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湖為什么又叫鏡湖(鑒湖鏡湖是一個嗎)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鑒湖為什么又叫鏡湖,以及鑒湖鏡湖是一個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鑒湖的歷史沿革
為浙江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處適合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的江南水鄉型風景名勝區,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巖、湖塘6個景區和湖南山旅游活動區組成。鑒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于此而得名。鑒湖還有長湖、慶湖、賀家湖、賀監湖等別名。鑒湖水質特佳,馳名中
外的紹興老酒,即用此湖水釀造。鑒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工,筑堤潴水,總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頃,民享其利甚巨,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東起蒿口斗門(今上虞蒿垻鎮),西至廣陵斗門(今紹興縣南錢清),全長56.5公里。湖在集雨時面積610平方公里,湖總面積189.9平方公里。后因水土流失,在唐中葉以后逐漸淤積,又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開始有豪紳在湖中建筑堤堰,盜湖為田,湖面大蹙。今鑒湖面積約30.44平方公里,其主干道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22.5公里,形如一條寬窄相間的河道,鑲嵌在紹興平原之上。
紹興鑒湖是怎樣的?
鑒湖位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市南,經緯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國長江以南 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鑒湖淹廢后的殘留部分。俗稱長湖、大湖、慶湖,雅名鏡湖、賀鑒湖。
鑒湖,在紹興城西南1.5公里,為浙江名湖之一。俗話說“鑒湖八百里”,可想當年鑒湖之寬闊。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工,筑堤潴水,總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頃,民享其利甚巨,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東起蒿口斗門(今上虞蒿),西至廣陵斗門(今紹興縣南錢清),全長56.5公里。湖在集雨時面積610平方公里,湖總面積189.9平方公里。后因水土流失,在唐中葉以后逐漸淤積,又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開始有豪紳在湖中建筑堤堰,盜湖為田,湖面大蹙。今鑒湖面積約30.44平方公里,其主干道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22.5公里,形如一條寬窄相間的河道,鑲嵌在紹興平原之上。
鑒湖位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市西,經緯度N29°58ˊ, E120°14ˊ,是宋朝開始的農耕湖。湖長約15千米,面積3平方千米。鑒湖水質極佳,馳名中外的紹興酒就用鑒湖水釀制。湖濱有陸游故里、三山、快閣遺址等古跡。
鑒湖所在的紹興,其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稱“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取“紹祚中興”之義,改越州為紹興,而得名至今。
“鑒湖”之名,目前可以肯定是在北宋時才開始出現的。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會稽鑒湖,今避廟諱,本謂鏡湖耳。”古代有避諱的習俗,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名趙敬,“敬”、“鏡”同音,遂將“鏡湖”改名為“鑒湖”,也有改稱“照湖”的,宋嘉泰《會稽志》載,紹興偏門外照水坊,乃“以湖名”,但因“照”不及“鏡”有韻味,宋以后便很少再有“照湖”的說法。“鑒湖”成了通行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在“鑒湖”這一名稱出現之前,鑒湖有過“慶湖”、“賀家湖”、“鏡湖”、“賀監湖”、“南湖”、“長湖”、“大湖”、“帶湖”等別稱,這些名稱也都有其來歷。
最早出現的是“慶湖”。據三國時吳謝承《會稽先賢傳》記載:“賀,本慶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吳,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王子慶忌挺身奔衛,妻子并渡漸水,隱居會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泊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慶氏’,名其湖曰‘慶湖’。”春秋時吳國王僚末年的公子光之禍,發生在公元前515年,早于馬臻建成鑒湖655年。“慶湖”,應該是鑒湖建成前自然形成的一個天然湖泊。
東漢安帝劉祜(在位106-125)時,“慶湖”改名為“賀家湖”,原因是劉祜的父親名劉清,“慶”、“清”同音,為避其諱,慶姓改為賀姓,湖名也就相應而改。這在謝承《會稽先賢傳》中也有記載。
“鏡湖”之名,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孔靈符的《會稽記》:“永和五年,馬臻為會稽太守,創立鏡湖。”但為何命名“鏡湖”,原因卻說不清楚,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兩種:一是黃帝磨鏡說,南北朝任昉《述異記》載:“鏡湖,世傳軒轅氏磨鏡湖邊。因得名。”二是“鏡中游”說,謂鑒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晉王羲之“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為其本。一般以為,鑒湖建成前,已有一些自然湖泊,其中之一可能名“鏡湖”,并有黃帝磨鏡湖邊的傳說,人工湖建成后,原鏡湖歸入新湖,“鏡湖”之名因其形象而有來歷,便為人所接受而沿用了下來。
“賀監湖”之名與唐代詩人賀知章有關。賀知章在京為官五十多年,八十多歲告老還鄉。唐玄宗賜他“鏡湖剡川一曲”。賀知章官至秘書監,“鏡湖”因而亦名“賀監湖”。嘉慶《山陰縣志》載:“唐明皇賜賀知章‘鑒湖一曲’,故亦名賀監湖。”后來也有稱“賀鑒湖”的,也有與“賀家湖”相混的,謬也。
“南湖”、“長湖”、“大湖”、“帶湖”,大約是民間的稱謂法,經文人記錄而流傳。康熙《會稽志》載:“鏡湖,在縣二里,故南湖也,一名長湖,一名大湖……《輿地志》曰:‘南湖在城南百步許,東西二十里,南北數里,縈帶郊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浙江又東得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萬頃。”又記鑒湖邊石帆山:“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由此基本可以推斷,“南湖”之名,乃因其方位所得;“長湖”之名,則因其形狀而得;“大湖”之名,當因其面積所得;“帶湖”之名,蓋因湖“縈帶郊郭”而來。這些名稱,基本流行在唐朝以前,那時雖已有“鏡湖”的稱謂,但不見統一,唐之后,則很少用這些稱謂了。
關于紹興【鏡湖】的稱呼之疑惑????
你的看法是正確的。鑒湖,鑒湖。鑒,現在寫作鑒,鏡子也,故歷史上也稱作鏡湖。東漢以后基本上被改造成帶狀河流了。以前在河的兩岸附近有一個鑒湖鄉和一個鑒湖區。目前在城南有一個鑒湖鎮,反而離鑒湖有點遠。目前在城北設了一個非正式的鏡湖新區,其實與原鏡湖根本不相關,地名辦亂改的。其實,在此區域內有一個湖,叫“犭央犭茶”湖,電腦上打不出來,讀作“āng sàng”,是一種魚的名稱。因為這兩字比較冷僻,地名辦就擅自把它改為鏡湖。
鑒湖為什么又叫鏡湖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鑒湖鏡湖是一個嗎、鑒湖為什么又叫鏡湖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