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唐代古體詩成就高(唐代古體詩繁榮的原因)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唐代古體詩成就高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唐代古體詩繁榮的原因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為什么會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唐詩之所以能取得這樣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經濟與政治的發展變革,促使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為詩歌創作開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詩突破了六朝后期詩作大多束縛于玄言、山水、宮體,或抒寫個子失意苦悶的的小圈子,廣泛反映了社會階級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與地方動亂,邊塞戰爭及民族習俗,都市生活同田園風光,以及禮教、門第、愛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況等,其概括的廣度和表現出來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經濟和政治的變革,把庶族寒門推上了歷史舞臺,他們成為政治生活中最活躍的力量,也是唐詩的主要創作群.庶族文人一般來說視野比較開闊,其中部分文人由于社會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頓,同廣大勞動人民有著比較近接觸和聯系,并在詩歌創作中反映出來.
唐詩的繁榮,同唐代社會思想比較解放也有密切的關系.唐代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時又需要協調內部矛盾以利于長治久安,所以在意識形態方便采取了比較開放自由的政策,對儒、釋、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有時還允許和鼓勵人們對時政展開批評;這對于解除時人的思想束縛,促進詩歌創作的自由發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唐詩的興盛,也是唐代文化藝術普遍繁榮的產物.當時文化的相對普及和詩歌群眾基礎的擴大,給詩歌創作帶來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種文藝形式的充分發展,也給予詩歌多方面的影響.古文運動、傳奇小說以及佛經、變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后詩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傾向,而曲子詞的興起,又給晚唐溫、李一派詩歌開拓了用新境界,還有詩賦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會作用到詩歌身上.
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是:社會繁榮穩定、思想開放。
二、具體原因:
1、經濟繁榮為詩歌興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社會安定為唐詩的興盛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2、全國空前統一為唐詩繁榮提供了現實基礎。
3、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文人對詩歌的學習研究。
4、文禁松馳,是產生大量抨擊權貴、真實反映底層生活詩歌的前提。文學藝術的高峰,總是出現在思想比較解放的時代。唐朝統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賢納諫。
5、“安史之亂”豐富了詩人的創作素材.社會的巨變刺激著詩人的靈感,也為詩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6、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對唐詩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唐帝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水陸交通發達,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給傳統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內容,新鮮的活力。
7、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擴展資料
形式風格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詩
為什么詩歌在唐代很興盛?主要原因有哪些?
謝邀:
開篇明義,唐詩詩我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被稱為“一代文學”。
清初,由彭定求等十余名學者編纂的《全唐詩》,就收錄了唐代2300多名詩人的48900多首詩,而且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可以說詩歌在唐代達到了鼎盛狀態。
那么,唐代為什么能形成詩歌興盛的局面,詩歌創作為什么能在唐代呈現出井噴狀態,那是由諸多的原因共同湊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唐詩興盛的第一個原因:詩歌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的內在驅動力,也就是詩歌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詩歌并不是在唐朝才產生的,我國的詩歌有著久遠的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開啟了詩歌創作的先河,并奠定了“詩言志、歌詠言”的優良傳統。
詩歌一直是發展著的,漢代的樂府詩也是很出名的,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詩人,如“兼籠前美”的建安詩歌,代表人物就有曹植等,東晉的陶淵明,南朝時期的謝靈運,鮑照,庾信等,都寫出過很多有名的詩歌。
很多初唐詩人其實都是經過了南朝末期、隋朝才進入唐朝的,如唐初的詩人虞世南,就曾做過隋朝官員,虞世南的五言詩很出名,向我們大家熟知的《蟬》詩,他和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唐初四大家”,他們的詩歌作品中還有南朝齊梁時期的余韻。
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就寫出過唐詩中的精品之作《滕王閣序》等詩,稍后的陳子昂又將詩歌的形式持續發展。
然而他們的創作還是古體詩,就在古體詩方興未艾之際,一種全新的、劃時代的詩歌形式出現了。初唐詩人沈佺期和宋之問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對詩歌的銳意進取,產生了完整的五律與七律。
沈佺期和宋之問的詩歌多是宮廷應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對聲律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把四聲分為平仄,在幾代詩人取得的經驗之上,他們完成了律詩定型化的任務,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詩創作規范化,從此,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了明顯的區分。
長篇排律也在唐代出現,唐代詩人大膽創新,更多地運用篇幅較長、格律較寬的古體詩進行創作,而在創作實踐中創造出許多新體,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獨特面貌。
盛唐是唐詩最為繁榮的時期,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唐詩雙子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才華橫溢的詩人將詩歌的發展推向了高峰,唐詩進入了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而這一時期的詩歌范式也成為了中唐和晚唐的詩歌創作的風向標。
可以說,詩歌在唐代是詩人們們反映生活、抒情述志、馳騁才華的理想領域。這是詩歌在唐代興盛的最顯著的原因。
唐詩興盛的第二個原因: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
唐朝的統一結束了南北朝和隋朝的頻繁更迭和社會動蕩,經濟持續恢復,并且大力發展,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一系列發展,經濟發達,社會繁榮,也為文學和文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土壤,詩歌也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相對穩定使人們能夠相對地安居樂業,從事各種生產與經營活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城市的繁榮使得很多詩人選擇定居在城市,并由此創作了大量的反映城市生活與景色的詩歌。
如王建詩歌中的揚州是“夜市長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的繁榮景象,詩人蘇味道筆下的長安城則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以說,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為唐詩的興盛提供了優渥的土壤。
唐詩興盛的第三個原因:科舉考試帶動了詩歌的繁榮
“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在唐朝,進士科是重點發展的科目,唐代對進士科的改造可謂登峰造極。在唐高宗時期停廢秀才科后,進士科越顯尊貴。
學子以進士及第為榮,所以,報考人數不斷增多,但進士科的錄取率不高,只有百分之一二而已。可見,在唐常科各科在唐人心目中,進士科居于何等重要地位。
而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考貼經,最初出自于《老子》一書,后又加試《爾雅》,貼經主要考察學子對經書的熟悉程度,后隨著詩文的不斷發展,貼經可以選做詩文,叫做“以詩贖貼”;第二是考雜文,就是要求學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寫不同體裁的文章,寫詩或賦都可以;第三是考策問,主要考學子對時事問題以及治國理政的對策。
從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不難看出,有兩點直接與詩歌創作有關,所以學子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詩歌的創作了,這在無形中直接拉動了詩歌的繁榮和興盛。
唐詩興盛的第四個原因:干謁帶動了詩歌的繁榮
在唐代,進士及第是學子入仕的主要途徑。除此之外,還有舉薦制度,而舉薦這一途徑的靈活性為當時想進入仕途的學子提供了契機。同時,舉薦制度也造就了詩歌的繁榮。
為什么這么說呢?正由于進士科以詩賦為主,然而由于錄取比例很低以及進士科本身的難度,為取得同進士出身,一批批應試學子便不再走科舉入仕的路子,而是紛紛加入到自薦的行列中,這就是詩文干謁。干謁詩文是當時的學子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
干謁中“干”,此處是求取之意,而“謁”則是拜見之意,干謁是為了進入仕途而作出詩文以獻給考官求得賞識的行為,在科舉考試前后的時期尤為頻繁。學子向主考官或者有影響力的文壇宗師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
干謁詩中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入長安,干謁張九齡,其中就有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則成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幾句,既表明了孟浩然進入仕途的愿望入仕的愿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地表達了希望得到提攜和引薦的目的。
在如詩人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也是一首很有名的干謁詩,他在詩中生動地采用了類比的手法,將自己比作新婚的新婦,將考官比作公婆,新娘擔憂自己的裝扮是否會得到公婆的滿意,故而問丈夫,自身的眉毛粗細是否合適,其實也是含蓄地向張籍詢問建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讀來十分的新穎而別出心裁。
由此可見,干謁詩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正是因為干謁詩可以成為進入仕途的渠道之一,所以 ,學子對于寫出好的詩歌充滿了熱情,而這一點也造就了詩歌的興盛。
唐詩興盛的第五個原因: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
隨著唐朝的繁榮和強盛,很多周邊國家都派出留學生來到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知識。這時唐詩就像是國家的一張名片一樣,為文化的傳遞和交流做出了很高的貢獻。這些留學生來到唐朝后,不但被唐朝的繁榮和強大所吸引,而且愛上了唐朝的文化,尤其是詩歌。
其中,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不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經過刻苦的學習,還考中了進士,他還曾寫過有名的詩歌《銜命還國作》、《望月望鄉》。阿倍仲麻呂和王維、李白、儲光羲等因為詩歌而建立了友誼。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開放包容和文化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唐詩的興盛提供了契機。
為什么唐朝的詩歌成就最高?
那是因為: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制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唐詩為什么會有如此高的成就?
唐代的詩有如此高的成果,大約也是由于把傳統與立異結合在一起。傳統與立異,就是在一個舊方式傍邊,放進新的思維情感。今日我們所說的現代詩或許新詩,確實有點遠離傳統,慢慢地失去了廣闊的讀者,由于這些詩如同很難引發人們心里的一起情感。但是那些歌謠的調子,我們了解了今后,會有種一起情感埋藏在心里邊。我每次讀唐詩的時分,總是感覺到這些詩人真是十分兇猛,由于那個方式自身,是群眾十分了解的。
宋詞也保有這種特性,不完全考究個人的立異,更重視與族群持久的情感回憶合在一起,惟其如此,才干變成群眾最容易接受的藝術方式。臺灣的客家歌謠,必定有其傳承,如果從小日子在這個族群社區里邊,必定對那個曲調很了解。在社會轉型進程中,一個目的立異的創造者怎樣將這些曲調運用到自己的創造中,是十分重要的進程。
陳達是近代臺灣十分重要的一位創造者。《思維起》是一首在民間現已被傳唱了許多年的歌曲。當陳達將新的詞句放進去時,與唐代詩人所做的作業很像。杜甫的《麗人行》、《兵車行》、《石壕吏》,許多曲調方式都借了舊有的樂府方式。唐代許多人稱這些詩為“仿樂府”。漢代撒播下來的民歌方式,被唐代詩人拿來作為創造的根底。
漢代的樂府詩,像“青青河畔草,連綿思遠道”,文字和言語真是可謂完美,但是久了今后,言語自身不斷重復,沒有立異,會有點疲倦。這個時分剛好釋教傳入,五胡亂華,一下來了許多新的聲響。新的聲響不止是音樂,也包含言語。其時講的鮮卑語、匈奴的言語、梵語,都是新言語。新言語對舊言語會發生很大的碰擊。在民間言語傍邊,外來語很多涌入,使得舊有言語被破解。一起這關于新言語又剛好是一個時機。
我也等待我們的言語在通過這樣的碰擊與磨煉之后,發生詩的黃金年代,那可能不是我們能夠親眼得見的年代,但是當下的年代確實在為將來的年代做著預備。陶淵明這些魏晉南北朝的詩人,言語形式有一點為難,一直在四六之間調整,企圖把新的東西放進來。初唐詩人現已成熟了,通過幾百年的醞釀,現已是瓜熟蒂落。李白與杜甫如同一出口就是詩,絲毫不吃力。
更過精彩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杏花出版
關于為什么唐代古體詩成就高和唐代古體詩繁榮的原因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