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能說人二百五(說人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不能說人二百五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說人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么二百五是傻子的意思
二百五 是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在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二百五用于口語調侃,但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
出自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其他說法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后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于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后人們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棗莊、微山、江蘇徐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里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系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于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制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于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后“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制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昆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昆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丑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后,鵠立椅上,右手拿煙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么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么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怎會一樣?”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但是實際上一吊錢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
為什么二百五是罵人的話?這個數字有何特別?
二百五,常指傻頭傻腦,不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很久以前,二百五只不過是個普通的數字,直到某一日,它突然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成了一個罵人的數字。
關于二百五為什么變成罵人的話,說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幾種。
說法一:源于戰國故事
傳說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很是威風,但也因此樹敵眾多。
他在齊國做客卿時,齊國眾大夫看不慣他,于是派人刺殺他。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但沒抓到。
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將他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以誘惑賊人出現。
于是齊王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間諜,殺了他的人是大功臣,特賞黃金千兩,快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站出來說自己是兇手。
齊王讓他們考慮好再說,四個人卻都很堅定。齊王又問:“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
四人回答:“一人二百五。” 齊王道:“來人,把這四個 ‘二百五’ 推出去斬了!”
說法二:源于民間故事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日夜苦讀,連傳宗接代都顧不上。可雖然付出了巨大努力,卻一直與功名無緣。到了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決定認清現實。不曾想老來得子,添了一對雙胞胎。
老秀才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老秀才專心在家教育孩子,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一天,老秀才吩咐妻子:“我要去集市上買東西,你在家督促兩個孩子練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
老秀才趕集回來后,詢問二子用功如何,妻子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說法三:源于唐朝故事
唐朝的長安京兆尹權勢很大,每每出巡時,都是聲勢浩大。在最前面開路的官差叫“喝道伍佰”,手拿一根長竿驅趕路人,很是粗魯兇悍,百姓們都很反感這些聲勢浩大,作威作福的官吏。
后來“喝道伍佰”變為二人,但百姓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是共稱伍佰,于是單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手中各持一條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桿子。漸漸地,“二百五”變成了莽撞無禮、行為粗魯的代名詞。
為什么說別人傻,叫“二百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形容一個蠢很少會直接用“傻子”一詞,而是用“二百五”來形容。但是,其實“二百五”這一形容人傻的詞語并不是出現在現代的網絡流行詞語,早在古代這一用詞便已經出現了!
清朝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原來他是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二百五成為傻子的代名詞最早可追溯之春秋戰國時期。
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蘇秦的謀士,是當時有名的縱橫家,所謂縱橫家,也就是外交政治家,經常出訪各國進行“口舌之辯”以達到政治目的。而蘇秦就曾因說服六國(齊、楚、燕、趙、魏、韓)聯合對抗秦國,而被六國封為丞相,即“六國封相”。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份,蘇秦經常受到刺客的追殺!有一次在齊國,他就遭遇了刺客的追殺,而這一次蘇秦并未逃過一劫,而是被刺客一劍刺中胸膛,當場身亡。
由于蘇秦是齊國的丞相,深受齊王器重,再者當朝丞相被人刺殺身亡,顏面何在?于是,齊王便下令全城追捕兇手,但是沒有結果。
后來,齊王突發奇想,想出來一個計策,擺了一道“苦肉計”。
他放出消息,說蘇秦是齊國內奸,但礙于他的身份一直沒有機會下手除掉他,現今蘇秦被齊國的有識之士刺殺已死,希望這些有識之士能夠出面領賞,賞黃金千兩。此外還令人將蘇秦的頭顱割下,在蘇秦臉上涂滿鮮血,制造蘇秦慘死的假象,并將其頭顱掛在城樓公示。
沒過多久,果然有聞訊前來領賞的“有識之士”,而且還有四人,他們言辭激烈,都咬定自己是殺死蘇秦的“功臣”。最后,這四人被帶到了齊王面前,齊王一見他們四人,可謂是既悲憤又開心,準備殺死他們以泄心頭之恨。
然而,在下令處死這四人之前,齊王還略帶幽默的問道:“賞金有黃金千兩,你們四人準備怎么分呢?”,這四人心想,這還不簡單?便回到:“1000兩除4人,每人便是250兩了。”說完,四人便成為了替死鬼被處死,因為殺死蘇秦的是秦國派來的刺客,逃之夭夭。而二百五用以形容傻子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中國人罵人的時候,為什么經常說對方是"二百五"?
二百五就是指傻頭傻腦,倔強莽撞很不懂事的人。全國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大多用于口語調侃,并不是罵人的話,出自吳妍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
二百五的出現是有一些來歷和傳說的。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因而受到大王賞識,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正當蘇秦為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來了刺客,當天不治身亡。
齊王大怒,下令捉拿兇手,但是人海茫茫,去哪找呢?于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命人將蘇秦的頭割下來,然后弄得滿頭滿臉的血,再將血淋淋的人頭掛在城門口,張貼黃榜,告知大家蘇秦是個內奸,齊王一直想殺他,如今被義士所除,大快人心,獎勵黃金千兩。
告示一出,便有四人前來領賞,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所殺,齊王問他們千兩黃金四個人怎么分,四人高興的說,四人平分,即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此后,民間留下二百五的說法,被用來形容笨蛋和 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還有一件事,說的是個秀才,一生廢寢忘食也未能中舉,也沒兒子,晚年心灰意冷,決定放棄考科舉。沒成想晚年意外喜得兩子,秀才起名大兒子成事,小兒子敗事,從此專心教導他們讀書。
一天秀才要出門,交待妻子監督兒子寫字,大兒子三百個字,小兒子二百個字。結果秀才回來妻子告訴他,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兒子都寫二百五十個字。
古時候的人用銀子,一般按兩劃分,五百兩為“一封”,用紙包好,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因為與“半瘋”諧音,所以后來人把傻瓜蠢蛋叫二百五。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用于調侃,雖然不是褒義詞,但是也不是貶義詞,但有些時候其實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什么原因使它成了罵人的話?
二百五指的是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獲此“殊榮”,從這點來看,二百五雖不是什么褒義詞,但貶義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的歷史并不悠久,《說文》、《爾雅》、《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等等全都無載,《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也很簡略,不知出處。
而關于二百五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各自有各自的趣味性。據考證,二百五”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戰國蘇秦的故事
蘇秦是戰國著名的縱橫家,以游說列國合縱抗秦而受到各國國君賞識,領六國相印,權勢可謂一時無兩。
所謂樹大招風,蘇秦在齊國活動的時候,遭遇刺客襲擊,重傷而亡。
明目張膽在齊國殺人,這是對齊國的蔑視,齊王很生氣,但他卻沒有下令捉拿兇手,而是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門口,張榜公示蘇秦是內奸,死有余辜,齊王要獎勵出手的義士千金。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來領賞,四人都一口咬定蘇秦就是自己殺的,于是他們被帶到齊王面前。齊王問他們千兩黃金怎么分,四人還高興得回答四人平分,每人二百五。
齊王毛了,怒喝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被用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老秀才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可是始終不曾中舉,最后終于放棄了,開始培養下一代。
老秀才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成事,小兒子叫敗事,老秀才此后的主要事務就是教他們,指望他們能夠考上。
一天,秀才要出門,吩咐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結果秀才回來之后一問,發現兩個兒子都只寫了二百五十個,于是感慨:“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長安“市長”京兆尹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傻瓜傳家至寶
從前有一個傻瓜,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于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八兩金子很多的,笨蛋。從那以后人們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稱為二百五。
銀兩的故事
據說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古代每500兩銀子為一封,250兩銀子可不就為半封嗎?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后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人們通過諧音,罵人“半瘋”,嘿嘿,就說成“二百五”了,半瘋不傻的可不就是罵人嗎?
古代銅錢外圓內方,中間有個方孔,用繩子串起來,便于計算與攜帶,為了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千枚為一貫,后來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吊。《紅樓夢》里鳳姐就說過,襲人月銀是2兩,晴雯等大丫頭月錢是一吊錢。
一千枚錢稱一吊,一枚錢又稱一個大子,五百錢就是半吊,用半吊不夠一吊的數,比喻人的心眼不靈透。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由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
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半吊子賣鞋》,是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了“半吊子”一說。
那么二百五就成了不著調,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為魯莽的人。久而久之,罵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推牌九抓斃十的說法
玩牌九時,每人抓兩張牌,組合成九則是大牌會贏,如果組合為10,就是“斃十”了,屬于最小的牌了,四和六合成“斃十”,四在牌九里是“二板”,六在牌九里是“幺五”,兩張牌合稱“二板五”。
這“二板五”在鄉下農村普通話不標準,說禿嚕了就成了“二百五”。
這推牌九每次都推到斃十,那可不是輸定了嗎?輸了錢還幫別人數錢呢,這不是傻不拉幾的二百五么?
為什么不能說人二百五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說人二百五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說人二百五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