絲釣》),“冰弦玉柱風流在,更秋蘭、香染衣裾”(李彭老《高陽臺》),“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晏幾道《蝶戀花》)等。
插個題外話,其實不單是意象,詞作家在引用典故的時候,也往往不是直接引用某個特定詞,而是三言兩語勾勒出人物或歷史事件,因此即便對同樣內容的典故,其文字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如漢代魯人虞公,善雅歌,發聲振動梁塵的典故,在詞中就有動梁塵、歌落梁塵、梁塵暗落、梁高塵簌簌、梁上暗塵飛等多種用典的詞句。這也是詞的一大魅力之處,從中約略可以體會作詞用辭的技巧。(參見《全宋詞語言詞典》)
其二,與上類似,表達同一個意思也有多種方法,要靈活處理不同平仄格式下的用詞方式,以求能最大程度的呈現詞作的意蘊內涵。
比如“斷腸”又可作“腸斷”,兩者意思略有不同,前者偏正后者主謂,但在表達感情上兩者是同樣的,而這個顛倒就方便我們應用到平仄或者仄平的格式上去。實際上,在詞中二字詞比較注意的是后一個字的平仄,前一個字的位置往往可平可仄,因此腸斷、斷腸就成為某種程度上的一個萬能詞。
再比如寫憑舟遠去,我們可以直接用“催舟”來表達,若“催”字位置限定為仄,則可以用“駕”。若嫌“駕”太俗,則可以用“棹”",化名為動,既滿足平仄要求,又使得詞顯得很有韻味。
注:因每篇日志字數有限制,無缺只好把一篇講解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發表了。
特別注明,本文是無缺從新浪博客復制的,那時,因看到有用,就復制下來作為學習資料,不是無缺所寫,在這里,感謝作者和翮青老師。
十六字令詞牌格律是什么?
內容如下:
正體:格律對照例詞:袁去華《十六字令·歸》
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歸,目斷吾廬小翠微。斜陽外,白鳥傍山飛。
變體:格律對照例詞:曹貞吉《蒼梧謠·團扇舊》
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團扇舊,猶堪贈所歡。秋風起,戀戀故人難。
歷史沿革:
十六字令,起源于唐代,當為湘中民間樂曲。現存最早用此調填的詞是宋代蔡伸之作。宋人袁去華詞首句一字句,兩首為“歸”,因改調名為“歸字謠”。元人周玉晨將此調改名為“十六字令”。周詞首句為三字句,乃誤。其實“蒼梧謠”名在前,后稱“歸字謠”。
此調原本只一體,為首句單字起式并押平韻者,后來在傳抄中斷句失誤,因錯就錯,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欽定詞譜》所言,《詞統》及《草堂別集》收錄周玉晨詞“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把“眠”字誤為為“明”字,可能是覺得此字單句,不合韻,便重新斷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訛傳訛,后來便出現三字句起式之另體。
曹貞吉《蒼梧謠》,便按周玉晨詞的訛傳體所填寫,并名《蒼梧謠》。《填詞名解》卷一言:“《十六字令》有二體,以字數也。其單起者又名《蒼梧謠》。”另有清代黃德貞詞名《花嬌女》。
填詞 要注意什么
填詞,相較寫詩是容易的。 詩講究平仄相對,兩句相粘,律詩中有對仗,另外還要提防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病。同時還要煉意練字,追究詩境,每句之間講究轉承相顧。而且其韻腳的限制也是嚴格的,不可以通押鄰韻。而填詞沒有這么多的嚴格要求。
當然,會寫詩的人再填詞是很容易入手的。詞就是從詩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曾被稱作“詩余”也緣于此。有些人認為詞就是格式相對松散,自由的詩。那也不是很確切的。畢竟詩與詞還是有些區別的。
這里先來說說填詞需要具備的基本知識:
第一,知平仄,辯四聲。 這可以算是寫詩填詞都必須具備的基本之基本了。鑒賞詩詞也是需要的。這個問題,在第一班課程中曾詳細的講解過,這里只大概說一下,具體的講義大家可以去[詩韻擷遺] 翻閱一下。
平聲:漢語拼音的 第一聲 第二聲
仄聲:漢語拼音的 第三聲 第四聲
普通話的四聲,是小學就講解的。這里只要知道平仄就好了。至于古時候的:陰平、陽平、去聲、入聲 這里可以先不管,等掌握了現代音韻后再去深入學習。
如果要分的話:
平聲:古代的 陰平、陽平
仄聲:古代的 去聲、入聲 其中有些入聲字現在演化成了漢語拼音的第一、第二聲。不過大部分還是第三第四聲的。具體可以參見《平水韻部》等韻書。
第二,識詞譜,分韻部。 這是填詞的必備基礎。如果你填的詞只是字數與格式與前人的一致,那么就是在這一關了。因為你只是按照前人作品的句子填詞,沒有按照這個詞牌的詞譜填詞。
《白香詞譜 》這是一般常用的詞譜。雖然是很通用,但是比較簡單,沒有太詳細的講述。
《欽定詞譜》是康熙年間官方頒布的詞譜。里面對前人的各種體式,變體都有較詳細的區分。
一般參照這兩三個詞譜就可以了。另外的話,還有一些詞譜。比如 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
詞譜一般用符號表示平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如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 平韻,就是平聲字作韻腳,仄韻,就是仄聲的字作韻腳。
比如:菩薩蠻?6?1閨情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
寒山一帶傷心碧。
⊙○⊙●○○▲
暝色入高樓,
⊙●⊙○△
有人樓上愁。
⊙○○●△
玉階空佇立,
⊙○○●▲
宿鳥歸飛急。
⊙●⊙○▲
何處是歸程,
⊙●●○△
長亭更短亭。
⊙○⊙●△
從上面就能看出,其實詞譜中對一部分字限定了平仄。⊙位置的字是平仄不限的,而○處必須用平聲的字。類推,●處用仄聲。
這個詞譜中有換韻的情況。就是先是押仄聲韻的,兩句后換平聲韻,下片也是這樣的。這里只需要看懂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再如:十六字令的詞譜如下:
△,⊙●⊙○●●△。⊙⊙●,⊙●●○△。
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元]周晴川
這個小令比較短小,只有三韻。 眠、錢、邊 三字為韻腳。 因為這都是平聲字,于是押平韻。 如果押仄聲韻就不妥了。
關于詞韻。要求比較寬。可以通押鄰韻。這個前人也有總結,比如《詞林正韻》、《詞韻簡編》等韻書。
比如, 平聲:一東二冬通用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這里不一一詳述。
也有按照新聲填詞的,新聲主要是依據現代普通話的音韻整理而成,要求更寬些,但是也有其不足處。
以上提到的著作都應去看看,如果我說了半天,你連《白香詞譜》、《詞韻簡編》等都沒看過一眼,那么我也是白費口舌的。
第三,選詞牌,擇聲調。 如果上面的都掌握了,就可以“照葫蘆畫瓢”了。就可以試著去填寫了。
填寫的開始必然要選擇一個詞牌,選什么樣的詞牌也是有些要求的。現在諸多詞牌都是有來源的,在宋初,詞家填詞多是依照詞譜的本意去填,之后在一些詞家的開拓下,許多詞牌能填寫的范疇開始擴大了。到了現在更是包羅萬象。但是有些詞牌具有其特別的句式結構,所表達的情感在特定的范圍內。
北宋音樂理論家沈括曾說過:“唐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夢溪筆談》卷五《樂律》)
如果填詞者對每一曲調的聲容不曾作過深入的體味,尤其在詞體逐漸脫離音樂而不復可歌之后,學者只知按著一定格式任意“填”詞,盡管平仄聲韻一點兒不差,但最主要的各個曲調原有的聲情卻被弄反了,造成了“聲與意不相諧”,那當然是很難感動人心的。
關于如何填詞及聲調十六字令和如何寫十六字令詩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