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神為什么法五龍(盛神法五龍實意法騰蛇)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盛神為什么法五龍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盛神法五龍實意法騰蛇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讀《鬼谷子》本經陰符七篇? 一、盛神法五龍2——冥想
(原文)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解讀)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后,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么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并養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游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領悟、感覺、醒悟、體會、心得)
這里說了沒有經過修煉就得道的人為真人,經過后天修煉得道的人為圣人。本章說的修煉之法,不是很清楚,繼續理解。
“ 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 ”,這里的“一”應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里的“一”一樣吧,有了“一”萬物也就生化出來了。
“ 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 ”應該是要知道九竅的功能吧。 今天對九竅又有了新的認識 ,煉氣的九竅應為: 竅有三田(上、中、下三丹田),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三竅(陰竅、陽竅、中宮竅),共為九竅。 竅與經絡穴位有著聯系,但它又不是穴位,因為穴位只能影響局部,竅則聯系整體。其中 上丹田是練功的主竅,認為得此一竅,可以窺探天地之奧秘,把握造化之玄機 。
鬼谷子說的“竅”應該是這個吧,前面都理解錯了。要通了這竅,要懂“心術”,應該是要 把這些“竅”和“心”連接起來 。
“ 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把五氣(所謂的氣功吧)滋養起來,要 靠心神意念(現在的 冥想 應該就是這個)用滋養好的五氣把竅化開 。
“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 ”化開不同的“竅”, 有的可以使人的意志堅強,有的可以使人的思維敏捷,有的可以使人的精神旺盛,有的可以使人的心臟強大,有的可以使人的德行慧根增強 。
后面就是 按照靜的規則進行滋養五氣,養好了氣就有了自己的規則 。想要 養好這五氣,四周的空氣要清新,要有威勢,把五氣存在心中,最終養化到全身,就能成為真人了 。成了真人后,精神旺盛了就要修養自己的意志了。
感覺有點神話性了,不是一般常人能修煉的, 不過現在 用冥想養生治病,使身體變好,還是可行的 。今天就學習到這了,后面再學習下一篇吧!
〖盛神法五龍〗誰能解釋一下
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
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
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后,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么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并養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游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文:
養志
心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慮,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欲望便無隙可乘;欲望無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會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志氣就會心思暢通,了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于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了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志向的重要。如何培養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自己鎮定了,志向意愿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愿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實意法螣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實意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思想充實,產生于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隰隔。思想堅定,心里便順暢;心里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神便自得其所,便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干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于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計謀是關系國家成敗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生失誤。那么,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辟,了解造化萬物的規律。發現陰陽二氣周而復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地。這便叫做"道知",即憑借道來了解一切。憑道來了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分威
發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發揮要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 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擋。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于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譯文:
散勢
散發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采取行動,要效法鷙鳥。散發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采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對方的間隙采取行動,那么,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么。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變化不定。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游說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采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所以,那些善于發現間隙(時機)的人,一定是內部蓄積著五臟精氣,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他一旦行動.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并發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譯文:
轉圓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就使用猛獸功法。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圣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于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所以,圣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后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兇、成敗的結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圣人憑借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了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損兌法靈蓍
損兌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2]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損兌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就使用靈蓍功法。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征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圣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圣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里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后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征兆,然后再進行決斷。總之,善于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五龍代表什么?
五龍1.遠古傳說中的五個部落首領。 2.古代傳說中五個人面龍身的仙人,道教稱為五行神。《鬼谷子.本經陰符》:"盛神法五龍。"陶宏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文選.郭璞游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李善注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征龍,火仙也。次曰商龍,金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次曰宮龍,土仙也。"亦謂五龍的法術。 3.譽稱同時以才名著聞的五人。(1)指漢公沙穆五子。晉陶潛《集圣賢群輔錄下》"公沙紹字子起,紹弟孚字允慈,孚弟恪字允讓,恪弟逵字義則,逵弟樊字義起,右北海公沙穆之五子,并有令名,京師號為公沙五龍。"(2)指晉索靖﹑泛衷﹑張甝﹑索紾﹑索永五人。《晉書.索靖傳》:"靖少有逸群之量,與鄉人泛衷﹑張甝﹑索紾﹑索永俱詣太學,馳名海內,號稱敦煌五龍。"(3)指南朝齊張岱兄弟五人。《南齊書.張岱傳》:"岱少與兄太子中書舍人寅﹑新安太守鏡﹑征北將軍永﹑弟廣州刺史辨,俱知名,謂之張氏五龍。"(4)指十六國前涼辛攀兄弟五人。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若夫于公之宅,駟馬高驅,辛氏之門,五龍齊駕。" 4.宋王應麟《小學紺珠.氏族.五龍》:"涼辛攀,兄鑒﹑曠,弟寶﹑迅。"(5)指宋竇儀兄弟五人。《宋史.竇儀傳》:"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當時號為竇氏五龍。"
讀《鬼谷子》本經陰符七篇一、盛神法五龍1——德養五氣
最近身體欠佳,做事讀書學習精神都不好,為此看看古時老祖宗的智慧,是否可以 改善身體,能使精神旺盛的方法 ,就此找到了這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篇 。
鬼谷子養生學是中國最早的養生理論之一,《東周列國志》指出世傳鬼谷子的四門學問之一就是"出世學",即"修真養性,服食引導,祛病延年,沖舉可侯。在《本經陰符七術》篇中,講求 修道養德,調神養氣,并提出仿生導引、動靜相宜的養生方法 。
鬼谷子簡介:
鬼谷子,王氏,名詡,一作王禪,華夏族,諸子百家之縱橫家創始人,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在云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常入山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
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變幻莫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辭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形神俱妙,超乎萬有,體合自然。
鬼谷子,被后世尊為"謀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與孔子、老子并列的學術大家。他隱于世外,將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將入相,左右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
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重要作品。
(原文)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解讀)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現;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領悟、感覺、醒悟、體會、心得)
本經陰符。“本”,是根本的意思; “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 。“陰符”,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測。《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于養神蓄銳之道。《本經陰符七術》前三篇是告訴我們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的。后四篇是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于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盛,旺盛;神,精和氣養成神;法,方法;五龍,五行之龍。金木水火土之龍。】
(延伸)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氣,一般戰國時人(鬼谷子為戰國時人)所稱的"五行之氣",被當作生養萬物之原。特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道德觀念。告訴我們首先要養好精氣神,身體好了,精神好了,再有了仁心,就可以修德為人了,最終會產生應有的道。】
(延伸)
五氣、五臟與五行之間關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氣? 風? 熱? 濕? 燥? 寒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人本身的精氣神幫助五氣生長,五氣最終留在心里滋養心臟,有德行慧根的人吸收五氣最快。人本身的精氣神幫助五氣相生相克的道理,才能身體強健 。
古代中醫,將人體五臟與五行之氣相對應,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此段意思就是養神需使得五臟之氣,與五行之氣相合,符合五從中醫角度來看的解釋:五氣.天以風、熱、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藏於心肺。
【道者,謂之神靈,不可說。所以道是神靈的起點,開始這一造化。就把德養好了,讓五氣循環成功,心也就得以了開始,是有一種術法可以精神旺盛的。】
【心氣合自然之道,就為術。心氣是神的通道,把心氣導引出來,精神也能受其使喚。人身上的九竅和十二舍是神氣進出的門戶,心則統領一切。】
九竅:指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小便處。
十二舍:指目、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事等。因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口知味,身覺觸,意思事,之間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
今天就學到這里,多是一些基礎, 最終是要把這些基礎連接起來,用一個方法運用起來吧! 醫學不太懂,古文歷史等等很多方面也要加強,解讀很困難,堅持吧!應該會越來越好的。
五龍是哪五龍
五龍是古中國神話傳承的五行思想體現的五個龍,即青龍、赤龍、黃龍、白龍、黑龍。
五龍氏是古代神話傳說中人物。自人皇以后有五龍氏,五龍氏,兄弟五人,并乘龍上下,故曰五龍氏也。五龍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5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乘坐五條飛龍,往來巡視,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上郡膚施有一座五龍山,就是五龍氏產生的地方。《竹年史記》記載:“有五龍,居與蜀,是為五色帝。”
古代傳說中五個人面龍身的仙人,道教稱為五行神。《鬼谷子·本經陰符》:“盛神法五龍。”陶宏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文選·郭璞〈游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李善注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徵龍,火仙也。次曰商龍,金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次曰宮龍,土仙也。”亦謂五龍的法術。唐李邕《葉有道碑》:“專精五龍,遍游群岳。”
盛神為什么法五龍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盛神法五龍實意法騰蛇、盛神為什么法五龍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