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為什么叫潁濱遺老(蘇轍號什么濱遺老)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蘇轍為什么叫潁濱遺老,以及蘇轍號什么濱遺老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軾 蘇轍分別被稱為什么
蘇軾被稱為鐵冠道人、東坡居士;蘇轍被稱為潁濱遺老。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擴展資料: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后連貶數處。
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轍被稱為什么?
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
蘇軾和其父蘇詢,其弟蘇轍并稱什么
蘇軾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三蘇”也與王安石、韓愈等5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一、蘇軾
蘇軾少年得志,深得歐陽修賞識。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融會貫通后自成一家。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二、蘇洵
蘇洵年近五十才成名,成名后的他地位也很低。蘇軾一生八典名郡,地方政績顯著,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蘇軾述其志寫完《易傳》。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師,時年58歲。
三、蘇轍
蘇轍一生的政績主要表現在元祐年間,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至副相,比蘇軾的官位還高。蘇洵雖被譽為“王佐才”,但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只能算作政論家。蘇氏兄弟是“言之者而又行之者”,都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
蘇洵雖被譽為“王佐才”,但從未成為“王佐”,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只能算作政論家。王安石變法期間,他極力反對新法,后一再被貶。后宋哲宗繼位,又被召回,被得到重用。
擴展資料
“三蘇”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蘇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散文“辭辯閎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對改變北宋文壇風氣起了巨大作用。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chuàng)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
蘇洵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太玄論》),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強調文貴自然,反對為文而文,認為不能不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仲兄字文甫說》);強調文貴有用,要“言必中當世之過”(《鳧繹先生詩集敘》),如五谷可以療饑,藥石可以伐病。
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chuàng)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他的詩內容豐富,境界開闊,格調清新。他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的詞風,成為豪放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并提高了婉約詞的境界,對后世影響很大。
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關于蘇氏兄弟詩文的優(yōu)劣,歷來有不同看法。蘇軾說:“子由詩過吾遠甚(你的詩比我強很多)。”這并不是什么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
陸游、周必大也有類似的看法,周必大《跋子由〈和劉貢父省上示坐客〉詩》載,周向陸請教學詩之法,陸要周讀蘇轍詩。他們覺得蘇轍的詩“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tài)易見(優(yōu)雅高深妙不可言,如同美人在面前,姿態(tài)優(yōu)美,顯而易見)”。
蘇轍簡介
蘇轍簡介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于韓愈、歐陽修、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蘇轍人物生平
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公元1061),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寧五年(公元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八年(公元1085),舊黨當政,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直至崇寧三年(公元1104)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居生活,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卒于公元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嘉祐六年(公元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寧三年(公元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
熙寧五年(公元1072),出任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
元豐二年(公元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
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zhí)掌朝政。
元祐八年(公元1093),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圣元年(公元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貶謫筠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后又貶循州等地。
崇寧三年(公元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后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