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為什么要寫鄉愁(黃鶴樓中寫鄉愁的詩句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黃鶴樓為什么要寫鄉愁,以及黃鶴樓中寫鄉愁的詩句是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黃鶴樓的思想感情
《黃鶴樓》一詩抒發了詩人心中濃濃的鄉愁。《黃鶴樓》描繪了詩人登臨黃鶴樓所見之景,面對眼前的遼闊景象,詩人內心生出歲月難再、世事兩茫茫的愁緒,抒發了其對歲月不待人的無盡感傷。
《黃鶴樓》
崔顥〔唐代〕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乘:駕。
去:離開。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白云悠悠。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暮色漸漸漫起,哪里是我的家鄉?江面煙波渺渺讓人更生煩愁。
黃鶴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黃鶴樓》表達了作者登樓思鄉的思想感情。
原文: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分聯詳析:
首聯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頸聯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煙波”為什么能表達思鄉之愁?請簡要分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黃鶴樓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主旨的
《黃鶴樓》一詩的主旨是描寫登樓望遠時心中寂寞思鄉的情感。作者從仙人乘黃鶴來此游憩的美麗神話,點出黃鶴樓,接著由仙人已離去,永遠不再回來,只留下黃鶴樓及晴川、芳草、漢陽樹、鸚鵡洲,與白云共悠悠千載,寄托思家的情結。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原文: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
又傳說費祎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賞析: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
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
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
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
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
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后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游之所。
《黃鶴樓》愁的是什么,而《登金陵鳳凰臺》愁的又是什么,并說說作者分別怎樣抒發愁情?
黃鶴樓:愁的是現實與夢想的落差之大。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登金陵鳳凰臺:愁的世事的不平與坎坷,憂國憂民。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吊,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
黃鶴樓中詩人在最后感嘆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引子
傳說,詩仙李白一次遠游荊楚,到了黃鶴樓。
在這個他曾送別老友孟浩然并留下不朽詩句的地方,詩仙詩興大發,正欲揮毫潑墨一揮而就之時,看到了黃鶴樓上一位詩人所題的詩。詩仙讀罷,長嘆一聲,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悵然離去,而這首讓李白自問都不如的詩,就是崔顥的《黃鶴樓》。
這個故事其實還有后續,李白詩興未發,不吐不快,直到游金陵鳳凰臺時,才寫了《游金陵鳳凰臺》一詩,總算將自己滿腔詩興抒發了出來。詩曰:
而這首詩,與崔詩的意境,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其實我想,李白之所以不題詩,也許不是覺得自己不如崔灝,而是覺得崔顥的詩已經把李白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都說盡說透了,自己再寫任何詩,都是畫蛇添足之舉,所以索性不寫。崔顥這首詩,后來被宋人評為“唐人七律第一”,清朝人稱贊它“意為象先,神行語外”。歷朝歷代贊譽如潮。也許贊譽這詩的人,也同李白一樣,覺得詩里說盡了人心深處。那么崔顥此詩。究竟說出了李白和后世詩人的什么心事呢?這也許要從李白的人生軌跡中尋找答案了。
李白,出生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從他人生軌跡上看,他這一生都是處在不斷遠離自己故鄉的狀態中。他這一生朝辭白帝,暮登蜀道;飲過新豐美酒,渡過鏡湖秋月,足跡踏遍名山大川,可是即使遍游天下,也只能在午夜夢回,望著床前的一地月光,思念自己的故鄉。故鄉,成了他日夜思念卻一生沒有再回去過的地方。崔灝詩中撥動他心弦的,我想,也許就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一句了。
當你登臨送目,看到大江滾滾,芳草萋萋,你覺得百年之前,百年之后,大江和芳草亦如今日滾滾萋萋,你感到你在時間的洪流中不過一微小的過客,你感到歲月不再,世事茫茫。你心里想,如果你注定只是時間流淌中的過客,那有什么地方是曾為你停留的呢?你的思緒起于何處又將棲于何處呢?人生于你,不過一個宏大的輪回,所有的一切,最終都回到一個起點,那就是故鄉。
于是你的目光情不自禁望向故鄉的方向,千里煙波江上,日暮鄉關何處?你想起故鄉美麗的景色,想起家中的親人朋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一股濃濃的鄉愁開始沁潤你的眼眶,加速你的心跳。你可能頹然坐下,任眼前漸漸模糊,任由往事如潮水一般淹沒你。過了一會,你覺得內心的激動稍淡了些,你知道你身在異鄉,可能很久都無法回到故鄉了;你知道你離鄉日久,久到故鄉只剩了零星但是深刻的印象和符號。你可能會笑笑,長嘆一聲,起身要離開,卻再次轉過身去,再看一眼故鄉的方向,然后悵然離去了。
鄉愁,先是濃烈,撲面而來猝不及防;繼而轉淡,內心惆悵一聲長嘆;繼而化為虛無,轉身離去不留片語。這也是鄉愁的三重境界:濃、淡、無。
第一重境界——濃
鄉愁之濃,濃的化不開。濃的閉上眼,故鄉的人、事、景就出現在眼前;濃的拿起筆,故鄉就自筆端流淌而出。比如下面這首詩。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了。遠離家鄉的詩人,在重陽佳節的時候思念故鄉的親人。他仿佛看到稚兒們騎著竹馬在庭院中跑來跑去追逐打鬧,老母親笑中微帶嗔怪的說著慢些慢些;仿佛看到老父親佝僂的身影坐在書案前,就著昏黃的燈光,用顫抖的雙手捧著詩人從遠方寫來的家書細細觀看;又仿佛看到兄弟姐妹一同攜兒帶女,趁著秋高氣爽,驅車登高,人人頭上都插著茱萸。而獨在異鄉飄零的詩人自己,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想象中故鄉的熱鬧映襯著詩人眼前的孤獨。鄉愁,正在此刻如同一片濃霧,悄然襲來,不知不覺,已經籠罩了詩人的心。這便是鄉愁的第一個境界。
第二重境界——淡
鄉愁之濃,讓詩人常常恨不得將故鄉的所有人事景物都描繪下來,讀這樣“濃”的詩詞,讓讀者總有一種“沉浸感”,仿佛詩人筆下的山水都近在眼前。但是,不是所有的詩人都采用這樣濃烈的方式和采用明確的故鄉的意象來描繪鄉愁。實際上,中國詩詞文化中對意象的運用向來持謹慎的態度,一方面,運用意象描述畫面有助于讀者理解詩詞意思,但是,意象運用過多會導致不能激發讀者的更多想象,無法營造出深邃的意境。中國詩詞文化常常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妙在將語未語處”,用最少的意象表達最多的意境。這樣的詩,就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就是“由濃轉淡”的境界。這方面,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其中翹楚。
這首詩里,詩人并沒有描寫任何故鄉的意象,也沒有說我的故鄉是哪里、有什么山水風景,有多少兄弟姐妹等等,只是用“思故鄉”三個字淡淡帶過。詩人心里的故鄉到底是什么樣?讀者并不知道。但是,詩人雖并未描述詩人心里的故鄉,卻營造了深遠的意境讓讀者讀到了他們心里的故鄉。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故鄉,無論你的故鄉是梅子黃時雨還是大漠孤煙直,是春來江水綠如藍還是山在虛無縹緲間,你都在詩里的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故鄉,在此刻,我們與詩人共此月、共此時、共此心,也共此鄉愁。這便是鄉愁的第二個境界。而本文最開頭的《黃鶴樓》一詩,我認為也處于這一境界。
第三重境界——無
淡的境界,比之濃是要高一層,但是它至少還是要保留一個鄉字,來告訴讀者詩的主旨是在思鄉,那么,有沒有從頭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故鄉有關的字眼,但是讀者仍然能夠體會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呢?是有的,這樣的詩比之“濃”和“淡”的境界又高了一層,達到了“無”的境界,即通篇思鄉卻沒有故鄉的意象,甚至連“故鄉”這兩個字都沒有。談到這里,我的腦海里馬上蹦出了一首同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
安史之亂后,杜甫舉家逃往江南。在戰亂的時刻,覆巢之下,也沒有幾個完卵。每個人都被大時代所裹挾,任憑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面對混亂的世界,也只有能夠活下去成為所有人的首要目標。但是災難總會過去,春天依舊會來臨。當飽經風霜的詩人,遇到同樣飽經風霜的故人,此刻他們心里涌起的,恐怕只能是同樣苦澀的鄉愁了。
無論是岐王宅里,還是崔九堂前,作為那個年代最負盛名的音樂家,李龜年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作為當仁不讓的主角,他用自己高潮的技藝描繪這大唐盛世的高潮,所有人都載歌載舞,如癡如醉,渾然不覺漁陽鼙鼓已經逼近。
經歷過最美好的時代的轟然崩塌,作為舞臺中心的李龜年,和坐在臺下觀看的杜甫,一個技藝絕頂的大藝術家,一個高山仰止的大詩人,在時過境遷之后重逢。兩人會說些什么呢?聊聊生活的苦悶?說說一路的艱辛?不,我想他們可能不會愿意對方知道自己那些狼狽的經歷。
那么還有什么可聊呢?只有長安,那個開元盛世的故鄉,那個還沒有經歷戰亂的故鄉,那個所有人都希望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杜甫和李龜年遇到了對方,就是遇到了岐王,遇到了崔九,遇到了霓裳羽衣,遇到了仙樂風飄,遇到了自己曾經美好的記憶,遇到了那個絢爛如花的盛世氣象的時代,也是遇到了故鄉。
所以,這首詩寫得是身世飄萍的嘆息,是世事無常的無奈,是美好過往的懷念,是度盡劫波的淡然,寫得更是刻骨銘心的鄉愁。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提到故鄉,但是卻每一個字都是故鄉,達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這種境界,可謂之“無”。
說盡了嗎,鄉愁?
言及此處,鄉愁的三重境界似乎說完了,說盡了。似乎本文可以到此結尾了。可是,我心里總是覺得不夠完滿。誠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回不去的故鄉,他可以是個名字,是塊土地,是一口小吃,一杯清水,是一棵樹,一條河,一朵花。無論你走到哪里,永遠像風箏一樣,不管飛得再遠,線卻一直牢牢栓在故鄉的土地上,這是每一個人的情感牽絆,也是每個人的心靈束縛。
然而,很多人一旦離開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故鄉,在他鄉居留的時間比故鄉長的多,故鄉對于他們來講其實更像他鄉。那么為什么他們不管在異鄉停留多久都無法把異鄉當作故鄉?故鄉對于我們究竟有著什么不同?我們和他鄉之間又存在著什么樣的隔閡呢?這些疑問一直在我的內心回響,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下面這首詞。那就是由蘇軾所作的《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的好友王定國被貶嶺南,其歌姬寓娘毅然隨行。多年后定國北歸,蘇軾設宴款待,席間問及嶺南風土,寓娘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大為感動,作此詞贊之。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也只有蘇東坡才能寫出這樣豁達的詩句。他解答了我心中盤亙許久的疑惑,給我的思緒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是啊,為什么要糾結故鄉還是他鄉呢?他鄉故鄉又有什么分別?人生一世所有的追求不過“心安”二字而已,既然已尋到心安處,為什么還要分別這里是故鄉還是他鄉呢?所以,我們心中對故鄉的執著,歸根結底不過是我們心仍未安罷了,心若安然,處處都是故鄉。
這也許就是鄉愁三重境界之上的第四重境界——“空”。鄉愁是人對于故鄉的思念,或者說,是人對于故鄉的執念,“此心安處是吾鄉”就是讓人放下對于故鄉的執念,跳出鄉愁的牽絆,轉而關注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內心和解。“此心安處是吾鄉”,不是低頭接受命運的無奈,而是昂首超脫物外的豁然。
而蘇軾自己也在“此心安處是吾鄉”之中與自己達成了和解,與一生飄零的命運和解,與風雨浮沉的人生和解,與故鄉和解,與他鄉和解。從此,任世事諸般變遷,任人生百轉千回,我心光明,我心安然,我心便是他鄉,我心便是故鄉,故鄉即是他鄉,他鄉即是故鄉。故鄉,猶在他鄉之外,亦在他鄉之中。
故鄉他鄉,皆是虛妄,他鄉故鄉,諸法空相。
回到題目來說,鄉關何處?是你出生的地方?還是你年幼時天真美好的記憶?抑或是你牽掛的人,還是駐足的風景?自古中國文人墨客們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最終,我認為只有蘇軾的答案是最好的答案。鄉關何處?非為來處,不是去處,不在他處,便在此處,在你記憶深處,在你內心深處,無論身處何處,此心安處,便是鄉關之處。
是為此文
感謝您關注網易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贊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