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為什么要祝賀宣子貧困(叔向為什么要向韓宣子賀貧)
大家好,關于叔向為什么要祝賀宣子貧困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叔向為什么要向韓宣子賀貧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叔向賀貧中,叔向面對韓宣子的貧窮,反而祝賀他,為什么?
本文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先提出"宣子憂貧,叔向賀之"這個出人意料的問題,然后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文章先不直接說明所以要賀的原因,而是舉出欒、郤兩家的事例說明,貧可賀,富可憂,可賀可憂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德。繼而將宣子與欒武子加以類比,點出可賀的原因,并進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憂貧,則不但不可賀,反而是可吊的,點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最后用韓宣子的拜服作結,說明論點,有巨大的說服力。這樣既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親切自然。本文引用歷史事實,闡明了貧不足憂,而應重視建德,沒有德行,則愈富有而禍害愈大,有德行則可轉禍為福的道理。
叔向為什么賀貧?
晉國韓宣子感慨自己雖有正卿的名位,卻沒有足夠的財富與貴族大夫交往,并為此而發愁。晉國大夫叔向卻向他“賀貧”,這樣的見解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
叔向先舉曾是晉國正卿的欒武子三代的情況來說明問題。欒武子修養德行,遵守法度,雖有弒君的罪行,卻可以因功而免難。第二代雖“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也因上代的德行而免難。第三代本應無難,只因上代有罪無德終不免受到牽連。從正面說明貧而有德之可賀。接著又舉郤氏富而無德,結果身死族滅的事例做對比。叔向不僅認識到德之有無對自身的影響,而且指出對后代以及整個家族的影響。韓宣子受其啟發,茅塞頓開,稽首拜謝,更襯出叔向的遠見卓識。
窮不是什么好事,韓起貧困為何叔向還恭喜他?
韓起貧困叔向還恭喜他,主要是為了開導他,讓他知道貧困只是一時的。相傳在春秋時候,韓起和叔向同是晉國的官員。有一天,韓起跟叔向抱怨說:“你看我雖然也是個當官的,可是這收入少得可憐,也沒啥外快,連跟朋友吃吃喝喝的錢都沒有,可怎么活。
本來是發發牢騷,想讓叔向的同情,賣個慘,求下安慰,結果叔向不但沒同情他還恭喜他,韓起就不樂意了,說你這不是挖苦我呢嗎,我都窮的要吃不上飯了,你倒好還恭喜我。
叔向說你先別急,聽我給你解釋。咱們晉國有這樣兩個人,你聽聽他們的故事后你在來看我是不是應該恭喜你。一個人叫欒書,他貧而有德,他曾是晉國大官,按規定享受很高的俸祿然而實際并沒有,跟你差不多。但是他并不在意,只是更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養,最后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尊重。
另一個人叫郤至,他富而無道,他曾也是晉國大官,可以說是富可敵國,超級一號土豪,家族背景也很強大,但是他自己驕奢淫逸,揮霍浪費,貪得無厭。一天天的只想著財富和權力,成天胡作非為,禍害百姓,結果落得個被滿門抄斬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叔向說完接著對韓起:“現在,你說我恭喜你恭喜的有沒有道理啊?聽了叔向的話,韓起恍然大悟這其中的道理,趕快恭敬的給叔向跪下,叩頭至謝。
讀《古文觀止》之叔向賀貧
?
? ? ? ? 《叔向賀貧》是一個選自《國語》的教育故事,教育意義是:叔向借晉欒氏、郤氏兩大家族興亡史,說明人應憂德之不建,不應憂貨之不足。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宣子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沒有它的財產,沒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么緣故呢?"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產,他掌管祭祀,家里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于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
古文觀止:叔向賀貧
《叔向賀貧》出自《國語·晉語》。
《國語》作者究竟是何人?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但現在的學者一般認為是戰國一個史家根據春秋各國史料匯編而成。《國語》包括《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和《越語》八個部分,共二十一卷,主要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魯國等國貴族的言論。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叔向,即春秋晉國大夫羊舌肸,“叔向”是他的字。而韓宣子,名起,“宣子”是他的謚號,他是晉國的卿,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某一天,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出乎意料的是“叔向賀之”。宣子疑惑不解,于是就問為何祝賀他貧困。
叔向不直接說明祝賀的原因,而是舉出欒、郤兩家的事例說明。
叔向首先舉例的是欒武子的事例。欒武子是晉國的正卿,按規定,他應該要有一旅之田,即五百頃的俸祿,但卻是無一卒之田,即沒有一百人所有的田畝,可謂“貧”矣。【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為“卒”,五百為“旅”。】然而他能夠傳播自己的德行,因此“聞達于諸侯”,戎狄歸附,使晉國一切走上正軌。欒武子也因此能免于弒殺晉厲公而遭國人責難。
到了欒武子的兒子,即桓子貪得無厭,違法亂紀,本該遭禍,卻因為父親德行的蔭庇,得以善終。而桓子的兒子即懷子,恢復武子的德行,本該免于禍難,但由于父親的罪惡,結果流亡楚國。
這是叔向所舉的欒氏的興亡歷史,接下來他又舉了郤氏家族的歷史。
郤昭子,是晉國的卿。他的財富抵得過半個晉國,他家里的傭人抵得過三軍的一半,卻“恃其富寵”,橫行無忌,不可一世。最后其尸首被示眾,宗族被滅絕,像這樣“五大夫三卿”的家族,“一朝而滅,惟無德也”。
叔向通過正反例子的論證,說明貧可賀,富可憂,賀和憂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德。說完以后他將宣子與欒武子加以類比,說他跟欒武子一樣清貧,認為他也有欒武子一般的德行,所以才祝賀;反之,若是沒有樹立德行,一味地擔心貧困,那么憂慮都來不及呢!
一通道理講完,韓宣子幡然醒悟,深為信服,于是跪下來拜謝叔向。
總的來說,這篇《叔向賀貧》批評“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的行為的同時,也告誡我們相比“憂貧”,更要“憂德”——若無德,富可敵國又如何!
關于叔向為什么要祝賀宣子貧困和叔向為什么要向韓宣子賀貧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