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李煜不精政治(李煜為什么愁)
今天給各位分享為什么李煜不精政治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煜為什么愁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李煜為什么是政治上的失敗者文學上的勝利者
他的詩歌曲牌都是一些風靡的宮廷糜爛生活,大多描寫的是皇家貴族的生活,整天迷醉于后宮佳麗不理朝政。他的詞牌是獨創一曲,筆鋒文墨遍及當時的統治洲郡,是文學的佼佼者。政治上的失敗者就是因為得到了朝代就忘記了根本,不誤朝政。。。。我知道的就是這么多了
為什么歷史上的大周后不勸李煜勤政?
這不是可以勸解的事。
首先大周后不是武則天,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女人,希望丈夫有更多時間去陪伴她。
再來,李煜并不適合做皇帝,作為一個詞人,他擁有帝王所忌諱的赤子之心,詞人的赤子之心使他不能成為一個玩弄權術的皇帝,兩種身份是相悖的,天子是不需要赤子之心的,作為妻子,不會希望丈夫痛苦。
就算李煜勤政又如何,如果說,他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帝王,他就不再是詞壇上綻放光輝的南唐后主,就不會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說法了。
人生的選擇很多,而李煜,選擇做一個詞人,生在帝王家,他也為帝王這個身份努力過,只是力不從心罷了,茫茫人生,沒有人能夠保證將角色恰如其分的安排好,隨心就好。
李煜的失敗原因?
一、南唐國力衰弱。偏居江南,沒有退守余地,而其面對的國家又太強勢了。
二、不問政治。作為一個國君,他不想談政治,也不敢談政治。當有臣民向他建議的時候,就顧左右而言其它。
三、好荒淫、沉迷于女色。這應該和他亡國沒有因果聯系。因為歷代君王,不愛美色、不荒淫的好像還是很少的。但是,他和別人不同。李煜沉迷大小周后之間去了,就沒有人給他主持朝政了。而其它帝王都還有人支持。至于忠奸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四、性格憂郁、懦弱。遇到棘手的問題,很難辦的問題,就不想思考了,不想去做了。以致很多國政也是如此。
李煜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南唐和北宋的國力懸殊所致,李煜的荒淫只不過是加快了這一過程的完成。就像秦滅六國一樣。根本因為還是商鞅變法、嬴政勵精圖治,建立強大的軍備和政權。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北宋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是一種必然。
“亡國之君”李煜真的只是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嗎?他都有什么成績?
大唐盛世是不少中國人最喜歡的歷史朝代,最終卻在唐后主李煜身上徹底結束,很難說唐朝的滅亡是李煜導致的,畢竟從馬嵬坡兵變的時候,唐朝的實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只能說后續的唐朝帝王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也或許是因為當時的權力,尤其是兵權下方的太多,減少了中央的權力,從而導致唐朝末年各地的藩王都起兵,想著自立為王。
在我看來唐朝的滅亡不能完全歸咎為李煜身上,但他也確實不是一個優秀的君王,昏庸倒也不至于,但無能是真的,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才能只能說是一塌糊涂,身為皇帝沒什么建功立業的本事,但在其他領域,尤其是詩詞方面,李煜也可謂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虞美人》中的幾句想必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有所耳聞,這也代表了李煜在中國文學領域,尤其是詞方面的地位。
在我看來李煜從小就沒有什么爭奪皇位的意向,一直都專注于詩詞歌賦,文學方面的學習,但是天不遂人意,先帝和太子的先后病逝,皇帝這個位置就落到了李煜的身上。在宋太祖趙匡義起兵之后,李煜更是沒有招架之力,最終唐朝滅亡,開啟了宋朝。說來也是巧,宋朝最后的皇帝是宋徽宗趙佶 ,也是沒有什么政治才干,但是在文學方面有一番自己的作為,宋徽宗趙佶創立了全新的一種書法,瘦金體。
總而言之,身為一個君王,李煜是昏庸無能的,毫無政治才干,但是在文學領域,他的地位又是屹立于中國的文學史中,只能說他生錯了時代,身處于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位置,生不逢時。
歷史上南唐后主對政治是否不熱衷??是因為他更喜歡詩詞嗎
歷史上的南唐后主確實對政治不熱衷,他性格厭惡權利爭斗,與過于復雜的宮廷斗爭關系格格不入。而對于美的追求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加上文人溫柔鄉的合適土壤使得其詩詞文才得以成長,更加寄情其中不理政事。
南唐后主李煜,是否真如世人所說是個昏庸無能的皇帝?
首先聲明一點,所謂昏君是指君主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而南唐后主顯然不屬于這一范疇。
可為什么大家會認為他是一個昏君呢?跟小編一起分析吧。
醉心文學,不擅朝政,可為當代名士,卻不適合當世雄主
南唐后主即是李煜,沒錯,正是那個留下許多傳世名篇的詩人李煜。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可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采為當世一流,在詩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是少有的花間派風格,詩詞形象生動,抒情真摯。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用詞明凈、清新,意境深遠,寓情于景,將亡國悲痛,無奈之情完美的表達出來,這也是李煜詩詞中小編最喜歡的一首。
當然還有很多佳作流傳于世,如《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等等意境用詞都很有感覺,這大概也是婉約派詩詞的魅力所在吧。
言歸正傳,正是因為李煜的文學水平高,喜歡醉心詩詞,寄情山水,而不是每天處理大大小小繁雜的國事,他不擅長處理這些國事,他也沒有所謂的政治手腕。所以,對于李煜來說,作為一個吟詩作賦的文學名士,他是非常優秀的;但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君主,他顯然是不合格的。
一個文學天賦極高的詩人,你卻偏偏要人家做管理臣民的政治家(這讓小編想起了曹植,曹植也是極具才名,如果最后是由他繼承曹操的事業,那么和李煜會不會有一樣的結局呢),這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以至于后來大家都認為李煜是一個昏君,一個只知吟詩作賦而不理國家大事的昏君。
亡國之君不代表昏君,只是不適合
要說李煜還有什么讓人覺得是昏君,那大概就是這亡國之君的名頭了吧。作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煜毫無疑問的背下了所有的鍋,導致很多人都單純的覺得亡國之君就是昏君,如果政治清明,皇帝不昏聵怎么可能亡國呢?
那么事實真的就像大眾認知的那樣嗎?當然不是,李煜在政期間并不昏聵也不暴行,而是愛民如子,虛心納諫,甚至還根據國情制定了一些舉措:
一、為重振人心,啟用老臣,重視人才選拔的公正公平,確實為南唐選拔了許多人才。
二、為了緩解百姓稅收,創立“率分”制度;為緩解土地兼并恢復井田制;為使貨幣良性循環,平穩市場,推行“鐵錢”。
三、軍事上,因為前期的戰爭,南唐的綜合實力偏弱,李煜則采用陳喬、張洎之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御策略。同時展開外交,與其他國家建立邦交關系。
陸游曾評價李煜:
后主天資純孝......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憚卑屈,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
所以,李煜不但不是一個昏君,反而是一個愛民如子的仁義之君。當然,仁義之君始終抵不過那些充滿雄心大略的侵略霸主。李煜不是因為昏聵而亡的國,而是無意爭霸只求一方平安的心,讓那些有爭霸之心的人抓住了機會。
至此,我可以義正言辭的回答這個問題,南唐后主不是昏君!
或許,李煜一生最好的詮釋是郭麐的評價:
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關于為什么李煜不精政治和李煜為什么愁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