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代詩人要春恨(古人為何惜春)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古代詩人要春恨和古人為何惜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春恨秋悲皆自苦,花容月貌為誰妍. 怎么解釋?
春恨就是恨春,秋悲即悲秋。古代文人見春傷春,不為別的,只為春短易逝,花開鮮妍,轉瞬即逝,能不愁嗎?遇秋,秋風秋雨愁煞人,能不苦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小資情調太濃,喜歡無病呻吟。春恨綿綿,秋悲寂寂,一個花容月貌的大姑娘大門不邁,二門不出,前天剛見表哥一面又不知何日能再見,芳心可可,寂寞難耐,花開有蜂來采,葉落有風來擁,我呢?我的少女情懷誰能解,我的羞花之容、閉月之貌為誰開?
晏殊《玉樓春.春恨》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情懷?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春恨》的釋義和理解
在長滿碧綠楊樹、翠嫩芳草的長亭路邊,年輕的情人啊隨隨便便便把我拋棄。樓頭五更的鐘聲驚醒我的殘破的夢境,花底離別的情思就像三月的雨滴綿綿不絕。無情的人不像多情的人一樣有那么多苦恨,一寸離恨可以像雨絲一樣變成千萬縷。天涯地角還有窮盡的時候,只有我的相思綿綿無盡頭。作者晏殊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寫下這首詞,來傳達一種相思之苦,以及對人生苦短、時光易逝、聚散有時的感慨之意。
《玉樓春·春恨》主要表達的感情
古代的男性詞人常常喜歡使用女性的口吻來表達較為隱晦的相思離恨,好像女子常常是一段有始無終感情的受害者,這樣更容易傳達出離愁別恨。這首詞也是這樣,用女子的口吻,寫自己被情人拋棄的經歷,無論是激蕩的樓頭的鐘聲,還是細微的花底的雨珠,都可以激起自己對那段情感的追憶。雖是以“春恨”為名,卻是在寫離恨。即寫了被拋棄的愁苦,也寫了對情感的堅貞。即寫了對已逝情感的追憶,也寫了對時光易逝、聚散無終的感慨。
這首詞用夸張的修辭表達了含蓄隱忍的情感,自述者的多情與“拋人去”的無情形成對比,說明女子對這段情感的堅貞和深沉。最后一句運用夸張的手法表達自己的相思無窮無盡,進一步表達了自己對這段已逝情感的追憶,可見女子對待情感的態度,無論此人是誰,無論結局如何,她還是愿意記住這段經歷中美好的片段,而不是陷入悲苦和埋怨之中。
古人作詩喜愛傷春悲秋,春秋兩季為何讓人覺得傷悲?
我覺得要說為啥古人都喜歡傷春悲秋,《紅樓夢》中說的最好:“春恨秋悲皆自惹。”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還是和詩人本身有很大的關系的。而且春秋的景色都有點悲涼,容易使詩人感同身受,處于悲傷的情況之下就自然會傷春悲秋了。
而且傷春悲秋本就是古代文學作品的常見主題,在很早的時候就形成了見秋景而傷懷的常見模式。與此同時那些描寫秋的詩句,往往同游子思鄉、離別懷遠等等悲傷情緒掛鉤。那些多愁善感的詩人看到這些見花飛的場景不免會感傷,也會見葉落而添愁。他們聯想到自身的境遇再看著著悲涼的秋景,不免會寫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感傷詩句了。
而且有可能每次秋風一至,萬物凋零,那些枯黃的樹葉被風從枝頭吹落,慢慢的旋轉著落到了地上,然后腐朽歸為塵土。這種“落葉歸根”的現象不免會讓古人觸景生情,發出了思鄉的感慨。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是會傷春悲秋的,被我們稱為“詩豪”的大詩人劉禹錫就不是這樣,他就喜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所以是否是傷春悲秋還是要看人的,心境不同,感受自然也就不同了。
而且事實上,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四季輪回本來就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如果我們能以樂觀通達的態度去對待,那么那些失落之情也都將不復存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對于那些像劉禹錫那樣俊氣英爽的人來說,即使在寥落的秋日,也會看到生機的。所以說傷春悲秋還是和詩人所處的環境和心境有很大的關系,而且這也算是我們中國的獨有的一種文人情結吧。
為什么古代詩人要春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古人為何惜春、為什么古代詩人要春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