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為什么寫張中丞后(韓愈寫張中丞后續的起因及意圖)
大家好,關于韓愈為什么寫張中丞后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韓愈寫張中丞后續的起因及意圖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高中文言文《張中丞傳》知識點整理
《張中丞傳后敘》是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后,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后敘”。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張中丞傳》知識點整理,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張中丞傳》知識點整理1
一、通假字的解釋。
1.然尚恨有(闕)者
2.遠雖(材)若不及巡者
3.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4.此矢所以(志)也
5.嵩(常)在圍中
二、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
1.竟與巡俱守死
2.遠雖材若不及巡者。
3.將其創殘餓贏之余
4.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
5.士卒僅萬人
6.疑畏死而辭服于賊。
7.必以其言為信
8.棄城而逆遁
9.其講之精也。
10.巡因一見問姓名。
ll.以此詬遠。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處其下。
14.具食與樂,延霽云坐
15.遠誠畏死
16.而賊語以國亡主滅悟之
17.且將戮,巡起旋
18.陽陽如平常
19.
雖遠雖材若不及巡者為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雖至愚者不忍為不為許遠立傳
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雖至愚者不忍為
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欲將以有為也
為文章
所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無所疑忌
所欲忠者
城之陷,自遠所分始
如巡、遠之所成就
三、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1.然尚恨有闕者
2.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3.不能通知二父志
4.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
5.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
6.及其無救而且窮也
7.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
8.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
9.皆感激為云泣下
10.籍時尚小
11.因誦嵩所讀書
12.士卒僅萬人
13.顏色不亂
四、詞類活用解釋和用法。
1.遠雖材若不及巡者
2.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3.引繩而絕之
4.屢道于兩州間
5.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
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譯。
1.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
2.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3.而賊語以國亡主滅悟之,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
4.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
5.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
6..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7.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
8.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州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
9.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
10.愛霽云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
11.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12.愈貞元中過泗洲,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13.何為久讀此?
14.汝勿怖!死,命也。
15.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六、課文內容理解。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著重補敘。B)著重刻畫人物。C)敘事與議論并重。D)分敘主要人物事跡。
2.描寫南霽云的細節有()
A)記憶超人B)拔刀斷指C)抽矢射賀蘭D)怒則須髯張
3.《張中丞傳后敘》歌頌的三個主要正要人物是()
A.張巡,張籍,雷萬春B.李翰,張巡,許遠C.張巡,許遠,南霽云D.許遠,雷萬春,南霽云
4.《張中丞傳后敘》中“遠與巡分城而守”的“城”指的是()
A長安B泗州C洛陽D睢陽
5.“唐宋八大家”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6.《張中丞傳后敘》抨擊的人物是()
A南霽云B于嵩C雷萬春D賀蘭進明
7.在《張中丞傳后敘》中,當南霽云抽刀斷指時,"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對刻畫南霽云的形象來說,這種表現方法是()
A.對比反襯B.心理刻畫C.表情描寫D.側面烘托
8.在《張中丞傳后敘》“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的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是()
A、對偶和對比B、對偶和反襯C、排比和對比D、比喻和暗示
9.《張中亟傳后敘》中張巡、許遠堅守的孤城是()。
A.徐州B.泅州C.唯陽
10.“后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韓愈為什么要寫《張中丞傳后敘》?
11.閱讀韓愈《張中丞傳后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自上,不肯出師救。愛霽云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云坐。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雎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選用了哪些細節刻畫南霽云的形象?
(2)從這段文字看,南霽云的性格特點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語言、動作描寫南霽云外,還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這個人物?
一、
1.(闕)通缺,缺失
2.(材)通才,才能
3.(藏)通臟,內臟
4.(志)通識,標志
5.(常)通嘗,曾經
二、
1.竟:最終
2.若:似乎
3將:率領;創:傷.殘:弱
4以:因為
5.僅:近
6.辭服:請求臣服
7.信:真
8逆:預先
9講:考慮
10.因:憑惜
11垢:誹謗
12.恨:遺憾
13.柄:權柄
14.延:請
15.誠:果真
16語:告訴
17.將要
18.面色鎮定
六、
1、C2、B3、C7、D8、A9、C
10、寫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敘。因為作者認為《張巡傳》對張巡等的記敘有所缺漏,所以寫“后敘”對張巡,許遠等人的事跡作出補充(或“為彌補《張巡傳》的缺漏”)
11、
(1)兩個細節:拔刀斷指,射塔明志。
(2)嫉惡如仇,忠貞剛烈。
(3)一是對比反襯:用賀蘭的卑劣行徑反襯南霽云的.凜然正氣;二是側面烘托:以“一座大驚”來烘托南霽云的壯烈舉動。
高中文言文《張中丞傳》知識點整理2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尚:尚且恨:遺憾載:記載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若:似乎及:比得上納:接納本:本來柄:權利竟:最終守死:守城而死成:動詞,成就
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就:受辭服:投降賊:敵人誠:如果苦:竭力
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
語:告訴亡:滅亡益:更加信:真實
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猶:仍然烏:哪里,怎么蒙:承受雖:即使至:最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
謂:說詬:責怪
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
見:看法引:拉絕:斷尤:責怪達:通達理:道理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卓卓:突出猶:尚且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茍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寧:哪里卒:最終逆:預先遁:逃跑茍:如果之:到
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余,雖欲去必不達。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窮:困頓,絕望將:率領羸:衰弱講:謀劃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
捍:護衛滋:滋長沮:阻止勢:勢頭
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擅:擁有坐:坐守,不動環:環繞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追:追究設:制造
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州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
親:親自祭:祭拜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聲:名聲威:威望出:超出師:軍隊
愛霽云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yuè),延霽云坐。
愛:欣賞強:強行具:準備延:邀請
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
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
拔:拔出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
終:最終,到底馳:趕著馬快跑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矢:箭著:加在……之上破:打敗
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過:經過
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敢:豈敢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籍大歷中于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
依:依靠
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云: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
粗:大略
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
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盡然:都是這樣操:拿立:馬上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巡怒,須髯輒張。
僅:多達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起旋:站起來環顧四周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
怖:害怕戮:殺陽陽:安詳鎮定、無所畏懼的樣子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嵩貞元初死于亳宋間。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嵩無子。張籍云。
有:占用詣:到……去訟理:訴訟
虛詞
擅強兵坐而觀者。而:表修飾
為:為此傳頗詳密(prep,因為)
不為許遠立傳(prep,給,替)
得李翰所為張巡傳(v,寫)
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因為)
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實詞,寫)
呼巡為兄(做)
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被)
必以其言為信(作為,當作)
雖至愚者不忍為(v,做)
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v,做)
皆感激,為云泣下。(為了)
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給,替)
不可為不義屈。(prep,被)
欲將以有為也(作為)
于:疑畏死而辭服于賊(接動作對象,向)
有于嵩者,少依于巡。(prep,引出動作對象)
籍大歷中于和州烏江縣見嵩(prep,引出地點)
吾于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對于)
與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比)
亦見其自比于逆亂(prep,接動作的對象)
屢道于兩府間(在)
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接對象,向)
所:所欲忠者(所……者,……的人)
無所疑忌(pron,……的事)
以:以與賊抗而不降乎?(conj,用來)
翰以文章自名(prep,憑借)
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表原因,因為)
因亂抽他帙以試(表承接)
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用,省略“之”,以之問巡)
而賊語以國亡主滅(把)
必以其言為信(認為)
以此詬遠(表原因)
而責二公以死守(因為)
以示賀蘭(prep,用來)
欲將以有為也(按照)
因: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于是)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adv,于是,就)
之: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之:指代“田”)
授之柄而處其下(pron,代張巡)
何苦守尺寸之地(結構助詞,的)
食其所愛之肉(的)
遠之不畏死亦明矣(主謂間,取獨)
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第一個“之”:結構助詞,的;第二個“之”:pron,代事)
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結構助詞,的)
人之將死(主謂間,取獨)
引繩而絕之(pron,代繩)
從而尤之(代許遠)
當二公之初守也(主謂間,取獨)
寧能知人之卒不救(主謂間,取獨)
雖避之他處何益?(v,往,到)
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第一個“之”:主謂間;第二個“之”:的)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主謂間,取獨)
愛霽云之勇且壯(結構助詞,的)
特殊句式
疑畏死而辭服于賊狀語后置句,省略句,應該是“疑之畏死而于賊辭服”死,命也判斷句
何為久讀此賓語前置句,應該是“為何久讀此”。
為所殺被動句,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動。
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被動句。虜,被俘虜
當其圍守時被動句。被圍守
城之陷自遠所分始被動句,陷,被攻破
嵩貞元初死于亳宋間狀語后置
而賊語以國亡主滅狀語后置
所欲忠者,國與主耳判斷句
詞類活用
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先后:形容詞做動詞,一個在先,一個在后
云雖欲獨食,義不忍義:名作狀,在道義上
城陷,賊以刃脅降巡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屢道于兩府間道:名作動,取道,來往
將其創殘餓羸之余創,殘,餓,羸:形作名,受傷、傷殘、饑餓、衰弱的人矢著其上磚半箭半箭:名作狀,半箭深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云笑曰笑:動作狀,笑著
古今異義
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深知,深入了解
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數日:計算日子
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從而:從,跟從,而,表承接
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從事:任職,供職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往往:處處,到處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感激:感動激奮
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首尾:始末,事跡詳情今:頭和尾
顏色不亂顏色:臉色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時事:當時的事
霽云慷慨語曰慷慨: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通假字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材”通“才”,才能
然尚恨有闕者“闕”通“缺”,遺漏,缺少,不足.
嵩常在圍中“常”通“嘗”,曾經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臟”,臟腑
簡述韓愈寫作《張中丞傳后敘》的主要意圖?
不只是評價張巡和許遠,實際上是對專務姑息、為叛亂勢力張目者的回擊。
韓愈寫張中丞傳后敘的起因是什么 韓愈寫張中丞傳后敘的起因是什么意思
1、《張中丞傳后敘》作于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睢陽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軍隊的給養主要依賴江淮地區。
2、因此,堅守睢陽,對制止叛軍南犯,保障給養由淮河、長江溯漢水進入唐軍后方,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史家認為,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之功,不亞于郭子儀、李光弼的用兵。
張中丞后敘中作者為何作此敘
張中丞,即張巡(709-757),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玄宗開元末進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縣令,調真源縣令。安史亂起,張巡在雍丘一帶起兵抗擊,后與許遠同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肅宗至德二載(757)城破被俘,與部將三十六人同時殉難。亂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張許降賊有罪的流言,為割據勢力張目。韓愈感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繼李翰撰《張巡傳》(今佚)之后,寫了這篇后敘,為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頌歌。全文感情激蕩,褒貶分明,議論敘事互為表里,不分賓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鉤連,而神氣流注,章法渾成"(高步瀛《唐宋文舉要》引方苞語)。文中關于南霽云拒食斷指、抽矢射塔,張巡誦讀《漢書》、起旋眾泣等細節描寫頰上添毫,傳神寫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中丞,張巡駐守睢陽時朝廷所加的官銜。
韓愈 張中丞傳后敘的寫作意圖
寫作意圖
唐隸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慶緒(安祿山之子)部將尹子奇率領12萬大軍攻睢陽,張巡,許遠率兵匕千人堅守數月,終因糧盡兵絕,睢陽陷落,張巡及部將五十余人犧牲,許遠被叛軍擄至洛陽,不屈而死。睢陽保衛戰遏制了叛軍的攻勢,捍衛了江淮地區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為唐軍積蓄力量,準備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因而張巡,許遠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贊揚 傳頌。但當時一些坐觀睢陽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為自己的可恥行為辯解,同某些嫉妒張,許功績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對張,許等抗敵英雄詆毀。張巡的友人李翰寫了這篇記敘英雄事跡,批駁流言蜚語,弘揚英雄精神,反對藩鎮作亂的散文名作《張巡傳》。本文是韓愈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后,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后敘”。 本文熱情地歌頌了張巡、許遠、南霽云等為國為民抗擊安史叛軍而寧死不屈的英雄事跡,批判了那些不顧國家人民安危,忌賢妒能,擁兵謀私的軍閥,駁斥了那些小人造謠中傷的流言蜚語,抒發了自己對抗戰英雄的崇敬之情,補敘了軼事,澄清了事實,伸張了正義。
韓愈寫張中丞傳后敘的起因是什么
《張中丞傳后敘》作于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睢陽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軍隊的給養主要依賴江淮地區.因此,堅守睢陽,對制止叛軍南犯,保障給養由淮河、長江溯漢水進入唐軍后方,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史家認為,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之功,不亞于郭子儀、李光弼的用兵.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