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寫少年行(李白為什么寫少年行的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為什么寫少年行,以及李白為什么寫少年行的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少年行二首李白的寫作意義?
在李白的一生當中,
雖然李白
是一個名垂千古的大詩人,
但是他的職場
其實不太順利,
他的理想也沒有得到施展,
所以在少年行這兩首詩當中,
代表了李白對于未來的憧憬。
少年行注釋及賞析
少年行
唐·李白
其一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因擊魯勾踐,爭博勿相欺。
其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注釋
其一
1、少年行:樂府《雜曲歌辭》舊題。
2、湄:水邊。
3、并州:古地名,相當今山西大部和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并州兒以善騎射著稱。
4、聲:語;原作擊,校云:“一作聲。”魯勾踐:《史記·刺客列傳》載:荊柯游于邯鄲,魯勾踐與荊柯博,爭道(在賭局上爭贏路),魯勾踐怒而叱之,荊柯默而逃去。后魯勾踐聞荊柯刺秦王事,私日: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其二
1、金市:古洛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陽舊城西。一說指長安西市。
2、胡姬:少數民族少女。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盡管專門吟詠少年的詩數量不及模山范水、狀物言志之作,但這類詩大都寫得富有詩味,頗具特色。李白的《少年行》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少年行”,屬樂府舊題,古代詩人一般以此題詠少年壯志,以抒發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組兩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這《少年行》沿用樂府舊題,也皆以寥寥數語勾勒少年形象,摹寫其個性特征。
李白是浪漫主義大詩人,青少年時期便醉心于劍術,仗劍任俠,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言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因此,李白的詩往往喜歡塑造豪俠少年的形象。其《少年行》(之一),雖僅寥寥數語,卻使一個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人立紙面”,栩栩如生。從中,我們不難窺見任氣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突出其豪爽倜儻之個性。李詩意在表現少年的豪爽倜儻,詩的語言豪邁俊爽,寓剛于柔,剛柔并濟,渾然天成。
李白的《少年行》,刻劃的是一個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因而,詩中寫少年緊扣其個性特點下筆。敲打著樂器喝著酒,背著寶劍唱著歌,一個風流少年的豪爽躍然紙上,這是李白對自己年輕時候的一種回憶,也只有李白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當他經過舊時燕國的土地時,認識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燕國在現在的河北一帶,自古就有“燕趙多慷慨之士”的說法,那里民風豪放,正是李白所向往的生活。李白在那里和豪杰們相處甚歡,大家下棋玩樂,魯句踐是戰國時代的人,和當時的荊軻在邯鄲下棋賭博,最后卻互相爭吵起來。這是李白希望大家要和諧相處,別和古人一樣鬧得不開心。
《少年行》這首詩是的意思 只要有譯文即可!
別有風味少年歌——王維《少年行》(其三)與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較談
〔 作者:□ 王美春 轉貼自:點擊數:443 文章錄入:admin 〕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王維《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盡管專門吟詠少年的詩數量不及模山范水、狀物言志之作,但這類詩大都寫得富有詩味,頗具特色.上錄唐代詩人王維與李白的《少年行》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比較賞析這兩首同題之作,對當代詩人“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當不無裨益.
“少年行”,屬樂府舊題,古代詩人一般以此題詠少年壯志,以抒發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維的《少年行》,系組詩,共四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三首;李白的《少年行》,一組兩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二首.這兩首《少年行》,皆沿用樂府舊題,也皆以寥寥數語勾勒少年形象,摹寫其個性特征,但同中有異,異曲同工.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別
在中國古典詩詞史上,王維以山水詩著稱,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歷來的詩論者也往往視王維為隱逸詩人.其實,王維早年懷有建功立業、功成身退之志:“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不遇詠》).因此,他在《少年行》(其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武藝超群、剛猛頑強、勇于殺敵、戰功顯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顯然,在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詩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李白是浪漫主義大詩人,青少年時期便醉心于劍術,仗劍任俠,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言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因此,李白的詩往往喜歡塑造豪俠少年的形象.其《少年行》(之二),雖僅寥寥數語,卻使一個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人立紙面”,栩栩如生.從中,我們不難窺見任氣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同時寫少年,王詩突出其勇猛殺敵之氣概,李詩則突出其豪爽倜儻之個性,二者之別不難發覺,也無須筆者贅言.
2、吟詠少年的筆法有異
王維的《少年行》,詠少年英雄,圍繞“英雄”做文章.首句狀其射技超群.詩人攝取了少年的一個造型:英雄力大無比,技高絕倫,可左右開弓,兩手同時掰開兩張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狀其臨陣膽氣.“虜騎千重”,少年英雄豪氣沖天,闖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這兩句內容上互為因果,一個氣貫斗牛、武藝高強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第三句摹其戰斗風姿.詩人以“金鞍”為映襯,鏡頭對準“偏坐”這一姿勢,又以“調白羽”(箭在弦上)這一特寫鏡頭,突出了詩中主人公的雄姿英發.最后一句繪其赫赫戰果.借“五單于”紛紛被射下馬鞍的畫面,再現少年英雄所向無敵,殺得匈奴潰不成軍的輝煌戰績.全詩借助四幅有內在聯系的畫面,分別從少年的“技”、“膽”、“姿”、“績”方面下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威風凜凜、馳騁沙場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構思巧妙,令人贊嘆不已.
李白的《少年行》,刻畫的是一個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因而,詩中寫少年(“五陵年少”),不是像王詩那樣將少年置身于戰場這一典型環境中,而是將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環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緊扣其個性特點下筆.此“五陵年少”騎著駿馬出游,踏著春光,縱橫于花叢之中,其豪放不羈的個性已初見端倪,而他“笑入胡姬酒肆中”,則將這一個性淋漓盡致地揭示了出來.此中之“笑”字,堪稱點睛之筆.這不僅著眼于視覺,使人如見其貌——笑貌,也不僅訴諸聽覺,讓人如聞其聲——笑聲,而且在繪其音容笑貌的同時盡傳其神——豪放不羈的個性,笑傲群雄的豪情.也正是這一個“笑”字,使此少年明顯有別于王維筆下的少年,也有別于李白筆下其他的任俠少年.若就“詩中有畫”,畫面動靜結合而言,李白與王維的這兩首《少年行》皆恰到好處,頗見功力,二者實難分軒輊.若就詩中所訴諸的感覺形象而言,王詩僅著眼于視覺,而李詩視覺、聽覺形象并出,顯然,在這方面李詩要略勝王詩一籌.
3、詩的語言風格不盡相同
王維與李白的這兩首《少年行》所體現出的詩的語言風格皆屬豪放一類,但只要我們細加品味,則不難見出二者之異.王詩旨在凸現少年的英雄氣概,其語言雄渾豪壯,氣魄恢弘,能夠“吞吐大荒”,猶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令人一目了然.
李詩意在表現少年的豪爽倜儻,詩的語言豪邁俊爽,乍看,似乎不及王詩氣魄恢弘,其實,它寓剛于柔,剛柔并濟,渾然天成.“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謂豪邁俊爽之至,令人百讀不厭.
總而言之,王維的《少年行》(其三)與李白的《少年行》(其二)皆成功地塑造了個性鮮明的少年形象,但二者同中有異:王詩里的少年,馳騁沙場,豪氣干云;而李詩中的少年則放馬花叢之中,“笑入胡姬酒肆中”,豪爽倜儻.王詩在塑造少年形象時,緊扣其英雄氣概著墨,借助四幅有內在聯系的畫面表現之;而李詩在刻畫少年形象時,則主要從其豪放不羈的個性特征下筆,既繪其貌,又摹其聲,更傳其神.王詩語言雄渾豪壯,李詩語言豪邁俊爽,二者皆別有風味,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少年行的寓意李白一
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刻劃的是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寄寓著李白自己的理想。
詩中描寫的少年,敲打著樂器喝著酒,背著寶劍唱著歌,騎著白馬踏著落花,一個風流豪爽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從中,讀者不難窺見任氣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少年行二首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
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因擊魯句踐,爭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翻譯
像高漸離一樣在燕市擊筑飲酒,像荊軻一樣在易水上彈劍悲歌。
應結識像燕太子丹這樣的愛賢之士,要結交像并州俠士一般的朋友。
少年身負壯志,將來自有奮發激烈之時。
若再遇到像魯勾踐這樣的俠士,應該事先自報家門,若有爭博之時,請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在長安金市之東,五陵的貴公子騎著銀鞍白馬,滿面春風。
他們在游春賞花之后,最愛到哪里去呢?他們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飲酒尋樂。
注釋
“擊筑”句:用高漸離事。
筑:一種古代的弦樂器。其狀似琴而大。頭安弦。以竹擊之,故曰筑。
湄:岸邊。
燕太子:名丹,燕王喜之太子。
并州兒:并州一帶重義氣輕生死的青年男子。兒,指年輕人。
擊:一作“聲”。
魯句踐:人名,趙國之俠客。
爭博:因賭博而相爭。
五陵:本指漢朝五個皇帝的陵墓所在,為當時豪家貴族的聚居地。此泛指家居長安的豪貴之家。
金市:唐代東都洛陽有金市。此系指長安西市,因可兌換金銀,故名。
胡姬:泛指當時西域及外國的少女。當時長安多有胡人開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盡管專門吟詠少年的詩數量不及模山范水、狀物言志之作,但這類詩大都寫得富有詩味,頗具特色。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一首用五古的形式,跡近詠史,實是抒情,寫一個少年的信念和追求。詩開頭運用荊軻的典故,表現少年對荊軻事跡的向往和憧憬。對英雄人物的追慕,是青少年們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整首詩從易水餞飲落筆,但不脫不粘,若即若離,從對荊軻的身世感慨跳躍到對自己的身世感慨,把由荊軻身上所煥發出來的豪情壯志,注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凝結成一種激揚奮發的豪情與堅定的人生信念:“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接著寫魯句踐。魯句踐是戰國時代的人,和當時的荊軻在邯鄲下棋賭博,最后卻互相爭吵起來。這里仍然以荊軻的故事抒情達意,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第二首用七絕的形式,描摹刻畫,情態畢露。三言兩語就勾畫出一個任氣逞能的豪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說明他的家世豪貴,生活豪華;“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顯示其豪放、倜儻、爽朗、率真,展示其無限的青春活力。在春風得意之際,這些五陵俠少馳騁著駿馬,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出入于花海酒肆,無拘無束,在歡歌笑語中忘懷了一切,不知什么叫時光與金錢,不知什么是愁苦與憂思。這里沒有明顯的是非褒貶,也沒有暗示出什么微言大義。這些青少年,是幸福的。從這些青少年的身上,似乎可以讓人感受到盛唐的國威給這些時代的幸運兒帶來的狂歡與激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詩人在其中傾注的人生理想。
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刻劃的是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因而,詩中寫少年緊扣其個性特點下筆。敲打著樂器喝著酒,背著寶劍唱著歌,騎著白馬踏著落花,風流豪爽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從中,讀者不難窺見任氣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這是李白對自己年輕時候的一種回憶,也只有李白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全詩語言豪邁俊爽,寓剛于柔,剛柔并濟,渾然天成。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當作于李白青年時期,具體作年不詳。李白二十五歲出蜀,漫游中國,當他經過舊時燕國的土地時,認識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李白在那里和豪杰們相處甚歡。這兩首詩就是這種生活的反映。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其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譯文
【其一】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為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其二】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其三】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其四】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云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著印綬走出明光宮。
注釋
⑴新豐: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盛產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
⑵咸陽:本指戰國時秦國的都城咸陽,著名勇士荊軻、秦舞陽都到過此地。漢時曾徙豪俠于咸陽。這里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
⑶羽林郎:漢代禁衛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⑷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張,分開。一作“臂”。雕弧:飾有雕畫的良弓。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
⑼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里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
⑽歡宴:指慶功大宴。
⑾云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⑿軒:殿前欄檻。
⒀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賞析
《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第一首詩,寫俠少的歡聚痛飲。詩開頭便以“美酒”領起,因為豪飲酣醉自來被認為是英雄本色,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李白《俠客行》)飲酒在當時因能激發意氣而被視作勝事。“斗十千”語出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將進酒》詩云:“昔時陳王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此詩意近李詩,不僅極言酒之珍美,而且還借前人的用語寫出慷慨好客、縱情歡樂的盛況。蓋游俠之飲原非獨酌遣悶,其倜儻意氣正在大會賓客之際才得以充分的表現。第二句言“咸陽游俠”,乃以京都俠少為其代表。游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閭里市井之中,故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徑直稱之為“閭里之俠”,咸陽為秦的國都,則京邑為游俠的淵藪也不言自明,這里不過是舉其佼佼者以概全體。詩的前兩句以“新豐美酒”烘染在前,“咸陽游俠”出場在后,而“多少年”則為全篇之綱。詩的后二句更進一層,寫出俠少重友情厚交誼的作風。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間便能成為意氣相傾的知己,所謂“論交從優孟,買醉入新豐”(李白《結客少年場行》)、“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正表現了他們同聲相應的熱情。因此,在他們開懷暢飲的豪爽風度中,還滲透著為朋友傾情倒意,肝膽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率真坦蕩的人生態度。詩為人物寫照,最后卻宕開去以景語收束。詩人撇開樓里的場面,轉而從樓外的景象落筆,其實寫外景還是為內景服務的。末句中的“高樓”不僅和首句呼應,暗示了人物的豪縱氣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掃鄙陋猥瑣之態;“系馬垂柳”則以駿馬和楊柳的意象,襯托出少年游俠富有青春氣息的俊爽風致。有此一筆,使情景歷歷如繪,遂在表現人物豪宕氣概的同時,又顯得蘊藉有致。全詩用筆的跳蕩靈動,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羈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詩,寫游俠的出征邊塞。這首詩里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里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里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于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閑之輩可以入選。《后漢書·地理志》云:“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贊頌,這里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游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詩,寫少年的勇武殺敵。詩人將主人公置于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虜騎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于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兇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里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于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并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里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鸧。”(《壯游》)王維則稱贊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游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游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詩,寫游俠的功成無賞。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游俠的勇卻群敵,那么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云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這里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里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將軍諷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意謂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復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里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里再加申說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舍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游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原文:
君不見淮南少年游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俠好經過,渾身裝束皆綺羅。
蕙蘭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
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塵。
衣冠半是征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
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
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注釋:
①呼盧:古代的博戲。
②乞與:給予。
③旋:漫然,隨意。
④栽桃李:這里指的是交朋友。
⑤徇:又作“讀”。
⑥浪作:使作。
⑦遮莫:盡管,任憑。
⑧簪纓:古代時達官貴人的冠飾,這里指仕宦高官。
翻譯:
你看啊!淮南游俠的少年郎,白天游獵晚上擲骰。他們玩博戲一日,散盡百萬也不惋惜,報仇即使要行千里之遠也覺得近在咫尺。少年游俠,他們注重的只是經過,渾身上下裝束華貴,遍身綺羅。他們身邊常有美女香花為伴,常光顧風月場所,他們所去之處皆是笙歌飄飛。他們看起來雖然驕縱但其實卻很謙和,與他們結交的人都是高人俠士。自己的好鞍好馬都送給友人,遇見相投之人散盡千金也不可惜,對知己絕對是一片赤誠。他們散盡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結交了很多朋友,府縣官吏都是他們的門下客,王侯都與他們平起平坐。男兒生來就應該享盡人生的歡樂,何必要讀書遭受貧窮和疾病?男兒生來就應該豪氣沖天,征戰立功,自己建立功業,不要憑借著與帝王的姻親關系而爬上高枝兒。盡情享用眼前的榮華富貴,何必貪圖身后的聲名呢?
賞析:
《少年行》,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古代詩人一般以此題詠少年壯志,以抒發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組兩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一首。這兩首《少年行》,皆沿用樂府舊題,以寥寥數語勾勒了豪俠少年的形象,摹寫了其個性特征。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譯文
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
劍起案列的秋風,馳馬飛出了咸陽。
國土一角仍淪陷,天子沒有收河湟。
這種情況不改變,不擬回頭望故鄉。
注釋
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走:跑。咸陽:指京城長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黃河西部,當時為異族所占。
賞析
洋溢著愛國熱情的小詩,詩中抒發了詩人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極力渲染了詩人青年時期出征的豪邁氣概。弓箭在霞光中閃耀著光輝,寶劍照耀著寒霜,在凜冽的秋風之中,詩人馳出了京城,奔赴為國效力的疆場;這里,詩人的自我形象鮮明,報國的豪情壯志表現得十分充分。這首詩的后兩句,作者用詩的語言表示自己的決心,說只要國家的河追地區沒有收復,自己就不打算回頭望一望故鄉。這比漢代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話更進了一步。
這首詩先描寫,后抒情,兩者結合緊密。詩人把雕弓、寶劍、夜光、秋風,走馬等形象集中起來,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描寫之中充溢著詩人的報國熱情。抒情時,詩人抓住了對國土喪失的痛惜,直述以國為家,先國后家的決心。這首詩語言簡煉、生動,節奏感強。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宜州華原(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唐朝宰相、文學家。令狐楚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他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詩“宏毅闊遠”,尤長于絕句。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編有《元和御覽詩》。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