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詩如何(余光中的名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余光中的詩如何,以及余光中的名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人余光中去世,如何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成就?
臺灣詩人余光中今天去世了,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哀思。還好他的文學作品足以燭照古今。
對于余光中的文學成就,他曾經(jīng)的追隨者,也是決裂者的《臺灣文學史》作者陳芳明曾這樣評價:“以詩為經(jīng),以文為緯,縱橫半世紀以上的藝術生產(chǎn),斐然可觀;那已不是屬于一位作者的畢生成就,也應屬于臺灣文壇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指標。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從揚眉少年到慈眉老年,由于他同時經(jīng)營兩種文體,任何一個時段都從未出現(xiàn)歉收的跡象?!?/p>
首先,余光中是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詩人。留下的著名詩歌《鄉(xiāng)愁》,可以說是深深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首詩歌中透露出來的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團圓的期望,對故土重聚的堅信,到今天都還深深的激勵著中國人。從余光中的思緒中,我們可以看到,統(tǒng)一始終是臺灣同胞最大的心愿,盡管有一小撮臺獨分子不斷的煽風點火,但是祖國統(tǒng)一的大業(yè),祖國統(tǒng)一的趨勢是不可抗阻的。
另一方面,余光中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余光中是30多年臺灣詩壇上的一個著名的詩人,余光中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散文創(chuàng)作以及評論翻譯等方面,都留下了很多的作品,被稱贊為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余光中的文學生涯深沉遼遠,既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又接收到外國現(xiàn)代文學精神的渲染,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感和責任感。
總之,余光中的詩歌中有強烈的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意向,這是他作為鄉(xiāng)愁詩人的特點。余光中在藝術上成就豐富,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如何評價余光中的詩?
中國的文學界已經(jīng)太久沒有讓人大悲大喜的消息了,記得上一次讓小愛動容的還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在今天,小愛又聽到了一個消息,著名的詞人余光中老先生離我們而去,帶著一輩子的期待與無奈,離開了這個紛繁的人世。
大師起于亂世,鄉(xiāng)愁名滿人間
余光中的事跡小愛在這里就不詳述了,可以這么說,只要是上過初中的中國同胞,應該都會認識這位老人,我敢說,在中國知道余光中的人數(shù)一定比懂得斗地主的人多得多。余光中生于1928年,他出生的歲月可以說是中國開國之前最美好的時間了,1928-1938年,是中國平穩(wěn)發(fā)展的十年,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讓他有了涉獵詩歌的可能,但是美好的歲月緊接著就是無窮的黑暗,七年抗戰(zhàn),三年內(nèi)戰(zhàn),讓多少青年血染沙場,在這個喋血的時代,余光中猶如帶血的玫瑰,沒有沒暴風雨摧殘,反而因感傷成名。
小愛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兩個詩人就是李白和杜甫,幼年的小愛每每想到李白,都會有一種由衷的快感,曾經(jīng)的貴妃研墨、力士(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太監(jiān))脫靴,一不順心便掛金出門去,云游山水間。年稍長,心中便摒棄李白不負責任的灑脫,而欣賞杜甫以詩文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悲傷,雖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但是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告訴我們戰(zhàn)爭的苦痛,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來抒發(fā)自己對盛世的向往。
我相信有好多人對余光中先生的敬畏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的,年少不知愁滋味,中年方知家國事。初中課本中,我們接觸到的《鄉(xiāng)愁》大都認為是詞語簡練,容易背誦,而余光中這個名字更加容易記住,只有我們到了壯年,再去回味這首簡單的鄉(xiāng)愁,才能夠讀懂簡單背后的酸楚,才能夠理解簡短詞文蘊含的對那段亂世的痛恨。所有人都知道余光中,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理解這位老先生呢?
余老以詞文起家,卻因海峽成名
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一個定律,每每亂世才會井噴出大家,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百家爭鳴就是在春秋戰(zhàn)國的亂世,而最近一次百花齊放就是在民國。其實這不是偶然,而是每當亂世,詞文才會被賦予更多的含義,而盛世的詞文大多還是無病呻吟,即便唐宋盛世,我們喜歡的仍然是邊塞詩人的葡萄美酒夜光杯,還是陸游的家祭無忘告乃翁。
余光中老先生的名滿天下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必然,當然,這不是否定老先生的成就,而是說他趕上了一個時代,在那個年代,兩岸的人民都想要和對方把酒言歡,但是百思而不得,只能企望有人能夠用詩歌記錄下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應運而生,可以說這個淺淺的海峽阻斷了無數(shù)異鄉(xiāng)人的回家夢,卻成就了余光中老先生在詩詞界的地位。
兩岸互通漸親密,50次回家的余老先生可以瞑目
20世紀90年代,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終于開通了直航飛機,伴隨著老兵返鄉(xiāng)的歸途,余老先生也終于踏上了他曾經(jīng)的故土,重回生養(yǎng)他的土地。
(略有改動,表達對余老先生的敬意)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暮年時,
鄉(xiāng)愁是一張淡淡的信封,
我在這頭,
大陸也在這頭,
歸去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紅紅的中國結(jié),
大陸在這頭,
臺灣也在這頭。
余老先生一生50余次來到大陸,走遍了大江南北,去撒播詩歌的種子,他經(jīng)歷了兩岸關系正?;奶厥鈺r期,雖然駕鶴西去,卻也沒有遺憾,未來的兩岸,淺淺的海峽,再也不是兩岸的屏障。
余光中詩歌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tǒng)一,以下是我整理的余光中詩歌精選,歡迎參考閱讀!
深山聽夜
山深夜永
萬籟都渾然一夢
有什么比澈底的靜
更加耐聽呢?
再長,再忙的歷史
也總有這么一刻
是無須爭辯的吧?
可是那風呢?你說
風嗎?那是時間的過境
引起的'一點點,偶爾
一點點回音
鄉(xiāng)愁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招魂的短笛
魂兮歸來,母親啊,東方不可久留,
誕生臺風的熱帶海,
七月的北太平洋氣壓很低。
魂兮歸來,母親啊,南方不可久留,
太陽火車的單行道,
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腳心。
魂兮歸來,母親啊,北方不可久留,
馴鹿的白色王國,
七月里沒有安息夜,只有白晝。
魂兮歸來,母親啊,異國不可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夢寐在落地窗畔,
伴著你手栽的小植物們。
歸來啊,母親,來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鄉(xiāng)的一個小墳,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zhèn)。
垂柳的垂發(fā)到你的墳上,
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
夢見你的母親。
而清明的路上,母親啊,我的足印將深深,
柳樹的長發(fā)上滴著雨,母親啊,滴著我的回憶,
魂兮歸來,母親啊,來守這四方的空城。
余光中詩歌的特點 特點是什么
1、余光中詩歌的特點:從詩歌蘊含的情感來談:余光中的詩歌不管是題詠愛情、風物還是懷念故土,都充滿了感傷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盜夢的驚魂,今夕,回不回去?”、“輪回在蓮花的清芬里,超時空地想你,渾然不覺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數(shù)語,寂靜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2、除了愛情,“鄉(xiāng)愁”是他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另一個主題,家國之思亦是若隱若現(xiàn)貫穿“鄉(xiāng)愁”的始終。無論是《漂給屈原》,《夜讀》,還是《鄉(xiāng)愁》,都展現(xiàn)了詩人那傷感而悲壯的情感歷程,在詩人的詩歌中,處處蘊含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命運的雙重關系。
3、從表現(xiàn)形式來談:他的詩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韻,而是情感的互滲,在他的詩歌里可以找到整個情感流動的脈絡歷程?!翱罩杏酗L,風中隱隱,有鐘聲,自無處來,向無處去,無始無終。背風而立,鐘聲涌起,如潮生遠海,如回憶。鐘聲沉寂?!保ā渡罚@首詩多用四言句式,間雜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節(jié)奏輕盈,再加上以“憶”、“寂”結(jié)尾,不僅押韻有致,而且給人以悠遠空靈的虛無之感,從而使得字面意義與蘊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風”、“?!?、“鐘聲”、“回憶”渾然一體,一種落寞卻不凄涼的美感縈繞于讀者心中,這也是詩人情感的流動與詩句中的表征。
4、再從字面上來看,余光中先生的詩歌,文字簡潔易懂,簡潔流暢的文字里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這也是詩人寫詩歌的成功之處。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手拈來,在詩人的組織下成了情感豐富,意義深刻的抒情詩歌,這不得不叫人佩服。
余光中的詩歌有什么特點???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東西、古今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以詩人對文字的特殊敏感,從東西方廣闊的詩學土壤中吸取養(yǎng)分,從個人的歷練中提升寬廣的境界,造就了詩人獨到的詩歌品格和美學特征,即純粹的詩藝追求和獨特的美學創(chuàng)造.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古典主義;現(xiàn)代主義;純粹性;意象
代表作:《鄉(xiāng)愁》《民歌》《當我死時》和《逍遙游》《登樓賦》《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的詩歌怎么樣,鄉(xiāng)愁的作品如何?
《鄉(xiāng)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xiāng),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xiāng),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xiàn)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xiāng)愁?余光中?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nèi)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xiāng)愁》一詩,側(cè)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jīng)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jié)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jīng)歷的傾訴,也因為結(jié)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xiàn)實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jié).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xiàn)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xiàn)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構(gòu)思極為巧妙.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