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秋詞如何賞析(我讀劉禹錫的秋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劉禹錫秋詞如何賞析,以及我讀劉禹錫的秋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劉禹錫《秋詞》賞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翻譯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于劉禹錫貶官朗州后,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
提起描寫秋天的詩,大家會很自然地記起宋玉在《九辯》中寫的“悲哉,秋之為氣也”的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傳統題材。
秋天是氣候由熱轉寒、草木凋零的季節,古代文人感物興懷,逢秋而悲寂寞,感嘆身世,情于詩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詩人對秋天卻另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感受。他這首詩不是悲秋,而是頌秋。
詩一開始,就一反悲秋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詩人自己的獨特看法:“秋日勝春朝”。他認為秋天要勝過明媚的春天。為了說明這個命題,他用鮮明、爽朗的色彩,描繪出了一幅壯麗、開闊的秋日圖景: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里詩人將天高氣爽、白鶴凌云的景色與自己充滿詩意的情懷熔鑄在一起,表現出一種豪邁之情。
這兩句詩意境開闊,情調昂揚,表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觀失望,相反,他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理想,繼續戰斗。白鶴凌云這一形象,其實也就是他自身的寫照。讀這兩句詩,可想象得到詩人的風姿。
這是一首七絕小詩。七絕是最精粹的詩體之一,它需要用最簡約的手法來表現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正是這樣。秋色宜人,可以寫的景物很多,詩人卻只抓住白鶴凌云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與自己詩情之曠遠作為一實一虛的情景來描寫,這樣,無論是物是人,都沒有半點悲秋氣氛。
這種寫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勝多,筆墨簡煉,而藝術效果極佳。
劉禹錫《秋詞》賞析
《秋詞》的賞析?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劉禹錫《秋詞》賞析。
一、賞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皠俅撼本褪窃娙藢τ谇锞白顬槌浞值恼J可。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娙俗プ∏锾臁耙机Q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其二
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
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二、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三、釋義
其一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淺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四、作者朝代
唐朝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
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二、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唐代中葉的哲學家和詩人。貞元九年劉禹錫中進士,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為徐州掌書記;兩年后調任京兆渭南主簿;貞元十九年,擢升為監察御史。
開成三年,劉禹錫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一年后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終年71歲。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歷、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受道家影響,詩中倒是常常表現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同樂天登棲靈寺塔》,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內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白鷺兒》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
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浪淘沙詞》、《西塞山懷古》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詞》二首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禹錫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詞二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