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為什么叫婁山關(婁山關百度百科)
很多朋友對于婁山關為什么叫婁山關和婁山關百度百科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大婁山的婁山關
婁山關,又名婁關、太平關,位于遵義縣北大婁山脈中段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440米,古稱天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殲滅黔軍四個團,攻下婁山關,揭開遵義大捷的序幕,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展示了遵義會議的曙光。從此,紅軍戰斗過的婁山關,便成為黔北著名的革命紀念地。婁山關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歷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于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婁山關景區介紹 關于婁山關的簡介
1、婁山關亦稱太平關,原名婁關,后稱太平關。位于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關名的來歷,源于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匯川區與桐梓縣的交界處,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巒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歷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應龍曾激戰于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2、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3、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于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婁山名稱是不是因為婁山關而得名
婁山因婁山關而得名,有此一說。
據《桐梓縣志》載,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楊端應朝廷之募,率領婁、梁、趙等七姓族鄉人收復播州,攆走南詔勢力,分土世襲。其部將婁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婁姍與另一個將軍梁宗理之子梁關為表兄共戎高巖子,時稱婁珊梁關。后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年久訛稱婁山關,以此得名。
婁、梁二姓族譜也有相似記載。
可見,婁山關并非因婁山得名,而婁山是因婁山關得名。
PS:但也有另一說,關名的來歷,源于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因為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但這種說法,沒有歷史出處。
婁山關為什么叫婁山關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婁山關百度百科、婁山關為什么叫婁山關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