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如何看秦楚之際月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少年別多情2022-12-15 22:06歷史80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如何看秦楚之際月表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秦楚之際月表_司馬遷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學(xué)習(xí)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秦楚之際月表_司馬遷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秦楚之際月表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shù)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杰,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xiāng)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qū)除難耳,故奮發(fā)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譯文

太史公研讀關(guān)于秦楚之際的記載,說:最早發(fā)難的是陳涉,殘酷暴戾地滅掉秦朝的是項羽,撥亂反正、誅除兇暴、平定天下、終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漢家。五年之間,號令變更了三次,自從有人類以來,帝王受天命的變更,還不曾有這樣急促的。

當初虞舜、夏禹興起的時候,他們積累善行和功勞的時間長達幾十年,百姓都受到他們恩德的潤澤,他們代行君主的政事,還要受到上天的考驗,然后才即位。商湯、周武稱王是由契、后稷開始講求仁政,實行德義,經(jīng)歷了十幾代,到周武王時,竟然沒有約定就有八百諸侯到孟津相會,他們還認為時機不到。從那時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殺了殷紂王。秦國自襄公時興起,在文公、穆公時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到獻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國的土地。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國諸侯。實行德治像虞、夏、湯、武那樣,使用武力像秦國這樣,才能成功,統(tǒng)一天下是如此艱難!

秦稱帝之后,憂慮過去的戰(zhàn)爭所以不斷,是由于有諸侯的緣故,因此,對功臣、宗室連一尺土地都沒有分封,而且毀壞有名的`城池,銷毀刀箭,鏟除各地的豪強勢力,打算保持萬世帝業(yè)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業(yè),興起于民間,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聯(lián)合,討伐暴秦,氣勢超過了三代。從前秦國的那些禁令,恰好用來資助賢能的人排除創(chuàng)業(yè)的患難而已。因此,發(fā)奮有為而成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說沒有封地便不能成為帝王呢?這就是上天把帝位傳給所說的大圣吧!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圣,誰能在這亂世承受天命建立帝業(yè)呢!

注釋

1.秦:

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項羽。表:是《史記》創(chuàng)立的一種體例,它用表格的形式來表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史記》中的表一般為年表,因秦楚之際天下未定,變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記述,把當時發(fā)生的大事列為月表。

2.太史公:

司馬遷自稱。因司馬遷曾任漢太史令,所以自稱太史公。作難(nàn):作亂;造反。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

3.虐戾(nüèlì):

殘暴,兇狠。項氏:這里指項羽。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fā)難。項羽和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lǐng)五國諸侯入關(guān)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

4.踐:

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5.三嬗:

三次更替。指陳涉、項氏、漢高祖、嬗(shàn),通“禪”。更替,變遷。生民以來:謂有人類以來,即有史以來。斯:這,這樣。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堅決的語氣。

6.洽:

融洽,悅服。攝行:代理。

7.湯:

即商湯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發(fā),西伯姬昌之子。誅殺商紂(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嚳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賜姓子氏,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時農(nóng)官名。棄掌管其事,因亦稱棄為后稷,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縣南,又名河陽渡。周武王伐紂,曾在這里會集八百諸侯。《書·武成》:“既戊午,師逾孟津。”放弒(shì):指商湯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誅殺商紂,《孟子·梁惠王下》:“湯放桀,武王伐紂。”

8.襄公:

秦襄公,周平王東遷時始列為諸侯。章:顯著,顯赫。文、繆(mù):秦文公、繆公,春秋時候秦國兩個國君。繆,一作“穆”。獻、孝:秦獻公、孝公,戰(zhàn)國時期秦國兩個國君。蠶食:像蠶吃桑葉般慢慢地吞并。并:兼并。冠帶之倫:高冠大帶之輩,指六國諸侯。一說,比喻習(xí)于禮教的人民,別于夷狄而言。

9.彼:

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10.兵革不休以有諸侯:

這是一個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為有諸侯的緣故”。以,因。墮(huī):毀壞。銷:溶化;鋒:刀刃。鏑(dí):箭頭。維:同“惟”。度量,計算。

11.閭巷:

里巷。合從(zòng):即“合縱”,謂聯(lián)合各路軍隊。軼(yì):勝過。三代:謂夏、商、周三代。

12.鄉(xiāng):

通“向”。從前。適足以資賢者為驅(qū)除難耳:“為”后省賓語“之”(代賢者)。難,謂困難。耳,而已,罷了。無土不王:這里用的是一句古語。

13.“此乃……乎?”句: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這是……吧?”疑問句。傳(zhuàn):謂書籍記載。

14.“豈非……哉?”句: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難道不是……嗎?”反詰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15.“非……孰能……者乎?”句: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是……誰能……的呢?”反詰句。

簡析

《秦楚之際月表》,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表。“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創(chuàng)立的一種史書體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現(xiàn)某一時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際是指秦二世在位時期和項羽統(tǒng)治時期。時間雖短,但事件變化多端,所以按月來記述,稱為“月表”。本文是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前面所寫的序言。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即陳涉發(fā)難、項羽滅秦、劉邦稱帝,而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文章回顧了歷史上一些帝王統(tǒng)一天下的艱難歷程,分析了秦楚之際“號令三嬗”,而漢高祖終于稱帝的原因,結(jié)論有獨到之處。

《史記》卷一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索隱】:六國,魏、韓、趙、楚、燕、齊,并秦凡七國,號曰“七雄”。

太史公讀秦記,【索隱】:即秦國之史記也,故下云“秦燒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是也。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位在籓臣而臚於郊祀,【索隱】:案:臚字訓(xùn)陳也,出爾雅文。以言秦是諸侯而陳天子郊祀,實僭也,猶季氏旅於泰山然。【正義】:“臚”,音旅,祭名。又旅,陳也。君子懼焉。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脩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後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quán),征伐會盟,威重於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nèi)爭於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wù)在彊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矯稱?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集解】: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義】:禹生於茂州汶川縣,本厓駹國,皆西羌。湯起於亳,【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fù)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zhàn)國之權(quán)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索隱】:以言人君制法,當隨時代之異而變易其政,則其成功大。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正義】:易,以豉反。後王,近代之王。法與己連接世俗之變及相類也,故議卑淺而易識行耳。學(xué)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索隱】:舉猶皆也。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索隱】:案:言俗學(xué)淺識,舉而笑秦,此猶耳食不能知味也。悲夫!

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索隱】:案:此表起周元王元年,春秋迄元王八年。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史記中的十表,在哪里可以看到啊?

《史記》十表的創(chuàng)作,據(jù)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以下簡稱《自序》)所說:“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是為了清楚地展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十表在流傳中是否有缺佚,歷來有不同的看法。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說《史記》“十篇缺,有錄無書”[1],張晏注缺少的十篇中就有《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清人崔適甚至認為《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以下六表全為褚少孫所補[2]。崔氏疑古過勇,信從其說者甚少。至于《漢興以來將相年表》,今人大都認為,此表內(nèi)容雖有補竄,但仍為司馬遷所作[3],本文亦贊成此說。仔細研讀這十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內(nèi)容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思想主題:主張大一統(tǒng)政治,為漢代的社會現(xiàn)實服務(wù)。

(一)

為了探討十表的共同主題,我們先對十表各自的主題進行分析。

1.《三代世表》 考試大自考站,你的自考專家!

此表起黃帝、迄共和。《自序》曰:“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于茲,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司馬貞《索隱》:“其實敘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長遠,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敘三代要從五帝而起也。”后人大都肯定這一解釋。本表明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國號”為經(jīng),以顓頊、俈、堯、舜、夏、殷、周的世屬為緯,歸結(jié)到周武王代殷。從黃帝至武王十九世(按:“十九世”有誤,依本表,“黃帝至紂四十六世”,至武王不止十九世),明三代皆黃帝之后,表明了黃帝乃百世之本、各屬皆為黃帝子孫的大一統(tǒng)思想。后半部分從周成王開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共和的帝王世號為經(jīng),以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燕各諸侯為緯,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下開始分封諸侯。諸侯不列于《十二諸侯年表》前而列于《三代世表》之末,“明諸侯亦皆黃帝后也。”[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從黃帝到三代天下一統(tǒng)時代的歷史。汪越認為“讀《三代世表》以黃帝為主”[5],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十二諸侯年表》

《自序》:“幽厲之后,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記;而譜牒經(jīng)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欄,以周的正朔為經(jīng),其余十三欄為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吳十三國。《索隱》云:“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shù)吳,又霸在后故也。”大多數(shù)學(xué)者則以為魯象征以《春秋》當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數(shù)內(nèi)[6]。此表所要展現(xiàn)的是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時代歷史,社會如何由大一統(tǒng)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確指出:“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是后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zhí)熳印H粧锻跏抑x,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霸),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作《春秋》,“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此表序言特別強調(diào)《春秋》之義,以顯天下一統(tǒng)之旨。因此,盡管周天子名存實亡,但本表仍以之為天下共主,這是繼承《春秋》的大一統(tǒng)思想。故汪越說讀此表“以周為主”。

3.《六國年表》

《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強國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諸夏,滅封地,擅其號。作《六國年表》。”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八欄,第一欄周,尊天下共主;第二欄秦,實際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記》而作,故秦不計在“六國”之內(nèi)。其余六欄依次為魏、韓、趙、楚、燕、齊,六國以外的侯國歸屬于滅亡它的國家欄內(nèi)。從周赧王卒后,第一欄暫時空格,因秦未并天下。從秦始皇元年開始,此表進入第二階段,共七欄,第一欄為秦,其余六欄為六國。從秦始皇二十七年開始,此表為第三階段,六國滅亡,通欄記秦歷史,至秦滅亡。此表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代歷史。而更突出地表現(xiàn)秦國由微弱到強大、到一統(tǒng)天下、到最終滅亡的全過程,故汪越說“讀六國表以秦為主”。司馬遷在表序中著重分析了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原因,對秦國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功績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世異變,成功大”,并對當時詆毀秦朝的不良風氣進行批評:“學(xué)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概而言之,此表的三個階段是社會由分裂走向大一統(tǒng)的真實寫照。

4.《秦楚之際月表》

《自序》:“秦既暴虐,楚人發(fā)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嬗,事繁變眾,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此表起陳涉發(fā)難,終于劉邦稱帝。從表的體例來看,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表,共九欄。第一欄為秦(二世、子嬰),時為天下主宰,其余為楚、項、趙、齊、漢、燕、魏、韓。第二部分為楚表,共二十欄。第一欄為義帝,示為天下共主,其余為項羽及其所分十八王。義帝被殺,第一欄內(nèi)容空缺,因項羽未稱帝,不能升入第一欄。本表直到劉邦稱帝結(jié)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一統(tǒng)的歷史。尤為注意的是,此表的序言著重闡明了天下一統(tǒng)的道理,追敘了三代以來天下一統(tǒng)的艱難歷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而秦楚之際:“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社會經(jīng)過大起大落,終于走向漢家的一統(tǒng)天下,因此,序言結(jié)尾對漢的一統(tǒng)天下予以熱情歌頌:“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5.《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自序》:“漢興已來,至于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強弱之原云以世。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終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武帝歷年為經(jīng),以楚、齊、荊、淮南、燕、趙、梁、淮陽、代、長沙等諸侯國為緯,展示漢興百年之間諸侯王的廢立分削情況。表序論述了自周至漢武時封建制度的變化,主旨在于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輔衛(wèi)王室”、“承衛(wèi)天子”、“蕃輔京師”是諸侯的基本責任和作用。汪越說讀此表“以天子為主”。很明顯,本表的作用是擁護漢王朝的大一統(tǒng),反對諸侯分裂。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自序》:“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此表在體制上有了新的變化,以高祖所封143個侯國為經(jīng),以侯功、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的年號、侯第諸項為緯,以見侯國分封的原由、次第以及在某帝時諸侯國的存亡廢立情況。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確:第一,總結(jié)失侯的原因。古代所封侯國,有的存在長達千余年,而漢興以后所封百有余人,至武帝太初時僅一百余年,現(xiàn)存之侯只有五人,其余“皆坐法隕命亡國”,究其原因,除了漢代法網(wǎng)嚴密外,更主要的在于諸侯國自身方面,即“無兢兢于當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為當代提供借鑒:“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以諸侯的興衰為大一統(tǒng)的社會提供一面鏡子,避免再蹈復(fù)轍。

7.《惠景間侯者年表》

《自序》:“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此表仍以所封侯國為經(jīng),以侯功、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后為緯,展示了惠景間93個侯國的存亡興廢情況。表序首先從長沙王起論,劉邦所封異姓八王多因謀反罪而相繼被誅滅,唯獨長沙王保全,后禪五世,以無嗣方絕,“為藩守職”,忠于漢室。表序接著總結(jié)惠景間所封侯國的類別:一是高祖時遺功臣,二是隨文帝從代來者,三是平定吳楚之亂的功臣,四是諸侯子弟,五是外國歸義者。五類人封侯的共同點也是忠于漢室。因此,此表的主旨仍是維護大一統(tǒng)政治。

8.《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自序》:“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此表以所封侯國為經(jīng),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后為緯,表列武帝時所封功臣73人。讀此表“以誅伐四夷為主”。從《自序》和表序明顯看出,此表所記侯國絕大多數(shù)是征伐匈奴、東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表序明言:“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nèi)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盡管本表有譏武帝好大喜功之意,但主旨仍在于歌頌漢代大一統(tǒng)的政治,顯示了大一統(tǒng)社會向外輻射的強大威力。

9.《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自序》:“諸侯既強,七國為從,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勢銷弱,德歸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表序也十分簡短:“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慶,天下賴之。’”此表仍以所封侯國為經(jīng),以王子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為緯,表列武帝所封王子侯162人。前幾表中“侯功”一欄改為“王子侯”,說明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說明無功可言。從《自序》和表序來看,本表的主旨在于歌頌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諸侯勢力,鞏固中央集權(quán)。本表記王子侯不從高祖開始而斷自武帝建元,“以大封諸王支庶實始于主父偃策也”[7]。汪越說讀此表“以天子為主”。概言之,目的仍在于大一統(tǒng)政治。

10.《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自序》:“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唯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鴻嘉元年。據(jù)《集解》、《索隱》,武帝天漢以后為后人所續(xù)。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之年為經(jīng),以大事記、相位、將位、御史大夫位四欄為緯,展現(xiàn)漢興百年之間國家大事以及將相變化情況。“大事記”一欄是整個漢代社會歷史的一個縮影,要了解漢代社會,不能不讀“大事記”。此表雖無序言,但《自序》已說明此表目的在于頌揚賢相良將。因為賢相良是代替天子執(zhí)行命令,是“民之師表”。《匈奴列傳贊》曰:“欲興圣統(tǒng),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陸賈傳》中陸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diào),則士務(wù)附;士務(wù)附,天下雖有變,即權(quán)不分。”可見相、將是國家安定的關(guān)鍵所在。鞏固大一統(tǒng)天下,內(nèi)要靠相,外要靠將。因此,本表雖然沒有直言大一統(tǒng)天下政治,但從總體上看,“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以大事為主,所以觀君臣之職分”[9],也體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社會。

此表還有一大疑案,即“倒書”。凡將相名臣之死、罷、薨、卒、抵罪、免、自殺、斬等內(nèi)容,均提升一欄倒寫于欄目內(nèi)左下方。司馬遷為什么要倒書,歷來有不同意見,本文暫不論述。

(二)

以上分別說明了《史記》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個表的設(shè)立都是與大一統(tǒng)的政治有關(guān)。下面再將十表綜合起來加以分析,更看出它們的共同主旨。

首先,從十表的歷時性來看。

十表總的時間流程是從黃帝到漢武帝。黃帝是作為大一統(tǒng)的象征,被列入開篇。隨著這個時間流程,我們看到,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向是由分裂到統(tǒng)一。《秦楚之際月表序》總結(jié)三代至秦統(tǒng)一天下的歷程:“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shù)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此后又經(jīng)過滅秦、滅楚等劇烈變化,迎來了漢代的一統(tǒng)天下。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盡管統(tǒng)一的歷程十分艱難,但中華民族有著頑強的毅力,經(jīng)過血與火的戰(zhàn)爭,最終還是走向統(tǒng)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zāi)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摹盵10],天下一統(tǒng)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如果把三千年的歷史比作一條河流的話,那么,黃帝是站在河流的起點,標志著大一統(tǒng)的開始;此后雖有許多曲折,但總的方向不變,秦始皇時,掀起了一個大的波瀾;到漢代時,尤其是武帝時進入大一統(tǒng)的鼎盛時代。司馬遷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極目遠眺,渾觀其一派落九天的壯闊景象。他審視河流的來源、寬窄、流向,相信它永遠朝著大一統(tǒng)的方向流去。

其次,從十表的階段性來看。

十表在總覽天下大勢的同時,還特別注意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特點。《三代世表》,將春秋以前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第一個統(tǒng)一時代的歷史。夏商周雖為三代,但其源出自黃帝,因此可稱為一個時代。《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第一個分裂時代,但仍以周天子維系著天下。《六國年表》是將戰(zhàn)國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第二個分裂時代,但最終走向秦的統(tǒng)一。《秦楚之際月表》將秦末到漢建立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又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時代,是社會變動最劇烈的時代。漢興以來的六表,將當代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天下一統(tǒng)時代,同時也是中央集權(quán)逐步戰(zhàn)勝地方割據(jù)勢力的時代,到武帝時達到真正的一統(tǒng)天下。因此,十表可說是展現(xiàn)了五個階段的歷史。這五個階段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總的看,五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個階段為一部分,屬先秦時代,歷史的發(fā)展是朝著一統(tǒng)方向;后一階段為一部分,屬當代歷史,目標也是朝著大一統(tǒng)方向。需要說明的是,漢代六表集中體現(xiàn)的是漢代中央集權(quán)制形成的歷史過程。試看:劉邦削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呂后封呂氏的王侯以培植勢力,最終被徹底鏟除;文帝時同姓王勢力強大:“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11]。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導(dǎo)致了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賈誼、晁錯都提出削弱諸侯勢力的主張,但未受重視。七國之亂的教訓(xùn),使武帝清醒過來,于是,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政策,“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12]。讓諸侯國劃整為零,這才完全控制了局勢。因此,漢代政治的重要問題就是諸侯國的問題,而這也正是大一統(tǒng)的關(guān)鍵所在。

第三,再從表中的人物來看。

《史記》十表,前四表(漢以前)屬大事年表,如同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經(jīng),以侯國大事為緯,某年某國發(fā)生什么事,一目了然。但漢代六表卻有重大變化。如果依照前四表的體制,完全可以以帝王之年為經(jīng),下列各侯國的變化。司馬遷除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這樣編年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采用大事記形式外,其余四表則采用“國經(jīng)而年緯”的方式,以諸侯國為經(jīng),以在帝王之年的廢立變化為緯,重在展示侯國的歷史情況,展開一表,某侯的侯功、在某年的存亡變化也一目了然。

總的看,這十表的主要人物無非就是“天子”、“王”、“侯”、“將”、“相”。因為這些人物關(guān)系著國家政治的是否安穩(wěn)。“天子”是天下一統(tǒng)的象征,“王侯”起外蕃作用,保護京師,“將相”為內(nèi)臣,國家的大權(quán)掌握在他們手中。因此,這些人物體現(xiàn)著大一統(tǒng)的政治風貌。

按照《史記》體例,天子進入本紀,是天下共主,故不用多說。王侯貴族進入“世家”,請看司馬遷在《自序》中對“世家”的認識:“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司馬遷自述三十世家創(chuàng)作原因時,用了20個“嘉”字,這是值得玩味的。試舉幾例:

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嘉鞅討周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交為楚王……為漢宗藩。……嘉游輔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七國叛逆,蕃居京師,唯梁為捍……嘉其能距吳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明顯看出,無論是周代分封的諸侯,還是漢代的諸侯,作用都是要維護中央統(tǒng)一。以他們?yōu)椤氨怼钡闹饕獙ο螅w現(xiàn)了司馬遷對大一統(tǒng)政治的關(guān)心。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帶頭作亂,因此,司馬遷放入列傳而不入“世家”,并在贊語中對他們的叛逆行為予以批判,也表示了對大一統(tǒng)政治的擁護。

至于將和相,亦是國家統(tǒng)一的關(guān)鍵人物。《陳丞相世家》陳平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nèi)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自序》對《將相年表》的創(chuàng)作意圖亦有明確表示。我們在上文已說過,將和相仍與大一統(tǒng)政治有關(guān)。概言之,《史記》十表以天子和王侯將相為主要人物,亦是大一統(tǒng)政治思想的表現(xiàn)。

(三)

我們再結(jié)合《史記》全書體例及司馬遷時代來看,亦證明十表是大一統(tǒng)政治的體現(xiàn)。

首先,結(jié)合全書體例來看。

《史記》五體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在整個體系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結(jié)構(gòu),從人事系統(tǒng)來看,記載天子的本紀在上(12篇),中間是記諸侯的世家(30篇),下面是記載各個階層的人物傳記(70篇),這本身就明顯體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的封建等級秩序。再說,在這個整體系統(tǒng)中,本紀是最高層次,是全書的綱領(lǐng)。《自序》明言:“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本紀是“科條”綱領(lǐng),展現(xiàn)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歷史,體現(xiàn)了“通古今之變”的歷史觀,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xiàn)了司馬遷大一統(tǒng)的政治觀,黃帝是第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人物,此后,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但走的方向是朝著大一統(tǒng)的方向。“十表”則是本紀等其他各體內(nèi)容的再次展現(xiàn)和補充,又一次證明社會發(fā)展的趨向是向著大一統(tǒng)的方向。十二本紀編年記正朔,與十表互為經(jīng)緯。這種縱橫交錯的結(jié)構(gòu)方式,使《史記》具有網(wǎng)絡(luò)化的體系。

再從《史記》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意義來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認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自鏡”說白了,就是歷史要為當代的社會現(xiàn)實服務(wù)。司馬貞《索隱》解釋道:“言居今之代,志識古之道,得以自鏡當代之存亡也。”這是十分正確的。司馬遷把《史記》創(chuàng)作看作第二部《春秋》,他在《自序》中對《春秋》有明確的認識: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quán)。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這段話,足以看作司馬遷的“春秋觀”。宋代熊方《補后漢書年表》自序云:“臣聞昔司馬遷、班固之為史皆謹于表年,從《春秋》之法大一統(tǒng),以明所授,蓋天子之事也。”[13]《春秋》的主旨在于維護大一統(tǒng)。司馬遷以此為準則,使《史記》創(chuàng)作也明顯具有大一統(tǒng)的政治思想,十表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再從《史記》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來看。

《自序》寫司馬談臨終遺言:

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自序》寫司馬遷答壺遂問: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武帝時代的大一統(tǒng)政治,使司馬遷充滿了自豪感。而且,當時董仲舒從政治思想上為大一統(tǒng)社會提供理論武器,司馬相如以體制宏大的辭賦為大一統(tǒng)社會歌功頌德,司馬遷則要從歷史的角度,總結(jié)前代興亡治亂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為漢代的大一統(tǒng)社會找到合理的文化源頭。因此,武帝時代的大一統(tǒng)形勢為《史記》十表大一統(tǒng)的共同主題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chǔ)

關(guān)于如何看秦楚之際月表和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2264.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