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從楚國游楚國是哪里(來從楚國游的楚國是哪里)
大家好,關于來從楚國游楚國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來從楚國游的楚國是哪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渡荊門送別
唐代 :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賞析
這首 詩 是 李白 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ィ康氖堑胶薄⒑弦粠С实赜斡[。“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lián)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tài)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tài)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jié)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lián)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xiàn)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 沈德潛 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jié),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楚國在哪里
楚國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
楚國國都在今天的荊州,后迫于秦,遷陳和壽春。楚國起初地域遼闊,歷史源遠流,長達八百年之久。最盛時還包括現(xiàn)在陜西南部的漢中地區(qū),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楚族是多元的,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在黃河、長江流域遠古先民的長期交往爭戰(zhàn)與融合中,終于在荊楚地區(qū)形成有共同語言、共同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楚族。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國是現(xiàn)在的哪里?
古代楚國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國國都郢,在今天荊州,后迫于秦,遷陳和壽春。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西周初年,荊人的殘部主要是季連的羋姓后人,已西遷至丹水與淅水之間。
鬻熊為首領時,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
《渡荊門送別》中的“來從楚國游”是到楚國還是去楚國?如果是去楚國,那李白的出發(fā)地(家鄉(xiāng))在哪
是去楚國。
關于李白的家鄉(xiāng),有一段資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縣附近)人,先世于隋末流放西域,他就誕生在那里的碎葉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并在那里長大,所以自號青蓮居士。《渡荊門送別》,就是李白成年后第一次出蜀途經(jīng)湖北宜都荊門山下時所作。
楚國是今天的哪個省?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擴展資料
楚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漢族原稱)南遷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 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有熊,有熊相傳為黃帝的國號)。楚國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是玄帝顓頊(高陽氏)的后人。后在上古沖突中及商王朝的驅(qū)逐下,逐漸南遷。
《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fā),向豫西南和陜東南方向遷徙,于西周初年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后繼續(xù)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jié)合部。即:河南新鄭丹陽荊山。 楚人南遷后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因子,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fā)展楚文化,形成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楚國在江漢地區(qū)發(fā)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楚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xié)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成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 楚國是周朝鎮(zhèn)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線,周惠王曾經(jīng)說“鎮(zhèn)撫你們南方夷越地區(qū)的動亂,不要侵犯中原。”于是楚國向南方擴地到方圓千里。
楚熊渠時期,西征庸國,東攻揚越。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前306年,滅越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都壽春,楚軍潰敗,亡于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楚國
來從楚國游楚國是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于來從楚國游的楚國是哪里、來從楚國游楚國是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