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記多少個字(有記無樓的閱江樓)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閱江樓記多少個字,以及有記無樓的閱江樓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舊相冊——獅子山上閱江樓
閱江樓,位于南京儀鳳門側的獅子山巔,揚子江畔,名列中國十大文化名樓、江南四大名樓,有“江南第一樓”之稱。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盧龍山指揮8萬伏兵,大敗陳友諒40萬軍隊,奠定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的基礎。朱元璋稱帝后,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賜名盧龍山為獅子山,并下詔于山巔建造閱江樓,并親自撰寫和發動群臣撰寫《閱江樓記》。樓基建好,卻因耗費巨大而停建。627年后的2001年,閱江樓終于在山巔落成,南京從此結束了六百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在靜海寺周邊遠眺閱江樓? ? ? ? ? ?
閱江樓南門入口
自南門洞內回看“閱江攬勝”牌坊
登山梯道前方平臺上的“獅嶺雄觀”照壁
“獅嶺雄觀”照壁處有路通向儀鳳門,于城墻近處觀看懸掛著“儀鳳書閣”匾額的儀鳳門城樓,其壯觀秀麗在南京諸門中應是數一數二的。
繼續拾級而上,“江南第一樓”牌坊已近在眼前。
“江南第一樓”石坊,坊聯:千古江聲留夕照;九天樓影俯朝飛。
過“天下第一樓“石坊,前面平臺基墻上鑲嵌有青銅浮雕一副,名”獅嶺閱江“
”獅嶺閱江“碑記: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天下大定,以應天(今南京)為中心,“西南有疆七千余里,東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際沙漠,與南相符”。是年秋日,朱元璋率大臣徐達、劉伯溫、宋濂等登臨盧龍山(今獅子山)感大江東去,爽氣西來,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氣象,擬建閱江樓于山頂,是以察奸料敵,威震四方。(注:以引號括之文字,為朱元璋《閱江樓記》中句。)
過平臺拾級再上,前方正對之建筑為”政通人和“門樓,其左為閱江樓?
于石階平臺觀閱江樓。
回望來路上的“天下第一樓”石坊。
”政通人和“門樓,樓聯:獅夢醒來頂天立;龍吟遠去搏海飛。背面樓聯:起兵濠上先存捧日之心;定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閱江樓門樓北面,立一尊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噸,鼎上以篆字刻:“獅夢覺兮鬣張,子孫驕以炎黃,山為挺其脊梁,閱萬古之長江,江赴海而浩湯,樓排云而慨慷,鼎永鑄茲堂堂。”將句首之字連讀,即:獅子山閱江樓鼎。
穿過“政通人和”門樓,眼前頓覺開闊平坦,52米高的閱江樓巍然聳立在山頂廣場之上。外為四層,內實七層的閱江樓,檐下高懸“閱江樓”匾額,一層柱楹聯:六代舊江山樓閣千尋尊虎踞,九州新歲月風濤萬里壯鴻圖。
? ? ? 側觀閱江樓? ? ?
閱江樓,主副二樓連為一體。副樓廊柱楹聯:佳山佳水,佳風佳月,千秋佳地;癡聲癡色,癡情癡夢,幾輩癡人。(朱元璋當年題南京秦淮河風月亭聯)
閱江樓東門,門前廊柱上共有三聯,其一:天地沉浮迎日出;古今代謝閱江流。其二:縱眼江山開遠慮;騁懷云物蕩閑愁。其三:吳楚名樓今則四;水天明月古來雙。
進入閱江樓,迎面的大廳中央設皇帝寶座——九龍紅木龍椅,應該是按明朝奉天殿朝堂的布局。龍椅后面,金色的墻壁上鏤刻著朱元璋撰寫的《閱江樓記》節選。
東西兩側的橫梁上各懸掛一藍底金字匾額,東為康熙所書“治隆唐宋”,西為“得水載舟”。
龍椅左右兩側柱聯:統萬馬麾千軍功成百戰人言信;一九州寧四海國瑞雙懸日月明。
閱江樓二樓展示著明代歷代皇帝的畫像及簡歷
當年鄭和乘坐的寶船模型,船長138米,寬56米,總排水量14800噸,最大載重量達7000噸,9桅12帆。當年,鄭和在獅子山(盧龍山)南麓建寶船廠,建造寶船數十艘,輔以大小船只共300余艘,載員27800人,七下西洋。 在六百年前可謂之世界之最。鄭和航海比麥哲倫、哥倫布分別早80多年和110多年。? ?
閱江樓,三層大廳中部貫通至五樓,四壁上鑲嵌著高12.8米、寬8米、由12個部分組成的巨型瓷畫,詳細描繪了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先后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訪問和貿易交流的歷史盛舉,選拍如下: 建造寶船
龍江始發
駕風馭帆、朝覲天方、宣詔賞賜、豐碑永祀
靜海鐘鳴
四大名樓雙面繡地屏,以雄偉的閱江樓為主景,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構成一幅秀麗壯觀的圖畫,畫面以傳統的雙面繡制作,針法精細、層次豐富,堪稱蘇繡工藝的經典之作。
蟠龍藻井,位于閱江樓頂中央,系整根樟木制成,形象生動,威武壯觀,極具皇家氣派。龍身由24K純金裝裱,閱江樓頂部內外共耗用24K純金11公斤,將藻井及樓頂裝飾得金碧輝煌。
登至六樓,扶欄遠眺,南京城區風光盡收眼底。想當年,朱元璋建此樓是為察奸料敵,威震四方;而如今,老百姓登此樓,是為遠眺觀景,閱江攬勝。
放眼向東,東門山道上,由遠及近,孫中山觀江亭、《閱江樓記》碑亭。
北望,近處是護城河,遠處為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
獅子山下的護城河——盧龍河,曾經的明代寶船廠就在護城河畔。?
舉目南望,由遠及近,南京廣播電視塔、秦淮河、明長城與儀鳳門、“天下第一樓”牌坊、自南門登樓的石階及其右的天妃宮。
? ? ? 秦淮河畔風光
? ? ? 明長城與儀鳳門
靜海寺,是明成祖朱棣為褒揚鄭和七下西洋的功績而敕建。鄭和晚年曾居住在靜海寺內,靜海寺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議約地,見證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始。
? ? ? 遠眺江北,一江之隔的南京浦口區。? ?
南京港浦口港區,近處港機高聳,遠處高樓林立。
? 方亭,位于閱江樓東門南側,左為閱江樓副樓,右為“政通人和”門樓。亭聯:東迎紫峰千年瑞氣,北望金龍萬里雄風。
出閱江樓,沿東路石階下山。
明史金陵碑廊,將整個明代發生在南京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鐫刻在石碑上,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科技、廉政、文化、藝術、外交、宗教、民俗等方面。
? ? ? 龍江戰役
? ? ?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 ? ? 推行軍屯
? ? ? 秦淮燈火
? ? ? 收復臺灣
《明史金陵碑廊后記》下關區政府,二OO八年十月
? ? ? 自碑廊處再觀閱江樓
《閱江樓記》碑亭,漢白玉碑,南面刻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1198字,北面刻有明代大學士宋濂所寫《閱江樓記》568字。整塊石碑高3.1米,寬4.8米,重15噸,堪稱全國之最。亭聯,其一:一江奔海萬千里;兩記呼樓六百秋。其二:俯瞰奔濤巨龍入世欲探海;仰瞻高閣彩鳳引人思閱江。
孫中山觀江亭,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11日起,孫中山先后多次登臨獅子山,與黃興等人在這里視察江北形勢,研究北伐事宜,并對山上的炮臺、地道、險要處的防御一 一查看。
? 獅嶺古炮臺,現存古炮一門,為鑄造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振武將軍炮”,炮口直徑13厘米,重逾兩噸。
玩咸亭,位于獅子山東南半山坡上,建于清嘉靖丙申年(公元1536年),其名得自亭旁原有的水潭,水潭卦象屬于“咸卦”,意即上方的水澤滋潤下面的山體。亭中有明代文人方克的《玩咸亭記》碑刻。玩咸亭聯:山澤靈明星淬火;江風浩蕩月流金。
? 明太祖朱元璋“牽馬出征”青銅塑像。朱元璋元天歷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鳳陽縣,少年放牛,父母雙亡,1344年出家為僧;1352年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娶郭子興義女馬氏為妻;1355年郭子興病故,朱元璋成為軍中統帥;1356年3月率部打過長江,攻占應天(南京);1360年在盧龍山(獅子山)指揮8萬伏兵打敗陳友諒40萬人馬;1364年在應天受封吳王;1368年正月定都南京,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時年40歲,史稱明太祖。
獅子山下,環繞明城墻的護城河——盧龍河。
山下,獅子山公園的一座殿宇,左右門聯:已見河清海晏,猶聞獅吼龍吟
? “盧龍勝境”牌坊,此處是自閱江樓東門上山的必經之路。
? ? ? 獅子山下,閱江樓東廣場照壁“獅子山”。
? 面對照壁的一對石獅,不僅雄偉,而且據說是江南一帶個頭兒最大的。
? 走出景區,不免多了些感慨,600年前朱元璋的夢想如今得以實現,不知他應作何感想。雖是現代的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卻也建造得朱門丹柱,琉璃黃瓦,飛脊疊梁,重檐斗拱,金碧輝煌,造工精細,盡顯明朝皇家氣派。登樓攬勝,閱江樓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閱江樓記的字詞注釋
閱江樓記
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1)。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2)。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3)。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后世法(4)。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5)。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6)。遂錫嘉名為“閱江”云(7)。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8)。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夫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9)?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10)。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櫛風沐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11)。”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12)。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內外之所及也(13)。”四陲之遠,益思有以柔之(14)。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15)。”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16)。觸類而推,不一而足(17)。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18)!
彼臨春、結綺,非不華矣(19);齊云、落星,非不高矣(20)。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不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21)?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入海,白涌碧翻(22)。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23)。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24)。然則果誰之力歟(25)?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圣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26)。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27)?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功者,勒諸貞珉(28)。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29)。
--------------------------------------------------------------------------------
〔題解〕
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獅子山上修建了一座閱江樓,命宋濂為這座樓寫一篇記文,以“寓其致治之思”。
由于作者是奉詔而作,故在文章中為朱元璋寫了大量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辭,加入許多希望他勵精圖治的箴規之言。它是應制文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的結構比較巧妙,言語簡潔,寫景、敘事和議論穿插得比較自然,具有寬闊舒展的氣勢。
〔注釋〕
(1)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帝王之州:相傳蜀漢諸葛亮曾到金陵,看了那里的地形地物,贊嘆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州,這里是地方的意思。
(2)六朝:指三國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迄于:到。南唐:五代時十國之一。六朝和南唐都建都金陵。王氣:帝王之氣。古代迷信,說帝王興起之處有祥光瑞氣。
(3)逮:及,到。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建國,建都。鼎,指夏禹鑄的九鼎。九鼎是古代傳國寶器,王都建在哪里,九鼎也就在那里,所以稱定都為“定鼎”。明太祖在金陵建都,稱江南應天府。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改應天府為行在(即行都)。英宗(朱祁鎮)正統年間建為南京。于茲:在此,在這里。足以:能夠。當:同“應”。適應。
(4)聲教:風氣和教化。《書經·禹貢》:“聲教訖于四海。”蔡沈集傳:“聲,謂風聲;教,謂教化。”所暨(—jì):到達的地方。暨:及,到。罔:不,沒有。間:差別,區分。朔:指北方。穆清:謂像清和的風化育萬物。舊時用以稱頌帝王。語出《詩經·大雅·烝民》。雖:即便,就是。豫、游:都是游樂的意思。法:效法。
(5)獅子山:在今江蘇江寧縣北。盧龍:山名。在今江寧縣西北。蜿蜒(wānyán):曲折延伸的樣子。貫:通,通過。蟠繞(pán—):也作“盤繞”。曲折圍繞。
(6)上:皇上。勝:美景。詔:特指封建時代皇帝頒布的命令,也叫詔書。這里作動詞用,下詔,下令。巔:山頂。
(7)遂:就,于是。錫:通“賜”。賞賜,賜予。云:表示終止和肯定的語氣。
(8)頃:頃刻,短時間。萬象:各種各樣的景象,所有景色。森:眾多貌。千載:一千年。這里是虛指,極言時間長。軒:開朗。
(9)俟(sì):等待。夫:那。偉觀:雄壯的景色。
(10)法駕:皇帝車駕的一種。幸臨:來到。皇帝駕到叫“幸”。椒:山頂。闌:指闌干。矚(zhǔ):注視。這里是眺望的意思。悠然:深遠貌,閑適貌。
(11)江漢:指長江和漢水。這里泛指大小河流。朝宗(cháo—):古時諸侯朝見天子。見《周禮·春官·大宗伯》。借指百川入海。《書經·禹貢》:“江、漢朝宗于海。”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原來的主謂詞組變為偏正詞組,作句中的賓語。諸侯:指各地的軍政長官。關阨(-ài):即關隘,關津要隘。朕(zhèn):我。本是古人自稱之詞,從秦始皇開始專用為皇帝的自稱。櫛風沐雨:讓風梳發,讓雨洗頭,形容在外奔波,來不及梳發洗頭和不避風雨的辛苦。這里有創業艱難的意思。
(12)中夏:猶中原、中華。
(13)浩蕩:廣闊壯大貌。上下:等于說往來。番:舊時對西方邊境各族的稱呼,也作外族的通稱。接跡:猶接踵。這里形容船多,接連不斷。庭:通“廷”,朝廷。這里作動詞用,朝見。蠻:古時對南方各族的泛稱,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琛(chēn):珍寶,寶貝。聯肩:猶并肩。覃(tán):延長,廣泛深入。
(14)陲(chuí):邊境,邊疆。柔:懷柔。安撫。
(15)耕人:即農民。這里指男的。炙(zhì):烤。皸(jūn):皮膚受凍裂開。
煩:煩惱。農女:農家婦女。捋(luō):用手握物,順移脫取。行馌(—yè):給在田間耕作的人送飯。拔:拉出來。這里有拯救的意思。諸:“之于”的合音。之,他們。于,從。水火:即水深火熱,比喻百姓處境極端困苦。衽席(rèn-),比喻和平的環境,安定的生活。衽,床席。
(16)萬方:各地。安之:使之安。安,使動用法。
(17)推:推想,推求。原選本作“思”,今據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以下簡稱“商務”本)《宋學士文集》改。不一而足:不止一件,而是很多。一,指個別,少數。
(18)臣: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這里是作者對君主的自稱。因:經由,通過。奚:何,怎么。止:只,僅。而已:罷了。哉:表示詰問和感嘆語氣。
(19)臨春、結綺:二閣名。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建。
(20)齊云:樓名。也叫“古月華樓”。五代時韓浦所建。故址在今江蘇蘇州市。落星:樓名。三國吳大帝(孫權)所建。在今江蘇江寧縣東北落星山上。
(21)樂(lè):作動詞用,欣賞。管弦:管樂和弦樂,也泛指音樂。燕(yān)、趙:戰國時的燕國和趙國。這里泛指北方原屬燕趙的地區,傳說那里多美女。旋踵:旋轉腳跟。形容時間極短。
(22)雖然:雖然如此,但是。這是兩個詞,和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岷山(mín—):在四川省北部,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古人把它當作長江的發源地。委蛇:(wēiyí)彎彎曲曲延續不斷的樣子。白:作名詞用,白浪。碧,作名詞用,碧波。
(23)天塹(—qiàn):天然的壕溝。比喻地形險要,多指長江。語出《南史·孔范傳》。
(24)視為:即“視之為”,省去指代長江的“之”。無所:沒有什么地方。事:作動詞用,從事。乎:同“于”。
(25)然則:既然這樣,那么;那么。果:究竟,到底。
(26)逢掖:即“逢衣”,一種袖子寬大的衣裳,古代讀書人所穿。蕩蕩:廣大貌。名:作動詞用,指出,指明。神禹:亦稱“大禹”。相傳他曾經治平洪水。疏鑿:疏導和開鑿。罔積:沒有窮盡。
(27)其:難道,怎么。油然:自然而然的樣子。者:的。原選本無此字,據“商務”本《宋學士文集》增。
(28)宵旰(-gàn):“宵衣旰食”的略語。天不亮就起身穿衣,天晚了才吃飯。舊時用來贊揚帝王勤于政事。功:功績,事跡。勒:刻。諸:“之于”的合音。之,它,指“宵旰圖治之功”。于,在。貞珉:像玉一般的美石。
(29)他:別的,其他。留連:留戀,舍不得離開。褻(xiè):褻瀆。也:表示說明的語氣。
〔譯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從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與山川出現的王氣相稱。到了我大明皇帝定都在這里,才足以與王氣相當。從此,聲威教化施及南北,無所阻隔,涵養精神,和穆清平,與天同為一體,即使是一次娛樂,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獅子山,從盧龍山蜿蜒伸來。長江猶如虹霓一樣盤繞在它的腳下。皇上因這里地勢雄偉壯麗,詔令在山頂上建造一座樓,與百姓同享游覽的樂趣。于是,賜給它一個美好的名字叫做“閱江”。
登上閱江樓眺望的時候,可以見到各種景物紛然羅列,似乎千載奧秘一下子全部顯露出來。這難道不是天造地設,等待那一統天下的君王,而展現出千秋萬代的奇偉壯觀的景色嗎?當風清日麗,皇上光臨,登上高山之巔,憑欄遠眺,遐想一定會悠然而生。看到那長江、漢水,滔滔東去,各地的官員紛紛前來述職,城高池深,關隘險固,這時一定會說:“這是我櫛風沐雨,征戰攻取才得到的啊!中華土地這樣廣闊,更感到要想辦法來保住它。”看到那波濤浩浩蕩蕩,張滿風帆的船只隨著波浪上下起伏,海外的船舶接道來朝,南方的珍寶爭相入貢,一定會說:“這是我用恩德安撫、憑威力降服,恩澤傳布到內外才達到的。四方的邊境這樣遙遠,更感到要想辦法去懷柔遠人。”看到那長江兩岸、四郊的田野上,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曬皮膚,寒風凍裂雙腳的痛苦,農家女子有采桑送飯的辛勤,一定會說:“這是被我從水火中拯救出來,安置在床席上的人。天下有這樣多的臣民,就更覺得要想辦法讓他們安居樂業。”接觸到類似的事物,便引起聯想,不止一樁。我知道這個樓的興建,是皇上用來振奮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產生各種的感慨,無不寄寓著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僅僅是為了賞閱長江呢!
那臨春樓、結綺樓,不是不華美;齊云樓、落星樓不是不高大。但它只不過是用來演奏放蕩的樂曲,收藏燕趙的美女。轉瞬之間便使人為之感嘆,我不知道這到底該怎樣去解釋。雖然如此,長江發源于岷山,逶迤七千余里而流入東海,白浪奔騰,碧波翻卷。六朝的時候,常常憑借它作為防御敵人的天然屏障。現在則已南北一家,把長江看作一條和平的江水,無須用來進行戰爭了。那末,這究竟是誰的力量呢?讀書人有登上這座樓而觀賞這長江風景的,應當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樣,浩蕩宏偉,難以稱說,與神禹開山引水的功業同樣是無邊無際的。忠于君王,報答皇上的心情,難道能不油然而生嗎?
我很愚鈍,奉皇上的旨意撰寫這篇記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興夜寐操勞治國的功績,銘刻在精美的碑石上。其他如留連風光景色的言辭,都略去不寫,唯恐有所褻瀆啊!
閱江樓記文言文翻譯
閱江樓記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意存諷勸。登上閱江樓,覽“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四隀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覽中處處想著國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至于那些“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文章確實寫得莊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頗具時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應制文字。以下是我帶來閱江樓記文言文翻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江樓記
明代: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云、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譯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從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無法與當地山川所呈現的王氣相適應。直到當今皇上,建國定都于此,才足以與之相當。從此聲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養精神和穆而清明,幾乎與天道融為一體。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娛樂,也想到怎樣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獅子山,是從盧龍山蜿蜒伸展而來。長江有如一線長虹,盤繞著流過山腳下。皇上因為這地方形勢雄偉壯觀,下詔在山頂上建樓,與百姓同享游覽觀景之樂,于是賜給它美妙的名字叫“閱江”。登上樓極目四望,萬千景色次第羅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頃刻顯露無遺。這難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統海內的明君,來展現千秋萬世的奇觀嗎?
每當風和日暖的時候,皇上的車駕降臨,登上山巔,倚著欄桿遠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啟動遐想。看見長江漢江的流水滔滔東去,諸侯赴京朝見天子,高深的城池,嚴密固防的關隘,必定說:“這是我櫛風沐雨,戰勝強敵、攻城取地所獲得的啊。”廣闊的中華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樣來保全它。看見波濤的浩蕩起伏,帆船的上下顛簸,外國船只連續前來朝見,四方珍寶爭相進貢奉獻,必定說:“這是我用恩德安撫、以威力鎮服,聲望延及內外所達到的啊。”四方僻遠的邊陲,更想到要設法有所安撫它們。看見大江兩岸之間、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膚、寒氣凍裂腳趾的煩勞,農女有采桑送飯的辛勤,必定說:“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對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讓他們安居樂業。由看到這類現象而觸發的感慨推及起來,真是不勝枚舉。我知道這座樓的興建,是皇上用來舒展自己的懷抱,憑借著景物而觸發感慨,無不寄寓著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緒,何止是僅僅觀賞長江的風景呢?
那臨春閣、結綺閣,不是不華美啊;齊云樓、落星樓,不是不高大啊。但無非是因為演奏了淫X的`歌曲而感到快樂,或藏匿著燕趙的美女以供尋歡。但轉瞬之間便與無窮的感慨聯結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樣來解釋它啊。雖然這樣,長江發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經七千余里才向東入海,白波洶涌、碧浪翻騰,六朝之時,往往將它倚為天然險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視長江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戰爭了。然而,這到底是誰的力量呢?讀書人有登上此樓觀看此江的,應當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蒼天,浩浩蕩蕩難以形容它的廣闊,簡直與大禹鑿山疏水拯救萬民的功績同樣地無邊無際。忠君報國的心情,難道還有不油然而生的嗎?
我沒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寫這篇記文,于是準備將心中替皇上考慮到的晝夜辛勞操持國事最急切之處,銘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連光景的言辭,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褻瀆。
注釋
[1]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2]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3]定鼎:傳說夏禹鑄九鼎以象九州,歷商周,都作為傳國重器置于國都,后因稱定都或建立王朝為定鼎。
[4]暨:至
[5]罔間朔南:不分北南。
[6]穆清:指天。
[7]一豫一游:謂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豫,義同“游”。《晏子春秋.內篇.問下》:“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游,秋省實而助不給者渭之豫。”
[8]獅子山:晉時名盧龍山,明初,因其形似狻猊,改名為獅子山。山西控大江,有高屋建瓴之勢,自古以來是南京西北部的屏障,為兵家必爭之地。
[9]盧龍:盧龍山,在今江蘇江寧縣西北。
[10]錫:賜。
[11]軒露:顯露。
[12]法駕:皇帝的車駕。
[13]崇椒:高高的山頂。
[14]江漢之朝宗:《尚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意謂江漢等大川以海為宗。
[15]沐風櫛(zhì)雨:即“櫛風沐雨”。風梳發,雨洗頭,形容奔波的辛勞。
[16]中夏:這里指全國。
[17]琛(chēn):珍寶。
[18]德綏:用德安撫。
[19]覃:延。
[20]柔:懷柔。
[21]皸(jūn)足:凍裂腳上的皮膚。
[22]行馌(yè):為田里耕作的農夫送飯。
[23]衽(rèn)席:臥席。意謂有寢息之所。
[24]臨春、結綺:南朝陳后主所建之閣。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更有望春閣,用以居龔、孔二貴嬪。
[25]齊云:唐曹恭王所建之樓,后又名飛云閣。明太祖朱元璋克平江,執張士誠,其群妾焚死于此樓。故址在舊吳縣子城止。落星:吳嘉禾元年,天桂林苑落星山起三層樓,名曰落星樓。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東北。
[26]委蛇:亦作“逶迤”,連綿曲折。
[27]逢掖:寬袖之衣,古代儒者所服,因用作士人的代稱。
[28]蕩蕩難名:《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29]神禹疏鑿之功:指夏禹治水之功。
[30]宵旰(gàn):即“宵衣旰食”,指勤于政務,早起晚食。
[31]勒:刻。貞珉:指碑石。
讀《閱江樓記》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讀《閱江樓記》有感12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凡讀過《古文觀止》的人,都知道宋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很少有人記得還有明人宋濂寫的《閱江樓記》。這也難怪,因為岳陽樓確有其樓,歷史名樓,《岳陽樓記》是古文名篇,而《閱江樓記》則是有“記”無樓。公元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在南京獅子山頂建樓閣,并欽賜名為“閱江樓”,同時命翰林院學士承旨宋濂作文記之。文章寫好了呈給皇上,朱元璋又下詔不建此樓了。所以南京獅子山上從來沒有過閱江樓(公元2000年以后為了招徠旅客建造的閱江樓碑,并沒有填補600多年此地無樓的歷史空白),而《古文觀止》中卻保留了《閱江樓記》。
讀《岳陽樓記》,人們會有暢快淋漓、提高思想境界的感覺;讀《閱江樓記》則不然,只會覺得肉麻和憋屈。為什么?因為《岳陽樓記》是散文,《閱江樓記》是宮廷臺閣體(簡稱宮閣體)文章。二者文體不同,結構語言各異,讀者的感覺當然就不一樣了。這正是我標題為“別樣滋味”的原因。為廣大讀者閱讀方便,我把《閱江樓記》摘要譯成白話,然后再和讀者諸君一起品味它。
金陵是帝王之州,從六朝到南唐都在這里建都。可是他們都是偏安一方的小國,和這里的山川王氣不相匹配。只有我皇洪武定都于此,方才名副其實,當之無愧。我皇下詔在獅子山建樓,登樓遠眺,但見萬種景象,森然排列,真是天設地造的雄偉之地,就等著統一中國的我皇洪武來這里開創千萬世之偉業呢。
風和日麗,皇上登臨此樓,必然產生許多遐想。看到滾滾長江東流入海,四方官員來朝述職,城池高深,關隘鞏固,皇上必然會說:“這都是朕頂風冒雨戰斗勝利才得到的呀。”于是想著華夏這么大,需要設法保衛。看到江中帆船上下往來,番邦來朝,南蠻進貢,皇上必然會說:“這都是朕武力所及和仁德安撫的結果啊。”于是想著四方這么遠,需要考慮懷柔方略了。看到四郊田野里的農夫農婦在烈日烤曬下辛勤勞動,腳都裂開了,皇上必然會說:“這都是朕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使他們能睡在茵席之上啊。”于是想著怎樣讓他們過上更加安寧的`日子。
我皇建此樓閣,是為了利用此地山川的雄偉,興起感想,發揚精神,謀求天下大治的方略,哪里是為了觀景娛樂呢。過去這里也曾有華麗高大的臨春、結綺、齊云、落星等樓閣,都是為了聲色淫樂。一轉腳的功夫,這些景象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惋惜和感嘆。臣不知道怎樣解釋這樣的事。
我皇洪武,圣德如天,和大禹治水的功德一樣,皇恩浩蕩,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臣不是個聰明人,奉旨寫記,只想把皇上日夜為民操勞,治理天下的功德寫下來,刻在石碑上,永世流芳。至于流連光景就不寫了,我怕褻瀆皇上的圣明。
從字面上看,該文滿紙都是歌功頌德,但仔細研讀就會發現,字里行間隱藏著作者對皇帝的建議和警示。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不乏有知有識、愛國愛民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們手中無權,他們治國安民的意見要通過皇帝采納才能實現。而皇帝考慮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皇權,這是最重要的,其他事都必須服從于鞏固皇權。于是文人學士的良知良能與皇權碰撞,結果就產生出一種文體——宮廷臺閣體。寫這種文章,必須歌頌皇帝的英明偉大,為皇帝歌功頌德是宮閣文章的要素,不可或缺。歌頌之后,再斂聲下氣,微言建議。即使這樣,也還戰戰兢兢,唯恐一不小心獲罪于皇上,惹來殺身之禍。就說宋濂吧,他是朱元璋沒當皇帝時的經師,后為朝廷近臣,奉旨寫《閱江樓記》,告老還鄉之后,也沒有逃脫被流放的厄運。可見,在封建社會里,有良知良能的知識分子,做人作官都很難啊。
600年后的今天,中國社會早已“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當家做主了,但是在部分官員和知識分子中,宮廷臺閣體文風猶存,講話作文,空話、官話、套話連篇累牘,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應列為改革的對象。
閱江樓記原文及賞析
閱江樓記
作者:宋濂
朝代:明朝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云、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意存諷勸。登上閱江樓,覽“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四隀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覽中處處想著國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至于那些“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文章確實寫得莊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頗具時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應制文字。
閱江樓,在今南京獅子山,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詔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臨其上覽勝。本文即為宋濂奉詔所寫的一篇歌頌性的散文。
宋濂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頒發的詔令多出其手,實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為奉詔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但作者又能援引歷史上,特別是六朝覆滅的事實,巧妙地達到了“以史為鑒”的目的。寓規勸于敘事,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宋濂為一代宗師,而且常為明太祖草詔,故其文風莊重渾厚,語言簡潔得體。本文堪稱代表作之一。文中雖多有歌功頌德的套語,但應把它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來認識。明太祖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終于推翻了腐朽殘暴的元政權,而且在即位后確實采取了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應該說是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確實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實際,不能單純地把它看作是“陳詞濫調”。至于寫到皇帝在登樓時的種種心理活動,雖然是在贊揚“一統之君”,但頗有弦外之音,即為皇帝敲響警鐘,暗寓皇帝要處處關心國事民疾,而不應為觀賞勝景而登臨。特別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樓閣的往事陳跡,說明了歷史上朝代興亡的教訓,更直截了當地表現出規勸之意。
全文有敘有議,駢散兼備,更顯出作者非凡的功力。“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之類的四字句,讀起來鏗鏘有力,頗具音韻美。“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當地的氣象萬千的場面盡攝眼底。特別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確實功力不凡。
閱江樓。雄視吳楚閱江樓,評說成敗帝王侯。云錦絕技驚天下,金陵官話撰石頭。友好遠航垂青史,共和首義傲亞洲。詩文書畫歷代秀,稻作玉雕歲月稠。
南通州余西古鎮精進書院任俠家作于南京陋室,20xx年3月18日。
賞析: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意存諷勸。登上閱江樓,覽“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四隀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覽中處處想著國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至于那些“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文章確實寫得莊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頗具時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應制文字。
閱江樓,在今南京獅子山,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詔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臨其上覽勝。本文即為宋濂奉詔所寫的一篇歌頌性的散文。
宋濂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頒發的詔令多出其手,實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為奉詔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但作者又能援引歷史上,特別是六朝覆滅的.事實,巧妙地達到了“以史為鑒”的目的。寓規勸于敘事,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宋濂為一代宗師,而且常為明太祖草詔,故其文風莊重渾厚,語言簡潔得體。本文堪稱代表作之一。文中雖多有歌功頌德的套語,但應把它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來認識。明太祖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終于推翻了腐朽殘暴的元政權,而且在即位后確實采取了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應該說是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確實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實際,不能單純地把它看作是“陳詞濫調”。至于寫到皇帝在登樓時的種種心理活動,雖然是在贊揚“一統之君”,但頗有弦外之音,即為皇帝敲響警鐘,暗寓皇帝要處處關心國事民疾,而不應為觀賞勝景而登臨。特別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樓閣的往事陳跡,說明了歷史上朝代興亡的教訓,更直截了當地表現出規勸之意。
全文有敘有議,駢散兼備,更顯出作者非凡的功力。“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之類的四字句,讀起來鏗鏘有力,頗具音韻美。“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當地的氣象萬千的場面盡攝眼底。特別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確實功力不凡。
閱江樓。雄視吳楚閱江樓,評說成敗帝王侯。云錦絕技驚天下,金陵官話撰石頭。友好遠航垂青史,共和首義傲亞洲。詩文書畫歷代秀,稻作玉雕歲月稠。
南通州余西古鎮精進書院任俠家作于南京陋室,20xx年3月18日。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